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该研究对采自新疆天山及阿尔泰山山脉、保存于新疆大学中国西北干旱地衣研究中心地衣标本室(XJUNALH)的130余份黑尔衣属(Melanohalea O.Blanco et al.)地衣标本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新疆黑尔衣属地衣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烟色黑尔衣(M.infumata)和亚橄榄黑尔衣(M.subolivacea),1个新疆新记录种亚长芽黑尔衣(M.subelegantula)以及4个常见种地衣等7个地衣物种。并提供了新记录种地衣的形态-解剖特征描述和彩色照片,以及包括这些种的检索表、地衣名录和分布地区。这些新记录种的发现,为中国和新疆的地衣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采自新疆的100余份粉衣科地衣标本为研究材料,通过形态解剖学、地衣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出6个种和1个变种,分别为中央黑瘤衣(Buellia centralis)、丽黑瘤衣(B.elegans)、蒙古黑瘤衣(B.mongolica)、鳞饼衣(Dimelaena oreina)、鳞饼衣白磷变种(D.oreina var.exalbescens)、海登氏多瘤胞(Diplotomma hedinii)和绿色四孢黑瘤衣(Tetramelas chloroleucus),其中丽黑瘤衣、蒙古黑瘤衣和绿色四孢黑瘤衣为新疆新增粉衣科地衣新记录,至此新疆粉衣科地衣共有6属13种1变种;并提供了新疆粉衣科地衣的分种检索表、物种描述、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形态解剖结构照片。  相似文献   

3.
以采自新疆地区的地衣标本为试验材料,通过观察和研究该地衣形态解剖特征、次生代谢产物以及构建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系统发育树,研究鉴定该地衣标本为蜈蚣衣科(Physciaceae)1个中国新记录属:金奥克衣属[Oxnerella(S.Y.Kondr.,Lo″k?s&Hur)]及中国新记录种双裂金奥克衣[O.safavidiorum(S.Y.Kondr.,Zarei-Darki,Lo″k?s&Hur)],该种含有柔扁枝衣酸,文中提供了该种形态解剖图,并讨论了其与相似物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中国新疆博格达山周边地区大型地衣进行地衣分类学和生态学结合的综合研究,通过分析大型地衣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探讨影响地衣分布的环境变量与生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分布在博格达山周边地区的大型地衣共有43种,隶属于6目、11科、15属,其中茶渍目和黄枝衣目大型地衣占优势,分别占该地区大型地衣科、属、种总数的55%、67%、81%。(2)博格达山周边地区的大型地衣组成5个样点组,分别是蓝灰蜈蚣衣+裂片石黄衣组、细片石黄衣+亚灰大孢蜈蚣衣组、长缘毛蜈蚣衣+菊叶黄梅组、地卷+暗裂芽黑蜈蚣衣组、黑蜈蚣衣+枪石蕊组,样点组的分布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3)在影响大型地衣分布的环境因素中海拔对地衣种类分布的影响较显著。本研究为更准确地确定博格达山区大型地衣分布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除趋势对应分析对阿尔泰山两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朽木生地衣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初步结果表明,该自然保护区朽木生地衣共有43种,隶属于5目、14科、20属,它们组成了以下4个地衣群落。群落(Ⅰ):分布在样点1、2、3、4、5中,包括15种地衣种类,命名为对开蜈蚣衣+半羽蜈蚣衣+红心黑蜈蚣衣群落。群落(Ⅱ):分布在样点6、7、8、9、11中,包括25种地衣,命名为尖头石蕊+粉石蕊+矮石蕊群落。群落(Ⅲ):由样点10、12、13、14、16组成,常见的地衣种类有19个种,命名为蜡黄橙衣+茎口果粉衣+冷杉粉衣群落。群落(Ⅳ):包括样点15、17、18、19和20,由22个地衣种组成。命名为疑小梅衣+同色黄烛衣+脱落网衣群落。群落Ⅰ和群落Ⅱ的相似性最高为0.723,其次为群落Ⅰ和群落Ⅲ为0.609,群落Ⅲ和群落Ⅳ之间的相似性最低为0.262。群落Ⅲ的多样性最大为1.954;其次为群落Ⅱ和群落Ⅰ,分别为1.742和我1.685,群落Ⅳ的多样性最低为0.543。各群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差异与其所处环境和朽木树种的多样性有关。同时发现在研究地区的朽木生地衣群落的分布与海拔高度、朽木腐蚀程度、朽木大小、森林郁闭度等因子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新疆东天山米泉林场的地衣鉴定分析,发现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散点微孢衣(Acarospora dispersa H.Magn.)和暗灰微孢衣(A.obnubila H.Magn.)。根据研究标本描述了2个新记录种的形态解剖、化学特征和生境,并提供了相关形态学及解剖学彩色图片。标本保存于新疆大学西北干旱地衣研究中心的标本室(XJUNALH)。  相似文献   

7.
云南茶树上的附生地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茶叶农场中的附生地衣进行调查发现:附生在茶树上的地衣有25属,51种;其中,45种是首次报道附生在茶树上,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癞屑衣(Lepraria lobificans)和阿曼原胚衣(Protoblastenia amagiensis),以及加个云南新分布种.壳状地衣的共生菌丝侵入茶叶树干外皮层组织,在牛长过程中产生地衣酸,一定程度的加速了农场中茶树的老化;靠近茶树发芽点生长的壳状地衣和叶状地衣,造成芽体发育不良,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新疆的地图衣科(Rhizocarpaceae)地图衣属(Rhizocarpon)100余份地衣标本为材料,通过形态解剖学观察、化学成分分析及分子学鉴定的方法了解新疆地图衣属地衣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鉴定出7种地图衣属地衣,包括1个中国新记录种,命名为淡黄色地图衣(R.atroflavescens),6个常见种分别是黑红地图衣(R.badioatrum)、灰地图衣(R.disporum)、双孢地图衣(R.geminatum)、地图衣(R.geographicum)、巨地图衣(R.grande)和岩表地图衣(R.superficiale)。(2)编制了新疆22种地图衣属地衣的分种检索表。(3)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图衣属地衣的分子鉴定与形态解剖特征结果一致,更准确地证明淡黄色地图衣为中国新记录种。(4)对已报道的新疆22种地图衣属地衣的地区分布及海拔分布统计显示,新疆22种地图衣属地衣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亚洲分布最丰富;该22种地图衣属地衣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都有分布,且各海拔高度物种分布不均匀,总体在高海拔地区分布的物种较多。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通过对山西管涔山和五鹿山等区域采集的蜈蚣衣科地衣300余份标本的鉴定分析,结合已有报道,从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点、生境类型及区系成分等方面对蜈蚣衣科地衣进行研究,以明确中国蜈蚣衣科地衣物种组成及区系特点。结果表明:(1)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共有7属197种54变种,饼干衣属(Rinodina)占绝对优势,约占蜈蚣衣科地衣总种数的30.5%。(2)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多分布于新疆,蜈蚣衣属(Physcia)是该科中分布最广泛的属,但其中有26.4%的物种仅分布于单一地区。(3)蜈蚣衣科地衣生境类型多样,有树生、石生、藓丛生、土生和多生境5种,以多生境地衣为主(48.5%)。(4)中国蜈蚣衣科地衣的地理成分复杂,同时伴随多种区系成分,但以温带性质显著(占43.1%),东亚特色明显。(5)仅分布于中国的蜈蚣衣科地衣共4属10种,且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10.
该文采用形态解剖、化学及生态等传统分类方法,以及显色反应(CT)、薄层层析(TLC)等生物化学方法,对新疆天山南麓巴音布鲁克山区和天山中部米泉哈熊沟泡鳞衣属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并鉴定采样区泡鳞衣属的地衣种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似皮革泡鳞衣Toninia alutacea(Anzi)Jatta、兰黑泡鳞衣T.caeruleonigricans(Lightf.)Th.Fr.、白泡鳞衣T.candida(Weber)Th.Fr.、泡状泡鳞衣T.physaroides(Opiz)Zahlbr.、暗色泡鳞衣中亚亚种T.tristis subsp.asiae-centralis(H.Magn.)Timdal等5个种,其中2个为中国新记录种:似皮革泡鳞衣T.alutacea和泡状泡鳞衣T.physaroides;同时描述了5个种的形态解剖特征、化学特征及其生境,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和新疆泡鳞衣属地衣检索表。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地衣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为中国泡鳞衣属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报道中国四川巨须隐翅虫属Oxyporus Fablicius,巨须隐翅虫亚属subgenus Oxyporus的5个种,其中包括2新种,美姑巨须隐翅虫Oxyporus(Oxyporus) meigu sp.nov.和闫氏巨须隐翅虫O.(O.) yanae sp.nov.,补充了溪巨须隐翅虫O.riparius Zheng,横沟巨须隐翅虫O.transversesulcatus Bernhauer 和黑胸巨须隐翅虫O.nigricollis Zheng新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病原体(CV-A6、CV-A16、EV-A71)所致手足口病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6、IL-10、TNF-α、IFN-γ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3—5月在医院感染科收治的HFMD患儿,其中EV-A71组90例,CV-A6组77例,CV-A16组65例,选择同期高热惊厥患儿20例作为对照(高热惊厥组)。患儿入院后1~2 d行腰椎穿刺术,收集脑脊液2 mL,用流式细胞检测术分别检测细胞因子IL-6、IL-10、TNF-α、IFN-γ水平。结果 EV-A71组、CV-A6组、CV-A16组IL-6水平均明显高于高热惊厥组(t分别为6.224、7.579、6.667,P!0.05),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31,P<0.05)。EV-A71组、CV-A6组、CV-A16组IL-10水平均高于高热惊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387、3.227、3.084,P!0.05),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80,P<0.05)。EV-A71组、CV-A6组、CV-A16组TNF-α水平与高热惊厥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71、1.498、0.400,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69,P<0.05)。EV-A71组、CV-A6组、CV-A16组IFN-γ水平均高于高热惊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718、7.303、8.919,P!0.05),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66,P<0.05)。结论 EV-A71、CV-A6、CV-A16所致重症HFMD患儿脑脊液中IL-6、IL-10、IFN-γ均升高,表明在这3种不同病原体所致HFMD患儿脑炎中,IL-6、IL-10、IFN-γ均起到重要作用。其中,IL-6、IFN-γ明显升高,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中国脊颜三节叶蜂亚科—新属五新种:显脉三节叶蜂属,Ortasicerosgen.nov·新属,郑氏显脉三节叶蜂O.zhengisp.nov.(模式种),黑头显脉三节叶蜂O.nigricepssp.nov,短角显脉三节叶蜂O.brevicornissp.nov,曲瓣显脉三节叶蜂O.curvatasp.nov.和隆额显脉三节叶蜂O.ele-vatasp.nov。新属与淡脉三节叶蜂属CopidocerusForsius最近似,但后翅2A+3A脉极短,臀室开放,前翅Sc脉显著并接近R+M脉端部,可与之区别。新属及淡脉三节叶蜂属前翅具Sc脉,口器退化,下颚须5节,下唇须3节,右上颚无基齿等,与脊颜三节叶蜂亚科其它已知属不同,而类似新北亚界的Atomacerinae和新热带界的其它亚科的某些属,故此建立新族,显脉三节叶蜂族Ortasicerinitribenov。文中还编制了东方界和古北亚界三节叶蜂科已知属检索表。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记述中国巨须隐翅虫属 Oxporus Fablicius 6新种,其中,刘氏巨须隐翅虫 Oxyporus(Oxporus)liuae sp.nov.,狭巨须隐翅虫O.(O.)angustatrs sp.nov.,二郎山巨须隐翅虫O.(O.)erlangshanus sp nov.和黑腹巨须隐翅虫O.(O.)atratulus sp.nov.来自四川,双带巨须隐翅虫O.(O.)bifasciarius sp.nov.和黄腿巨须隐翅虫O.(O.).femoratus sp.nov.采至云南.编制了中国已知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中国棘豆属二新记录种——黄绿花棘豆和丛棘豆。黄绿花棘豆主要分布于蒙古国,丛棘豆主要分布于蒙古国和俄罗斯,在中国为首次记录。文中凭证标本存放于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HIMC)。  相似文献   

16.
报道中国云南巨须隐翅虫属Oxyporus Fablicius和巨须隐翅虫亚属subgenus Oxyporus的4个种,其中包括2新种,玉龙巨须隐翅虫Oxyporus (Oxyporus) yulong sp.nov.和李氏巨须隐翅虫O.(O.)lii sp.nov.,补充了仙台巨须隐翅虫O.germanus Sharp和横沟巨须隐翅虫O.transversesulcatus Bernhauer新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丽江地区树发科及绵腹衣科地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中国蚜科Aphididae长管蚜亚科Macrosiphinae 1新纪录属,瘤圆蚜属Ovatomyzus Hille Ris Lambers,1947;提供了该属世界已知物种检索表;描记了水苏瘤圆蚜Ovatomyzus stachyos Hille RisLambers,1947干母的形态特征,补充了该种的生物学信息,绘制了形态特征图。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该文报道了兰科(Orchidaceae)鸢尾兰属(Oberonia Lindl.)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 Hooker f.)和凭祥鸢尾兰(O. delacourii Gagnep.)。其中,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与国内分布的全唇鸢尾兰(O. integerrima)和扁葶鸢尾兰(O. pachyrachis)均较为相似,但该种花葶中下部两侧具狭翅,不与叶合生,唇瓣边缘具明显的啮蚀状齿或细流苏状,先端中部具明显凹缺,可明显区别。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于2013年首次发现于云南省勐腊县,为中国新记录种。凭祥鸢尾兰(O. delacourii)与剑叶鸢尾兰(O. ensiformis)最为相近,但前者唇瓣中裂片先端小裂片近方形,小裂片先端边缘具流苏状齿,可明显区别于后者。凭祥鸢尾兰自1929年发表以来,除模式产地老挝外,至今未见新分布点的报道,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提供了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在我国伞形科植物上寄生的4种单轴霉(Plasmopara)。其中寄生于鸭儿芹(Cryptotaenia japonic Hassk)上的鸭儿芹单轴霉(Plasmopara cryptotaeniae sp.nov.)和寄生于水芹[Oenanthe javanica(BI.)DC.]及卵叶水芹(O.rosthornii Diels)上的水芹单轴霉(Plasmopara oenantheae sp.nov.)是2个新种。寄生于变豆菜(Sanicula chinensis Bunge)上的变豆菜单轴霉(Plasmopara saniculae Traian et O.savulescu)是亚洲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