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浙江衢州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20 0 1年 3~ 12月 ,对浙江衢州地区红壤竹林地 (自然土壤 )、农耕 (水稻、茶叶、柑橘、甘蓝地 )和撂荒地的中型土壤动物做了调查。以种群密度、类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4个群落参数为指标 ,探讨中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动态 ,再用 4个群落结构参数的欧几里得距离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① 19个类群出现在这 6类土壤中。其中 ,弹尾目 (Collembola)和蜱螨目 (Acarina)为优势类群 ,双翅目 (Diptera)、鞘翅目 (Coleoptera)和膜翅目 (Hymenoptera)为常见类群。②以年为单位计算 ,自然土壤与农耕和撂荒地 (共 5类 )动物群落结构不同 :前者类群丰富度 =13 2 5± 0 2 5 ,多样性指数 =2 2 7± 0 2 8;而后者类群丰富度 =7 5 5± 0 88,多样性指数 =1 5 7± 0 15 (因其间无差异 ,故合并计算 )。③以季节为单位计算 ,6类土壤的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聚类图有如下特征 :甘蓝地、茶叶地和柑橘地构成相似性最高的一组 ;它们先后与水稻田、撂荒地 ,最后与竹林地聚合。竹林地具有最高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 ,或可视为该地区质量最高的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2.
寿光市不同棚龄温室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不同棚龄温室与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分布之间的关系,对寿光市不同棚龄温室内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手拣法、Tullgren法和Baermann 法对获得的土壤动物进行分离、分类,共获得20 966个土壤动物标本,分别隶属于3门12纲.调查结果显示,弹尾目、线虫纲、真螨目和甲螨目动物为温室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的82.3%,构成了该地区温室土壤动物的主体.温室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具有一定的表聚性,0~5 cm、5~10 cm土层分别占土壤动物总数量的75.4%和14.6%.该地区温室内,土壤动物数量的高峰期出现在3—5月和10—12月,8月土壤动物的数量最低,与露地土壤动物的季节分布规律不同.露地中土壤动物的数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7—9月是土壤动物数量的高峰期,1月土壤动物的数量最少.该地区温室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较高,但随着温室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动物优势种的密度显著增加,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3.
三种温带森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帽儿山3种典型森林群落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连续6个月的野外调查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3604只,隶属于3门6纲17目50科。其中正蚓科(Lumbricidae)、线蚓科(Enchytraeidae)和石蜈蚣目(Lithobiomorpha)为优势类群,常见类群11类。结果表明:(1)水平分布上,密度和生物量红松人工林最高,其次为硬阔叶林,蒙古栎林最少;类群数硬阔叶林最多,蒙古栎林最少;香农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为蒙古栎林最高,红松人工林最低;优势度指数与两者相反;均匀度指数蒙古栎林最高,硬阔叶林最低;(2)垂直分布上,个体密度、类群数及生物量均差异显著(P < 0.001)。3个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表聚性明显;类群数红松人工林自凋落物层向下减少,硬阔叶林和蒙古栎林0-10 cm最多;生物量在0-10 cm土层最大;香农指数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优势度指数则相反;(3)在时间变化上,5月和10月个体密度和类群数较多,9月生物量最大;香农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差异显著(P < 0.01),其他指数各月间无明显差异;(4)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上,总有机碳含量与类群数、个体密度及生物量显著正相关,容重与香农指数显著负相关;典型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群大型土壤动物与环境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4.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凋落叶分解与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1年12月~2002年12月,采用不同孔径分解凋落叶样袋法,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3类凋落叶的分解进行了研究,并对落叶分解过程中凋落叶袋内和袋下土样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孔径袋内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为大孔>中孔>微孔;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大于单种凋落叶;蜱螨目在凋落叶分解的整个过程中相对数量都较高,弹尾目在凋落叶的分解过程中在凋落叶袋和土壤间移动,数量变化较大。凋落叶袋内大、中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在分解前期较多,中、小型土壤动物在分解的中期数量剧增;凋落叶袋内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密度以及多样性指数都随着落叶的分解而增加,9月最高;土壤样内则在分解的前期较高,以后逐渐降低。凋落叶的分解和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及多样性受凋落叶基质质量以及样地温度、降雨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鼎湖山三种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碳释放研究 总被引:54,自引:11,他引:54
土壤呼吸是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一个重要指标 ,是土壤碳流通的一个主要过程 ,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关键部分 ,对研究全球变化非常重要。国内土壤呼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山地温带林区、尖峰岭热带森林及东北羊草草原和中亚热带等地 ,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呼吸尚无报道。选取南亚热带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系列中的 3种主要植被类型 (季风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 )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土壤呼吸和与之相关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年均土壤呼吸速率依次是 477.9,435 .4,42 9.5 mg CO2 · m- 2 ·h- 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接近 ;3种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规律与土壤呼吸变化规律一致 ,季风常绿阔叶林最高 ,马尾松林最低 ,土壤微生物量高的土壤中碳周转量较大 ,碳素周转还带动了其他营养元素周转 ,有利于生态系统生存和持续发展 ;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代谢熵依次是 0 .5 8~ 0 .60 ,0 .92~ 1 .0 0 ,1 .30~ 1 .35 ,表明 3种植被类型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碳的利用效率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6.
7.
南亚热带退化植被重建中土壤动物群落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广东省中部的鹤山市鹤山丘陵综合试验场,分别在草坡、松林、荷木混交林(荷混林)、马占相思林(马占林)和豆科混交林(豆混林)选取5块样地,分别代表5种处理方式(重建植被类型)。在2003~2004年的4个不同季度内分3层取土样,利用Tullgren干漏斗法采集土壤动物,并分析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量、类群丰度和DG指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各项指标都有极显著影响(P<0·01,three-way-ANOVA):土壤动物群落指标,在秋季显著为高(P<0·05,DMRT),而夏季显著为低(P<0·05,DMRT);随土层加深而逐级显著降低;不同植被类型比较,豆混林>马占林>荷混林、松林和草坡。此外,植被类型还与季节和土层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土壤动物群落各项指标秋季最高,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差异也最大;而土壤动物群落各项指标较高的植被类型内不同土层间的差异也较大。由此推测,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人工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动物的差异可能与凋落物的数量与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川西高山典型自然植被土壤动物多样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解川西高山不同自然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差异,于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对该地区代表性植被--针叶林、灌木林和草甸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从3种植被下共捕获土壤动物48343只,隶属于7门16纲31目117科.不同植被类型的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差异较大,其土壤动物类群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3种植被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类群数的垂直分布均具有明显表聚性.针叶林苔藓层的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类群数极显著高于凋落物层和土壤层(P<0.01).不同植被下土壤动物密度 类群指数(DG)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在6月达到最大值.Jacard相似系数显示:受干扰草甸的土壤动物群落与其他植被相似程度最低.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影响显著;坡向、海拔以及干扰等因素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测定了鼎湖山5种主要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养分的矿化值,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3种养分元素(氮、磷、钾)的矿化值大小不一,其顺序是:矿化氮(铵态氮+硝态氮)>矿化钾>矿化磷。同一种养分元素,不同植被类型下的矿化也有较大差异。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氮、磷、钾的矿化值范围分别为:20.24—33.36、2.01—3.86和8.88—18.35mg/kg(干土)。土壤微生物氮的矿化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磷、钾的矿化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无相关关系。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库养分贮量各不相同。碳,氮、磷和钾的贮量范围分别为:702.94—1150.58、93.72—155.53、10.95—20.27和34.03—70.35kg/ha,其平均贮量为:924.15±195.73,117.27±25.52,15.08±3.95和50.14±13.29kg/ha;分别占土壤库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的3.00±1.13、5.34±1.57、1.71±0.57和0.26±0.22%。5种植被类型中,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微生物养分固定及其供应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11.
土壤水分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水分蓄库的主体,森林土壤水分储量及其时空动态与变异对揭示区域植被恢复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响应与服务功能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亚热带地区典型森林植被演替序列马尾松人工林(Pinus massoniana coniferous forest,PF)-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mixed Pinus massoniana/broad-leaved forest,MF)-季风常绿阔叶林(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MEBF)为研究对象,依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森林样地建设与监测统一规范对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站区内分布的上述森林类型土壤水分的长期定位观测(2005-2015年),通过分析各演替阶段森林土壤不同土层(0-15、15-30、30-45、45-60、60-75和75-9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观测数据,探究该区域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及其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在雨热同期且干湿季明显的南亚热带地区,鼎湖山森林土壤储水量及其时间动态受降雨量的影响显著,森林土壤层对降雨具有强烈的调蓄和稳定作用,伴随PF→MF→MEBF自然演替进程,调蓄水分能力逐步增强。林型间,由初期阶段PF到顶级群落MEBF,森林土壤水分储量逐渐提高,且演替后期林型相对于早期林型,土壤储水量均呈现为较小的年际与年内变幅。干、湿季而言,干季时林型间的土壤储水量差异大于湿季,干季时MEBF和MF土壤含水量分别是PF的1.33倍和1.11倍。从土壤含水量的干、湿季期间变异来看,不同林型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大小均表现为干季大于湿季;垂直剖面方向上,突出表现为无论干湿季MEBF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异均比其他两种林型较为缓和,充分体现了MEBF优越的土壤水分时空调配能力。整体上,伴随PF→MF→MEBF自然演替进程,土壤水分储量及其稳定性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多研究表明: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有密切关系,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土壤动物逐渐成为生态学和土壤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动物区系研究进展,从群落结构、群落功能和群落演替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土壤动物群落在森林和农业生态系统中最新研究现状,内容包括土壤环境评价、凋落物分解、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与污染环境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最后从全球环境变化、土壤生态系统过程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三个重要领域提出土壤动物群落研究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的4个典型植被群落(EVB,COF,DWF和ALM),对其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和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样地中,密度-类群DG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动物数量沿海拔高度上升呈显著递减趋势;数量占优势的土壤动物类群膜翅目(F=6.35,P0.001)、蜱螨目(F=9.25,P0.01)、弹尾目(F=5.93,P0.05)和鞘翅目(F=4.42,P0.05)的密度在不同海拔样地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除高山草甸外,土壤动物群落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呈明显表聚现象。但高山草甸的弹尾目、膜翅目、双翅目(幼虫)和等足目等类群较多地聚集在10-25cm土层。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动物的类群总数和总个体数量表现为2种季节变化模式:(1)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秋季大量发生;(2)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夏季大量发生且数量接近。 相似文献
14.
Jotaro Urabe 《Hydrobiologia》1989,184(1-2):1-6
Zooplankto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monthly at three stations in Ogochi Reservoir during 1980, and the temporal and horizontal
variations in the density of dominant taxa were evaluated by a standard 2-way ANOVA with random effects.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horizontal is greater than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warm water season (> 18 °C), whereas temporal variation is greater
in the cold water season (< 18 °C). Horizontal heterogeneity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found in the warm water season seems
to b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site-specif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5.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是菊科豚草属的恶性杂草,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豚草入侵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效应,采用野外样地试验法研究了豚草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全年4次采样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4174头,隶属于4门11纲26类,其中线虫类为优势类群,蜱螨目和弹尾目是常见类群。结果显示,豚草入侵改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入侵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总个体数以及线虫类、弹尾目动物的个体数显著增加,但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变化不明显;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方面,豚草入侵显著提高了群落的密度-类群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亦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而均匀度、Shannon-Wiener指数则趋于下降;在群落相似性方面,入侵区与其它处理区的差异较小。豚草入侵所引起的局部气候环境、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挑战正威胁着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土壤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持土壤健康及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城市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仍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综述。基于此, 本文梳理归纳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 总结了城市化影响土壤动物的主要途径, 并阐述了城市中不同体型大小的优势土壤动物类群对城市化的响应。本文建议未来应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深入解析城市土壤动物多样性, 明晰城市土壤食物网的结构与功能, 关注土壤动物群落的保护与恢复, 揭示城市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组特征, 并挖掘城市土壤动物抑制人类致病菌的潜力, 以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健康维持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塿土土壤剖面中N2O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土壤探头法对塿土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不同剖面层次N2O浓度变化进行了2a的田间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塿土土壤剖面中N2O浓度具有较大的时间变异,表现为土壤N2O浓度在一年的不同时期变化较大,以温度高、水分充足的7—8月份为最高,温度较低的冬季最低;全年中土壤剖面中各层N2O浓度在降水或者灌溉后均有一个峰值。从空间上来看,土壤不同剖面层次的N2O浓度的变化以60cm土层最高,表层10cm最低,浓度在剖面中的变化顺序为10cm<30cm<150cm<90cm<60cm。2a的研究结果相比,降水量较高的1999年土壤剖面各层的N2O浓度较高。2a试验期间对照和施肥处理各土壤层次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1%-29.4%和10.8%-50.9%,其中1999年变异系数分别为20.2%-29.4%和32.11%-50.9%,2000年分别为7.14%-18.4%和10.8%-25.9%。从变异系数上来看,1999年高于2000年;施肥处理高于对照;N2O浓度较高的下层土壤高于10cm表层土壤。两个处理N2O出现的时间和剖面变化趋势相同,但施肥处理各时期、各土层的浓度均高于对照。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塿土土壤存在明显的反硝化N2O气态损失,施肥显著地增加了其产生量,深层土壤N2O的产生是塿土N2O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来源;N2O的产生和排放具有极大的时间和空间变异。 相似文献
18.
盐碱土壤转Bt基因棉花外源蛋白表达量时空变化及对抗虫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碱地是潜在的可利用耕地资源,但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棉花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投入剧增、比较效益下降和实施粮食生产安全战略等因素影响,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花面积锐减,种植区域向内陆盐碱旱地或滨海盐碱地转移,但目前针对盐碱地转Bt基因棉种植可能带来的生态安全性问题研究甚少,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伴随着棉花向盐碱地大面积转移种植趋势,检测盐胁迫是否影响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明确其影响程度,直接关系到转基因抗虫棉种植的安全性,也是目前抗虫棉扩大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非转基因棉花为对照,分别在低盐、中盐和高盐土壤种植的棉花的苗期、蕾期和花铃期采样,室内测定了转Bt基因棉花叶片对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和外源蛋白表达量。研究结果发现盐分胁迫下转Bt基因棉花苗期叶片对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下降了9.22%—47.46%,蕾期下降了31.61%—45.42%,花铃期下降了3.59%—18.52%;土壤盐分显著降低了转Bt基因棉花叶片中外源蛋白的表达量,苗期功能叶外源蛋白表达量下降了7.66%—29.86%;蕾期下降了3.77%—36.85%;花铃期下降了18.13%—41.02%;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分胁迫条件下转Bt基因棉花叶片中外源蛋白表达量与其对棉铃虫抗性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盐碱土壤显著降低了转Bt基因棉花叶片外源杀虫蛋白表达量,从而导致转Bt基因棉花叶片对棉铃虫的抗虫性下降。研究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可为建立盐碱地转Bt基因棉花田害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转Bt基因棉花环境安全评价及转Bt基因棉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