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使用不同导联方法分析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trocrrdiograhy;AECG),评价导联方法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测上的诊断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分组的方法对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要求检测动态心电图进行分组:12导联组,3导联组;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1)12导联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的病例比例高于3导联(P<0.05),缺血部位明确.(2)12导联和3导联在不同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诊断方面无统计学差异;(3)12导联对室性期前收缩定位存在可行性.结论:12导联(AECG)相对3导联更能及时检出缺血性ST-T改变,并准确定位;对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判定准确;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定位存在可行性,对提高心电图临床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新的心电逆问题求解方法,即基于虚拟心脏模型的心电逆问题的模型参数解。详细研究了心室预激旁道位置与体表电位分布(BSPM:BodySurfacePotentialMappings)特征参数的关系,用BSPM的预激旁道位置敏感参数构造了优化系统的数学模型,给出了相应的优化算法及预激综合征旁道定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的心电逆问题研究方法是可行、有效的,对心室内预激点的定位精度在三个心肌单元以内(即4.5mm)。  相似文献   

3.
鲇鱼成鱼和幼鱼中含色素的巨噬细胞集结的诱导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明超  黄浙 《动物学研究》1996,17(2):153-167
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或墨汁以刺激巨噬细胞活动,研究了鲇鱼成鱼和幼鱼头肾、肾、脾和肝中含色素的巨噬细胞集结(PMA)的发生。鲇鱼淋巴样组织中存在巨噬细胞的不均一性,可分网状/纤维状巨噬细胞,梭状巨噬细胞,圆形红色巨噬细胞,圆形黄红色巨噬细胞和含色素的巨噬细胞。注射BSA或墨汁后,头肾、肾,脾和肝中PMA和圆形巨噬细胞的数量最终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通过诱导发生实验,表明含色素的  相似文献   

4.
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成虫复眼暗适应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用电生理学的方法,研究了粘虫成虫复眼在暗适应过程中感受性的变化,及暗适应后感觉反应与闪光刺激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复眼的光感受性随着暗适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暗适应第15秒钟时与暗适应完成后所产生的感受器电位强度相差4倍。完成暗适应的时间大约为30—45分钟。暗适应后的感受器电位与闪光强度的对数(LogI)之间的关系,在闪光强度LogI=-0.5到3.0的范围内,几乎为正比例的直线相关。网膜电流图一般包含四种成分:①开光反应,表现为短暂的正电位变化:③主要的、起源于感受器的负电位变化:③发生于负电位升起端的正相电位;及④表现为负电位的闭光效应。它们彼此间能相互影响,使视网膜电流图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外形,其中占优势的为感受器产生的负电位。本工作表明雌雄个体之间在视网膜电位的反应方面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病中刺五加对肌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46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成对照组(喂普通饲料)、3-甲基4-双甲氨基偶氮苯(3-Me-DAB)组(喂含0.06%3Me-DAB饲料 10周)和刺五加组(饲喂同 3-Me-DAB外、另加入刺五加 4.5g/kg饲料,用常规方法检测全血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用微量化学发光造检测吞噬细胞活性(PMN-CL)。结果1.PMN-CL检测峰值、积分值和吞噬细胞指数,3-MeDAB组较正常组和刺五加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和P<0.01)2.全血GSH-PX活性、SOD活性,刺五加组较3-MeDAB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刺五加组和3-MeDAB组均较正常组升高(均P<0.05)。结论刺五加在大鼠实验性肝癌诱发过程中有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对抗致癌剂引起的机体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代偿性增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SPF级免疫功能正常小鼠及免疫功能缺陷小鼠喉气管粘膜细菌分布情况,探讨菌丛分布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按占群体15%的比例随机抽取小鼠,无菌手段采集样品作需氧和厌氧培养分离单纯菌落,作出鉴定。结果: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有1种:BALB/c小鼠,检出细菌有赛氏葡萄球菌、模仿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免疫功能缺陷的小鼠有BALB/c裸小鼠和Scid小鼠,检出细菌有: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赛氏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胶团拟杆菌、口颊拟杆菌、衣氏放线菌、绿脓杆菌、大消化链球菌和有待进一步鉴定的革兰氏阳性杆菌。结论:提示免疫功能正常与缺陷的SPF小鼠上呼吸道存在的菌丛可以与小鼠共生,并无引起明显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7.
由中性和碱性pH成膜液形成的PM薄膜在不同RH时CD语及其不同波长预光照产生的DCD谱的研究发现,不同波长预光照产生的DCD谱,按照在700-460nm间的特征可分为全正型、长正短负型和短正长负型三大类。无论成膜液的pH是中性还是碱性,也不管PM薄膜的RH如何,≤428nm的近紫外光照都产生全正型DCD谱,而≥60nm的光照都产生短正长负型DCD谱,但是506nm-590nm间的光照产生的DCD谱却不仅与成膜液的pH有关,而且也与PM薄膜的RH有关,成膜液pH为10.0的PM薄膜在RH75%时未见有长正短负型DCD谱。在近紫外的M峰区第一、三类DCD谱无正峰,而在第二类中为正峰。这些特征都是PM薄膜中不同结构状态的BR分子配分浓度分布变化的反映。结果认为,成膜液的pH、膜所处的RH和预光照的波长均对BR的光循环反应有调控作用。这些信息可用于BR的调控研究,对BR分子器件的研制开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任树新 《遗传学报》1997,24(4):336-343
对不同1BL·1RS易位系品种中Pm8抗性表达的差异进行了遗传学及生化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8位于1RS染色体上,但在一些1BL·1RS易位系品种中,Pm8的抗性表达受一对位于小麦染色体组中的显性抑制基因所控制。生化研究结果显示,在种子蛋白SDS-PAGE电泳图谱上的低分子量区域,有一条醇溶蛋白带(称为SB带)与Pm8的抗性表达紧密相关。所有IBL·IRS感白粉病基因型都含有SB带。利用SB蛋白带做生化标记,可以准确预测1BL·1RS易位系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感性。通过时1BL·1RS易位系品种格蓝森81单体1A种质的综合分析,进一步将Pm8抗性抑制基因定位于其相应的部分同源染色体1As上。这一结果可能预示着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盐分级分离,Mono Q FPLC及SDS-聚烯酰胺胶电泳(SDS-PAGE)等方法从人精子CHAPS抽提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与不育病血清中抗精子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BS-17人精子膜蛋白。该蛋白为一糖蛋白,分子量为17.55±2.15kD,等电点为5.65,中性己糖含是为16.67%。在人精子上主要分布于顶体区域,不同于已有报导的人精子膜蛋白。在体外实验中抗BS-17多克隆血清可以显著影响人精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和分析皮脂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搜集我院从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断的23例皮脂腺癌,研究其发病部位、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运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和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3例皮脂腺癌有17例(73.9%)发生于眼周,中位年龄66.5岁,男女患病比例约相等。23例皮脂腺癌镜下分化程度不一,但均可见巢状或条索状分布的典型病变区域,其内中央区皮脂腺样细胞外包绕基底样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EMA、AR等可辅助诊断,但缺乏特异性指标。随访至今其中6例患者出现了局部复发或淋巴结转移。结论皮脂腺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一定侵袭性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降低复发率和转移率有一定帮助,需要病理医生深入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1.
王双  苗德萍  郑研  李炜  罗丹  李毓 《生物磁学》2013,(36):7097-7100
目的:探讨应用ROC曲线分析钙化点分布及形态特征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由超声影像检查发现钙化点并最终经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19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通过ROC曲线分析钙化点分布情况及其形态特征,包括单位面积个数、不同形态钙化的概率、区域平均直径、最长直径的差异等。采用ROC曲线分析数据,了解其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并确认其最佳临界值。结果:恶性病变组中钙化点分布最佳单位面积个数是34个/m2,区域平均直径22.98mm,长径差异1.41ram,沙砾样钙化率占78.9%,线样分支状钙化率51.2%;ROC曲线下面积各为:0.745、0.756、0.678、0.860、0.900。其中线样分支状钙化率诊断准确率最高。结论:各种钙化分布的特征均有诊断效能,但单一的因素存在局限性,综合检测多项特征能有效的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人食管鳞状上皮癌糖复合物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集素可与其相对应的糖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在癌症形成过程中细胞表面经历着显著的变化,本文用十种生物素化凝集素即UEA-I、RCA-I、DBA、PSA、PNA、BSL、LCA、WGA、ConA和SBA作为探针,对正常食管上皮和食管鳞状上皮癌进行研究,以确定正常食管上皮和食管鳞状上皮癌中糖复合物的改变,结果发现,PNA和PSA在正常食管和食管鳞状上皮癌中均无反应,RCA-I、DBA、BSL、LCA、ConA和SBA受体在正常和癌组织中有着特征性变化,BSL和DBA在食管中无反应,LCA、SBA和RCA-1正常食管和食管鳞状上皮癌中反应方式不同,ConA和WGA则在同一癌组织的不同部位都显示出不同的反应。尽管UEA-I在正常食管和食管鳞状上皮癌均呈阳性反应,但似乎未表现出有意义的变化。上述结果提示食管癌的发生与含α-D-GalNAc(DBA和SBA)、β-D-Gal/β-N-acetyl-D-Galactosamine(RCA-I)、α-D-Glc/α-D-Man(LCA和ConA)、[β-(1-4)-D-GlcNAc]2/NeuNAc(WGA)和α-D-Gal(BSL)等的糖复合物的改变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的心肌梗塞面积的测量方法及实验验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这种方法以计测心肌梗塞面积的数学模型电动力学原理为依据,用Frank导联体系的正交心电图取得所需数据计算心梗面积.在狗的心肌梗塞模型上证明(1)用这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梗塞面积在较大范围内(1~13cm~2)与染色后直接测得的梗塞面积密切相关.心肌损伤时r=0.97(P<0.01);心肌坏死时r=0.92(P<0.05).(2)由经纬角(φ,θ)能比较准确的判断梗塞部位.(3)经纬角(φ,θ)与方位角(α、β、γ)联合分析,又可判知梗塞是发生在心内模下还是心外模下.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将荧光染料固兰(FastBlue,FB)和核黄(NuclearYellow,NY)分别注入蟾蜍颏舌肌(M.genioglossus)和舌骨舌肌(M.hypoglossus),通过边行标记技术研究了伸舌肌和缩舌肌运动神经元(PMNS和RMNs)在延髓舌下核内的分布,结果表明PMNs和RMNs均位于延髓舌下核的背内侧核(DMN)内,并发出侧投射支配舌肌,且其部分神经元为双标神经元。  相似文献   

15.
庆大霉素对豚鼠耳蜗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庆大霉素(GM) 致聋豚鼠耳蜗一氧化氮合酶(NOS) 的分布及其变化,探讨一氧化氮(NO) 与GM 耳毒机制的关系。方法:NADPHd 酶组化方法及显微图像分析技术。结果:GM 致聋后,NOS 阳性反应物密度在血管纹、内毛细胞、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听神经纤维的分布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01);上述部位的NOS平均灰度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01);ABR 听阈变化与NOS平均密度及灰度值变化高度相关( 上述各部位r 值范围,r密度听阈:0 .9140~0.8698;r灰度听阈:-0 .7892 ~- 0.9347;P< 0.01)。结论:①NO 可能与GM的耳毒作用机制有关,是耳毒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②GM 耳毒作用部位不仅发生在血管纹和外毛细胞,而且还涉及到内毛细胞、螺旋神经节及听神经纤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组织中肌钙蛋白T的表达情况,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结构蛋白损伤的机制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13例明确性病毒性心肌炎和17例界限性病毒性心肌炎尸检心脏标本中心肌肌钙蛋白T的表达与分布。结果:在正常对照的心肌组织中,蛋白成强阳性表达,分布均匀,未见缺染。在明确性心肌炎及14例界限性心肌炎心肌组织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蛋白表达缺染或脱失。缺染的范围及分布与病毒性心肌炎病变特点基本一致,但其范围往往小于炎症细胞浸润范围。计算机图像分析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缺染区域的心肌肌钙蛋白T表达量要明显小于其周边区域和正常心肌细胞(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肌损害要早于炎症细胞的浸润,病毒的作用可能是心肌肌钙蛋白T脱失的主要因素。心肌肌钙蛋白T的免疫组化检查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辅助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108例血清标本进行了乙肝病毒—前S2蛋白(HBV—前S2蛋白)检测(其中“大三阳”者48例,“小三阳”者40例,正常健康对照20例)。结果显示:48例“大三阳”者中,前S2蛋白阳性者45例,阳性率为938%(45/48);40例“小三阳”者中,前S2蛋白阳性者21例,阳性率525%(21/40);20例正常健康对照中无一例阳性。本次结果表明:血清HBV—前S2蛋白在“大三阳”和“小三阳”中的检出率明显不同,二者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同时,本次结果还显示:血清前S2蛋白阳性与血清抗HBV—IgM阳性及ALT升高密切相关。提示:前S2蛋白可作为HBV复制的一个新指标,并可作为临床对乙肝病人进行诊断、观察复制情况、判断传染性强弱、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的一项常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正>面癣是皮肤癣菌病发生在面部皮肤的特殊类型。由于颜面部血管淋巴丰富,角质薄,无毛发保护,暴露于外部环境中,正常的皮肤屏障易受紫外线、灰尘等伤害,致真菌侵犯角质层而引发各种皮损[1]。本文综述了面癣的临床特征、病原菌谱及临床诊治进展。1临床特征典型的面癣早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炎性病变,后进展成环形、边界清楚、带有鳞屑的红色皮损,边缘较正常皮面稍高,中央有自愈倾向,近似正常皮肤,有时伴轻微瘙痒[2]。不典型的面癣皮损呈多种表现:弥漫性、大片性或水肿性红斑,丘脓疱疹,皮损边界不清,可有糜烂、渗出、结痂、色素减退或沉着。Noguchi等[3]称面癣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颊部,其次为耳廓及其周围区域、下颌骨区域。眉区[4]、眼周[5]、口鼻[6]及大面积多部位的面癣[7]也有报道。此外,面部毳毛也可感染真菌,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症状极不典型,表现为水肿性红斑、毛囊炎、丘疱疹、脓疱等[8]。  相似文献   

19.
以宁夏枸杞无菌苗叶片为材料,对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激素作用、可溶性蛋白质变化及体细胞胚发生频率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激素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组分和体细胞胚发生频率均有一定的差异,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结果如下:(1)MS_1、MS_2和MS_3三种培养基上继代的愈伤组织难以诱导形成体细胞胚,为非胚性愈伤组织;而从MS_1、MS_2和MS_3分别转到MS_0和MS_4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体细胞胚发生频率高,属于胚性愈伤组织。其中以MS_3转至MS_0后的体细胞胚发生频率最高。(2)可溶性蛋白质SDS-PAGE分析表明:非胚性愈伤组织有特异性蛋白质67kD,胚性愈伤组织有特异性蛋白质35kD和44kD;蛋白质33kD和67kD受2,4-D调控,蛋白质49kD、57kD受6BA调控,而蛋白质37kD、51kD受2,4-D和6BA协同调控。  相似文献   

20.
碳离子诱导的DNA双链断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DNA双链断裂(DSBs)是电离辐射诱导的最重要的原发损伤,研究DSBs有利于揭示细胞辐射敏感性的机理。用倒转脉冲场凝胶电泳结合荧光扫描进行DNA定量研究75MeV/u12C6+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DSBs的诱导,结果表明:DSBs产额约为0.74DSBs/100Mbp/Gy;DNA片段分布在两个区域。大片段区分子量约为1.4Mbp~3.2Mbp,分子量小于1.2Mbp的为小片段区;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大片段区DNA含量逐渐下降,而小片段区的DNA含量显著增加。表明B16DNA分子上可能存在对重离子较为敏感的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