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寒武纪三叶虫分布颇为广泛,种类极其繁多,并经过很好的研究。寒武纪三叶虫的研究对中国古老地层的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最早开始研究三叶虫的中国古生物学家是孙云铸教授。他在1924和1935年发表了两本关于中国北部寒武纪三叶虫方面的巨大专刊,并在专刊中描述了许多新属和新种。孙云铸详细地研究了上寒武纪的地层,并划分出化石带。这种划分甚至在目前应用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变。此外,有关动物化石羣以及在地层方面,他都提出过许多新的和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古生代古地理与生物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莱氏虫[Redlichia (Redlichia) hupehensis Hsü,1948]最早发现于湖北宜昌下寒武统,当时许杰、马振图认为它是下寒武统上部的化石。1979年,笔者在江西省彭泽县龙官洞附近进行地质调查时,于龙宫洞真岩以南(龙宫洞东1km)早寒武世王音铺组的绿色页岩及钙质粉砂岩中采到一批三叶虫化石,计有Redlichia (Redlichia) hupehensis Hsü, R. (Pteroredlichia) chinensis Walcott, R. (P.) yilongensis Zhang et Lin, Arthricocephalus sp.。从化石组合来说,应归属张文堂、卢衍豪等(1980)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中寒武纪的新三叶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57年笔者讨论山东博山寒武纪地层时,根据三叶虫化石,曾将这个地区的下寒武纪分为2个化石带,中寒武纪划分8个化石带(其中有4个亚带),同时并有许多新三叶虫列入文内。经过最近整理和研究后,先将中寒武纪各化石带重要新属及新种描述讨论于此。与博山关系较密切的辽东及河南的一些三叶虫亦加以描述和讨论。河北峯峯的一个新三叶虫因在1957年列过种名,亦在此作简略描述。其中共包括有6个新属,1个新亚属,20个新种和3个新变种。关于博山下寒武纪,尤其是毛庄层的新三叶虫,笔者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4.
1963年7月,山西省地质局某地质队在山西省东部平定、盂县一带研究地层时,发现许多寒武纪、奥陶纪三叶虫化石。1964年初,山西省地质局王绍鑫同志曾携带平定及盂县的一部分寒武纪及奥陶纪三叶虫化石来南京,交笔者鉴定。其中寒武纪三叶虫皆为华北各地常见的属群;奥陶系底部有三种三叶虫,经笔者鉴定为Koraipsis shansiensis Chang(新种),Asaphellus sp.及一种不能鉴定但与Hystricurid 类很相似的三叶虫。  相似文献   

5.
新疆库鲁克塔格早寒武世古杯类早经报道,可惜标本丢失,未经详细研究。作者于1978年,随新疆地质局前寒武纪地层专题研究组前往该区,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于莫合尔山北坡采获早寒武世化石一批,其中除古杯类外,还有三叶虫、腹足类、单瓣类、腕足类、软舌螺等,本文着重报道古杯类和它的地质意义。一、化石层位本区寒武纪地层,历经Norin(1928—1932)、胡冰等(1959)、张日东等(1959)研究,下统称西大山组,命名地点即莫合尔山北面的西大山(插图1),化石有“三叶虫Palaeolenus、Redlichia  相似文献   

6.
回顾建国以来对江南斜坡带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的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分析江南斜坡带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的组成.以江南斜坡带的三叶虫研究成果为基础,讨论我国华南、华北和东北南部区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7.
豫西中寒武世的三叶虫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1958年期间,笔者前往豫西宝丰、鲁山、登封等地进行寒武纪地层的研究。该区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中寒武统由紫红色、褐色、黄绿色页岩,海绿石灰岩,厚层灰岩及鲕状灰岩所组成,其中含有极其丰富和保存良好的三叶虫化石。除我国常见的标准属如:Sunaspis,Metagraulos,Bailiella,Inouyia,Inouyops,Anomocarella,Proasaphiscus 等之外,尚有若干新的种属。本文描述一些有地层意义的种属并作一简单报导,其中包括4个属和种(1个新属和2个新种)。本文承蒙孙云铸教授细心审阅文稿,卢衍豪教授及张文堂先生提供宝贵意见,吴留生同志摄制图片,笔者在此深表感谢。  相似文献   

8.
南京幕府山寒武纪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59年夏,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在南京北郊幕府山,过去认为是早奥陶世的“仑山灰岩”中,首次采获寒武纪三叶虫,并由俞剑华、陈敏娟、张浅深等同志进行详细分层,发表“南京幕府山区寒武纪地层的发现”一文。除原采的三叶虫标本外,笔者及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同志们,曾数次前往作补充采集。本文所纪载的,即包括这几次采集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节头虫一属的标本是M.Chauveau采自贵州铜仁县以北的页岩地层内,其时代不详。采集者把这些化石带回法国交Bergeron(1899)研究。Bergeron认为这一三叶虫是一新属,并把模式种以采集者的名字来命名,并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三叶虫,可能属于寒武纪。寒武纪地层在贵州东北部分布很广,寒武系整合于震旦系之上、奥陶系之下,出露完整(插图1)。这一地区的寒武系经林焕令、王俊  相似文献   

10.
湘西北寒武系杷榔组出露较好,三叶虫化石十分丰富。文中报道描述了在花垣县排吾乡两个剖面的杷榔组泥页岩中采得的三叶虫两属两种Dinesus bura(Qiu,1980)和Eosoptychoparia guizhouensis Yuan in Zhang et al.,1980。本次研究将双岛虫属Dinesus在中国的地层延限下延至杷榔组(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的中下部。这些新材料在湖南杷榔组的发现,扩大了这两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并提供了更多本区与其他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的材料。以上新发现更进一步丰富了寒武纪江南斜坡带杷榔组三叶虫动物群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湘西北寒武系杷榔组出露较好,三叶虫化石十分丰富。文中报道描述了在花垣县排吾乡两个剖面的杷榔组泥页岩中采得的三叶虫两属两种Dinesus bura(Qiu,1980)和Eosoptychoparia guizhouensis Yuan in Zhang et al.,1980。本次研究将双岛虫属Dinesus在中国的地层延限下延至杷榔组(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的中下部。这些新材料在湖南杷榔组的发现,扩大了这两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并提供了更多本区与其他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的材料。以上新发现更进一步丰富了寒武纪江南斜坡带杷榔组三叶虫动物群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三叶虫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常见动物,其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记录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竞争关系。中国华南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生物群因保存软躯体构造化石而成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海洋生态群落的绝佳窗口,然而,澄江生物群中三叶虫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至今未见报道。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 Lu,1940)是澄江生物群的常见物种,也是我国寒武系第二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标准带化石。在2 000余枚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标本中,发现两枚成体标本的头甲侧边缘、颊刺和胸甲肋节保存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据此推测,Eoredlichia intermedia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曾受到碎壳型捕食动物的攻击或其他伤害而形成伤口。伤口部位边缘加厚且光滑,显示了明显的愈合痕迹。这些特征表明始莱德利基虫在受到非致死的伤害后,具备自身修复损伤的能力。这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也是在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受伤并且愈合的标本,反映了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底栖生态系统中碎壳型捕食者和三叶虫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3.
山西平鲁晚寒武世崮山期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10月,笔者在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第三分队大力协助下,在山西省平鲁县下水头公社中井村虎头山观察寒武纪地层剖面时,在上寒武统崮山组采集一批三叶虫化石标本,经研究,共计14个种,分属于10属、7科,其中有6新种,2新属和1属种未定。对参加野外工作的王枝堂、李书贤、吕广儒,和为本文化石标本照相的王金荣、崔跃云等同志,笔者在此深表谢意。  相似文献   

14.
山东博山下、中寒武纪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952年的冬天淄博地质队工作结束后,笔者曾赴博山西部姚家峪一带短期观察寒武纪地层,同时并逐层采集了若干寒武纪三叶虫化石。这里寒武纪地层出露完整、化石极为丰富,可惜后来因为下雪的缘故,上寒武纪的凤山统全部及长山统的上部未能进行  相似文献   

15.
江苏六合冶山早寒武世金臂虫(Bradoriid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年以来,笔者对湖北均县习家店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进行了专题研究,在下、中寒武统建立4个新组名。本文主要就习家店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进行描述,计15属、25种,其中包括4个新种、9个未定种,另有3个属种名称不能确定。本区的下寒武统由黑色岩系组成。下部杨家堡组,厚53m,由下而上进一步分为硅质岩段,炭质板岩-石煤段和硅质板岩段三个岩性段,硅质岩段平行不整合于上震旦统白云岩之上。上部岩屋沟组,岩性单一,由含炭质粉砂质  相似文献   

16.
正张文堂,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对早古生代地层,三叶虫、叶肢介等门类化石尤有精深研究。他独著或作为主要编撰者的《中国的奥陶系》、《中国生物地层学》(英文版)、《中国的三叶虫》、《中国的叶肢介化石》、《西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华北地区寒武纪三叶虫(英文)》、美《无脊椎古生物学大典》三叶虫分卷莱德利基虫亚目之修订(英文)等均为经典巨著。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澄江动物群"命名者和研究之先驱。  相似文献   

17.
《古生物学报》2004,43(4):609-610
第  1 期东秦岭北坡中元古代晚期微体生物群———一个早期生命的新窗口 尹磊明 袁训来 边立曾 胡 杰 (1)………………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中 /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牙形剌 李志宏 王志浩 汪啸风 陈孝红 王传尚 祁玉平 (14 )………峡东地区寒武纪三叶虫Palaeolenus的新材料 林天瑞 彭善池 (32 )…………………………………………………………上扬子区奥陶纪三叶虫属Hexacopyge的新材料  周志强 周志毅 袁文伟 (4 3)……………………………………………皖南寒武纪三叶虫Cheiruroidesprimigenius的个体发育  朱学剑 彭善池…  相似文献   

18.
前寒武纪古藻类化石的研究方法目前尚在探索中。研究这些化石的微细结构并用来划分地层是否具有实际意义,这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笔者对国内几个地区的古藻类化石作了试探性的研究。在切片观察中,发现部分化石保留有比较清楚的微细结构。这些结构大部分与苏联沃罗格金描述过的种、属类似,并各有其特点。本文将这些具有微细结构的古藻类化石进行了描述,并作一初步报导。本文描述的标本产于安徽淮南、宿县夹沟一带、江苏徐州、甘肃榆中、辽宁金州及北京平谷等地,其中除淮南的标本是朱兆玲等同志采集,榆中的标本是甘肃省区测队提供外,余者都是笔者所采。化石采集的层位大多可靠,除上限有下寒武统底部的三叶虫外,统、组的划分界线一般都是目前地质界公认的。这些材料包括两个新属,七个新种。兹列其属、种名称及产地、层位如次:  相似文献   

19.
同足亚纲Tuzoia在华南的初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潘江 《古生物学报》1957,(4):523-526
在中国已发现的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化石有三叶虫纲(Trilobita)、昆虫纲(Insecta)和甲壳纲(Crustacea)。在华南甲壳纲中已发现的有介形虫亚纲(Ostraco-da)、古介形虫亚纲(Archaeostracoda)和鳃足亚纲(Branchiopoda)。其它,如Xeno-poda、蔓足亚纲(Cirripedia)以及本文所描述的同足亚纲(Homopoda)还未见到正式的报导。至于同足亚纲仅在我国東北烟台附近的中寒武纪地层内发现过,与三叶虫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们敬爱的老师卢衍豪教授 (1913- 2 0 0 0 )逝世已一年多了 ,但是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一直留在我们心中。我们深切缅怀他对我国地层古生物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卢衍豪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 ,在我国和国际地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卢衍豪教授 1913年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 ,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在葛利普和孙云铸教授的影响下 ,他从事三叶虫研究。在西南联大 (1938- 194 1)期间 ,他开始对我国西南地区早寒武世三叶虫研究 ,首次建立了我国下寒武统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