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云南美味牛肝菌ITS区域结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TS的通用引物(ITS5-ITS4)对云南的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子实体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回收后直接测序。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在ITS1—5.8S rDNA-ITS2区域,云南的美味牛肝菌与欧洲的夏牛肝菌(B.aestivalis)和铜色牛肝菌(B.aereus)同源性较高,但在ITS2区域夏牛肝菌和铜色牛肝菌分别有一段美味牛肝菌没有的大小分别为73bp和26bp的特征序列。 相似文献
2.
美味牛肝菌液体深层培养工艺条件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美味牛肝菌液体深层培养的工艺条件进行探索,得出其最佳摇瓶条件为:温度24~28℃,种龄3天,接种量10%,振荡转速为150r/min,培养时间为5天,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菌丝体干重可达24.8g/L。 相似文献
3.
试验就变色疣柄牛肝菌多糖的提取方法进行了初浅探索,结果表明变色疣柄牛肝菌干燥子实体萃取粗多糖较佳的条件为:粒度以粉碎60目筛、提取剂为蒸馏水、选择菌盖、选择料水比为1∶35(W/V)、沉淀剂达到85%的乙醇浓度、萃取温度选择在80℃、萃取时间为3 h、提取2次可得到粗多糖3%~5%。正交试验表明影响变色疣柄牛肝菌多糖得率的主次因素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水比,各因素的最佳配合、最优工艺为A3B2C1D3,即乙醇浓度为85%、温度80℃、时间3 h、料水比为1∶15,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5.008%,提取粗多糖含量在47.995%。 相似文献
4.
美味牛肝菌原生质体再生菌丝的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原生质体的分离并培养成再生菌丝是研究食用菌细胞融合和基因转移的一项技术。有的文章已综述了有多种食用菌的原生质体已被分离,只有一些种的原生质体被培养成再生菌丝体,美味牛肝菌的原生质体虽已被分离但未培养成再生菌丝。食用菌原生质体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再生菌丝体。Peberdy曾论述过有的真菌是由原生质体膨大生长成形态不正常的类似出芽链的细胞而再生菌丝的较为特殊的方式。本文报道美味牛肝菌原生质体通过一种新的生长方式而发育成菌丝体。 相似文献
5.
6.
利用真空低温油浴脱水技术,进行野生美味牛肝菌的干燥脱水。通过工艺筛选最佳参数,干法温度82~87℃,10min,护色浓度0.1%;麦芽糊精和麦芽糖液浸渍10%,15%,2~3h;真空度0.075~0.076MPa,温度90~95℃,离心250r/min脱油,3min;充CO2或充N2包装;水分含量为3%~5%时,产品组织呈蜂窝状海绵体,鲜菌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7.
亚硝酸盐是泡菜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害的副产物。首次发现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子实体能显著降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实验组原料中加入新鲜美味牛肝菌子实体时,发酵第4天亚硝酸盐含量可降低97.1%。当泡菜中冷冻保藏的美味牛肝菌子实体的加入量分别为10%、20%、30%、40% 和50%时,发酵第4天对应的亚硝酸盐含量比不加美味牛肝菌的对照分别降低了20.9%、51.6%、93.9%、96.1% 和96.9%。发酵第6天开始亚硝酸盐含量降低百分比逐渐减小,发酵10d以上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亚硝酸盐含量趋于一致,但此时的泡菜酸度增加、质量降低。此外,新鲜的和冷冻的美味牛肝菌子实体降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活性最高,常温晾干的活性次之,高温烘干的美味牛肝菌子实体没有降低亚硝酸盐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发利用菌根真菌资源,本文报道了采用锯木屑、棉籽壳为主的培养基,培养美味牛肝菌和乳牛肝菌的菌丝情况,研究获得初步成功,提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美味牛肝菌中油脂成分的提取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洲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9,31(2):17-20
用微波辅助提取的方法提取了美味牛肝菌中的油脂成分,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了提取时间、微波功率、料液配比对提取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2,微波功率为900 w,提取时间14 m in,美味牛肝菌油脂成分的提取效率最高达到8.04%。GC-MS检测表明,美味牛肝菌含有26种组分,包括1-辛烯-3醇(19.52%)和1-辛烯-3酮(11.98%)。 相似文献
10.
利用ITS 的通用引物(ITS5-ITS4) 对云南的美味牛肝菌( Boletus edulis) 子实体的DNA 进行PCR 扩增, 扩增产物回收后直接测序。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 在ITS1-5 . 8S rDNA-ITS2 区域, 云南的美味牛肝菌与欧洲的夏牛肝菌( B. aestivalis) 和铜色牛肝菌( B . aereus) 同源性较高, 但在ITS2 区域夏牛肝菌和铜色牛肝菌分别有一段美味牛肝菌没有的大小分别为73 bp 和26 bp 的特征序列。 相似文献
11.
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美味牛肝菌全基因组中的SSR位点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其他3种担子菌基因组(灰盖鬼伞、裂褶菌、糙皮侧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美味牛肝菌基因组中存在2 732个SSR位点,SSR间的平均距离为17.1kb。73.02%的SSR位点分布在基因组中的非编码区,并以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类型为主。分布于5?或3?非编译区的SSR的相对丰度最高,为86个/Mb,而分布于编码序列的SSR相对丰度最低,为31个/Mb。同时,高通量筛选出41个长SSR位点设计引物并通过e-PCR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与其他3种担子菌基因组相比,发现SSR数量与基因组大小无关,SSR类型都以短重复类型(单核苷酸至三核苷酸)为主,比较发现美味牛肝菌基因组中的SSR位点数量相对较多,密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黑松Pinus thunbergii-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Be)菌塘中的菌根促生菌(mycorrhiza helper bacteria,MHB),为美味牛肝菌的人工培育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比较野生牛肝菌菌塘细菌胞外代谢产物对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细菌+Be真菌双接处理黑松幼苗对其苗高、地径、茎根比、干重、根侵染率的影响,筛选出菌根促生菌。结果表明,菌株B2和K2代谢产物可以显著促进Be菌丝生长,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双接种Be+B2、Be+K2的黑松苗,苗高分别增长了17.71%和16.82%,地径增长了41.65%和35.63%,干重提高了44.71%和48.78%,根侵染率提高了23.20%和21.50%,茎根比下降了46.41%和35.40%。可见菌株B2和K2是黑松-美味牛肝菌的菌根促生菌。通过细菌的形态、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测定,菌株B2和K2均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蜡样芽孢杆菌有望进一步开发为美味牛肝菌的菌塘生物肥料。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土地覆盖栅格数据、四川省52个站点和4个其他省市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基于美味牛肝菌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川西高原山地美味牛肝菌的气候生态适宜性。选取气温、降水、植被等影响因子作为区划指标,应用集优法,通过GIS分析本区美味牛肝菌资源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 美味牛肝菌潜在分布区的北界在32° N附近,海拔上限约为3000 m,下限约为800 m,总面积约286.3万hm2,约占研究区整个行政区域面积的9.7%;29° N以南的攀西地区是美味牛肝菌的主要潜在分布区,核心分布区在攀西地区中南部,攀西分布区面积约占全部潜在分布区的90%,其中,适宜区面积约占20%,次适宜面积约占80%。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攀西地区雅砻江以东的安宁河流域、海拔1000~2600 m的山区;次适宜区主要是适宜区分别向上、向下延伸到海拔3000和800 m左右的林区;海拔3000 m以上的高原高山区和海拔800 m以下的干热河谷区为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14.
The Boletus edulis species complex includes ectomycorrhizal fungi producing edible mushrooms appreciated worldwide. However, species delineation is very difficult in these fungi, because it is based exclusively on a few, highly variabl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s a consequence, a high number of taxa--including several varieties, subspecies and/or species sensu stricto--have been described in this species complex.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an extensive analysis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of the nuclear rDNA region on a large sample of species of the B. edulis complex, mainly harvested in Italy, a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European variability of this group. The molecular analysis allowed us to discriminate among and within B. edulis, B. aestivalis, B. pinophilus and B. aereus spp. and resolve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波技术提取桑叶多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干燥桑叶粉为材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提取时间、微波功率和料液比对桑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微波提取桑叶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与热水浸提法相比,微波法提取率高,且所得桑叶多糖更能明显提高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是一种更好的桑叶多糖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微波提取天仙果多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影响天仙果多糖提取的因素进行工艺研究 ,初步确认微波提取天仙果多糖宜在 80℃的碱性介质中结合微波前处理可获较高提取率。通过大孔树脂纯化 ,以及纸层析和硅胶G薄板层析分析表明 ,碱性介质中微波提取的天仙果多糖是复合多糖 ,可能由三个均一多糖组分组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