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涤毒灌肠方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2例,按患者意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涤毒灌肠方治疗,两组都治疗3个月。记录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与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的释放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和78.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肌酐与尿素氮水平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大肠杆菌、肠球菌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内毒素含量为0.026±0.004 EU/mL和0.030±0.006 EU/mL,研究组显著低于治疗前的,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涤毒灌肠方用于慢性肾衰竭患者中的辅助治疗能抑制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的释放,改善肠道菌群及肾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38例在丽水市中医院就诊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就诊的正常孕妇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检测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含量,比较菌群失调发生率,同时检测并比较炎症因子IL-2、IL-6水平,探讨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的数量均少于对照组(t_双=2.41,t_乳=2.27,t_拟=2.14,P均0.05);观察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6.29,P0.05);观察组IL-2水平较对照组低,IL-6水平较对照组高(t_(IL-2)=3.74,t_(IL-6)=3.21,P均0.01)。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树舌中药复方煎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及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树舌中药复方煎剂对小鼠脾细胞的PFC数血清溶菌酶活性和抗SRBC的溶血性抗体水平均有明显增强,尤其是PFC数比正常对照组的增强更为明显。此外,本煎剂能对抗环磷酰胺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大黄复方综合免疫疗法对ANP继发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肠道菌群检测和免疫组化,放射免疫分析法研究了ANP模型肠道菌群变化和肠道局部免疫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严格标准选入的SAP病人,采用中药大黄复方及微生态制剂综合疗法分别在临床表现,生化及血清内毒素,肠道局部免疫与细胞易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NP肠道膜菌群屏障受到破坏,G^-肠杆菌是急性重症胰腺炎内源性感染的主要原因菌。综合免疫疗法治疗后1周及2周的生化指标及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均优于常规组。结论:初步表明综合疗法能减轻或消除ANP继发感染临床表现,缩短感染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5.
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或失调可引起机体代谢紊乱,肠道微生态尤其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降尿酸治疗后肠道菌群可发生相应改变,并且益生菌制剂具有降尿酸作用。本文概述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从高嘌呤及高果糖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参与嘌呤和尿酸的代谢、代谢性内毒素血症以及痛风相关炎症因子等方面探讨肠道菌群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关系,并展望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未来诊治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口服软粪液和小肠液的寒地獭兔肠道内拟杆菌、梭菌属、韦荣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变化,揭示软粪液和小肠液对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 90只仔兔分为I、II和III组,分别口服1mL的软粪液、小肠液和纯净水。无菌刮取32和46日龄仔兔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肠壁内容物,提取内容物细菌基因组DNA。根据拟杆菌、梭菌属、韦荣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16SrDNA V3可变区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定量不同细菌。结果口服软粪液(I组)的32和46日龄仔兔其空肠中的拟杆菌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5.77E-93.58E-10、1.10E-93.39E-10)(t值为8.20、2.16,P0.05),回肠中的梭菌属和韦荣球菌的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5.27E-63.58E-7、7.41E-61.43E-6、1.57E-51.33E-6、7.99E-61.80E-6)(t值为3.07、4.24、5.87、6.28,P0.01)。口服小肠液(II组)的32日龄仔兔其十二指肠和回肠中的梭菌属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3.71E-74.87E-8、6.88E-63.58E-7)(t值为3.42、2.95,P0.01);46日龄仔兔其回肠中的韦荣球菌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4.13E-61.80E-6)(t值为2.03,P0.05)。结论软粪液和小肠液对拟杆菌、梭菌属、韦荣球菌的定植有促进作用,对大肠埃希菌的定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潘林锋  张英杰  臧伟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04-1307, 131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17(IL 17)、白细胞介素22(IL 22)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相比对照组的菌落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具核梭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菌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因子IL 6、IL 17、IL 22和TNF α水平在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与炎性因子IL 6、IL 17、IL 22和TNF α水平呈负相关(P<0.05),具核梭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菌落数与炎性因子IL 6、IL 17、IL 22和TNF α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并与炎性因子水平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病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可为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歧双歧杆菌对菌群失衡大鼠类风湿关节炎(RA)的调整作用。方法首先利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SPF级雌性Wistar大鼠20只)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牛Ⅱ型胶原诱导方法建立大鼠RA(CIA)模型,然后分为模型组和两歧双歧治疗组,3周后,观察两组大鼠关节肿胀程度,血清中IgG、IL-1β、TNF-α、IL-6、IL-17、IL-4、IL-10的变化及血清中SOD、MDA和滑膜液中SOD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关节肿胀评分有降低趋势;血清中的IgG(t=6.0114,P=0.0002)、IL-1β(t=6.6719,P=0.0001)、TNF-α(t=3.8461,P=0.004)和IL-17(t=4.6894,P=0.001)的含量明显降低,IL-6略有降低,IL-4和IL-10都有所升高;血清中的SOD活力有所升高,MDA含量有所降低,滑膜液中的SOD(t=-2.4793,P=0.038)活力明显升高。结论两歧双歧杆菌能够减缓炎症和降低氧化压力,从而出现减轻关节肿胀、延缓RA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脂、肠道菌群、细胞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5例GDM患者(GDM组)和45例同期就诊的正常孕妇(NGT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孕妇空腹血糖(FBG)、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8、CD4/CD8)、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以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GDM组患者FBG、TC、TG、LDL-C均明显高于NGT组,HDL-C明显低于NGT组(P<0.01);GDM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NGT组,CD8水平明显高于NGT组(P<0.01);GDM组的hs-CRP、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NGT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NGT组(P<0.01);GDM组肠道肠杆菌、酵母菌数量均明显高于NGT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均明显低于NGT组(P<0.01)。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代谢异常,其肠道内肠杆菌、酵母菌增多,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减少,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水平升高,IL-10降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复方树舌液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复方树舌液作为微生态调节剂对肠道微生态失调小鼠进行调节。方法用盐酸林可霉素造成菌群失调模型,用复方树舌液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分别检测各组小鼠的肠道优势菌群、乙酸、内毒素含量及肝脏肠杆菌易位。结果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得到恢复、小鼠肠道内乙酸含量增加、内毒素含量下降、易位至肝脏的肠杆菌数量减少,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树舌组优于丽珠肠乐组。结论复方树舌液作为益生元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内毒素、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情况,同时检测两组对象血清内毒素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而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内毒素、IL-6、IL-1、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与血清内毒素和IL-6、IL-1、TNF-α水平呈负相关,肠道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与内毒素和IL-6、IL-1、TNF-α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与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具有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该病病情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柳萍飞  包健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2):180-182, 186
目的探讨亚临床肝性脑病(SHE)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及益生菌对该病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SHE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检查无明显肝胆胃肠道病变和急慢性炎症性疾病的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低盐饮食和护肝降转氨酶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 mg/次,2次/d,温开水送服,连用6周。观察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数量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少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数量多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而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6和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均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能调节SHE患者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菌群屏障,同时能调节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控制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郭苗苗  张佳慧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9):1056-1059, 1064
目的 研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患儿肠道菌群变化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且使用过抗生素治疗的儿童,根据是否发生AAD分为AAD组和非AAD组。另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对象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数量,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AAD的相关因素。 结果 AAD组儿童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低于非AAD组及对照组,而粪便中肠球菌、肠杆菌的数量及血清中TNF\|α、IL\|6的水平高于非AAD组及对照组(均P结论 肠道菌群紊乱与AAD的发病有关并且能够增加患者炎症因子的释放,其中益生菌的减少是AAD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相关炎症因子和血清神经肽Y(NPY)、P物质(SP)、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分为腹泻组(IBS\|D组,40例)和便秘组(IBS\|C组,40例)。以40例结肠息肉或胃息肉切除术后复查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定植抗力(B/E值)。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IL\|8、TNF\|α水平及血清NPY、SP、5\|HT水平变化。 结果 IBS\|D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数量及B/E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结论 IBS会导致患者肠道定植抗力下降,进而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并伴随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清NPY、SP、5\|HT水平升高。不同亚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5.
王梅  王冬英  寿嫣妮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11):1330-1333, 1337
目的

研究益生菌辅助四联疗法对H. pylori感染患者根治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H. pylori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 80)和观察组(n = 80)。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铋剂四联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H. pylori根除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H. pylori根除率(95.00%)高于对照组(82.5%),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同时观察组患者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等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升高,而对照组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IL-8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标准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可显著提高H. pylori感染患者H. pylori根除率,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肠道菌群分布,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的修复作用。方法 选取活动期UC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饮食指导及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1.0 g/次,4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0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用12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血清D-乳酸和PCT水平及肠镜下肠黏膜评分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和PCT水平及及肠镜下肠黏膜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同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59% vs 78.38%;χ2=4.16,P<0.05)。结论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对UC的治疗效果较肯定,可明显减轻患者肠黏膜病变程度,保护肠黏膜屏障,加快其修复。  相似文献   

17.
复合益生菌活菌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三联活菌后肠道菌群、血氧及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进行培养和计数.42例肝硬化患者给予三联活菌治疗21 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血氨(干片法)、血浆内毒素(改良鲎试验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减少(10.12±0.71比9.27±1.25,P<0.05).治疗后,双歧杆菌由9.27±1.25增至10.43±1.25,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血氨水平降低,并可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109.21±12.23)pg/ml比(71.46±9.12)pg/ml,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血氨及血浆内毒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失衡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升高的影响。方法 检测29例HBV-ACLF(肝衰组)、14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浆PCT、内毒素(endotoxin,LPS)水平,收集患者新鲜尾便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状况,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肠道菌群、B/E值、PCT和LPS水平的差异,以及肝衰组患者PCT、LPS、B/E值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乙肝组患者比较,肝衰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肠道菌群显著减少,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埃希菌属等肠道菌群过度生长,两组患者间各菌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84,Z=-2.84,Z=-2.57,Z=-4.39,t=3.59,t=2.64,t=2.19,P<0.01、<0.01、=0.01、<0.01、<0.01、=0.01、=0.04);肝衰组PCT[0.50(0.96)]ng/mL、LPS(0.46±0.10)EU/mL、B/E值(0.04±0.01),乙肝组PCT(0.08±0.02)ng/mL、LPS(0.05±0.02)EU/mL、B/E值(1.62±0.31),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17,t=5.88,t=16.18,P<0.01、0.01、0.01);肝衰组B/E值与LPS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81,P<0.01),B/E值与PCT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79,P<0.01),且PCT水平与LPS呈正相关关系(r=0.76,P<0.01)。结论 HBV-ACLF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源性LPS生成增多,而肠源性LPS促使PCT产生增多。  相似文献   

19.
大黄醇提液抗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及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检验大黄醇提液抗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及脂肪肝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健康白兔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三个大黄组给予高脂饲料同时分别灌胃不同药量的大黄醇提液。实验过程中进行一般性指标观测,检测不同阶段五组家兔血脂水平,检测脂肪肝病变程度。结果:大黄醇提液具有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并且大黄醇提液的以上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大黄醇提液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的血脂水平、降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