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颤藻和其他蓝藻一样是最原始的绿色植物之一。它的丝状藻体是由许多原核细胞组成的。颤藻分布广泛,水沟、湿地、树皮、墙壁以及温泉中皆可发现。颤藻生长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一年四季都可以采到。由于取材方便,是研究蓝藻最常用的实验材料。另据报告,颤藻和一些其他蓝藻可以作为某些鱼类的饵料,如草鱼、鲤鱼、香鱼等。此外,颤藻在含有机质的水中迅速繁殖,可做为水质中有机质污染的标志之一。颤藻细胞内的色素分散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没有形成色素体,所含色素除叶绿素a、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外,还含有藻胆素,使藻体呈现蓝绿色。因此在采集时很容易根据它的颜色和丝状的特征而找到它。不过刚采到的颤藻常和泥沙或其他杂物混在一起影响  相似文献   

2.
氮磷营养盐对四种淡水丝状蓝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定不同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和磷对4种淡水丝状蓝藻:皮质颤藻、尖细颤藻、蛇形颤藻和坑形细鞘丝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皮质颤藻和坑形细鞘丝藻对高浓度的氮、磷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硝态氮浓度0.016mg·mL-1~2.0mg·mL、磷浓度1.36mg·mL-1~13.6μg·mL时生长较好.4株藻在只存在氨态氮的情况下生长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和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在纯培养体系还是混合培养体系中,微囊藻在25℃下生长最好,颤藻在30℃下生长最好;温度对藻类的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在20℃、25℃、30℃3个温度下,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30℃时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分别是20℃和25℃时的1.42倍和1.13倍,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则表现为25℃>30℃>20℃,25℃时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分别是20℃和30℃时的1.54倍和1.21倍,在20℃、25℃、30℃3个温度下,微囊藻对颤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均大于颤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说明在各试验温度下,微囊藻对颤藻的抑制能力均大于颤藻对微囊藻的抑制能力;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中的两物种竞争结果可初步判断,20℃和25℃温度下,微囊藻在竞争中取胜,30℃下,微囊藻和颤藻可以实现不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4.
苏州城市河道滞流水体浮游植物常见属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Colwell公式、余世孝和Pianka公式计算了苏州城市河道滞流水体浮游植物常见属的生态位宽度、二维(TN,TP)生态位中心点、一维(NH3-N)生态位中心点及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重污染河道中蓝纤维藻、十字藻、卵囊藻、栅藻、小环藻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色球藻和蓝隐藻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小;蓝纤维藻、十字藻、卵囊藻、栅藻、小环藻、隐藻和蓝隐藻占据二维(TN,TP)生态空间的中心,而色球藻、颤藻和直链藻占据生态空间边缘;色球藻和颤藻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小,蓝纤维藻和十字藻生态位重叠值最大.在苏州城市河道中,氮磷浓度偏高,氨氮含量较大的情况下,绿藻门的生态位宽度普遍较大,各属种与其它各门的生态重叠值也均较高,与蓝藻相比具有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末端终止法对蓝藻类颤藻科Oscillatoria sp.rDNA 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测定,获得了Oscillatoria sp.rDNA基因间隔区427个核苷酸,其中包含1个异亮氨酸tRNA基因(tRNAIle).并通过计算机联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弹库中获取颤藻科其它种的rDNA 基因间隔区序列,通过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对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属间的某些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序列中核苷酸差异值探讨了颤藻科属间界定的分子标准.提出了rDNA 基因间隔区是良好的分子标记,可用于"赤潮"或"水华"蓝藻专一性核酸分子探针的研制.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科研或实验教学材料准备中的一套采集、分离颤藻的简易方法。该方法采集简便,分离干净,可为科研或实验教学中颤藻的显微观察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7.
东湖蓝藻水华毒性的研究 Ⅱ.季节变化及微囊藻的毒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84年至1986年间武汉东湖(包括湖边池塘)的水华有7种,即铜绿微囊藻、大型铜绿微囊藻、边缘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卷曲鱼腥藻、美丽颤藻和束丝藻。经生物测定,除束丝藻未测、卷曲鱼腥藻和美丽颤藻未测出毒性外,其余4种皆为有毒水华。东湖的水华随着季节变化而有不同类型的更迭,其出现格局为:卷曲鱼腥藻、微囊藻、颤藻、微囊藻。微囊藻水华的毒性在不同季节也有较大差异,毒性最低在8—9月份,最高在12月份(LD_(50)=24mg/kg鼠重),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提高。讨论了某些环境参数与微囊藻水华形成及其毒性变化的关系。此外,还用脑内注射和腹腔注射方法,研究了微囊藻毒素的毒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周仁超 《生命世界》1992,19(4):43-43
有人认为在植物系统学实验中,藻类植物实验材料的采集较为困难。其实只要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及其特点,采集并不困难。现介绍五种藻类植物实验材料的采集及观察方法。一、颤藻(Oscillatoria sp.)为常见蓝藻,分布很广,污水沟、湿地、墙壁、甚至在温泉中都可发现。腐殖质丰富的水沟或鱼塘边缘最多,常在污水流经的地表形成一层蓝绿色至黑色的膜状物,或成团漂浮在水面。一年四季均可采到,但在温暖季节生长旺盛。为了得  相似文献   

9.
长城群高于庄组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地质年龄约在14-16亿年。主要描述了华北太行山北段灵邱县境内高于组白云岩中的层状和扁豆状透镜体燧石及穹隆式叠层石的黑色燧石中的颤藻、念珠藻和色球藻植物的8个新种和3个未定种,其中还有两个新修订属。这些新的促群再加上前人在高于庄组地层中已报道的汇成了近100个种生物组合,进一步证明高于庄组地地球上中元代微化石类群最丰富的产地之一。以下是该 新发现和新修订的分类类群: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Eophormkidium orculiformis sp. nov., E. sp., Siphonophycus caudataceous sp. nov., Palaeolyngbya complanata sp. nov., P. capitata sp. nvo., P. sp., Oscilaltoriopsis sp.;念珠藻科(Nosto-caceae):Veteronostiocale vaginata sp.nov.;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Maculosphaera giganta sp.nov.,Gloeotheceopsis grandis sp.nov.;分类位置未定的类群:Myxococcoides limpida sp.nov.。  相似文献   

10.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微囊藻毒素 (Microcystins,简称MC)是一些有毒蓝藻,如微囊藻、颤藻和鱼腥藻等,产生的一种具有肝毒性的环状七肽。    相似文献   

11.
Fe3+对浮游颤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浓度为0—30mmol/L的范围内,Fe3 对浮游颤藻(Oscillatoria planctonicaWoloszynska)的生长、生化组成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3 浓度小于10nmol/L时,浮游颤藻的生长以及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均受到明显的抑制,对其补铁后这种抑制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当Fe3 浓度达到10mmol/L时,最大生物量与比生长速率分别是不加铁时的3倍和4倍。富铁条件下藻细胞光饱和的光合作用速率(Pm)、暗呼吸速率(Rd)和表观光合作用效率(α)显著大于缺铁条件,而光补偿点Ic及饱和光强Ik则低于缺铁条件。结果显示,铁是浮游颤藻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末端终止法对蓝藻类颤藻科Oscilatoriasp.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测定,获得了Oscilatoriasp.rDNA基因间隔区427个核苷酸,其中包含1个异亮氨酸tRNA基因(tRNAIle)。并通过计算机联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弹库中获取颤藻科其它种的rDNA基因间隔区序列,通过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对颤藻科Oscilatoriaceae属间的某些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序列中核苷酸差异值探讨了颤藻科属间界定的分子标准。提出了rDNA基因间隔区是良好的分子标记,可用于“赤潮”或“水华”蓝藻专一性核酸分子探针的研制  相似文献   

13.
刘梅  赵秀侠  詹婧  高毅  阳贵德  孙庆业 《生态学报》2011,31(22):6886-6895
生物土壤结皮是生态系统原生演替过程中的一个早期阶段,在铜陵铜尾矿废弃地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土壤结皮在尾矿废弃地表面广泛分布.以生长在铜陵杨山冲和铜官山2处铜尾矿废弃地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运用常规培养方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对不同群落生物土壤结皮中的蓝藻多样性及优势类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研究方法所获得的蓝藻种类组成具有明显差异.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常规培养试验中主要蓝藻类群为微囊藻属(Microcystis)、色球藻属(Chroococcus)、颤藻属(Oscillatoria)、念珠藻属(Nostoc)和浮鞘丝藻属(Planktolyngbya),其中优势种类主要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断裂颤藻(Oscillatoria fracta)和细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subtilis);提取样品中微生物总DNA,对蓝藻16SrRNA进行PCR-DGGE分析,回收DGGE图谱中24个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近缘蓝藻的相似性系数均在93%以上,其中优势蓝藻类群主要隶属于微鞘藻属(Microcoleus)和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ya),裸地(YL)处和木贼群落下尾矿表面(YM)的生物土壤结皮中优势蓝藻类群主要为微鞘藻属,而黄色真藓-藻类混合结皮(YT)和白茅群落( YB,TG)下的生物土壤结皮中的优势类群主要隶属于细鞘丝藻属.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末端终止法对蓝藻类颤藻科Oscillatoria sp.rDNA 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了序列测定,获得了Oscillatoria sp.rDNA基因间隔区427个核苷酸,其中包含1个异亮氨酸tRNA基因。并通过计算机联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弹库中获取颤藻科其它种的rDNA基因间隔区序列,通过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对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属间的某些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  相似文献   

15.
菌-藻、藻-藻间化感作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菌-藻、藻-藻间相互抑制作用,寻找抑制藻类水华的新途径。实验结果表明,选取的12种细菌均未见对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所试4种丝状真菌中,总状毛霉、黑曲霉对藻有不同程度的抑制;选取4种藻做单独培养与两两混合培养,观察生长情况以研究彼此间的关系,结果4种藻间,其生长优势由强到弱依次为栅藻>美丽颤藻>螺旋藻>念珠藻,前面的藻均对后面的藻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温强太阳光照条件下蓝藻水华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冬  秦伯强  高光 《生态科学》2008,27(5):357-361
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尤其是蓝藻水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湖泊中都有发生,但富营养化和水面藻类水华出现之间没有等同关系.目前人们对水华形成机制还不是很了解,对水华的具体形成过程也不是很清楚,因此若能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没有形成水面水华的富营养水体出现水面水华就对水华形成机制的研究很有意义.实验选用高温季节里,于2007年8月28日将室外塑料蓝桶中培育的浮游植物丰富的天然水体-其中含有类颤藻鱼腥藻但其并不占据优势,引入到无色透明玻璃瓶中.实验初始水体的chl-a、TN和TP依次为 615.20mg·-3、9.144mg·L-1和0.453mg·L-1.2007年8月29日对各处理进行营养盐的梯度添加,添加的营养盐为KNO3和KH2PO4.共有4个营养盐添加梯度,添加的N/P(质量比)为7:1,其中添加的N的梯度为(mg·L-1):0,0.5,1.0和2.0.实验过程中测定了水温、光合有效辐射、氮磷营养盐、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种类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各处理的营养盐和chl-a含量均比开始时有下降,同时各处理中水面出现了类颤藻鱼腥藻水华,且类颤藻鱼腥藻的数量随处理中营养盐添加量的增多而升高.这说明了含有少量鱼腥藻的高chl-a含量的天然水体在高温季节引入到透明玻璃容器中后能形成水表面鱼腥藻水华,玻璃容器中的高温强光照条件和营养盐的添加能促进鱼腥藻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本实验利用小玻璃容器,排除了鱼类、风浪、底泥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集中关注营养盐添加和高温强光照因子,成功重现了蓝藻表面水华的发生.营养盐添加水平与浮游植物种间竞争并导致水体表面水华发生之间的关系在此实验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虽然本实验不能揭示蓝藻水华形成的具体机制,但为蓝藻水华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而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常丝藻(Tychonema)是1988年由Anagnostidis和Komárek从颤藻属分离出来而新成立的蓝藻属,以纤细常丝藻(T.tenue)为模式种类。目前确认的常丝藻有纤细常丝藻、博多常丝藻(T.bornetii)和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三个种类。我国已经有博多常丝藻的纪录,但是对模式种纤细常丝藻和它的相似种类布氏常丝藻却没有报道。在洱海中采集到布氏常丝藻(T.bourrellyi),研究并描述了该藻的藻丝颜色、藻细胞内含物的结构、藻体形态特征等。同时,通过藻种的分离培养技术,得到了布氏常丝藻的纯培养藻株,编号为CHAB663,并且测定了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藻株与T.bouurrellyi/T.tenue聚为一族。洱海分布的布氏常丝藻,是在欧洲以外首次发现此种藻类,也是我国的新纪录种。研究说明布氏常丝藻不仅仅分布在温带欧洲较为寒冷的水体中,在亚热带的水体中也可以存在。布氏常丝藻被认为是出现在轻微富营养化湖泊中,而我国洱海也被认为是富营养化的初级阶段的水体,这也表明,布氏常丝藻的出现对洱海的水环境状况起到了指示作用。此外,研究还对常丝藻属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演替规律, 于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对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 同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进行浮游植物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共14种, 其中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梭形裸藻(Euglena acus)是4个季节的共有优势种。生态位宽度(Niche width)变化范围为1.002—2.377, 其中夏季小球藻最高, 广生态位种类以富营养化水体常见指示种小球藻、扭曲小环藻、两栖颤藻(Oscillatoria amphibia)等种类为主。平均边缘指数(OMI)变化范围为0.25—3.71, 其中小于1的物种共12种。耐受指数(TOI)变化范围为0.13—3.35, 夏季两栖颤藻最高。生态位重叠值的变化范围为0.02—0.93, 其中秋季扭曲小环藻和梭形裸藻的重叠值最高。选取7个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优势种进行CCA分析发现: 夏季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两栖颤藻、四尾栅藻、扭曲小环藻以及梭形裸藻与TN和TP呈正相关性。综合(优势种群落结构特征、生态位参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 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相关生态位指数与物种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和生境状况等密切相关, 反映出浮游植物各季节优势种对生境资源的不同利用能力。与2012年研究结果比较, 冬季裸甲藻数量明显增多, 成为冬季优势种, 且广生态位优势种数量也有所增加, 表明长湖仍处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单一、稳定性较差的富营养化状态, 且富营养化程度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9.
鲢对藻类摄食效应的室内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40-947
为研究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藻类的摄食作用, 采用小环藻(Cyclotella)、小球藻(Chlorella)、微囊藻(Microcystis)和东湖原水开展了小规格鱼种的养殖试验, 对鲢摄食和排泄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在3 种纯培养藻种投喂下鲢存活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小环藻组 小球藻组 微囊藻组;相应地, 鲢对藻的平均摄食率排序也是小环藻组 小球藻组 微囊藻组。在显微镜下观察粪便发现大部分小环藻为空壳, 一部分小球藻外部形态结构不完整, 外部形态完整的小球藻则色泽暗淡、内部结构紊乱, 微囊藻没有明显变化;3 种藻类细胞的受损率分别为20.04%、7.13%和1.97%。叶绿素荧光活性显示, 粪便中小环藻基本失去光合活性, 小球藻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 微囊藻活性明显降低(P0.05), 东湖原水处理组光合活性较对照极显著降低(P0.01)。对东湖水饲喂试验组排泄物的检测发现, 浮鞘丝藻Planktolyngya、鱼腥藻Anabeana(有破损)、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和颤藻Oscillatoria 细胞受损严重;空星藻Coelastrum 和盘星藻Pediastrum 细胞部分破损;针杆藻Synedra、小环藻、桥弯藻Cymbella 和舟形藻Navicula 多为空壳。鱼粪中平裂藻Merismopedia、微囊藻、浮鞘丝藻、鱼腥藻、颤藻、卵囊藻Oocystis、栅藻Scenedesmus 和衣藻Chlamydomonas 在重新培养后恢复了生长。本研究显示硅藻尤其是小环藻、针杆藻和舟形藻对鲢摄食最敏感;栅藻、卵囊藻和平裂藻对摄食压力不敏感。研究表明鲢捕食对藻类群落结构有明显的改变效应, 利用鲢的滤食进行藻类群落调节和水华防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无机盐诱导蓝藻细胞液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NaCl、KNO3、(NH4)2SO4、MgSO4、CaCl2五种常用无机盐对分属三科的六种蓝藻进行液泡化诱导,不同蓝藻其盐敏感性不同。鱼腥藻sp.595最为敏感,五种盐均诱导其液泡化;颤藻284和极大螺旋藻438最不敏感,所试验盐类均不能诱导其液光化;念珠藻sp.96、织线藻246和伪枝藻248液泡化程度居中,少数盐类如NaC1、KNO3、(NH4)2SO4对其有诱导作用。采用压片法观察到诱导形成的液泡,液泡在相差显微镜下显示为圆球形,基本透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