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昆虫飞翔测试仪等装置,对小地老虎Adgrotis ypsilon(Rottemberg)成虫的飞翔活动及飞翔能力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此种蛾类具有较强的远距离飞行能力;蛾龄与飞翔能力关系密切,7—9日龄蛾飞翔力最强,静风下其累计飞翔时间为34—65小时,累计飞行距离为550—1003公里,全程平均飞行速度为3.5—4.3米/秒;成虫具有明显的昼夜飞翔活动节律,前半夜19:15—22时与后半夜1—5时飞翔活动最为频繁;适宜飞翔的温度为10—30℃,19℃附近为最适飞翔温度;起飞的临界低温约6℃,停飞的临界高温约38℃;光照强度0.41x时飞翔活动开始显著下降,2.01x时则完全抑制飞翔活动;顺风飞翔时,飞翔速度随风速增加而下降,可逆风飞翔的最大风速为4.6米╱秒;幼虫期营养不良或成虫期无补充营养,其飞翔力明显减弱;从成虫阶段营养状况来看,羽化后的前3天是影响飞翔能力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成虫循环系统的形态作了初步研究,表明背血管由6个心室的心脏和倒V形的胸部大血管及头部分支的大血管组成.中胸辅搏动器很发达,与大血管的腔直接相连,具有一个小盾片腔前半部的肌肉搏动膜.后胸辅搏动器很小,与背血管无直接通道,具有一个没有肌肉的搏动膜.腹膈显著,具有翼肌.还描述了心脏和辅搏动器的搏动情形.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成虫的消化系统和马氏管的形态,详细描述了消化道、唾腺和马氏管三个部分的构造。观察到有两种构造是前人有关文献中未描述过的:1.吸泵被区分为几丁质的底壁和极薄的背壁;2.唾窦背面存在有一对囊形小体,它们伸入到吸泵中。 相似文献
4.
小地老虎是一种远距离迁飞害虫。通过对成虫种群消长资料的分析表明,在我国境内的越冬基地,成虫种群具有两次(冬、春季)出现高峰;春季蛾量较高,其消长为典型的先坡后陡型。在一代为害区,成虫种群常有三次出现峰(春、夏、秋季);春季成虫均为迁入蛾,其消长为先陡后坡型;夏季蛾蜂高而蛾期短,消长动态属先坡后陡型。影响成虫种群消长的主要原因为虫源及性质、蛾子迁飞特性、气温与天气等。 相似文献
5.
文山州小地老虎发生及迁飞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是世界性重要农业害虫,也是文山州山区、坝区大小春旱地作物主要害虫之一,受害轻者缺苗断垄,重者翻犁重栽。为了掌握该虫在我州的发生及迁飞规律,作者于1979~1987年进行了本项研究,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用电镜和光镜以及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幼虫蜕皮腺的形态与结构,及其在5龄—6龄幼虫的蜕皮期和预蛹—蛹的变态期的变化,并对蜕皮腺分泌的蜕皮液进行了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幼虫期的蜕皮腺共有15对,其中12对位于胸部1—3节和腹部1—9节的背侧面,其余3对位于前、中、后胸基节窝的外侧,至化蛹30小时后逐渐解体;(2)蜕皮腺的分泌细胞均为“液泡型”,在幼虫每次蜕皮期间出现周期性变化,随着蜕皮过程的结束,细胞由分泌状态进入静止状态,体积逐渐变小,色泽由乳白色趋向透明,液泡变小或消失,内质网数量溅少,液泡内含物对PAS反应减弱;(3)蜕皮前蜕皮腺分泌细胞的内含物PAS强阳性,表明蜕皮液是粘多糖或糖蛋白性质的,它通过导管分泌到新旧表皮层之间. 相似文献
8.
小地老虎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与酯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幼虫在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成虫马氏管的重组过程,同时还研究了变态期马氏管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变态期间马氏管外形完整,除至预蛹期隐肾复合体解体外,其余无明显变化.(2)变态期间管壁细胞变化显著.幼虫6龄末期马氏管细胞结构开始变化,主要特点为:细胞质电子密度高,充满了核糖体颗粒,微绒毛萎缩,线粒体从萎缩的微绒毛中退出进入细胞质,基膜内褶破坏.进入预蛹期幼虫马氏管细胞解体:基膜内褶、顶端微绒毛、线粒体及细胞质内的其它细胞器消失,并形成自体吞噬泡,细胞质内仅存细胞核及各种类型的液泡.但是在变态期间因底膜始终存在,故马氏管外形不变;至蛹后期,成虫马氏管细胞在原位重组,基膜内褶由浅变深,微绒毛由短变长,线粒体内嵴从无到有.(3)变态过程中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以六龄幼虫最强,预蛹期次之,蛹期最低. 相似文献
9.
10.
小地老虎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与酯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实验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幼虫在变态期间马氏管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成虫马氏管的重组过程,同时还研究了变态期马氏管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1)变态期间马氏管外形完整,除至预蛹期隐肾复合体解体外,其余无明显变化.(2)变态期间管壁细胞变化显著.幼虫6龄末期马氏管细胞结构开始变化,主要特点为:细胞质电子密度高,充满了核糖体颗粒,微绒毛萎缩,线粒体从萎缩的微绒毛中退出进入细胞质,基膜内褶破坏.进入预蛹期幼虫马氏管细胞解体:基膜内褶、顶端微绒毛、线粒体及细胞质内的其它细胞器消失,并形成自体吞噬泡,细胞质内仅存细胞核及各种类型的液泡.但是在变态期间因底膜始终存在,故马氏管外形不变;至蛹后期,成虫马氏管细胞在原位重组,基膜内褶由浅变深,微绒毛由短变长,线粒体内嵴从无到有.(3)变态过程中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以六龄幼虫最强,预蛹期次之,蛹期最低. 相似文献
11.
隐花色素(cryptochrome,cry)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蓝光和近紫外光受体,介导生物对蓝光的一系列反应并能导引生物钟。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方法获得了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cryl和cry2基因,分别命名为Aycryl和Aycry2。Aycryl基因(GenBankNo.JQ616846)读码框1587bp,编码52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60.5ku,等电点6.68。Aycry2基因(GenBankNo.JQ616847)读码框2439bp,编码81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92.1ku,等电点8.45。保守区分析表明:Aycryl和Aycry2均含有FAD结合位点的PHR区域和c末端保守区域。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小地老虎的AyCRY1和AyCRY2分别与其它鳞翅目昆虫的CRY1和CRY2有很高的一致性,其中与棉铃虫HelicoverpaaFmigera的一致性最高,分别为89.5%和73.8%。NJ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昆虫含有两类CRY,即CRY1和CRY2,它们可分别以目为单位进行聚类,其中AyCRY1和AyCRY2分别与其它鳞翅目昆虫的CRY1和CRY2聚到一起。以室内饲养的小地老虎为材料,以3h为间隔检测了Aycry1和Aycry2的24h昼夜表达变化,结果表明这2个基因均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性。Aycry1和Aycry2表达趋势白天高于晚上,表达峰值出现在ZT7(Zeitgebertime)。方差分析其昼夜波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几种杀虫剂对小地老虎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了9种杀虫剂对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nberg)3龄幼虫的触杀毒力。结果得出,触杀毒力从大到小的顺序:功夫菊酯、溴氰菊酯、农哈哈、卡死克、拉维因、米满、辛硫磷、锐劲特、敌百虫。其中功夫菊酯、溴氰菊酯和农哈哈的触杀毒力最强,比敌百虫高出10000倍以上,在生产上可推荐使用。本试验还发现3龄幼虫的体重对毒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隐花色素(cryptochrome,cry)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蓝光和近紫外光受体,介导生物对蓝光的一系列反应并能导引生物钟。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方法获得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cry1和cry2基因,分别命名为Aycry1和Aycry2。Aycry1基因(GenBank No.JQ616846)读码框1 587 bp,编码52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60.5 ku,等电点6.68。Aycry2基因(GenBank No.JQ616847)读码框2 439 bp,编码81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92.1ku,等电点8.45。保守区分析表明:Aycry1和Aycry2均含有FAD结合位点的PHR区域和C末端保守区域。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小地老虎的AyCRY1和AyCRY2分别与其它鳞翅目昆虫的CRY1和CRY2有很高的一致性,其中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一致性最高,分别为89.5%和73.8%。NJ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昆虫含有两类CRY,即CRY1和CRY2,它们可分别以目为单位进行聚类,其中AyCRY1和AyCRY2分别与其它鳞翅目昆虫的CRY1和CRY2聚到一起。以室内饲养的小地老虎为材料,以3 h为间隔检测了Aycry1和Aycry2的24 h昼夜表达变化,结果表明这2个基因均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性。Aycry1和Aycry2表达趋势白天高于晚上,表达峰值出现在ZT7(Zeitgeber time)。方差分析其昼夜波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的飞行肌具有十分发达的肌原纤维与线粒体;肌原纤维的收缩率较小,说明肌纤维对翅的高频振荡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吊飞状态下,翅振频率高达100—120赫兹,飞速为7,500米/小时,一次能持续飞行10多小时。飞行时的呼吸率较静息时增加100倍左右,胸温升高5—9℃,每小时消耗脂肪5毫克。起飞的临界温度为8℃,其飞速随温度升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研究了小地老虎grois ypsilon Rottemberg六龄幼虫和成虫马氏管及管壁细胞的形态特点和排泄方式.幼虫马氏管中不同细胞的分泌方式和亚细胞结构有很多差异,端段和中段的马氏管细胞基内褶发达,并发现在隐肾内的端段细胞中,有一类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在幼虫中,胞吐排泄占有重要地位,并观察到有微绒毛顶部胞吐、微绒毛间胞吐和顶膜胞吐三类.成虫马氏管细胞主要有二种类型,即大型的基本细胞和小型的底细胞,前者为主,后者数量较少.基本细胞中存在复杂的液胞系,排泄以排放液胞为主.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触角电位记录(EAG)技术,测定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雄蛾对性信息素标准化合物Z7-12:Ac(A)、Z9-14:Ac(B)、Z11-16:Ac(C)、Z5-10:Ac(D)和Z8-12:Ac(E)的EAG反应。结果表明:这些标准化合物均能引起EAG反应,其中组分A(Z7-12:Ac)引起的反应最强,为5.65 mV,组分B(Z9-14:Ac)和C(Z11-16:Ac)居中; 组分D(Z5-10:Ac)的EAG反应值最小,为2.50 mV。二元混合物、三元混合物、四元混合物和全组分的EAG反应较高,其EAG反应值均显著高于单组分的反应值。三元混合物ABC的反应值最高,与5头雌蛾腺体的正己烷浸提液的EAG值相当。在使用剂量为0.01 ng~100 μg反应内,小地老虎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各组分及其混合物的剂量反应曲线大致呈“S”形。从不同日龄雄蛾对标准化合物的反应中,发现在羽化后第3天达到最高值,之后则随日龄增加EAG反应降低。 相似文献
18.
19.
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Jakovlev)具有植食性和肉食性,但对其肉食性缺乏研究。作者在室内环境下研究了中黑盲蝽对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Hufnagel)、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卵和初孵幼虫的捕食作用。研究显示:(1)中黑盲蝽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2)捕食量随着若虫龄期的增加而增加,高龄若虫、雌性成虫与雄性成虫之间的捕食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2龄若虫。雌成虫对小地老虎卵及初孵幼虫、甜菜夜蛾卵及初孵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38.60粒和6.80头、56.62粒和5.80头,表明中黑盲蝽对小地老虎和甜菜夜蛾卵和初孵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