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放线菌的基因型及其与根面龋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面龋的细菌学研究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 ,早期研究集中于革兰阳性丝状杆菌 ,尤其是黏性放线菌 (以下简称“黏放”)和内氏放线菌 (以下简称“内放”)。 80年代中后期 ,变链球菌在根面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目前认为根面龋是以变链球菌 ,放线菌和乳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根面龋细菌学研究表明根面龋的菌群很复杂 ,在不同的病损阶段优势菌的种类呈现多样化[1 ,2 ] 。有学者通过对不同病变发展阶段的根面龋有关的微生物学研究 ,指出早期根面龋中主要是乳杆菌 ,内放菌和链球菌 ;中度根面龋中菌群较复杂 ,其中内放菌比链球菌更为常见 ,但未检出…  相似文献   

2.
根霉12#发酵产生纤溶酶的酶学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溶栓疗法是血栓性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开发新型纤溶酶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分离自南方小酒药的根霉12豆粕和麸皮为原料可产生纤溶酶.已采用盐析,疏水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方法对纤溶酶分离提纯.提纯的纤溶酶比活力2143u/mg(尿激酶单位),有直接溶解血栓和激活纤溶酶原的双重溶栓作用,降解纤维蛋白α、β和γ肽链速度快;最适作用温度45℃,适宜作用pH范围6.8~8.8;等电聚焦方法测定该酶等电点8.5±0.1;只分解生色底物N-Succinvl-Ala-Ala-Pro-Phe-pNA,其米氏常数Km为O.23mmol/L,酶转换数Kcat为16.36 s-1;Molish实验和甲苯胺蓝实验均证明该酶为糖蛋白,地衣酚-硫酸法测得该酶含糖量4.70%;EDTA、PMSF、PCMB对该纤溶酶有抑制作用,说明活性中心含有巯基、金属和丝氨酸;N端12个氨基酸序列为NH2-Ser-Val-Ser-Glu-Ile-Gln-Leu-Met-His-Asn-Leu-Gly,与其它生物来源的纤溶酶相比较没有同源性.根霉12#产生的纤溶酶为新型纤溶酶,有希望开发成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3.
枸杞为常用“药食同源”中药材,在加工、贮藏、运输等过程中易发生褐变,严重影响枸杞的外观和质量。前期研究发现枸杞中具有较高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而过氧化物酶在植物的酶促褐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控制枸杞酶促褐变的发生,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枸杞过氧化物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对枸杞过氧化物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枸杞过氧化物酶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浸提时间5 h,缓冲液pH为6.0,枸杞过氧化物酶活力为(5 148.59±50.00)U,与模型预测值接近,拟合性好,表明所得响应面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和分析枸杞过氧化物酶提取工艺条件。枸杞过氧化物酶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6.0,金属离子Na~+、Ca~(2+)、K~+、Zn~(2+)、Cu~(2+)和柠檬酸对枸杞过氧化物酶起激活作用,抗坏血酸和亚硫酸能抑制枸杞过氧化物酶活性;该酶酶促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过氧化氢浓度一定时,酶对愈创木酚的K_m=21.52 mmol/L,V_(max)=115.47 U/mL;愈创木酚浓度一定时,酶对H_(2)O_(2)的K_m=1.41 mmol/L,V_(max)=148.81 U/mL。本研究可为后续枸杞加工过程中褐变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宏英  薛雁  徐梅  苏珊  邸伟庆  王建华  姜大威  杨宇 《蛇志》2009,21(3):177-179
目的 研究巴西矛头蝮蛇蛇毒中纯化的天然巴曲酶的酶学性质.方法 测定不同的温度、pH值和金属离子等条件对重组定点突变巴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实验表明,该酶在温度30~40℃,pH 6.5~9.0活性较为稳定;其最适反应温度为37℃,pH为7.5;Mg2+、K+和Ca2+离子对酶活有激活作用,而Cu2+、Fe2+和Zn2+离子对该酶有抑制作用.结论 从蛇毒提取的天然巴曲酶酶学性质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根面龋充填后细菌分布变化,以及不同充填材料与主要致龋菌比例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根面龋患者60例,采自身前后对照设计,采用细菌分离鉴定及菌落形成单位记数的检测方法,以充填前患牙龈沟菌丛为基线,追踪观察牙体复合体充填和银汞合金充填后即刻、1个月、6个月充填体周围1 mm范围内菌丛变化情况。结果根面龋充填后即刻充填体周围菌斑中的数量与种类显著减少,且放线菌、乳酸杆菌和变形链球菌3种菌落数量降低和占总菌落的百分率下降(P<0.01);根面龋充填后1个月细菌数量仍低于充填前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复合体组3种主要致龋菌落占总菌落的百分率低于银汞合金充填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面龋充填后6个月细菌丛与充填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充填材料组3种菌落占总菌落的百分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论采用何种材料,根面龋充填本身可改善菌斑的微生态环境,复合体充填根面龋后短期内可以有效地抑制充填体龋洞周围菌斑中主要致龋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豇豆几丁质酶部分酶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测定了纯化的豇豆几丁质酶部分酶学特性。结果表明,该酶在pH5-8,温度低于60℃的范围内稳定性较好,酶活力最适pH为65,最适温度为50℃。10mmol/L浓度的Hg2 、Mn2 、Mg2 、Co2 等金属离子对酶活力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Hg2 离子抑制率最高(6883%)。Km(胶状几丁质)值为1662mg/ml;以SDS-PAGE电泳和SephadexG-100柱层析两种方法分别测得分子量为34kD、325kD;IEF电泳测得等电点为83。  相似文献   

7.
蒜氨酸酶的固定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蒜氨酸酶的稳定性并实现酶的反复利用,研究了影响蒜氨酸酶固定化的因素及固定化蒜氨酸酶的酶学性质。蒜氨酸酶的固定化以壳聚糖微球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的最适条件为:戊二醛浓度4%,给酶量20.2U,交联时间2h。固定化蒜氨酸酶的最适pH值7.0,最适温度35℃,米氏常数Km 7.9 mmol/L,操作稳定性比较好,连续使用10次后酶活力损失低于10%。  相似文献   

8.
对根霉所产纤维素酶酶系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部分酶学性质。实验选择超滤和凝胶柱分离相结合的方式提纯纤维素酶,结果显示根霉TC1653纤维素酶系是一个完全酶系,具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内切葡聚糖酶组分。β-葡萄糖苷酶组分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温度高于70℃时,活性迅速下降,但在这种高温下具有最高反应活性的酶很少见,很可能又是一种新的β-葡萄糖苷酶。  相似文献   

9.
溶栓疗法是血栓性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开发新型纤溶酶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分离自南方小酒药的根霉 12#以豆粕和麸皮为原料可产生纤溶酶。已采用盐析 ,疏水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方法对纤溶酶分离提纯。提纯的纤溶酶比活力 2143u/mg(尿激酶单位 ) ,有直接溶解血栓和激活纤溶酶原的双重溶栓作用 ,降解纤维蛋白α、β和γ肽链速度快 ;最适作用温度 4 5℃ ,适宜作用pH范围 6.8~8.8;等电聚焦方法测定该酶等电点 8.5± 0.1;只分解生色底物N-Succinyl-Ala-Ala-Pro-Phe-pNA ,其米氏常数Km 为 0.23mmol/L ,酶转换数Kcat为 16.36s-1;Molish实验和甲苯胺蓝实验均证明该酶为糖蛋白 ,地衣酚_硫酸法测得该酶含糖量 470% ;EDTA、PMSF、PCMB对该纤溶酶有抑制作用 ,说明活性中心含有巯基、金属和丝氨酸 ;N端12个氨基酸序列为NH2-Ser-Val-Ser-Glu-Ile-Gln-Leu-Met-His-Asn-Leu-Gly,与其它生物来源的纤溶酶相比较没有同源性。根霉 12#产生的纤溶酶为新型纤溶酶,有希望开发成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蜡样芽孢杆菌R75E胶原酶colR75E的特性,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colR75E胶原酶,并对表达的重组胶原酶进行纯化以及酶学性质研究。方法:以蜡样芽孢杆菌R75E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法获得胶原酶colR75E基因,构建pET28a/colR75E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利用Ni-NTA纯化的方式获得高纯度ColR75E胶原酶,利用胶原酶谱、胶原酶活力测定、Ⅰ型胶原蛋白降解产物电泳检测等方式对ColR75E胶原酶的酶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通过Ni-NTA纯化获得的蛋白经胶原酶谱、Ⅰ型胶原蛋白降解产物的检测时均表现出胶原蛋白的降解能力。在标准条件下测得其比活力为3.62 U/mg,Km为25.55μmol/L(2.93 mg/ml),Vmax为5.71μmol/(mg·min)。ColR75E胶原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最佳反应p H为8.0。此外,ColR75E胶原酶对于不高于50℃的温度以及pH6.0~8.0的酸碱度范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ColR75E胶原酶可被Ca2+激活、但被Zn2+、Pb2+、Fe2+、Mn2+等金属离子抑制,抑制能力依次为Pb2+Zn2+Fe2+Mn2+。ColR75E胶原酶对EDTA和EGTA的高敏感性进一步证实了该胶原酶为一种金属蛋白酶。结论: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蜡样芽孢杆菌胶原酶是可行的,为该胶原酶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等工业领域中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中选择5-8岁的无龋齿和有龋齿的儿童各45例,进行牙齿表面的菌群分布与龋齿关系的研究,结果在有龋组中分离到变形链球菌8株,放线菌6株及拟杆菌26株,而在无龋组中未分离到变形链球菌,分离到放线菌1株,拟杆菌14株,两组比较,以上三种菌有显著差异(X2检验P<0.05)。说明除变形链球菌是主要的致龋菌外〔1,2〕,还应考虑放线菌和拟杆菌在龋齿发生上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两组的兼性厌氧菌的分布也有所不同,无龋组中分离到棒状杆菌29株,而有龋组中分离到棒状杆菌1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7株,两组也有明显差异,故我们认为龋齿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就病原菌来说,也可能是多种细菌的混合作用,从两组兼性厌氧菌与无芽胞厌氧菌的分布不同来看,亦应考虑龋齿的发生与口腔内生态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2.
TOPOGRAPHY OF THE ORGANIC COMPONENTS IN MOTHER-OF-PEARL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The topography of the organic components (conchiolin) has been investigated on positive, postshadow-cast, formvar, and carbon replicas of mother-of-pearl from shells of a Cephalopod, of two Gastropods, and of six Pelecypods. All these shell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true nacreous inner shell layer. 2. The material included normal shell surfaces, fragments of cleavage obtained by fracture, and surfaces polished tangentially and transversally to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shells. Replicas of these surfaces were prepared before and after etching of graded heaviness, induced by a chelating agent (sequestrene NA 2, titriplex III). Micrographs of the successive steps of the process of corrosion have been recorded. 3. Corrosion unmasked, on the nacreous surfaces, organic membranes or sheets, running as continuous formations in between adjacent mineral lamellae, and separating the individual crystals of aragonite which are aligned in rows and constitute each lamella. 4. The interlamellar sheets of material exhibit a reticulated structure, which is especially visible in preparations orientated tangentially to the lamellae and to the tabular surface of the aragonite crystals. The pattern of this lace-like structure, different in the various species studied, appeared in the same species as closely similar to that reported previously in leaflets of thoroughly decalcified mother-of-pearl, dissociated by ultrasonic waves. The present results support former conclusions with regard to the existence of taxonomic differences between Cephalopods, Gastropods, and Pelecypods in the morphological organization of the organic phase within mother-of-pearl.  相似文献   

13.
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居民的龋病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作者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16例龋病作了观察。这批遗存的人骨材料的患龋率为93.75%,龋均为6.07。该遗址居民患龋病的普遍性及严重性远大于同时代的居民及现代居民。  相似文献   

14.
人参根系发育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参(Panax qinseng C. A. Meyer)属于直根系植物,有次生构造。一年生苗只具有主根和侧根。二年以上的人参常在根状茎上长出不定根,即人参根系包括主根和不定根及其各级分枝。主根初生木质部为三原型,侧根和不定根及其分枝多为二原型,偶见三原型。根系随参龄的增加而增大。每年末级分枝自基部于休眠前萎缩、脱落,并在萎缩部分的上一级支根内部产生越冬根原基,越冬根原基是翌年形成全部吸收根的基础。一年生人参由中柱鞘产生一圈初生树脂道,由形成层产生一圈(或二圈)次生树脂道,以后次生树脂道的圈数随参龄的增加而每年增加一圈,自第五年开始渐缓。根内淀粉粒含量随发育时期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其积累高峰出现在果后期。研究人参根系发育形态学不仅对全面正确认识人参根系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改进人参栽培管理和评价人参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连栽杉木林的根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福建三明连栽杉木林的根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连栽林地上的根系重量、组成、形态和分布发生较大的差异,第一代杉木林地的单株根量分别比第二代、第三代高出24.93%、49.69%,全林分别为31.93%、55.22%;第一代的杉木林根系的组成和分布较合理,营养空间大,利于杉木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二月兰根系发育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力军  刘晓辉 《植物研究》1995,15(3):377-381
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O.E.Schulz为二年生草本植物,直根系。初生结构为二原型,次生结构发达,主侧根结构相同。形成层活动随季节有明显变化,木质部可见年轮。冬季吸收根不死,无越冬根原基产生,吸收根连续不断更替,无明显季节性变化。根内淀粉含量随发育时期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其积螺高峰有两个,分别出现在第一年越冬前及第二年返青后开花前,不同播期对根系积累营养及第二年植  相似文献   

17.
冰凉花根系发育形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冰凉花属于宿根植物,其根几乎终生为初生结构。一年生苗直根系的主根和侧根的初生木质部均为二原型。二至多年生植株的不定根分为二原型、三原型、四原型和五原型,其分枝均为二原型。根在一年中有两个生长期。展叶结果营养期产生新的不定根,旧根顶端恢复延长生长或产生新的分枝。夏季枯萎休眠期新生根变成黄褐色,停止生长。秋季地下生长期根系又开始生长。冬季严寒迫使生长趋于停止。研究冰凉花根系发育形态学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北票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人骨的牙病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对辽宁北标喇嘛洞三燕文化墓地出土人骨的牙病作了详细的观察。初步探讨了龋病和牙周病的罹患率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结果显示:(1)龋病的罹患率男女间差异不显著,而牙周病的罹患率性别差异显著。(2)龋病的罹患率与年龄变化具有一定关系,而牙周病的罹患率则与年龄变化关系密切。此外,对多生牙、先天缺额牙、融合牙、错位牙、第三臼齿的阻生情况也分别作了记录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