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方法根据细菌的16SrDNA基因序列设计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种属特异性引物。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新鲜粪便标本各35例,从待测粪便标本中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定量分析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病例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大肠埃希菌(4.62±1.10;5.27±1.02)、乳酸杆菌属(4.99±0.75;4.65±0.95)、双歧杆菌属(5.07±0.95;4.93±0.99),病例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增多(t=2.540,P=0.013),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数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88,P,=0.530;t2=-0.533,P:=0.596)。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提示大肠埃希菌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或复发有关系,而乳酸及双歧杆菌属与此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的12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各组对象进一步按不同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分析各组新生儿肠道菌群与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7.53±0.57)lg copies/g、(8.12±0.71)lg copies/g、1.06±0.18]明显少于对照组[(9.58±0.64)lg copies/g、(8.64±0.75)lg copies/g、1.39±0.22],大肠埃希菌数量[(7.28±0.85)lg copies/g]明显多于对照组[(6.81±0.63)lg copies/g]。观察组中,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新生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肠道菌群存在异常,且受到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细菌16S rRNA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应用细菌的16SrR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及乳酸杆菌的引物并对肠道的3种细菌进行定量测定。方法收集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及正常对照组的粪便标本提取DNA。取准确定量的3种细菌经系列稀释后抽提细菌的DNA做荧光定量PCR,制作出标准曲线。待测样品同时进行PCR反应并和标准曲线进行比较,获得各样品中3种细菌的量。结果患儿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较正常儿童明显减低,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差异无显著性。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用细菌培养的方法所得结果一致。结论荧光定量PCR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定量方法。可正确定量肠道中的细菌数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Ab)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腔及肠黏膜内拟杆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含量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模型组和TLR4mAb干预组。模型组、干预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模,干预组造模当天给予TLR4mAb腹腔注射,第8天处死全部大鼠。留取结肠黏膜及粪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所有标本中不同细菌含量。结果 (1)粪便标本:UC组较正常组大肠埃希菌、拟杆菌含量增加(P0.017),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含量减少(P0.017),消化链球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R4mAb干预组较UC组,消化链球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目标菌含量均有所恢复(P0.017)。TLR4mAb干预组较正常组目标菌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结肠黏膜标本:UC组较正常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余目标菌含量均增加(P0.017)。TLR4mAb干预组较UC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余目标菌含量均减少(P0.017)。TLR4mAb干预组较正常组拟杆菌含量偏高(P0.017),其余目标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模型大鼠较正常组目标菌含量均存在变化,提示UC的发生与肠道菌群改变密切相关。TLR4mAb能改善UC模型大鼠相关菌群结构,提示Toll样受体4在UC发生及UC肠道菌群变化中可能具有双重调节作用。UC模型大鼠肠道粪便与黏膜标本中目标菌含量变化不同,提示UC的发生中肠道粪便及黏膜相关细菌的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颗粒剂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人工感染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28日龄断奶仔猪54头,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Ⅰ组抗生素治疗组、Ⅱ组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Ⅲ组不用任何药物治疗的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用药后第14天时,每组随机抽取1头屠宰,无菌采集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各肠段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结果 Ⅰ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均显著小于Ⅲ组(P〈0.05);Ⅱ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大于Ⅲ组(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小于Ⅲ组(P〈0.05); n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极显著大于Ⅰ组(P〈0.01),Ⅱ组与Ⅰ组大肠埃希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中药复方颗粒剂具有显著增加断奶仔猪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降低大肠埃希菌数量,减少腹泻频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态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分析不同体重、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规范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宫外营养支持措施及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1、3、7天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在生后7d内,无论正常新生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生后7d内正常新生儿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0.05),正常新生儿生后7d内粪便中各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低出生体重儿。(2)体重2 000~2 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在各日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同时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3)3日龄和7日龄母乳喂养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7日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乳制品喂养组,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长率(126.49%vs 54.81%)。(4)合并并发症的3日龄和7日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且无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有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增长率则低于有并发症组。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晚且数量少,体重、喂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疾病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度的降低,使肠道菌群紊乱,其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6年4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收治的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7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结果正常者65例为对照组。分别收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治疗第3天和治疗1周后3个不同时间节点的粪便标本,同时收集对照组的粪便标本,通过FISH实验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含量差异,同时通过16S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进一步明确观察组患者3个时期肠道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乳杆菌与对照组的数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双歧杆菌值为6.2%±0.56%,治疗第3天为4.3%±0.34%,治疗1周后为8.7%±0.56%,对照组双歧杆菌值为9.4%±0.98%。观察组患者治疗前1天乳杆菌值为5.4%±0.86%,治疗第3天为4.9%±0.24%,治疗1周后为6.1%±0.72%,对照组乳杆菌值为8.3%±0.51%。治疗前1天与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SrRNA/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观察组患者在3个治疗时期中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对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在治疗第3天较低,1周后有所回升;大肠埃希菌数量在治疗第3天亦较低,但1周后没有明显回升。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健康人相比有所下降,肠道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双歧杆菌失调可能影响其发病和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富硒猴头菇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设高、中和低3个剂量组和1个普通猴头菇对照组,1个蒸馏水对照组,搜集粪便,用细菌16S rDNA荧光定量PCR法测定3大类肠道菌的数量。结果富硒猴头菇冻干粉灌胃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肠道中大肠埃希菌明显减少,低、中剂量组双歧杆菌增多,高剂量组乳酸菌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断药3 d后,中剂量组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数量,高剂量组的大肠埃希菌、乳酸菌数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富硒猴头菇对小鼠肠道菌群有明显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布拉酵母菌在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模型中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普通饲料组)、B组(高脂饲料组)和C组(高脂饲料+布拉酵母菌组)。实验第6周起,C组给予布拉酵母菌散10 mg/kg灌胃。第16周末进行肝脏病理分析和血清空腹ALT、AST、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联素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检测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分析菌群与LPS相关性。结果与A组相比,模型B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和肝脏炎症显著增加,粪便菌群发生紊乱;与B组相比,C组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积分显著减轻,血清ALT、AST、LPS、TNF-α及MDA显著下降,脂联素水平和SOD活性增高,大鼠粪便中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高,大肠埃希菌显著降低;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与LPS负相关,大肠埃希菌与LPS正相关。结论布拉酵母菌可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拮抗脂质过氧化,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生儿生后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16S 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40例足月儿和40例早产儿生后第1(〉12h)、4、7天粪便标本中的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不同日龄足月儿粪便标本中乳酸杆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5.50±0.81、6.87±0.81、9.20±0.87,早产儿分别为4.89±0.46、6.05±0.46、8.06±0.18;不同日龄足月儿粪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6.49±0.40、7.59±0.58、7.15±0.55,早产儿分别为6.32±0.51、7.39±0.78、7.05±0.63;2种细菌对数值分别在组间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内行配对t检验,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是动态变化的,个体间差异受多因素影响,早产儿落后于足月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我国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葫芦科植物包括多种瓜类蔬菜,对其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综述了国内在葫芦科植物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及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葫芦科植物离体培养、遗传转化与育种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双歧杆菌制剂临床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的效果。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检索CBMd isc、VIP、CNK I以及万方数据库等,获得1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计患儿4050例,对其进行M eta分析,并评价M 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发表偏倚。结果异质性检验χ^2=34.60,P=0.007〈0.0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 eta分析,合并RR=0.41,95%C I为0.35~0.49,总体效应检验,Z=10.39,P〈0.00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固定效应模型RR值和95%C I与随机效应模型完全一致,剔除小样本报道后的合并RR=0.42,95%C I为0.35~0.50,与剔除前的结果基本一致,且本研究的发表偏倚得到了很好地控制。结论从现有的临床证据来看,双歧杆菌制剂能降低小儿继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对预防小儿继发性腹泻起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以心率(HR)、心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作为效应指标,明确右美托咪啶(Dex)用于SICU 镇静时年龄和血流动 力学效应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 年3 月~7 月间在我院SICU 接受普胸或者普外科手术后需要短期镇静患者38 例,各年龄段分 布相对均匀。在病人术后Ramsay评分≤ 3 分时给予右旋美托咪啶6.0 ug/kg/h,连续静脉输注10 min 后停药,应用脉搏指示连续 心输出量监测技术(PICCO)记录用药前及用药后3 min、5 min、8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45 min、60 min、90 min、120 min 的11 个时间点的HR、CI 和SVR。结果:HR、CI 和SVR 的EMAX 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表示:E= (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用于SICU 镇静时,患者HR、CI和SVR的EMAX 呈 年龄依赖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