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丁糖预防术后肠粘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选用SD大鼠60只,制成肠粘连模型,用几丁糖,右旋糖酐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几丁糖有防止肠粘连的作用,同一浓度的右旋糖酐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2.
医用几丁糖预防下腹部纵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几丁糖涂布皮下脂肪层对减少下腹部手术纵切口术后因脂肪液化而非感染性部分裂开的效果。方法:对皮下脂肪组织厚达4cm以上的切口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应用“几丁糖”于皮下脂肪层涂布后作连续缝合切口;对照组50例,切口不予涂布几丁糖,而作连续缝合,结果: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98.2%显著高于对照组82%(P<0.01)脂肪液化1.79%显著低于对照组18%(P<0.1)术后平均日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脂肪组织厚达4cm以上的切口,应用医用几丁糖涂布脂肪层3后连续缝合对预防下腹手术纵切口脂肪液化及裂开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几丁糖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几丁糖膜的基础性研究报道较多,但还未形成产品。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几丁糖膜在创伤敷料、术后防粘连、硬膜修复等方面的作用及制备,为进一步形成产品作指导。  相似文献   

4.
医用几丁糖基础研究及预防妇产科术后粘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腹部外科手术,尤其是妇产科手术,其术后组织粘连以及由粘连引起的后遗症是临床医学中欲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人们曾经试用过许多药物及方法,虽取得一定效果,但仍未有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术后组织粘连。医用几丁糖是从新鲜虾壳中提纯并研制成的天然高分子可降解吸收的生物医学材料,经基础研究、动物实验研究证明具有较好的预防组织粘连的效果,在妇产科215例临床验证,获得了满意的预防效果,并未见有明显并发症产生。结果表明:医用几丁糖在人体临床应用中是安全有效的,与医用透明质酸钠相比,医用几丁糖在防止术后组织粘连和瘢痕形成上明显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简便实用的乙醇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在企标基础上,改用恒温法进行测定,同时采用一定的顶空瓶保温措施降低温度散失。结果采用改进后的方法进行测定,其精密度达到分析要求操作简单实用。结论改进后的方法完全符合实际生产需要,对生产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胶—几丁糖膜的制备及其止血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制备几丁糖膜以及研究其止血性能。方法 在透析后的几丁糖与明胶混合液中加入戊二醛交联后置入冻干机冻干制得几丁糖膜。取新西兰兔4只,在背部两侧对称性剪开直径1cm渗血伤口,分别用纱布和几丁糖膜止血,观察与创面的粘附情况,记录出血时间,以膜或纱布中Hb光度吸收值表示出血量。结果 几丁糖膜与创面粘附良好,几丁糖膜组、纱布组的出血时间分别为78.25±6.42秒、119.05±11.39秒,Hb光度吸收值为0.76±0.51、1.63±0.72,明显优于纱布对照组(P<0.01)。结论 几丁糖膜具有一定的止血性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几丁糖和透明质酸钠对宫腔防粘连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50例人工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常规无痛人流手术,按照术前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空白对照组(50例)和几丁糖组(50例)、透明质酸钠组(50例)。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的阴道流血持续时间和月经复潮时间,以及术后第14 d子宫内膜厚度和术后粘连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几丁糖组和透明质酸钠组的阴道流血持续时间和月经复潮时间,以及术后第14 d天子宫内膜厚度和术后粘连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几丁糖组和透明质酸钠组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流产患者予以几丁糖和透明质酸钠处理均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效减少术后粘连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昆虫来源几丁糖的基本特性及其与河虾来源几丁糖的差别,用同一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以河虾壳(shell of Procambarus clarkii)、家蝇蛹壳(pupa shell ofMusca domestica vicinaMacquart)、地鳖虫壳(shell of Euplyphaga Walker)和黄粉虫蜕(exuviate of Tnebrio molitorL.)为来源制备的几丁糖在灰份、脱乙酰度、分子质量等及红外图谱上进行比较研究。昆虫来源几丁糖,其灰份低于河虾壳来源几丁糖;家蝇蛹壳几丁糖分子质量明显低于其他3种来源的几丁糖;从几丁糖质量角度看,采用家蝇蛹壳和地鳖虫壳可制备脱乙酰度较高的几丁糖;4种来源的几丁糖红外光谱图谱基本一致,具有几丁糖的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9.
几丁糖膜预防术后粘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几丁糖为多糖类化合物,具有无毒性、组织相容性、生物降解性、理化性状稳定等特性,是一种生物学性状优良、极具发展潜力的植人材料。有关几丁糖膜预防术后粘连的基础研究较多,但国内还未形成正式的产品。本文就几丁糖膜预防术后粘连的机制、膜的制备及应用进展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在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作用。方法:在我院中度烧伤治疗61例患者中随机选择深Ⅱ度烧伤创面120个,根据患者EPO水平的中位数倍数(MOM)分为三组,另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评价并比较各组血清EPO水平及三组患者创面的愈合时间、6个月后创面面积的愈合率以及瘢痕评分。结果:烧伤12d后患者血清EPO水平为(19.55±8.37)U/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8±3.29)U/L(t=8.658,P0.001);三组患者间的创伤面愈合时间、6个月愈合率以及患者6个月瘢痕VSS评分的色泽、厚度、柔软度及血管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6个月后患者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率与血清EPO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r=0.35,P0.05);血清EPO水平与患者创伤愈合时间、患者6个月瘢痕VSS评分的色泽、厚度、柔软度及血管分布评分均呈现负相关关系(r=-0.29,r=-0.38,r=-0.47,r=-0.45,r=-0.49;P0.05)。结论:血清EPO水平可以促进中度烧伤患者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缩短创伤面恢复的时间,提高愈合及愈合质量,在临床实践中值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人工流产术的远期并发症宫颈宫腔粘连发生率可达0.91%~1.87%[1],困扰着患者和临床医生。典型的宫颈宫腔粘连为人流术后1-3个月阵发性下腹痛、宫腔积血,人流术后闭经或经量明显减少,B超显示宫腔积血或子宫直肠凹陷有液性暗区,探针检查宫颈宫腔时有阻塞感,扩张宫颈后流出陈旧性血液或经子宫碘油造影可证实[1]。宫腔宫颈粘连的后果可引起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性不孕,再次妊娠流产。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一直是妇科医生关注的话题,我院采用人流术后宫腔注入医用几丁糖的方法预防宫腔粘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几丁糖预防甲状腺手术后术野粘连及疤痕形成的效果。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2年2月在48例甲状腺手术中应用几丁糖预防术后术野粘连及疤痕形成,其中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炎6例,甲状腺腺瘤8例,甲状腺机能亢进10例,甲状腺癌1例。结果:全组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1例发生粘连及明显的疤痕。结论:几丁糖可有效预防甲状腺手术后术野粘连及疤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两种手术方式对兔眼玻璃体进行温敏性几丁糖填充,比较其眼压及并发症差异。方法:将18只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只,右眼均为手术眼,实验组白兔行玻璃体切割术并注入温敏性几丁糖,对照组通过1 m L注射器抽取玻璃体并填充温敏性几丁糖,术后随访1月,对比两组白兔术后眼压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手术前眼压(7.76±2.21)mm Hg与术后眼压(7.49±2.98)mm Hg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前眼压(7.80±2.04)mm Hg与手术后眼压(5.17±0.96)mm Hg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4/9),明显高于实验组22.2%(2/9)。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温敏性几丁糖操作简单,但并发症较多,且易造成眼压改变;而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温敏性几丁糖并发症相对较少,眼压波动较小,但应注意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利用PCR扩增技术从极端嗜热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中得到预测为几丁二糖脱乙酰酶的基因(Dacph,PH0499),将其克隆入表达质粒pET15b,并在E.coliBL21_codonPlus(DE3)_RIL中表达获得可溶的Dacph重组蛋白(31.6kDa),TLC分析证明Dacph能够脱去N_乙酰氨基葡萄糖及几丁二糖的一个乙酰基,并与氨基葡萄糖苷酶(BglAPh)共同作用水解几丁二糖生成氨基葡萄糖,从而被命名为一种几丁二糖脱乙酰酶。与Pyrococcus horikoshii中外切氨基葡萄糖苷酶等共同作用,Dacph可能在嗜热球古菌独特的几丁质降解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PCR扩增技术从极端嗜热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中得到预测为几丁二糖脱乙酰酶的基因(Dacph,PH0499),将其克隆入表达质粒pET15b,并在E.coliBL21_codonPlus(DE3)_RIL中表达获得可溶的Dacph重组蛋白(31.6kDa),TLC分析证明Dacph能够脱去N_乙酰氨基葡萄糖及几丁二糖的一个乙酰基,并与氨基葡萄糖苷酶(BglAPh)共同作用水解几丁二糖生成氨基葡萄糖,从而被命名为一种几丁二糖脱乙酰酶。与Pyrococcus horikoshii中外切氨基葡萄糖苷酶等共同作用,Dacph可能在嗜热球古菌独特的几丁质降解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植物Ⅴ类几丁酶苦瓜同源基因(McChi5)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瓜是一种病害很少的蔬菜作物.用3′RACE方法从苦瓜叶片RNA中扩增了一个与烟草Ⅴ类几丁酶序列相似的片段,进一步用Y-RACE方法扩增了相应的5′端序列.经序列拼接,获得了植物Ⅴ类几丁酶苦瓜同源基因(McChi5)的全长cDNA基因.该基因全长1348bp,含有一个1044bp的ORF.推测的蛋白质由347个氨基酸组成,计算所得的分子量为38.3kD,等电点为5.77.同源性分析表明,McChi5蛋白与烟草V类几丁酶、拟南芥的推测几丁酶和类几丁酶蛋白、以及哺乳动物和细菌的一些几丁酶有序列相似性,并具有第18家族糖基水解酶的保守域.Southern blotting表明,在苦瓜基因组中存在2个拷贝的McChi5基因,同时也存在少数同源基因.RNA dot blotting分析表明,McChi5基因有组成性表达的特性,伤害处理对其表达的影响不明显.对McChi5基因可能的生物功能和应用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采用再生几丁质亲和层析和两性电解质等电聚焦电泳,纯化了扁豆荚几了酶,其分子量30kD,等电点为9.1,主要呈内切酶活性。扁豆荚中不同组织几丁酶比活力有很大差异。在豆荚发育过程中,其酶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而比活力则持续上升,表明扁豆几丁酶活性变化与发育相关。经HgCl2处理后,扁豆荚壳和种子的几丁酶活性均明显提高。在扁豆荚发育的不同阶段,几丁酶的诱导特性也有明显差异,幼嫩豆荚几丁酶诱导活性的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联合使用大剂量乌司他丁与沐舒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5例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3例,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确诊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后,立即给予传统常规治疗:吸氧、视情尽早预防性气管切开、湿化气道及气道灌洗、翻身拍背吸痰、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40万单位,每隔8h静脉滴注,沐舒坦450 mg,每隔12h微泵静推;对照组给予乌司他丁10万单位,每隔8h静滴,沐舒坦30 mg,每隔8h静滴,疗程为10天,比较两组患者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死亡率。结果:治疗组93例患者,治愈92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1.08%(1/93),治疗过程中发生ALI34例,ARDS12例,呼吸机使用时间为(4.2±2.1)d。对照组92例患者治愈88例,死亡4例,死亡率率为4.35%(4/92),治疗过程中发生ALI43例,ARDS17例,呼吸机使用时间为(8.2±2.7)d。两组患者ALI发生率、ARDS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在气管切开的前提下,给予常规传统治疗的同时,采用大剂量乌司他丁与沐舒坦早期联合使用给药,能够明显的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真菌诱导的植物几丁酶蛋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几丁酶,水解几丁质-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该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和动植物中.近年来,植物几丁酶在植物抗真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和巨大的应用前景,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重点综述亲和组合、不亲和组合及内生菌根中真菌对植物几丁酶蛋白的诱导、几丁酶的组织细胞学定位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联合使用大剂量乌司他丁与沐舒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5例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3例,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确诊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后,立即给予传统常规治疗:吸氧、视情尽早预防性气管切开、湿化气道及气道灌洗、翻身拍背吸痰、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40万单位,每隔8h静脉滴注,沐舒坦450mg,每隔12h微泵静推;对照组给予乌司他丁10万单位,每隔8h静滴,沐舒坦30mg,每隔8h静滴,疗程为10天,比较两组患者急性肺损伤(Au)的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死亡率。结果:治疗组93例患者,治愈92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1.08%(1/93),治疗过程中发生AL134例,ARDS12例,呼吸机使用时间为(4.2±2.1)d。对照组92例患者治愈88例,死亡4例,死亡率率为4.35%(4/92),治疗过程中发生AL143例,ARDS17例,呼吸机使用时间为(8.2±2.7)d。两组患者ALI发生率、ARDS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在气管切开的前提下,给予常规传统治疗的同时,采用大剂量乌司他丁与沐舒坦早期联合使用给药,能够明显的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