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苗龄的尾穗苋黄化苗对10 min,15Wm~(-2)白光的反应能力不同。光诱导的苋红素合成始于播种后第 20h,至50h合成能力最大,82h以后幼苗对短时光照的反应能力趋于消失。苋红素合成的滞后期为3h,光处理后18h色素积累达到高峰。光调节苋红素合成符合红光—远红光可逆诱导反应等两个基本模式,确证光敏色素参与调控苋红素合成.  相似文献   

2.
蓝光诱导的苋红素合成—隐花色素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光对尾穗苋黄化苗苋红素的合成有明显的诱导效应.不同苗龄的幼苗对蓝光的敏感性不同:萌发22小时起开始合成苋红素,42小时达到高峰,92小时后趋向消失.苋红素合成带后期为3—4小时,蓝光诱导18小时后色素积累进入饱和期.吸收蓝光的隐花色素和吸收红光的光敏色素有协同调节作用.红光预处理能增强其后的光诱导效应,蓝光预处理抑制种子的萌发.隐花色素可能是黄素类物质.  相似文献   

3.
Ca^2+和CaM在莴苣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莴苣种子萌发对温度敏感,22℃时光、暗下萌发率均达70%以上,25℃光、暗下都不能萌发。Ca~(2 )专一性螯合剂EGTA、Ca~(2 )通道抑制剂LaCl_3和CoCl_2、CaM拮抗剂CPZ和TFP均能抑制22℃下种子萌发。22℃光下浸泡种子10小时后加LaCl_3和CoCl_2,其对萌发抑制效应明显降低。增加培养介质中Ca~(2 )浓度可以逆转La~(3 )和Co~(2 )对萌发的抑制。  相似文献   

4.
徐晗  李振宇 《广西植物》2019,39(10):1416-1419
我国有记录的苋属植物20余种,主要为外来杂草。苋属植物形态相近,常被误鉴。作者从送检的误鉴的标本中发现2个新外来种,根据拉丁文名种加词释义,分别命名为鲍氏苋(Amaranthus powellii S. Watson)和布氏苋(A. bouchonii Thell.)。鲍氏苋和布氏苋形态相近,分别产自美国西南部和欧洲,雌雄同株,具3~5雌花花被片,花被片不等长,等于或短于胞果,胞果开裂或不开裂。鲍氏苋和布氏苋可通过花被片数目和形态、胞果是否开裂、苞片大小相区分。该文还提供了鲍氏苋和布氏苋的中文形态描述及彩色图片,并对其分布、生境和危害状况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5.
红光抑制而远红光促进菜豆叶枕外植体的脱落过程。红光抑制脱落必须有Ca~(2 )参与,红光效应与A_(23187)类似。La~(3 )、CPZ和TFP都具有阻止红光抑制脱落的作用。外施Ca~(2 )在红光下对脱落过程稍有促进。  相似文献   

6.
徐晗  李振宇  李俊生 《广西植物》2017,37(2):139-144
通过ITS序列对21种中国外来苋属植物进行系统进化关系研究。通过ITS序列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发现苋属种间变异为0~0.055 1,种内变异为0~0.009 2。使用TAXON DNA软件分析ITS序列种间、种内变异的分布图看出规律,结果表明苋属ITS序列的种间变异适中,种间变异明显大于种内变异。采用最大似然法(ML)构建的系统树将中国苋属分为5或6个进化支(根据自展支持率取值不同)。异株苋亚属长芒苋和苋亚属刺苋聚类在一起,西部苋和糙果苋单独成为一个进化支。苋亚属中苋组苋亚组反枝苋和绿穗苋亚组鲍氏苋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苋组苋亚组尾穗苋和绿穗苋亚组绿穗苋、繁穗苋等亲缘关系更近。白苋亚属分为2或3个类群,根据自展支持率取值不同,合被苋可以和白苋、北美苋并为一支,也可以单独成为一支。综上所述,该文认为苋属经典分类体系中3亚属或2~3组的分类地位不成立,建议中国苋属采取5组2亚组或6组2亚组的分类体系。5组2亚组分别由长芒苋组、糙果苋组、苋组(苋亚组和绿穗苋亚组)、白苋组和凹头苋组组成。其中,合被苋也可从白苋组分出,单独构成1组,形成6组2亚组的分类体系。表明该序列对苋属大部分种类分类效果较好,对西部苋和糙果苋复合群,绿穗苋复合群以及白苋亚属的分类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7.
高温下花红苋和绿叶苋叶片生理特性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40℃连续6 d处理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两个栽培品种花红苋和绿叶苋,探讨热胁迫下它们生理特性的改变.结果表明:与绿叶苋相比,高温下花红苋叶中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PPO(多酚氧化酶)和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苋菜红素显著积累.绿叶苋对高温表现敏感,苋菜红素含量在处理2 d后明显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和质膜透性均高于花红苋,叶片呈现较明显的氧化漂白症状.与常温对照相比,高温下两种苋菜的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热胁迫下花红苋积累较多的苋菜红素和渗透调节物质,酶活性提高,可能是其对高温逆境具有较好耐受能力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用不同因素诱导与抑制的方法较系统地探讨了尾穗苋黄化苗PAL活性与苋红素积累之间的关系。根据激动素诱导的时间曲线表明。PAL活性高峰较早于苋红素积累高峰;PAL活性及苋红素积累都随激动素浓度上升而上升。 光对激动素诱导的PAL活性有增效作用,对苋红素积累也有同样的增效作用。不同光质(蓝、红)对PAL活性的诱导结果表明:蓝光大于红光,同时蓝光下苋红素积累也大于红光。 用环己亚胺、放线菌素D及反式肉桂酸等处理激动素诱导的材料时,发现在各种抑制条件下PAL活性受抑的同时,苋红素合成也受抑制,且随着抑制剂浓度增加受抑程度也增加,可见PAL活性与苋红素积累之间有密切关系。本文提出了PAL可能参与苋红素双氢吲哚部分合成的设想,这与目前一般认为多巴是双氢吲哚直接前体的观点不同。  相似文献   

9.
国产十四种苋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国产14种苋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部分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4,即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刺苋A.spinosus,红苋A.cruentus,腋花苋A.roxburghianus,合被苋A.polygonoides,皱果苋A. viridis,凹头苋A.lividus,苋A.tricolor。其他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2,即尾穗苋A.caudatus,绿穗苋A. hybridus,千穗谷A.hypochendriacus,繁穗苋A.paniculatus,北美苋A.blitoides,白苋A.albus。其中腋花 苋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该属染色体基数为x=16,17。两种染色体基数在苋属2个组(sect.Ama- ranthus和sect.Blitopsis)中均存在。由于苋属植物染色体大多为小型染色体,因此对苋属植物目前尚不 能进行详尽的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10.
G-蛋白和cGMP在光敏色素介导的尾穗苋苋红素合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尾穗苋幼苗为材料 ,对G 蛋白和cGMP在红光诱导、光敏色素介导的苋红素合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G 蛋白激活剂霍乱毒素可在暗中诱导苋红素合成 ,其抑制剂百日咳毒素则抑制红光诱导的合成 ;cGMP可以在暗中诱导苋红素合成 ,而Genistein抑制红光、CTX及外源cGMP诱导的苋红素合成 ;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LY 835 83可以抑制红光及CTX诱导的苋红素合成 ,却不能抑制由外源cGMP诱导的苋红素合成 .上述结果表明G 蛋白、鸟苷酸环化酶及cGMP可能都参与了苋红素合成过程中红光信号的转导 ,并且红光信号传递链的顺序可能是红光→光敏色素→G 蛋白→鸟苷酸环化酶→cGMP .  相似文献   

11.
外来杂草反枝苋对农作物的化感作用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改进的差时播种共培法,以麦田伴生恶性杂草播娘蒿为对照,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反枝苋根系分泌物及其不同浓度残枝浸提液对小麦、玉米、油菜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反枝苋幼苗的根系分泌物能够显著抑制作物根长和苗高的生长;(2)反枝苋不同浓度浸提液均能抑制作物种子的萌发,其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3)除0.025 g·mL-1处理对小麦根长和苗高、玉米苗高有促进作用外,其余各浓度反枝苋浸提液对作物幼苗的根长和苗高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且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更强;(4)反枝苋对作物幼苗的抑制作用强于恶性杂草播娘蒿,风险评估定量分析结果认定反枝苋为陕西省高度危险性植物.  相似文献   

12.
外来入侵杂草反枝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原产于美洲,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外来入侵杂草。本文就反枝苋的种子生物学特性、化感作用、表型可塑性、作为典型C4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其与作物的竞争机制、在我国的入侵扩散过程及影响因子,以及其对增强紫外线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和防除方法分别进行了评述。结果表明:反枝苋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对其入侵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其种子数量大、种子萌发温度范围广、表型可塑性强、光合能力强、并可通过化感作用影响多种作物的生长,温度和湿度适应范围广,可以入侵多种生境类型。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1)反枝苋对大范围环境梯度变化的适应机制;2)反枝苋对农田生态系统资源波动的响应;3)反枝苋的化感作用机制;4)反枝苋的综合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中国苋科苋属的一新记录归化植物——广布苋(Amaranthus graecizans L.).该种植株常匍匐,叶片狭长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有时线形或菱形卵形,长至少为宽的2.5倍,花被片3枚,近等长,与中国有分布的本属其他物种有所区别.该种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地区、非洲北部至亚洲西部,归化于欧洲其他地区、东亚、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反枝苋生物学特性、入侵过程及可能分布区域与影响其分布的相关因子、除防、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发现:反枝苋种子能够适应较广的萌发条件,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具有高萌发率;反枝苋能够调整生物量及生理生化过程来应对环境变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反枝苋的入侵持续进行,下一步将会向中国西南地区入侵;研制、筛选新型除草剂及探索除草剂的施用方法是目前针对反枝苋产生抗药性的解决途径;反枝苋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且在植物修复方面具有潜在前景。目前对反枝苋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加强:(1)在环境压力下的适应性进化机制及快速适应性的分子基础;(2)对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及动物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3)平衡应用与防御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渗透胁迫下皱果苋的渗透调节物质变化,探讨皱果苋的耐旱机理.方法:分别用浓度为5%、10%和20%PEG6000进行渗透胁迫,处 理皱果苋幼苗0、1、3、5和7d,取叶片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结果:随着渗 透胁迫时间的延长,皱果苋幼苗叶片中相对含水量(RWC)逐步下降;而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 量上升;在5d,5%、10%、20%PEG胁迫下的叶片脯氨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的3.73、6.27、9.77 倍;而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是对照的2.87、3.68、5.21倍.胁迫3d,20%PEG处理的材料出 现萎焉现象,胁迫5d,10%PEG处理的材料开始萎焉;在5%和10%PEG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 升高,但在20%PEG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后降.结论:在适度的渗 透胁迫下,皱果苋叶片中的渗透调节物质使其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形成皱果苋耐旱性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6.
长芒苋——中国苋属-新归化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宇 《植物学通报》2003,20(6):734-735
首次记载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 S.Watson,一种原产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有毒植物,为中国归化杂草-新记录。  相似文献   

17.
长效肥料ENTEC对野生刺苋驯化栽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含有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的长效肥料ENTEC对剌苋(Amaranthus spinosus L.)干物质积累及其氮素利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尿素处理相比,ENTEC对提高剌苋干物质积累作用不明显,其最大生长速率出现时间较晚; 施用ENTEC,土壤含氮量较高,且下降速度较慢,说明其具有较强的防止氮素流失的作用.同时,ENTEC有利于提高氮素的利用率,ENTEC处理的植株氮素利用率比尿素处理提高了41.56%.另外,ENTEC能促进剌苋对磷、钾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柏祥  古小治 《广西植物》2018,38(3):332-340
与本地植物的种间竞争是影响外来植物能否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之一,该研究通过受控模拟试验研究了本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外来入侵植物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在淹水和干旱两种水分条件下混种密度(6∶2、4∶4和2∶6)对其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1)芦苇和反枝苋的相对产量与相对产量总和均小于1,即两种植物存在种间竞争。(2)种间竞争使芦苇和反枝苋的生长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表现在两者的株高和生物量均随着竞争者密度的增加而降低。(3)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氮浓度表现出与株高和生物量相同的趋势,且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存在差异。(4)芦苇和反枝苋分别在淹水和干旱环境下具有较强竞争力,但在各自较高混种密度下亦具有较强竞争力。可见,芦苇和反枝苋的种间竞争受到了水分和混种密度的影响。因此,在有反枝苋分布的湿地中,植物生长初期可通过增加土壤水分和/或增加芦苇等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以降低反枝苋的种群密度来限制其竞争能力,防止反枝苋在湿地中生长建群和扩散入侵。  相似文献   

19.
植物名称:月苋草(Oenothera biennis)。材料类别:茎尖。培养条件:采回来的材料用自来水的流水冲洗5~7分钟。然后剪取茎段放在消毒瓶内,用0.1%的HgCl_2溶液振荡消毒5~8分钟,再用无菌水洗4次。在超净台上剥离2~2.5mm的茎尖接种培养。(1)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MS BA0.5m∥L(单位下同) NAA0.2 2,4-D0.3;(2)分化培养基:MS BA0.7 NAJk0.3;(3)茎伸长培养基:MS NAA0.1 IAA0.2 GAl;(4)壮苗培养基:1/2  相似文献   

20.
圆叶洋苋红色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温度、光照(可见光、紫外光)、酸碱溶液、维生素C、氧化剂(过氧化氢)、还原剂(亚硫酸钠)、防腐剂(苯甲酸钠)等对圆叶洋苋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此色素是抗氧化还原、耐酸碱、耐糖、耐光热的天然色素,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