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性,及对喹诺酮敏感和耐药菌株中gyrA与parC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231株,采用K-B纸片法测定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随机选取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耐药菌株4株和均敏感的菌株3株,分别PCR扩增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耐药决定区,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625、319bp,PCR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并做序列分析。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1.1%(118/231)和45.9%(106/231);gyrA和parC基因经序列分析显示,耐药株均有gyrA基因的突变,其中1株出现第83、87和27位氨基酸的改变,2株出现第83位氨基酸的改变,1株出现第47位点的改变;环丙沙星敏感株中未出现gyrA基因的突变。4株耐药株均有parC基因的突变,引起相应氨基酸Ser80→Arg的改变,2株环丙沙星敏感株也发生了同样的改变。结论哈尔滨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显著,在喹诺酮耐药株中有gyrA和parC基因的同时突变,在敏感株中也发现了parC基因的突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离于陕西、河南、四川和北京四省(市)鸡肉源沙门氏菌对喹诺酮和部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药敏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更好地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途径,确保食品安全。【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用PCR和基因序列测定法确定耐药沙门氏菌中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相关的喹诺酮类抗性决定区基因突变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390株沙门氏菌中,63.59%的菌株对萘啶酮酸产生抗性,21.28%、16.67%和14.62%的菌株分别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产生抗性。248株萘啶酮酸抗性菌中,aac(6’)-Ib-cr、qnrA、qnrB和qnrS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20.16%、10.89%、10.08%和1.61%。83株耐环丙沙星的菌株中,gyrA和parC基因的点突变共199个;其中gyrA基因中以Ser83Phe和Asp87Gly双突变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Ser83Phe和Asp87Asn双突变、Ser83Tyr、Ser83Phe、Asp87Gly;parC基因的65个点突变均为Ser80Arg突变。【结论】四省市中鸡肉源沙门氏菌耐药状况严重,其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及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是导致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的耐药机制。方法筛选临床分离的对环丙沙星耐药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共1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采用PCR方法检测菌株染色体和质粒携带的喹诺酮耐药基因(gyrA基因、parC基因和qnr基因)并测序;质粒接合试验验证qnr基因的转移性。结果 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均产生耐药性。扩增产物经测序发现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染色体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均有突变;有2株菌株(K79和K107)携带qnrA基因,这2株菌的接合菌对喹诺酮抗菌药的MIC值上升了5~30倍;未检测到qnrB阳性的菌株。结论 gyrA和parC基因突变是肺炎克雷菌对氟喹诺酮类产生耐药机制的主要原因,质粒上qnrA基因的存在,也是产生喹诺酮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成都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拓扑异构酶ⅣparC基因突变与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关系。测定临床分离的5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从中筛选出1株敏感菌和8株耐药菌,以标准敏感菌株ATCC27853作为质控菌株。用PCR反应扩增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扩增产物片段长度为396bp,同时对上述10株菌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临床分离敏感菌和标准菌株ATCC27853的parC基因序列与国外报道的序列相同,而R25,R42,R43,R44等4株耐药菌株在87位(TCGCG→TTG)均有突变,该单位点突变引起氨基酸由Ser→Leu的改变,此外,新发现在所有耐药菌株115位有一静止突变(GCT→GCG),该突变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拓扑异构酶ⅣparC基因突变是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之一,以87位的突变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陕西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及相关基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食源性沙门氏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更好的了解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途径,确保食品安全。【方法】使用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PCR和基因序列测定方法确定耐药沙门氏菌中整合子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与头孢菌素抗性相关的基因、沙门氏菌基因岛及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结果】359株沙门氏菌中,67%的菌株对磺胺甲恶唑产生抗性,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四环素、卡那霉素、萘啶酮酸、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链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为58%、56%、37%、35%、33%、32%、29%、26%、21%、16%、9%和8%。284株耐药菌中,79%的菌株可抗至少1种抗生素,25.9%可抗10种以上抗生素,2.5%可抗14种抗生素。耐药的Ⅰ类整合子以1.4kb最为常见,携带的耐药基因有aadA1、aadA2、aadA5、tetR、blaPSE-1、blaDHA-1、blaVEB-1、dhfrⅠ、dhfrⅤ、dhfrⅦ和dhfr17等。62株耐头孢曲松和/或头孢哌酮的沙门氏菌中,blaTEM和blaCMY-2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51.6%和56.5%。13.6%的沙门氏菌中检出了沙门氏菌基因岛。35株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沙门氏菌的gyrA、parC和parE基因中共检出68个点突变,gyrA基因中常见突变为Ser83Phe、Ser83Tyr、Asp87Gly和Asp87Asn,parC基因中为Ser80Arg。parE基因中检出了Lys441Ile、Lys428Gln、Asp494Asn、Lys428Gln和Gly442Ser突变,这些点突变均为首次在食源性沙门氏菌中检出。【结论】陕西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状况严重,整合子、沙门氏菌基因岛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存在及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是导致沙门氏菌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从浙、苏、皖等地水产动物中分离的23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谱并探索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判断标准(2011版)测定23株嗜水气单胞菌耐药谱并筛选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株;对筛选的耐药菌株和体外诱导耐药菌株的gyrA和parC基因耐药决定区进行分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加入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前后耐药菌株对恩诺沙星最小抑菌浓度的变化,同时检测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并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的qnr家族基因qnrA、qnrB、qnrC、qnrD和qnrS。【结果】所有菌株都存在对5种以上药物的耐药性;39.1%(9/23)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中55.6%(5/9)对恩诺沙星耐药。耐恩诺沙星的5株菌株均携带qnrS,而不携带qnrA、qnrB、qnrC、qnrD基因,也不携带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其中耐药菌株AH19同时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和主动外排泵三种耐药机制,菌株AH4、AH7和AH20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两种耐药机制,AH6存在gyrA基因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机制,体外诱导耐药菌株ATCC7966-QR相对于原始菌株ATCC7966发生了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的存在是本研究中涉及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主动外排泵机制是个别菌株存在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7.
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调查从浙、苏、皖等地水产动物中分离的23 株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耐药谱并探索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药敏判断标准(2011 版)测定23株嗜水气单胞菌耐药谱并筛选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株;对筛选的耐药菌株和体外诱导耐药菌株的gyrA和parC基因耐药决定区进行分析;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加入多重耐药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前后耐药菌株对恩诺沙星最小抑菌浓度的变化,同时检测喹诺酮类药物相关的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并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的qnr家族基因qnrA、qnrB、qnrC、qnrD和qnrS。【结果】所有菌株都存在对5种以上药物的耐药性;39.1%(9/23)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中55.6%(5/9)对恩诺沙星耐药。耐恩诺沙星的5株菌株均携带qnrS,而不携带qnrA、qnrB、qnrC、qnrD基因,也不携带外排泵基因qepA、oqxA和mdfA。其中耐药菌株AH19同时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和主动外排泵三种耐药机制,菌株AH4、AH7和AH20存在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两种耐药机制,AH6存在gyrA基因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机制,体外诱导耐药菌株ATCC7966-QR相对于原始菌株ATCC7966发生了gyrA与parC基因双突变。【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S的存在是本研究中涉及的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主动外排泵机制是个别菌株存在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全面了解2株耐药产气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方法 2株耐药产气肠杆菌:zjm001株和zjm002株,分离自2012年3月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的血液标本,做gyrA和parC基因扩增、测序、GenBank比对确认菌种,再用PCR法分析39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4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7种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1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结果 zjm001株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出CTX-M-3,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出ant(3”)-Ⅰ,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出gyrA突变,可移动遗传元件检出int Ⅰ 1、ISEcp1、IS26、IS903;zjm002株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出ACT-1、CMY-2,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出gyrA突变.2株耐药产气肠杆菌的gyrA基因序列均为新变异型,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X268598,JX273641.结论 2株耐药产气肠杆菌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相符.在耐药产气肠杆菌中发现DNA旋转酶A亚单位基因gyrA新变异型是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从3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尿液中分别连续培养出纹带棒状杆菌,并对其生物学及生化特性进行了探讨,提示纹带棒状杆菌与人类泌尿道感染有关。3株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但均对万古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0.
分析我国山东地区临床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并对其耐药机制进行探讨。收集该省某三甲医院临床样本,用哥伦比亚血平板培养基对纹带棒状杆菌进行分离培养,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2种常用抗生素对纹带棒状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耐药菌株的耐药基因[aph(3”)-Ⅰb、aph(6)-Ⅰd、aac(6’)-Ⅰb, tetW, ermX, gyrA]进行扩增、测序比对,以探讨相关的耐药机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对耐药基因ermX、tetW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公式2-ΔΔCt计算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倍数。结果显示,共分离出纹带棒状杆菌83株,且均为多重耐药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表现为完全敏感;对红霉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表现出完全耐药,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为86.7%(72/83),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38.6%(32/83);ermX基因的检出率为100%(83/83),tetW基因的检出率为88.0%(73/83),aph(3”)-Ⅰb基因的检出率为36.1%(30/83),aph(6)-Ⅰd基因的检出率为37.3%(31/83),aac(6’)-Ⅰb基因的检出率为15.7%(13/83)。ermX和tetW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所变化,但变化不明显。内在型耐药(cMLS)是菌株对红霉素耐药的潜在机制。结果提示,本研究调查医院的纹带棒状杆菌耐药严重,耐药谱较为广泛,须引起医院和实验室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