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体动物门一般以河蚌为代表动物,而河蚌等大多数贝类的神经节多为无色或浅白色,与其周围的组织差别不甚明显,因此,神经系统的解剖观察成为软体动物解剖实验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Philippi)的神经节较大,呈鲜艳的橙黄色,明显区别于周围的组织,易解剖、易观察,且其他结构也较典型,在河蚌中可观察到的结构亦可在中国蛤蜊中清楚地观察到。在动物学实验中多次采用,效果很好。因此,中国蛤蜊是一种贝类解剖尤其是神经系统解剖的好材料。中国蛤蜊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沿海,埋栖于潮间带中下区的…  相似文献   

2.
对观察河蚌排泄系统的实验进行了改进。用亚甲蓝做示踪剂,注射进入河蚌的围心腔中,观察液体从肾口经过肾体和膀胱由肾孔排出的过程,使实验者更好地观察河蚌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围心腔在排泄中的作用,并加深对河蚌心-肾复合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动物实验课中,我们曾试用学生自己边解剖边标注标本的作业方法,结果,实验效果很好。这个方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实验前,先把该实验中要求学生解剖观察到的各部分向学生明确提出(可写板书或写于实验指导书中),学生在实验时,一面解剖观察,一面把所要求看到各部分的名称逐个写在硬纸标签上,把标本各部分的构造用标签标出来(如  相似文献   

4.
据国内以往资料,软体动物制片仅有各种组织与部分器官的介绍,关于整体河蚌横切切片制作没有经验可循。目前,通用教材中河蚌的横切也仅仅是模式绘图,甚至有的出版物中,河蚌整体横切图与实际还相差甚远。而实验课教学中又急需这种切片,如学生在上实验课时除做河蚌解剖外,再配合整体河蚌横切片的显微观察,河蚌器官系统相关情况与组织学特点,必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基于此,我们从1983年起,经过多次实践,摸索出以下制片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爱景  李学军 《生物学通报》2011,46(9):59-59,I0002
河蚌解剖是普通动物学实验必开的一节实验课。经过多年的摸索,对河蚌3对神经节的解剖分离技术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河蚌浸制标本制作新法河蚌是教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浸制的方法通常是麻醉后浸泡,但麻醉时费时费力,麻醉不好,实验时打开贝壳很困难,常常损坏解剖刀,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现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浸制方法:(l)将新鲜河蚌放置于冰箱冷冻室内,冷冻24h后取出;(2)...  相似文献   

7.
耳萝卜螺循环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椎实螺类形态解剖的研究,过去均着重于研究其消化、生殖和神经三个系统,本文对耳萝卜螺循环系统的构造进行解剖描述。 材料与方法 标本于1978年3月至1980年6月采自夹江城郊,均为壳高18—19毫米,壳口径14×11—15×12毫米的成体标本。活体标本经减压、绝气和沸水处理后,置于70%的乙醇中保存。解剖时取标本浸入3%的詹氏绿液中染成淡绿色后放入70%的乙醇中或直接取本色标本移入70%乙醇中,置双筒解剖镜下解剖观察。鉴别神经与血管的主要标志:前者的鞘膜上具色素细胞,并且是实心的;后者不具色素细胞,是空心的,此外,还采取了自制微型注射器注射心脏,将两个标本的心耳与心室之间结扎后,分别  相似文献   

8.
动物组织学实验中,学生在观察疏松结缔组织时,往往不容易区别细胞成分中的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我们在制做教学标本中,按传统的方法先注射染料后取材铺片,往往因注射染料易引起皮下感染并发生粘连影响取材,而且做出的标本也不理想,经反复实验,改用猫的皮下组织,免去注射?..  相似文献   

9.
做解剖蚯蚓实验时,用活蚯蚓经酒精麻醉后解剖,由于其体壁薄而软,易将内脏剪坏,使血液以及肠内容物溢出,固定时又易把体壁扯破,解剖时间较长,效果不理想。用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后的蚯蚓,由于浸泡时间过长,蚯蚓收缩厉害,体壁变得厚而硬,虽易解剖,但内脏均变白,较难看清血管和心脏。我们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将活蚯蚓放在5%福尔马林溶液  相似文献   

10.
按初中《动物学》课本对蚯蚓实验要求是先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状况,后用浸制标本进行解剖。这样安排的缺点是:(1)需要活和死蚯蚓各一条;(2)浸制标本的甲醛气味,会使一些学生头昏;(3)解剖的是死材料。如果改用酒精麻醉则只需一条活蚯蚓,避免了强烈刺激性气味,还能观察蚯蚓在麻醉状况下的一些生命现象:如在剪开蚯蚓体壁,观察内部器官的构造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山羊心淋巴系及其局部淋巴结进行了观察与研究。 取同一产区山羊心43例为实验标本,其中带胸廓全胸脏器标本13例。用3%普鲁士蓝氯仿溶液,以4.5号针头,在心外膜下按心耳、心房面及左、右侧进行多点注射。经10%福尔马林固定一周后,进行解剖观察并绘图与照相记录了心外膜下淋巴管,心输出淋巴干的数量、径路及与心底大  相似文献   

12.
取刚死亡或用 50℃温水处死的河蚌放入内装清水的罐头瓶内 ,将盖扣紧。待河蚌的软体与外壳剥离时 ,弃掉外壳 ,将软体继续浸入清水中。当发现浸水浑浊时 ,要及时更换清水。一般在夏季天热时 ,每天换水 2~ 3次 ,若天凉室温低时 ,每天换水 1次即可。随着换水次数的增多 ,浸水的浑浊程序越轻 ,河蚌的软体组织越软化 ,颜色也越来越乳白透明。大约 1星期后 ,标本的浸水就不再浑浊 ,这就算浸泡好了。这时取出标本 ,用清水洗净 ,放入 5%的甲醛溶液中 ,密封瓶口 ,即可长期保存供教学使用。由于标本没有外壳的掩盖遮挡 ,所以河蚌整体的主要内部构造均…  相似文献   

13.
解剖蚯蚓如按常规,用5%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后的蚯蚓做解剖实验,因浸泡后蚯蚓收缩,体壁变厚变硬,虽容易解剖但内脏已退色,血管、心脏较难看清。如用活蚯蚓直接麻醉后解剖(10%酒精浸泡5~10min),由于此时蚯蚓体壁薄而软,容易将消化管剪破,使肠内容物溢出,影响观察。我们经多次实践总结,认为将药液直接注入蚯蚓体腔,解剖效果较好。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鱼类是低等的脊椎动物,生活于水中,内部结构趋向复杂,其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但是要通过解剖鲫鱼或鲤鱼观察鱼的心脏结构,其难度很大,效果不明显,加上鱼的心肌自动节律性差,往往是解剖完毕心脏跳动停止,直接观察活鱼心脏又是不可能的,一般教学中,是要求学生从理论上硬记鱼的心脏结构是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的,学生由于没有直接看到鱼的心脏结构,所以遗忘的快,记忆不深刻,那么如何使学生观察到跳动的类似鱼的心脏结构呢?在几年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利用蝌蚪的间接观察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验中所用的材料少而容易得到,…  相似文献   

15.
“血液循环观察”实验常用的实验材料多是蛙和小鱼等,由于班次多,学生做一次实验往往达不到予期效果,主要原因是:第一,蛙和小鱼等很难满足需要。第二,观察心脏博动需要解剖、固定,观察血液循环也需固定,操作比较麻烦。第三,学生操作不够熟悉,在一节课内,部分学生完不成实验任务。  相似文献   

16.
在讲河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珍珠的形成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上,有的甚至对珍珠的自然形成、河蚌可以人工育珠持怀疑态度。为此,我们从1985年开始,带领学生进行河蚌育珠实验。到1987年经有关部门鉴定,认为实验是成功的,在一个三角帆  相似文献   

17.
在解剖青蛙时,使学生观察它的心脏跳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心室和心房的位置、数目及其规律的收缩活动的机能,而且也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和唤起了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但是观察的时间如果遇到青蛙即将进入冬眠或已经进入冬眠的时候,天气渐渐寒冷,解剖后常常发现青蛙的心脏不跳动或跳动微弱,或刺激一下跳一下的现象。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教师的期望和同学们的观察兴趣。对这个问题怎么办呢?以前我们总是“碰点”或给学生解释为天气冷了,由于青蛙进入冬眠代谢缓慢的缘故。后来在解剖  相似文献   

18.
董为 《化石》2007,(2):5-7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标本,要对标本的内外形态进行观察和比较,然后对化石标本进行分类,确定它们的系统位置及其在演化中的意义。在观察标本的内部形态时,通常是通过实体解剖打开标本进行观察。但是对于一些非常稀有和珍贵的化石标本来说,解剖意味着对化石标本的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河蚌外套膜组织培养细胞分泌珍珠质的药理作用。组织培养后的培养液,能缩短小白鼠出血时间。用组织培养后的培养液及组织块水解液,对大鼠离体子宫及蟾蜍离体心脏收缩有增强作用,对兔离体小肠有抑制作用。这些药理作用与培养液中牛磺酸含量变化一致。实验结果表明,河蚌分泌珍珠质的细胞,在离体人工培养条件下,能旺盛地分泌珍珠质,分泌的珍珠质具有天然珍珠相同的一些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20.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实验课是否可以进行考试?实验课考试效果如何?我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解剖鲫鱼”是初二动物学的一个实验。该实验是在讲授教材内容“鲫鱼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后开设的,要求学生认识鲫鱼的形态结构,学会解剖鲫鱼的技能。实验前,我先播放了《解剖鲫鱼》的电视录像片。实验开始时,又向学生说明实验目的和要求,解剖仪器名称及正确使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鲫鱼的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