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骨髓细胞样转录因子-1(sTLT-1)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中度损伤组(61例,NIHSS≤15分)和重度损伤组(39例,NIHSS>15分);根据不同脑梗死体积分为小灶梗死组(41例,梗死体积<5 cm3)、中灶梗死组(35例,5 cm3≤梗死体积≤15 cm3)、大灶梗死组(24例,梗死体积>15 cm3);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不良组(31例,mRS>3分)和预后良好组(69例,mRS≤3分)。对比不同脑梗死体积、不同NIHSS评分、不同预后ACI患者的RDW和血清CRP、PCT、sTLT-1水平,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小灶梗死组、中灶梗死组、大灶梗死组患者的RDW和血清CRP、PCT、sTLT-1依次升高,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损伤组的RDW和血清CRP、PCT、sTLT-1水平高于轻中度损伤组(P<0.05)。预后不良组的RDW和血清CRP、PCT、sTLT-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在脑梗死分型、吸烟史、性别、入院时NIHSS评分、年龄、梗死体积、饮酒史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梗死体积偏大、脑梗死分型为完全前循环脑梗死、RDW偏高、CRP偏高、PCT偏高、sTLT-1偏高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RDW和血清CRP、PCT、sTLT-1水平可有效反映ACI患者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且ACI患者的预后受到入院时NIHSS评分、梗死体积、脑梗死分型、RDW、CRP、PCT、sTLT-1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ACI)合并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血清C肽(CP)、髓鞘碱性蛋白(MB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关系。方法:选取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于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ACI合并LA患者117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根据LA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39例、中度组40例和轻度组38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12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血清CP、MBP、MCP-1水平。对ACI合并LA患者行6个月的随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合并LA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P、MBP和MCP-1对ACI合并LA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BP、MCP-1更高,CP更低(P<0.05)。重度组血清CP显著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MBP、MCP-1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中度组血清CP显著低于轻度组,MBP、MCP-1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CP更低,MBP、MCP-1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升高、MBP升高、MCP-1升高是ACI合并LA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CP升高是保护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CP、MBP和MCP-1联合预测ACI合并LA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高于CP、MBP和MCP-1单独预测。结论:ACI合并LA患者血清CP较健康群体更低,血清MBP、MCP-1水平较健康群体更高,且CP、MBP和MCP-1与患者病情程度存在密切联系。血清CP、MBP和MCP-1联合检测对ACI合并LA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硫氧还蛋白1(Trx1)、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5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分为Ⅱ级组54例、Ⅲ级组57例、Ⅳ级组47例。另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血清Trx1、FGL2水平;观察组患者出院后随访2年,并根据是否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Trx1、FGL2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FG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Trx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Ⅳ级组患者血清Trx1水平明显低于Ⅱ级组、Ⅲ级组(P<0.05),血清FGL2水平明显高于Ⅱ级组、Ⅲ级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Trx1、LVEF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而年龄、血清FGL2及血尿酸、血肌酐、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高)、心功能Killip分级为Ⅳ级、Trx1下降、FGL2升高均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Trx1、FGL2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0.811,两者联合检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Trx1水平降低,FGL2水平升高,且血清Trx1、FGL2水平与患者心功能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辅助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胱抑素C(CysC)、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0医院收治的113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检测血清UA、CysC、Lp-PLA2水平。随访1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75例)和预后不良组(3分及以上,3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UA、CysC、Lp-PLA2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UA、CysC、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脑白质病变、高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清UA、CysC、Lp-PLA2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血清UA、CysC、Lp-PLA2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高于单独预测。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血清UA、CysC、Lp-PLA2水平增高且与预后不良有关,联合血清UA、CysC、Lp-PLA2预测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症患者预后不良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值、趋化因子(CXCL)9、CXCL12、CXCL16的变化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日至2021年1月10日期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重度组(25例)、中度组(32例)和轻度组(39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31例)和预后良好组(65例)。对比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对比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重度组、中度组的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预后良好组的外周血Th17/Treg比值、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单因素分析可知,预后不良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疾病梗死部位、治疗方式、发病至入院时间、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细胞计数(WBC)无关(P>0.05)。而与糖尿病史、高血压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NIHSS评分有关(P<0.05)。糖尿病史、高血压史、LDL-C偏高、颈动脉IMT偏厚、NIHSS评分偏高是AC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外周血Th17/Treg比值及血清CXCL9、CXCL12、CXCL16水平下降是ACI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外周血Th17/Treg比值、CXCL9、CXCL12、CXCL16随着ACI病情进展呈升高现象,是影响ACI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糖尿病史、高血压史、LDL-C偏高、颈动脉IMT偏厚、NIHSS评分偏高也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对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采用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析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 CA)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量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15例,显效30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为94.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ADL和Mo CA评分明显升高,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ADL、Mo CA和NHI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细胞凋亡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发生干呕1例(1.33%),恶心2例(2.67%),头痛1例(1.33%),头晕1例(1.33%);观察组发生干呕1例(1.33%),恶心1例(1.33%),头痛1例(1.33%),出血1例(1.33%);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诱导因子Caspase-3和HIF-1α的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清颗粒蛋白前体(PGRN)、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XCL1)与危险度分层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ALL患儿为ALL组,根据危险度分层分为低危组27例、中危组42例、高危组33例,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另选取同期50名于我院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GRN、XCL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L患儿死亡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GRN、XCL1水平对ALL患儿死亡的评估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LL组血清PGRN、XCL1水平升高(P<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血清PGRN、XCL1水平依次升高(P<0.05)。随访2年,102例ALL患儿死亡率为34.31%(35/102)。单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WBC)、混合谱系白血病(MLL)重排、危险度分层、PGRN、XCL1为ALL患儿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50×109/L、MLL重排阳性、危险度分层高危和PGRN、XCL1升高为ALL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GRN联合XCL1评估ALL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PGRN、XCL1单独评估。结论:ALL患儿血清PGRN、XCL1水平升高,与危险度分层和预后有关,血清PGRN联合XCL1评估ALL患儿预后的价值较高,可能成为ALL患儿预后辅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可溶性E钙粘蛋白(SE-CAD)、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sPD-L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水平与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9例AML患者纳入AML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的SE-CAD、sPD-L1、MIP-1α水平进行检测对比。对AML组患者经标准化治疗后,进行为期9个月的随访观察,评估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对比不同疗效及不同预后患者的血清SE-CAD、sPD-L1、MIP-1α水平。并采用Pearson检验对AML患者血清SE-CAD、sPD-L1、MIP-1α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AML组患者的血清SE-CAD、sPD-L1、MIP-1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疗效患者对比中,未缓解组的血清SE-CAD、sPD-L1、MIP-1α水平高于部分缓解组和完全缓解组,且部分缓解组高于完全缓解组(P<0.05)。在不同预后患者对比中,死亡组的血清SE-CAD、sPD-L1、MIP-1α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经Pearson检验分析,SE-CAD与sPD-L1、MIP-1α呈正相关性(r值=0.498、0.509,P值=0.006、0.002)。sPD-L1与MIP-1α呈正相关性(r值=0.517,P值=0.000)。结论:AML患者血清SE-CAD、sPD-L1、MIP-1α水平异常升高,且观察以上指标水平对患者疗效及预后评估有一定指导作用,可能作为AML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血清趋化因子12(CXCL12)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16年2月~2018年9月期间接收的AIS患者13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该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症组(n=42,4分),中症组(n=61,4~15分),重症组(n=35,15分),根据改良RABKIN量表(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82)和预后不良组(n=56)。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清GAL3、CXCL12水平,分析不同NIHSS得分、不同预后的血清GAL3、CXCL12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GAL3、CXCL12水平与NIHSS评分、m 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GAL3、CXCL1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中症组AIS患者血清GAL3、CXCL12水平高于轻症组,且重症组高于中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AIS患者血清GAL3、CXCL12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血清GAL3、CXCL12水平与NIHSS评分、m 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AIS患者的血清GAL3、CXCL12水平均异常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I(ANXA1)、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1)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2018年11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aSAH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ANXA1、dickkopf-1水平,比较两组血清ANXA1、dickkopf-1水平差异。分析血清ANXA1、dickkopf-1水平与aSAH患者脑损伤程度和手术治疗后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ANXA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dickkopf-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NXA1与Hunt-Hess评分、WFNS评分和改良Fisher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dickkopf-1与Hunt-Hess评分、WFNS评分和改良Fisher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经统计术后预后不良患者有56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ANXA1水平为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高dickkopf-1水平、高Hunt-Hess评分、高WFNS评分、高改良Fisher评分是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血清ANXA1、dickkopf-1及Hunt-Hess评分、WFNS评分、改良Fisher评分对aSAH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最高,ROC-AUC(0.95CI)为0.843(0.748~0.942)。结论:aSAH患者血清ANXA1、dickkopf-1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联合血清ANXA1、dickkopf-1与病情评分对aSAH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未溶栓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未溶栓ACI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41例)和实验组(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41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24%,高于对照组的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7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7d后脑血流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7 d后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未溶栓ACI患者,可调节脑血流动力学,减轻神经功能损伤,降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灌注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2周,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滴注两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残疾程度、脑血流灌注以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缺血区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 (TTP)、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低于对照组(P<0.05),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 )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地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增加缺血区脑血流灌注量,改善氧化应激,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联合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炎性因子、血液流变学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4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A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炎性因子、血液流变学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14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P0.05)。两组治疗14 d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ACI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机体神经功能、炎性因子和血液流变学,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7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6),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均治疗14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水平]、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14 d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33/3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53%(25/34)(P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NIHSS评分、NSE和S-100β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TG、TC、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HDL-C则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红花黄色素治疗ACI患者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情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miR-26a、miR-130a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磷酸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98例老年ACI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60例于本院体检健康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血清miR-26a、miR-130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I3K、Akt蛋白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iR-26a、miR-130a表达水平与PI3K、Akt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患者治疗后行1个月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55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n=43例,评分>2分)。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AC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miR-26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miR-130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I3K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Akt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R-26a表达水平与PI3K蛋白表达量呈负相关、与Akt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miR-130a表达水平与PI3K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与Akt蛋白表达量呈负相关(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年龄、房颤占比、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糖及血清miR-26a、miR-130a表达水平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偏大、入院时NIHSS评分偏高、血糖偏高及血清miR-26a表达水平升高为老年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miR-130a表达水平升高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老年ACI患者血清miR-26a表达水平升高、miR-130a表达水平下降,与PI3K/Ak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是老年AC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以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入组时HbA1c水平及GSP水平差异。并根据改良Ran Kin评分将观察组分为轻症组(50例)及重症组(30例),对比两组间入组时HbA1c水平及GSP水平差异。并对观察组入组时HbA1c水平及GSP水平与治疗前后改良Ran Kin评分差值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HbA1c水平及GS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重症组HbA1c水平及GSP水平同样明显高于轻症组(P0.05),同时观察组入组时HbA1c水平及GSP水平与治疗前后改良Ran Kin评分差值存在显著的负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组时HbA1c水平及GSP水平与患者预后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用于与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