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仿生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原理来制作新的或改进旧的机构、仪器、建筑等方面的科学。它是近年来在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仿生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学习生物的各种各样能力,研究它们的作用机制,作为进行技术设计的一条途径,以改善现有的或创造新型的机械系统、  相似文献   

2.
哺乳动物毛被传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雷  张伟  华彦 《生态学报》2011,31(13):3856-3862
毛被能够加强或减弱动物向周围环境的热量散失,毛被的形态结构和颜色是传热性能的决定因素,其传热过程往往是传导、对流和辐射3个过程的耦合。以往研究发现环境因子中,风可增加机体向环境中的散热速率,且散失量与风速正相关,且动物通过调节在风场中的姿态来适应不同风向。动物体与环境间的温差是影响散热速率的另一因素,不同环境中的动物通过改变毛被结构来适应温差变化。毛被含水率上升会引起导热和蒸发冷却作用加强,动物通过行为或毛被结构变化来调节毛被含水率。毛色决定毛被吸收和反射热辐射的能力。毛被传热性能直接把动物的生理特点与环境因子关联起来,这对揭示动物的适应、进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出,毛被结构和传热性能的研究还有助于仿生学意义的挖掘。因此,今后应重点在毛被结构和物理性能、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毛被生物学和仿生学意义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3.
昆虫的复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昆虫复眼的结构、功能及其应用和仿生学研究进展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仿生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工程技术与生物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人们发现,一些关于植物和动物的相类似的功能,实际上是超越了人类自身在此方面的技术设计方案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几百万年的自然进化当中不仅完全适应了自然,而且其适应程度接近完美.仿生学试图在技术方面模仿动物和植物在自然中的功能,而仿生技术在生物学和技术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且对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了帮助.通过再现生物学的原理,人类不仅找到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案,而且同时该方案也完全适应了自然的需要.仿生学的目的就是分析生物过程和结构,并把得到的分析结果用于未来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S层(Slayer)是由单一的蛋白或糖蛋白组成的薄层晶状结构,它广泛存在于古细菌和真细菌细胞的最外表面,可包裹整个细胞。S层在结构化学、形态学、遗传学以及物理化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质,使之在生物技术、分子纳米技术和仿生学等领域蕴藏着广泛的应用潜力。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表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生物界的科学奧秘令人惊叹,那么,人类在工程技术上模仿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所取得的成就就更是令人振奋了,一门崭新的边缘科学——仿生学,愈来愈引人注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生物与仿生》(王谷岩编著),将带你漫游仿生学的画廊. 《生物与仿生》采用漫谈的笔法,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科学图画。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平时不为人注意或不易看见的有趣的生物学现象,还能看到科学家们是怎样带着工程技术的难题向生物请教  相似文献   

7.
弦音器是昆虫类特有的一种机械感受器,亦称弦音感受器或剑梢感受器。它主要具有感知外界声压和体内肌肉运动的听觉功能,研究弦音器的机能结构对揭秘昆虫听觉的神经机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从弦音器多样性和进化入手,重点综述了弦音器的微细结构、基因功能定位、声音感受分子机制及其声压增幅分子生物物理学原理,为昆虫听觉仿生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弦音器是昆虫类特有的一种机械感受器,亦称弦音感受器或剑梢感受器。它主要具有感知外界声压和体内肌肉运动的听觉功能,研究弦音器的机能结构对揭秘昆虫听觉的神经机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从弦音器多样性和进化入手,重点综述了弦音器的微细结构、基因功能定位、声音感受分子机制及其声压增幅分子生物物理学原理,为昆虫听觉仿生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仿生学——模拟生物的功能、结构和信息过程,创造新的仪器和工艺,已成为现代发展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天气突变之前,许多生物往往有各种异常的反应,研究和模拟此种生物物理过程,有可能制作某种新的探测仪器。据报道,有人模仿水母(一种海生动物)对次声波反应灵敏而能预测风暴的原理,已制成一种风暴探测器。  相似文献   

10.
动物体表的刚毛形态各异,功能多样,不仅参与感觉器官的构成,还是重要的运动器官。刚毛在运动中的功能因结构不同而异。丈章主要介绍了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尾须的结构和仿生应用、强疏水性刚毛使得水黾(Gerris remigis)和捕鱼蛛(Dolomedes trition)在水面行走的机制、跳蛛(Evarcha arcuata)和壁虎(Gecko japoricus,Gekko gecko)脚底刚毛的粘附机制和仿生学研究,以及蜣螂(Copris ochus,Motschulsky)刚毛的减黏脱附功能及其仿生学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仿生学的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荷叶效应”与“非光滑表面理论”的发现为例,介绍了仿生学在当前的蓬勃发展;以诱导动物运动的研究、神经工程学的建立和隐形技术的发展等,介绍了仿生学对生物学科与工程技术发展的促进;论述了仿生学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与仿生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家纬 《生命科学》2004,16(5):317-323
仿生学(Bionics)是1960年由美国斯蒂尔博士提出的从生物界发现机理来解决人类技术上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利用自然生物系统构造和生命活动过程作为技术创新设计的标准,有意识地进行复制,它使人类社会逐步由向自然索取转入向自然界学习和创造世界的新纪元。国际上有声誉的动物学家Wemer Nachtigall博士提出仿生学就是  相似文献   

13.
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一直是生物教师所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搜集一些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并经常注意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仿生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植物学教学中,结合《叶的结构》,介绍巴黎工业展览馆大厅的屋顶结构,由三个辐射的扁形圆拱顶组成,整个屋顶只有三个支持点,各点之间的跨度达216米。讲到这里,教师可以问:这一建筑工艺上的杰作是怎样  相似文献   

14.
动物形态学发展趋势及我国近期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形态学是动物科学的基础学科,通过对动物体的结构及其功能、适应的研究,认识生物多样性以及起源和进化的历史和动因。形态学的研究也为分类学、生理学以及医学、仿生学等应用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纳米生物仿生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集仿生、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及新材料科学于一身,是仿生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材料领域一个重要的、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本文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纳米生物仿生技术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纳米生物仿生技术在仿生矿化、仿生DNA纳米机器、仿生智能纳米通道、仿免疫细胞生物黏附、仿生人造血管和仿生人造器官芯片等方面的应用,并详细阐述了这些材料的结构特点,最后对纳米生物仿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相互促进,由来已久,在近二、三十年有了迅猛的发展,逐渐成为新兴的学科。用工程技术的方法研究生物和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称为生物医学工程学。从模拟生物和人体的结构、功能导致工程技术的发展,称为仿生学。我想举例略谈生物医学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向心电仿真及其研究现状杨基海彭虎娄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1前言心脏作为生物体新陈代谢和能量传递的动力中心,在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医学、仿生学等诸多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心脏生物电过程与心脏组织的生物化学过程、心脏机械...  相似文献   

18.
昆虫复眼结构独特、功能优异,是重要的仿生对象。仿生学家模拟复眼特性研发了人造同位复眼照相机;模拟蜻蜓复眼结构研制了相控阵雷达;从蚂蚁、蜜蜂和其他昆虫的复眼结构中得到启示,研制了偏振光导航仪;根据甲虫的视动反应机制研制出空对地速度计。科学家还对昆虫复眼的信息加工原理进行研究,研制出寻的末制导装置;法国科学家研制出仿复眼视觉导航装置及昆虫化机器人。  相似文献   

19.
S-层(S-layer)是由单一的蛋白或糖蛋白组成的薄层晶状结构,它广泛存在于古细菌和真细菌细胞的最外表面,可包裹整个细胞。S-层在结构化学、形态学、遗传学以及物理化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性质,使之在生物技术、分子纳米技术和仿生学等领域蕴藏着广泛的应用潜力。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表面展示技术的兴起和展示系统的逐渐成熟,继外膜蛋白、附屑结构蛋白、粘附蛋白以及凝集素等表面蛋白之后,S-层蛋白被作为一种新的表面展示载体成功的在细胞表面展示了一些外源大分子。多聚组氨酸肽是由若干个单位的六聚组氨酸串联而成的短肽。六聚组氨酸能够有效的吸附镍、镉等重金  相似文献   

20.
蜜蜂趣谈     
蜜蜂这类社会性昆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万年以前。多少世纪以来,它们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福利;它们组织严谨的群体生活和奇特的蜂巢结构,一直是生物学家和仿生学家的研究对象。中性的工峰在这个神秘的“王国”里,有着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