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塞米松对TNF-α致痫大鼠海马GABAA受体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地塞米松作用下,肿瘤坏死因子(TNF-α)致痫大鼠海马GABAA受体表达的改变,从而研究癫痫发病过程中内分泌和免疫调节相互关系的机制.方法采用侧脑室分别注射TNF-α、地塞米松(Dex) TNF-α以及生理盐水建立大鼠模型,运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海马GABAA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 GABAA受体免疫反应主要定位于胞膜上.细胞计数及统计学处理表明: TNF-α组海马CA1、CA3区GABAA受体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及Dex TNF-α组显著减少(P<0. 01),而对照组和Dex TNF-α组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地塞米松对TNF-α致痫有抑制作用,提示地塞米松的抑痫作用和TNF-α的致痫作用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抑制性氨基酸受体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T)对谷氨酸(glutamate,Glu)致痫大鼠海马内Glu及GluR2、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及其受体GABRA1水平的影响,进而研究褪黑素的抑痫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健康SD雄性大鼠40只分为A、B、C、D组,每组10只。A组:生理盐水组;B组:MT Glu组;C组:Glu致痫组;D组:Luzidole MT Glu组。观察并记录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Glu、GluR2、GABA和GABRA1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行为学观察结果显示,C组和D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B组大鼠癫痫发作不明显,A组无发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组和D组海马内CA1-CA3区和齿状回Glu阳性反应较A组增强(P<0.05),GluR2、GABA和GABRA1均较A组减弱(P<0.05),B组Glu较C组和D组阳性反应有显著性减弱(P<0.05),GluR2、GABA和GABRA1阳性反应均较C组和D组有显著性增强(P<0.05),而B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性。结论MT通过增加GABA及其受体GABRA1和GluR2的作用和抑制Glu作用对Glu致痫大鼠癫痫发作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高频电刺激海人酸癫痫模型大鼠海马,观察海马细胞外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的动态变化。方法:将SD大鼠分成4大组(n=10):①空白组;②海人酸组;③假刺激组:植入刺激电极未予电刺激;④电刺激组:海人酸注射后予130 Hz电刺激。利用微透析技术收集不同时段海马细胞外液,应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测定收集液Glu、GABA的浓度。结果:注射海人酸后Glu明显升高,并持续至第14天,电刺激使Glu明显下降;而注射海人酸后GABA呈短暂性升高,后逐渐下降于第4天后保持稍高于正常水平,电刺激并无明显改变GABA的水平。结论:海马细胞外Glu下降在海马电刺激治疗癫痫中起到重要作用;高频电刺激海马选择性地减少谷氨酸能神经元活动,但不影响GABA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糖皮质激素的抗痫作用及其与γ-氨基丁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糖皮质激素的抗癫痫效应和作用机制, 本研究观察了糖皮质激素对戊四氮诱导的慢性点燃型癫痫大鼠的行为和脑电图的影响, 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技术探查了大脑皮质神经元内糖皮质激素受体(GR) 与γ- 氨基丁酸(GABA) 的共存情况。结果显示, 在慢性点燃型癫痫大鼠, 在点燃后的第3 天或第15 天, 先经静脉给予地塞米松(4m g/kg), 再经腹腔注射戊四氮(30m g/kg) 可明显减弱或完全抑制癫痫发作。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证明, GR和GABA共存于大脑皮质部分神经元。以上结果提示,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慢性癫痫的效应,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GR调节同一神经元内GABA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BHMT对大鼠HHcy血症的防治作用。方法用含2%蛋氨酸(methionine,Met)饲料诱发HHcy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BHMT后,观察模型大鼠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LDH酶活性及HDL/LDL的影响。结果重组BHMT能将HHcy组大鼠血浆中Hcy浓度(23.70±6.75)μmol/L显著降低为(14.61±2.80)μmol/L(P<0.05),LDH酶活性由(209.57±10.22)U/L降低为(225.04±30.47)U/L(P<0.05),对脂蛋白HDL/LDL基本没有影响。结论重组BHMT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B型γ-氨基丁酸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ABAB受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GABA受体亚型。它的活化在突触后膜增加K+电导,引起长时程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前膜则抑制Ca2+电导,使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的释放减少。该受体活动对机体的镇痛、肌肉痉挛、癫痫的发作等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γ-氮基丁酸(GABA)是脊椎动物脑内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与其特异性受体(即 GABAR)分子的相互作用,可引起该受体偶联的 Cl-,K+和 Ca2+通道传导的改变并产生神经元抑制效应.近年 GABAAR 基因及其表达的研究,已为不同的种属、不同脑区域和细胞类型中 GABAAR 的亚基组成、生理功能及其对很多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反应的多样性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依据,可以预见不久这方面深入的探索也必将为有关该受体的神经精神病发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及其治疗性药物的设计提出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9.
不同强度电针对PCPA失眠大鼠下丘脑γ-氨基丁酸及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对睡眠节律紊乱大鼠下丘脑γ-氨基丁酸(GABA)及受体(GABRA1)的影响,初步探讨针灸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及不同强度电针的效应差异.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失眠大鼠下丘脑GABA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失眠大鼠下丘脑GABRA1 mRNA表达改变.研究发现,对氯苯丙氨酸(PCPA)化失眠大鼠下丘脑GABA阳性细胞染色较浅,且表达量减少,GABRA1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经电针治疗5 d后,失眠大鼠下丘脑GABA阳性神经元染色较深,表达量较多,GABRA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且2 V电针刺激作用比1 V电针刺激更为明显.结果表明电针可增加失眠大鼠下丘脑GABA及受体的表达,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且2 V电针刺激效果优于1 V电针刺激.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ABC—GD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在大鼠胰腺的定位和分布,并用相邻切片法,观察它与胰岛素的共存关系。结果发现GAB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胰腺内分泌部(胰岛)。在外分泌部亦有少许分布。大部分胰岛细胞呈GABA免疫反应阳性,集中位于胰岛的中央部。相邻连续切片免疫染色证实GABA与胰岛素共存于胰岛B细胞中。外分泌部胰腺GAB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呈零散分布于腺泡和导管上皮间。本文为进一步探讨GABA在胰腺的生理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igh pressure/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HPLC-ECD)观察电针刺激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皮层、纹状体、腹侧中脑和小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以探讨电针减轻帕金森病行为症状的可能机制。在Sprague Dawley大鼠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注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建立右侧损伤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将帕金森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100Hz电针治疗组(n=10),后者接受4个疗程(6天为一疗程)的头部百会穴(GV-20)及背部大椎穴(GV-14)电针刺激。另随机选取10只大鼠在MFB仅注射生理盐水(NS)作为假手术组。行为学测试观察电针治疗对阿扑吗啡诱导的大鼠异常旋转行为的影响,HPLC-ECD检测脑组织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出现了异常旋转行为,表明帕金森病造模成功。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层和纹状体损伤... 相似文献
12.
甲醛致炎痛对大鼠远位触液神经元γ-氨基丁酸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醛致炎痛对大鼠远位触液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GABA)表达。方法:SD大鼠甲醛致痛后,观察行为学变化,并采用CB-HRP/GABA双重标记技术分别观察大鼠远位触液神经元中GABA表达的变化。结果:甲醛致痛后,6h远位触液神经元内GABA增加,24h最为显著,48h恢复至正常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甲醛致炎痛后大鼠远位触液神经元内在一定时间内GABA表达增加,提示远位触液神经元内GABA这种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机体对炎性痛的信息调控。 相似文献
1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γ-氨基丁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一种高灵敏度的氯甲酸芴甲酯柱前衍生荧光检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γ-氨基丁酸的方法.内标为己氨酸, 固定相为Shim-Pack CLC-ODS(M), 4.6 mm×150 mm, 填充料为5μm; 流动相采用二元梯度洗脱, A相为0.05 mol/L醋酸钠缓冲液∶水∶四氢呋喃∶冰乙酸(250∶100∶15∶2.2), B相为乙腈∶甲醇(4∶1).系统研究了pH值、反应时间、离子强度及衍生化试剂用量对衍生化反应的影响, 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和最佳色谱条件.方法的精密度为批内变异系数<4.6%,批间变异系数<6.1%;最低检出限(信噪比=2)为3.1 nmol/L;线性范围为50~1000 nmol/L, γ2=0.9992;平均回收率为97.1%.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研究了马桑内酯(CL)对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内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神经元的影响.结果表明:CL作用后,GAB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反应强度减弱;Glu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变化不明显,但反应增强.推测:CL可能引起海马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使动物模型致痫的基础,其机理可能与阻断GABA的合成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5.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6,(3):1-6
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并具有调节血压与心率、调节情绪、抗焦虑、抗抑郁、抗肿瘤、保肝护肾、调节激素分泌等生理功能。目前主要通过厌氧等技术处理植物原料、微生物发酵以及外源添加的方式加工富含GABA的食品,涉及富含GABA的茶叶、粮食、豆类制品、乳制品、糖果、饮料等食品的研究、专利及部分产品,但产品较少,今后需加强产业化。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2对大鼠海马谷氨酸能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和狭线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的方法,观察到侧脑室内注射白细胞介素2(IL2)后,大鼠海马回和齿状回内谷氨酸(Glu)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胞体皱缩、突起及其分支减少;γ氨基丁酸(GAB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突起及其分支皆减少。用32P标记的GABATcDNA探针对大鼠海马组织的GABATmRNA进行狭线杂交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海马组织的GABATmRNA的含量明显增多。由于GABA在GABAT的作用下,可转变为Glu,因此,以上结果表明IL2不仅可影响海马神经元合成和释放Glu和GABA,而且还使Glu的释放量大于其合成量。这些变化可能与癫痫的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7.
苍白球γ-氨基丁酸能神经传递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苍白球是基底神经节间接环路的重要核团,在机体运动功能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苍白球在基底神经节正常及异常功能调节中的重要性已日渐受到重视。然而,目前对苍白球内各种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活动了解较少。GABA是苍白球主要的神经递质。采用电生理记录、免疫组织化学及行为测试等实验方法,人们对大鼠苍白球GABA能神经传递系统的受体分布及功能活动有了新的认识。形态学研究揭示,苍白球存在GABAA受体及其苯二氮卓结合位点和GABAB受体。在亚细胞水平,GABAA受体主要位于对称性突触(GABA能突触)的突触后膜,而GABAB受体则位于对称性突触和非对称性突触(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膜及突触后膜。功能学研究进一步揭示,激活苍白球突触前膜GABAB自身和异源性受体可分别减少GABA和谷氨酸释放;激活突触后膜GABAB受体,可引起苍白球神经元超极化。除GABAB受体外,激活苍白球GABAA受体苯二氮卓结合位点及阻断GABA重摄取可延长GABA电流持续时间,从而改变苍白球神经元兴奋性。与离体实验结果相一致,激活苍向球GABAB受体和苯二氮卓结合位点及阻断GABA重摄取可引起整体动物旋转行为。苍白球GABA神经递质系统与帕金森病病因学及癫痫发病有关。已证实,苍白球神经元放电频率的降低及簇状放电的产生与帕金森病运动减少及静止性震颤等症状直接相关。此外,电牛理及行为学实验发现,新型抗癫痫药物替加平可调节苍白球神经元功能活动.这为进一步了解苍白球与癫痫发病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张广芬徐世霞孙合亮张明强王星明周志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7):3220-3222
目的:观察大鼠前额皮层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在氯胺酮致精神分裂样表现中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组,n=16)和氯胺酮组(K组,n=16)。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氯胺酮30 mg/kg(容积1 mL),一天一次,连续5天,最后一次给药后0.5 h及2 h分别通过敞箱实验观察大鼠自主活动,并记录刻板行为评分。行为学测试后,取大鼠前额皮层,检测Glu及GABA含量。结果:与S组比较,K组大鼠给药后0.5 h自主活动增强、刻板行为评分增高(P0.05),符合精神分裂症大鼠表现;给药后2 h行为学评分则无显著差异(P0.05);给药后0.5 h及2 h大鼠前额皮层Glu水平均增加、GABA水平均下降(P0.05)。与氯胺酮给药后0.5 h组相比,给药后2 h Glu水平下降(P0.05)、GABA水平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胺酮致精神分裂样表现可能与大鼠前额皮层Glu增加及GABA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0.
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谷氨酸和NMDAR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谷氨酸(glutamate,Glu)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NR1)表达的影响,探讨氯喹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神经递质传导的作用。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戊四氮致痫组(60mg/kg,i.p.,18只)和氯喹干预组(0.61mg/kg,i.c.v.,18只)。每组分6个时间点:1h、2h、4h、8h、12h和24h。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和脑电图改变,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皮质和海马Glu和NR1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无痫样发作,戊四氮致痫组有重型的痫样发作(Ⅲ-Ⅴ级),氯喹干预组有轻型的痫样发作(Ⅰ-Ⅲ级)(P<0.05);戊四氮致痫组脑电记录呈频发高幅的痫样波,氯喹干预组痫样波幅低且缓;Glu和NR1在戊四氮致痫组表达强,以海马为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喹通过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神经递质Glu和NR1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作用,影响致痫大鼠痫样发作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