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运用13— 18岁正常纯纵向样本资料 ,头颅定位后前位 X线头影测量法 ,分析正常人上、中面部的对称性与变异 ,探讨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 ,为客观区分对称性的正常变异和不对称畸形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正常人上、中面部骨骼存在对称性的正常变异 ,其范围在13—18岁保持稳定 ,水平向小于8% ,垂直向不超过9mm;在其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关系及其骨骼各对应部位之间 ,有较好对称性 ;面部骨骼的生长发育具有潜在的优势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河南省新乡地区4-13岁汉族儿童的18项体质指标的测试结果,并计算了8项体质发育指数;分析了本地区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并与文献资料进行了比较;据有关指数,确定该地区汉族儿童躯干部的体质类型为:长躯干型、窄胸型、窄肩型、窄骨盆型。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α-氨基酸立体有择合成中几个代表性方法:消旋氨基酸不对称转化、α,β-脱氢氨基酸不对称氢化、甘氨酸等量体不对称烷化和手性自身再生。引用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4.
农用低功率He—Ne激光的诱变效应和育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什么是低功率He-Ne激光;低功率He-Ne激光的诱变效应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低功率He-Ne激光的诱变机制。  相似文献   

5.
崔娅铭 《人类学学报》2016,35(1):89-100
中面部的形态是个人识别的重要依据,并且长期以来都在各人种的形态对比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面部骨骼形态复杂,骨骼表面不规则,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和比较。本文采用基于三维表面半标志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东亚现代人中面部的形态及其变异范围,并与其他各大地理位置中的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形态进行对比,为人类演化和对比不同人群的形态研究建立基础数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面部形态能够大致区分各个现代人群,其中东亚现代人与除美洲印第安人以外的所有现代人的中面部形状之间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东亚现代人与澳大利亚和非洲的现代人中面部形状之间的差别最明显,而与欧洲和东南亚现代人的分布范围有部分重叠。东亚现代人群中面部的平均形状却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回缩,而两侧的结构向前方和两侧突出。而其他现代人群的中面部平均形状则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即沿着正中矢状面的结构为突出,而两侧的结构回缩的特征。这些特点在东亚发现的化石人类标本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这表明这些中面部特征在东亚人类进化的序列是连续的,并无受到干扰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开原县农村青少年膝部长骨干骺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骨龄作为的生物学年龄是评价人的生长发育更为精确的指标,为了探讨骨龄与其它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1985年我们选择了辽宁省开原县农村6-23岁汉族健康青少年2046名(男1061,女985)进行膝部X线拍片观察和23个指标的活体测量。同时对女性进行月经来来潮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男性股骨下端干骺融合时间为18.7岁,胫骨上端为21.1岁,腓骨上端为19.5岁;女性则分别为17.7岁,18.7岁和1  相似文献   

7.
维甲酸对人肝癌细胞磷脂酰胆碱专一性磷脂酶D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细胞信号转导与细胞分化间的关系,研究了诱导分化剂全反式视黄酸(ATRA)和13顺视黄酸对7721人肝癌细胞中磷脂酰胆碱专一性磷脂酶D(PC-PLD)的影响。发现ATRA和13cis-RA除能抑制7721细胞生长,并在形态上向正常方向分化外,分别在第2或第4天使膜结合性PC-PLD的比活力升高,用每瓶细胞的总活力计算,ATRA的作用在第2天也高于13cis-RA,但13cis-RAd tx 4  相似文献   

8.
导入小麦DNA的水稻变异系抗逆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导入小麦DNA的水稻品种洛伊的三个F4代变异系MD11-2、MD20-4和MD18-4,其寒,旱抗性的相关生理性状有明显差异,且与DNA供体和受体(亲本)的明显不同,在4℃低温时,MD11-2和MD18-4和亲本细胞膜透性没明显变化,MD20-4的细胞膜透性则增大;在脱水过程中,三个变异系的电导率曲线的转折变化与洛伊相似,但其值均比它高。在低温下,MD20-4和MD18-4的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  相似文献   

9.
葡萄He—Ne激光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He-Ne激光照射伊豆锦,先锋,黑奥林的腋芽,诱发其变异。通过五年五代的筛选,选育出了极早熟芽变体“激早丰”用同工酶检测,证明了变异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天然红松林等位酶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红松种子的单倍体胚乳,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三个地区的天然红松林的材料进行了10种酶系统的等位酶实验,共获得了18个等位基因位点,对这18个位点等位基因的统计分析表明:红松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数为P=77.78%,等位基因平均数为A=2.0,预期杂合度为He=0.1648。红松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在松属于较低水平。在红松18个等位基因位点的变异中,绝大部分变异94.2%来自种群内部,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15.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6.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