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给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高效培育的林分结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对立竹胸径基本一致的4种立竹密度(24600 ~ 29800株·hm-2,D1;37500 ~ 42600株·hm-2,D2;46500 ~ 52800株·hm-2,D3;76500~ 85500株·hm-2,D4)四季竹纯林进行了1~3 a立竹地上生物量积累、分配与异速生长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季竹立竹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秆>叶>枝.随着立竹年龄增大,不同密度的四季竹林立竹秆、枝、叶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及叶/枝、叶/秆、枝/秆构件生物量比总体上均呈增大趋势,且2 a、3 a立竹显著高于1 a立竹,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呈升高趋势,而秆生物量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随着立竹密度增大,1~3a立竹地上生物量、构件生物量总体上呈“∧”型变化,D1~D3密度时逐渐升高,D4密度时显著下降,各年龄立竹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降低,而秆生物量比例增大,叶/枝、叶/秆、枝/秆生物量比总体上1 a立竹呈倒“N”型变化,2 a、3 a立竹呈下降趋势.叶-枝构件生物量符合近等速增长模式,异速生长指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小幅度下降,叶-秆、枝-秆构件生物量符合简单异速增长模式,异速生长指数随密度的增大分别呈升高、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当超出一定密度时(D2密度以上),四季竹立竹生物量分配更趋向于支撑构件(秆),以促进立竹纵向生长来获取更多的光资源;46500~ 52800株·hm-2是试验四季竹林立竹生物量高效积累和有效分配的密度.  相似文献   

2.
符国瑷   《广西植物》1993,(2):108-109
<正> 植株密丛生,秆直立,先端稍下垂,高3.5—6.5米,径0.5—2.5厘米,第四节间秆材厚通常0.7—0.9厘米,节间圆柱形,极伸长,长达33.5厘米,基部数节的节内与节下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箨环下部初时密被褐色刺毛,最后变无毛或近无毛;节明显,箨环甚隆起,节环微隆起。秆箨脱落性,背部贴生近宿存的黑色刺毛,有时具紫红色斑块。顶端略呈斜截形或“山”字形,箨耳矩圆形,近相等,边缘具小刚毛,箨舌中部高约2.0毫米,中央凸起,两端渐窄至1毫米,边缘具不规则锯齿或稍成小裂片,箨片直立,脱落,窄三角形,两面无  相似文献   

3.
符国瑷   《广西植物》1993,13(2):108-109
植株密丛生,秆直立,先端稍下垂,高3.5—6.5米,径0.5—2.5厘米,第四节间秆材厚通常0.7—0.9厘米,节间圆柱形,极伸长,长达33.5厘米,基部数节的节内与节下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箨环下部初时密被褐色刺毛,最后变无毛或近无毛;节明显,箨环甚隆起,节环微隆起。秆箨脱落性,背部贴生近宿存的黑色刺毛,有时具紫红色斑块。顶端略呈斜截形或“山”字形,箨耳矩圆形,近相等,边缘具小刚毛,箨舌中部高约2.0毫米,中央凸起,两端渐窄至1毫米,边缘具不规则锯齿或稍成小裂片,箨片直立,脱落,窄三角形,两面无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竹亚科矢竹属一新种——中岩茶秆竹(Pseudosasa zhongyanensis S.H.Chen,K.F.Huang et H.Z.Guo)。本种与茶秆竹(P.amabilis(McClure) Keng f.)相近似,但箨环具明显箨基残留物和木栓质隆起,高于秆环,箨鞘顶端具小型外翻箨耳,耳缘具皱曲繸毛,箨舌几无毛或有短柔毛,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5.
发表了云南高黎贡山西坡玉山竹属二新种:大玉山竹(Yushania gigantea Yi et L.Yang)和片马玉山竹(Yushania pianmaensis Yi et L.Yang)。大玉山竹近似西藏玉山竹(Y.xizangensis Yi),不同在于秆柄粗壮,直径7~12mm,节间长达2.5 cm;秆较高大,高6~7 m,节间分枝一侧基部扁平或具短纵沟槽;小枝具(5)6(7)叶;叶鞘较长,长(2.5)3.2~4.8 cm;叶柄无毛;叶片较大,长(3.5)10~18(20)cm,宽(4.5)8~13(18)mm,易于区别。片马玉山竹相似大玉山竹(Y.gigantea Yi et L.Yang),但本种秆较矮小,高2.5~4 m,直径1~1.8(2.5)cm;枝条较多而细,在秆上每节12~30枚,直径1~1.5(2)mm;箨鞘背面无毛,箨片较小,长1.5~3.5 cm,宽1~2.5 mm;小枝具叶较少,为(3)4~5枚;叶片较小,长达12.5 cm,宽达8 mm。  相似文献   

6.
秆柄长2.5—5(6.5)厘米,节间长1.5—6(7)毫米,粗6—10(16)毫米;秆丛生,高2—4米,直径0.5—1.2厘米,有时作之字形曲折;节间一般长18—24厘米,最长达28厘米,圆筒形,幼时微被白粉质,无毛,壁厚1.5—3.5毫米,髓呈锯屑状;箨环无毛,在不分枝节上高于秆环,在分枝节上与秆环近等高;秆环微隆起或在分枝节上隆起;节内宽  相似文献   

7.
浙江刚竹属新分类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太辉 《植物研究》1982,2(1):61-88
秆高3米,直径15毫米,节间长15厘米,初绿色,渐至黄色,无自粉,秆环隆突具脊,箨环木栓质,无毛。秆箨初绿色,箨鞘长17-20厘米,宽3-5厘米,边缘光滑无毛,表面被疏毛,基部密生有细柔毛,均脱落性,通常无斑,有时偶具褐色细斑点,先端急尖,狭小,有白粉块;先端之箨通常无箨耳,中、下部者具箨耳,箨耳椭圆状,横卧或伸出,表面被细绒毛,边缘有褐色粗糙之坠毛,长23毫来,捧舌绿色,高2毫米,先端截状,具粗纤毛,长3毫米,捧叶狭带状,直立散开或反转,绿乞边缘黄色,长2-5厘米。  相似文献   

8.
发表了云南高黎贡山西坡玉山竹属二新种:大玉山竹(Yushania gigantea Yi et L.Yang)和片马玉山竹(Yushania pianmaensis Yi et L.Yang)。大玉山竹近似西藏玉山竹(Y.xizangensis Yi),不同在于秆柄粗壮,直径7~12 mm,节间长达2.5 cm;秆较高大,高6~7 m,节间分枝一侧基部扁平或具短纵沟槽;小枝具(5)6(7)叶;叶鞘较长,长(2.5)3.2~4.8 cm;叶柄无毛;叶片较大,长(3.5)10~ 18(20) cm,宽(4.5)8~13(18) mm,易于区别。片马玉山竹相似大玉山竹(Y.gigantea Yi et L.Yang),但本种秆较矮小,高2.5~4 m,直径1~1.8(2.5) cm;枝条较多而细,在秆上每节12~30枚,直径1~1.5(2) mm;箨鞘背面无毛,箨片较小,长1.5~3.5 cm,宽1~2.5 mm;小枝具叶较少,为(3)4~5枚;叶片较小,长达12.5 cm,宽达8 mm。  相似文献   

9.
赖广辉 《植物学通报》2002,19(5):614-619
秆箨作为鉴别竹类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 ,自然脱落后易卷或易破碎。常规的压制方式所制作的腊叶标本通常质量都不高 ,这给竹种的鉴定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介绍一种新的秆箨腊叶标本制作方法 ,即熨斗熨烫法 ,并就这种方法对秆箨性状所产生的影响作了客观分析 ,结果表明 :它对保存秆箨分类性状有很大的改进 ,对标本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易同培 《植物研究》1986,6(4):25-30
乔木状,地下茎单轴型。秆直立,高5-11米,直径(2)5-7厘米,全秆多达30节;节间长35-50厘米,绿色,平滑,光亮,圆筒形,在分枝一侧基部扁平而略有纵沟槽,节下常有一圈白粉,壁厚5-10毫米,髓呈海绵状;秆环隆起,通常高于箨环;每节分枝3枚。  相似文献   

11.
赖广辉 《植物学报》2002,19(5):614-619
秆箨作为鉴别竹类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自然脱落后易卷或易破碎。常规的压制方式所制作的腊叶标本通常质量都不高,这给竹种的鉴定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介绍一种新的秆箨腊叶标本制作方法,即熨斗熨烫法,并就这种方法对秆箨性状所产生的影响作了客观分析,结果表明:它对保存秆箨分类性状有很大的改进,对标本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共398种。属禾本科竹亚科的仅一种,在四川称算盘竹、罗汉竹等,1980年被正式命名为筇竹(Oingzhuea tumidinoda)。算盘竹高约3-6米,杆壁较厚,基部近实心,节环隆起显著,膨大突出,形状奇特,很像算盘子,故称算盘竹。箨厚纸质,早落。笋肉厚而味鲜美。秆可做手杖和各种工艺品。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南部和云  相似文献   

13.
竹子的高速生长主要发生在无枝无叶的笋期, 并对水分需求巨大。水分不仅参与植物体内各种代谢, 而且水分转运可促进光合产物、矿质元素、生长激素等物质流动。竹子夜间主要由根压驱动水分转运, 但在日间尤其是下午根压基本为负值, 明确竹笋日间蒸腾作用发生机制及其对水分运输的影响对竹林培育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不同伸长阶段的慈竹(Bambusa emeiensis)笋为材料, 研究了茎秆和竹箨的气孔特征、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等生理特征及在离体条件下竹笋的水分转运速率。结果表明: 1)不同发育状态的竹笋茎秆及箨鞘表面均分布有大量气孔, 气孔小且凹陷, 光合速率及叶绿素a、b含量极低, 但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成熟叶片, 表明笋体和箨鞘是竹笋主要的呼吸和蒸腾部位。2)离体条件下竹笋的番红示踪表明, 高生长阶段的竹笋茎秆中番红上升速率较快, 有着较强的蒸腾。竹箨分离后, 番红仍然能够扩散和运输, 表明笋体茎秆也存在一定的蒸腾, 但与竹箨包裹的竹笋相比, 番红在分离竹箨后的笋体中上升速度显著下降, 表明竹箨对笋体内水分运输影响较大。3)箨环处的组织解剖发现, 节间的纵向维管束在竹节处特化形成一个类板状结构, 弯曲伸入竹箨, 是竹箨影响笋体内水分运输的重要结构基础。上述结果表明, 日间竹笋水分通过茎秆和竹箨表面的气孔大量蒸散, 产生蒸腾拉力驱动笋体内水分转运。该研究也发现, 随着茎秆成熟, 竹箨松动并开始脱落, 茎秆表面的气孔宽度增加, 加大了气孔的开口大小, 增大了节间气孔与大气水气交换的有效面积,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竹箨脱落时减少的蒸腾拉力。  相似文献   

14.
四季竹立竹表型可塑性的林分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优良的观赏和夏秋笋用竹种四季竹的丰产林分密度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开展了四季竹纯林4种林分密度(17500~27500株·hm-2,D1;37500~42500株·hm-2,D2;55000~62500株·hm-2,D3;72500~82500株·hm-2,D4)的分株构件因子调查,并对立竹主要形态特征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四季竹立竹胸径和相同胸径下的节间长分别呈"∧"和"∨"形变化,极值分别出现在D3和D2密度。相同胸径下的立竹冠幅和枝盘数均呈"∨"形变化,并且最小值都出现在D2密度;立竹枝长和残枝率均呈倒"N"形变化,枝长最大值和残枝率的最小值均出现在D3密度。林分叶面积指数呈"∧"形变化,最大值出现在D3密度;立竹单叶面积与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同胸径下的立竹全高、胸高壁厚、枝下高和枝夹角、单叶质量、比叶面积在不同林分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经主成分分析,立竹表型形态与秆形构件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枝条构件,最后是叶片构件。经通径分析,各林分密度立竹表型综合得分大小顺序为:D3D4D2D1。在试验林立竹胸径条件下,D3是四季竹无性系生理整合成本和效益的密度阀值,是分株形态良好建成的适宜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5.
郑建官  陈成和  胡明芳   《广西植物》2006,26(5):579-580
在福建省古田县发现近实心茶秆竹新变型——花叶近实心茶秆竹。与原种不同之处在于叶片有一至多条宽窄不一的浅黄色至近白色彩条自基部至先端,黄绿相间,箨背及两侧边有浅褐色细纤毛。  相似文献   

16.
在模式标本考证、居群调查和引种栽培的基础上,确认毛壳竹(Phyllostachys hispida S.C.Li,S.H.Wu et S.Y.Chen)与乌竹(P.varioauriculata S.C.Li et S.H.Wu)在新秆性状、秆箨颜色、箨舌高度及颜色、叶鞘毛被上有较大的区别,应作为独立的竹种看待。小叶光壳竹(P.varioauriculata var.glabrata G.H.Lai)也因新秆下部一段呈扁圆形、秆箨基部具长柔毛,叶片很小等特征而明显不同于乌竹,应提升为一个独立的竹种,但由于存在晚出同名问题而给出新名称P.microphylla G.H.Lai。同时还描述了毛壳竹的一新变种,即光壳竹(P.hispida var.glabrivagina G.H.Lai)。日本所产的姬淡竹与毛壳竹属于同一种系,因其学名P.humilis Muroi为一裸名,应予废弃。  相似文献   

17.
<正>竹类植物具有禾本科植物的共同特征,然而它在营养器官的外部形态,花和果实等生殖器官的结构以及生长发育规律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其独自形成一特殊类群。竹类植物在形态上可分为秆、地下茎、枝、叶和箨、花和花序、果实和种子等。地下部分竹子的地下部分叫地下茎。地下茎是竹类孕笋成竹、扩大自身数量和生长范围的主要结构。来自于同一地下茎系统的一个竹丛  相似文献   

18.
井冈寒竹复合体(竹亚科)的表型变异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冈寒竹复合体(Gelidocalamus stellatus Wen complex)包括井冈寒竹(Gelidocalamus stellatus)、蒙竹(G.auritus)、小蒙竹(G.monophyllus)、多叶井冈寒竹(G.multifolius)和武功山短枝竹(G.wugongshanensis),其分类处理尚存在争议。通过对该复合体13个自然居群的13个主要分类性状进行测量、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13个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枝下高变异幅度最大(27.6%),叶长宽比变异最小(6.4%);2)胸径、节数、枝下高、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和枝盘数等7个性状在模式产地井冈山4个居群间较为稳定,但可以将复合体居群进行有效区分,可能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3)九凝山居群(JYM)和小龙归(XLG)居群表型与井冈山居群(JGM)的最为相近,连坪乡(LPC)和黄河村居群(HHV)叶片性状以及武功山居群(WGM)秆的特性与其它居群有显著的差异,杆子坑(GZD)和溶家洞(RJC)居群分枝数明显多于其它居群。结合秆箨和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我们对该复合体不同居群的分类处理进行了讨论,不支持多叶井冈寒竹新种的成立,支持将蒙竹废除;建议将小蒙竹和武功山短枝竹作为井冈寒竹种下单位处理。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竹亚科(Bambusoideae)少穗竹属(Oligostachyum Z.P.Wang et G.H.Ye)一新种——城隍竹(O.heterophyllum M.M.Lin)。该新种分布于我国福建西部,它与糙花少穗竹[O.scabriflorum(Mc Clure)Z.P.Wang et G.H.Ye]相似或近缘,但秆小,直径不超过1.5 cm;秆箨淡紫绿色,背面具有瘤基刺毛,无斑点,无白粉,亦无焦边,基部密被细刚毛;箨片直立,基部不收缩;箨舌淡禾秆色;叶鞘被细微柔毛而与后者相区别。  相似文献   

20.
贵州西部箭竹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贵州西部竹亚科箭竹属一新种,它被命名为威宁箭竹(Fargesia weiningensis Yi et L.Yang)。这个新种近似秦岭箭竹(F.qinlingensis Yi et J.X.Shao,但秆高达6 m,髓呈锯屑状;秆芽仅边缘具短纤毛;枝条较粗,直径达3 mm;箨鞘背面刺毛较密,小横脉不发育,箨舌繸毛长达1.5 cm,箨片常内卷,全部外翻;叶鞘纵脉间无小横脉,上部纵脊明显,叶片较大,长达15.5 cm,宽达1.5 cm,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