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概念益生菌是一种含有生理性活菌及其成分和产物的微生物制剂。经口服或其他途径入体 ,通过改善黏膜表面的微生态或酶的平衡 ,或刺激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提高机体抗病力和免疫力。益生菌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原意是“活的”。Lilly和Stillwell[1] 首先在 196 5年提出 ,描述到“由一微生物分泌的物质能够促进另一种微生物的生长” ,随后又有许多人对益生菌一词的进行描述。 1989年Fuller[2 ] 进一步完善了益生菌的概念 ,提出了“一种活的微生菌通过喂饲来调节肠道微生菌的平衡 ,对宿主产生有益的影响。”该…  相似文献   

2.
RNAi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NAi是指在特定因子的作用下,由导入细胞内的双链RNA(dsRNA)降解成的约22nt左右的s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可被人工诱导的一种生物体自身所具有的基因沉默现象。因为其相对于其他类似手段有更为突出的高效性、高特异性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迅速发展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工具,并将在对病毒病、肿瘤病、遗传病等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被《Science》评选为2002年度最重要的科技突破。然而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它仍有一些不足亟待完善,而在临床应用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验证。  相似文献   

3.
程苗苗  曹延延 《遗传》2020,(4):354-362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 NMD)是指在病理或正常生理情况下mRNA上出现了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 PTC),从而导致mRNA降解。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mRNA质量监控机制。近年来,在多种疾病中发现某些PTC并未触发NMD,这种现象被称为NMD逃逸(NMD escape),然而其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公认的两个学说为:(1) PTC通读,即蛋白的翻译可以顺利通过PTC直至正常的终止密码子,产生全长蛋白;(2)翻译的重新启动,即蛋白翻译在PTC下游的潜在起始点重新开始直至终止密码子,产生N端截短蛋白。目前,通过利用PTC通读,越来越多的药物或小分子已被成功用于无义变异相关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综述了NMD逃逸的机制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以期为进一步了解NMD逃逸及其相关应用概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锂是人体内的一种微量元素且以化合物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药物,锂盐被用来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已超过60年,而现在锂盐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新应用已经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现代研究表明,锂盐是一种强大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抑制剂,锂盐除对脑细胞过度活动起抑制作用外,还具有营养神经和保护神经、抗炎、抗氧化、抗癌、免疫调节以及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作用。锂盐化学结构相对简单,而且目前人们对锂盐的使用经验及对锂离子的血药浓度监测手段已日趋成熟,所以锂盐具有相当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未来更进一步加大对锂盐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力度。现就锂盐新发现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肿瘤放化疗、器官移植、艾滋病患者的增加,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急剧升高,目前已成为上述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可能导致肝损害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且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真菌耐药发生率逐年上升[2]。随着人们对真菌感染的日益关注,对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研发新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有效的抗真菌新药愈加迫切。  相似文献   

6.
参芪扶正注射液是以党参和黄芪为主要成分的纯中药注射制剂,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逆转药物耐药性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参芪扶正注射液有提高免疫功能、保护造血功能、减轻胃肠道反应、降低肿瘤标志物、影响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等作用,可以提高化疗疗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对近年来参芪扶正注射液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由于唑类药物长期使用,真菌耐药性及其交叉耐药现象不断出现,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威胁。近年来提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新靶点,并研发出具有高活性强、强疗效的抗真菌药物。本研究对近年来新型抗真菌药的种类、结构和特点进行阐述,并介绍不同型药物对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蛋白质合成、呼吸链等作用新靶点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蛇毒凝血组分促凝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淑波  陈家树 《蛇志》2006,18(4):291-295
蛇毒中含有许多不同生物活性的酶类。其中在蝰亚科、蝮亚科和眼镜蛇科等蛇毒中存在着一类能作用于血液凝固酶促级联反应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的酶,可激活FV、FVⅡ、FIX、FX、FⅡ或直接使纤维蛋白原凝集(类凝血酶)的凝血组分。自从1976年Kisiel等从Russell’s viper中分离到FX  相似文献   

9.
抗抑郁症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珊玲  林秀云  李慧勇 《蛇志》2012,24(1):50-52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类受遗传因素影响,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疾病,其发生还受社会、心理、文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抑郁症是以情感性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言语减少,睡眠障碍,甚至企图自杀等症状[2]。其以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自杀率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对个人、家庭产生深远的负面效果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欣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4):252-252,256
人体微生态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状态、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的睐,临床上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造成微生态系统失衡从而引起疾病发生的病例越来越多。调节机体正常菌群平衡的微生态制剂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1991年Fuller将微生态制剂定义为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的活的细菌性食品添加剂。目前常被用作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有以下几种: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肠球菌亚种、类细菌亚种、杆菌亚种和链球菌亚种等。本文仅就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近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ABO gene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B, and O alleles. The most common O alleles share one nucleotide deletion of G at position 261 in the ABO gene. This report found a novel nonsense mutation in an ABO allele which led to group O in a Chinese individual. Forward and reverse typ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first using the manual tube method. Weak expression of A or B antigens on red blood cells (RBCs) was confirmed by absorption and elution test. Exons 6 and 7 in the ABO gene were amplified and direct-sequenced. The haplotypes of the ABO gene were identified by clone-sequencing. Serologic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enotype of proband was group O. Based on direct sequencing results, the proband was heterozygous for the ABO*A1.01 allele and ABO*O.01.01 allele, except for a heterozygous c.618C>G mutation. The clone sequencing demonstrated that a nonsense C>G mutation at position 618 was identified in exon 7 of the ABO*A1.01-like allele, which caused a p.Tyr206Ter exchange in the ABO glycosyltransferase. Thus, the novel ABO allele was classified as O allele.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a novel nonsense mutation in the ABO gene was identified in a Chinese individual with group O, resulting in the truncated, 205-amino-acid ABO glycosyltransferase, which lost its transferas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2.
李春霞  孙杨  管华诗 《生命科学》2012,(9):1019-1025
通过总结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 sodium sulfate,PSS)近30年的生产和临床应用情况,对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药理活性、临床用药和不良反应等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阐明PSS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以期进行PSS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PSS临床新的适应症等,从而实现对PSS的技术改造和升级,进一步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海洋药物,为海洋多糖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Werner Syndrome (WS) is a rare inherited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premature aging and increased propensity for cancer. Mutations in the WRN gene can be of several types, including nonsense mutations, leading to a truncated protein form. WRN is a RecQ family member with both helicase and exonuclease activities, and it participates in several cell metabolic pathways, including DNA replication, DNA repair, and telomere maintenance. Here, we reported a novel homozygous WS mutation (c.3767 C > G) in 2 Argentinian brothers, which resulted in a stop codon and a truncated protein (p.S1256X). We also observed increased WRN promoter methylation in the cells of patients and decreased messenger WRN RNA (WRN mRNA) expression. Finally, we showed that the read-through of nonsense mutation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with both aminoglycosides (AGs) and ataluren (PTC-124) in these cells restores full-length protein expression and WRN functionality.  相似文献   

14.
    
《Molecular cell》2023,83(4):637-651.e9
  1.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163KB)
  2.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相似文献   

15.
缝隙连接是由多基因家族编码的连接蛋白构成的、细胞间的跨膜水相通道。目前已确定小鼠连接蛋白基因家族含有20个成员,人类连接蛋白基因家族含有21个成员,其中有19种在人类和小鼠中均有表达,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不同的连接蛋白可形成同型和异型两种连接子,不同类型连接子可形成4种不同类型的缝隙连接通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连接蛋白基因突变与人类遗传性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贺敏  李巍 《遗传》2007,29(3):381-38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用户已习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讯, 包括求医问药。由于我国的临床遗传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许多遗传病患者或遗传咨询者无法得到较为专业的知识和咨询服务。为此, 建立了中国首个提供常见遗传病科普和网上遗传咨询服务的公益性网站—中国遗传咨询网(http://www.gcnet.org.cn)。该网站主要介绍遗传病的基本知识以及常见遗传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方法、遗传方式与遗传咨询要点等。通过组织国内外50多名遗传咨询医师或医学遗传学专家, 就咨询者关心的问题, 进行一般性咨询答复, 或指导咨询者就诊。在线遗传咨询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型的方式。该网站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有遗传咨询工作的不足, 有助于推动我国临床遗传学、遗传教育和人口与健康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俞英  邓奕妮 《遗传》2012,(10):24-32
牛基因组中一些重要基因的DNA突变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功能来影响机体对疾病的抗性或易感性。控制牛疾病的DNA变异主要分为单基因座及多基因座两类。导致疾病的单基因座类型亦称因果突变,其遗传基础较简单,突变一般位于基因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多为单碱基或少数几个碱基的突变,这些突变导致氨基酸的错义突变、翻译提前终止或部分外显子缺失等。相比而言,多基因相关疾病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遗传-病原体-环境间的互作是导致这类复杂疾病的主要原因。文章综述了由单基因座和多基因座遗传变异所控制的牛主要疾病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在牛育种及生产中为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所采用的遗传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DNA序列水平或表观遗传水平的可逆遗传突变可以调控不稳定遗传的表型,其可逆性使得生物体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外界多变的环境,但也正是因为其遗传的不稳定性,在传统研究(尤其是针对耐药性调控的研究)中往往被忽略。本研究利用雷帕霉素(+咖啡因)对野生型裂殖酵母菌株进行了耐药突变株的分离,共得到173株耐药突变株,经传代培养和子代耐药性试验,发现14株耐药株存在遗传不稳定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其中部分菌株的不稳定遗传耐药性受到ssp1位点可逆的DNA序列改变调控。本研究对雷帕霉素作为临床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易产生不稳定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相关的科学依据,并为解决其耐药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新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