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制叠层石性状号码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在缺乏标准化石的前寒武系,叠层石或用来探索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或作为古生态标志,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尽管在叠层石研究中目前仍明显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即用于生物地层学或解释古环境。但不论研究目的如何,科学地记录和比较有关现象中的叠层石形态和结构性状,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以往对叠层石的研究中,由于采用的分类系统各异,各家对性状认识的侧重点也不相  相似文献   

2.
中国叠层石新属(群)索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索引材料取自1962-1994年期间在国内外各种期刊和专著上公开发表过的叠层石文献资料,共录中国学者所创立的叠层石新属131个,其中元古宙为122个,古生代为6个,中生代为3个,为了统一描述规范,统一对叠层石性状在分类中作用的认识,招集整理中国学者建立的叠层新属,建立中国叠层石数据库,提出了第一批中国叠层石属的索引名单。  相似文献   

3.
叠锥石     
倪国平 《化石》2003,(2):22-22
叠锥石是藻类生物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的特殊构造体 ,为叠层石中之一种。其所具有的形态特征与真正的生物化石有区别 ,又和沉积岩的层纹状构造不同 ,为一特殊观赏石石种。该石的基本层相互叠合形成锥柱体 ,柱体的不同形态及石体的分叉情况是对叠层石的分类与鉴定的重要依据。该类石由于受成岩作用的破坏较大 ,完整的生物遗体难于保存。笔者获得的叠锥石 ,主要产于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顶部与侏罗纪相交的过度带的喷出岩碎屑层中。其底层叠层与柱体完好 ,层理形态清晰 ,集合体为黑黄色。该石具有美丽的造型 ,完好的生物遗迹 ,别具一格的锰铁与泥质…  相似文献   

4.
表型可塑性是生物变异中由环境引起的一种变异,是植物适应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沙参属这样一个形态上复杂多变、分类上很难处理的类群,研究其表型可塑性不仅为探讨性状变异、判断其系统学意义及选择可靠的分类性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而且有助于揭示沙参属植物变异、适应和进化的机制。本文从泡沙参复合体中选择了6个居群,利用播种和移栽试验,通过对不同个体和居群在一致条件下的表现及野外和移栽后的对比,对根、茎、叶、花和果等形态性状的表型可塑性进行了初步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一些叶片、花部和果实性状具有较大的发育可塑性,尤其是叶形、花萼裂片不仅发育变化大,而且随发育过程定向变化。环境可塑性较大的性状主要是根、茎、花序分枝等性状,而叶片、花部、果实和种子性状的环境饰变能力都较小。最后,对泡沙参复合体形态性状的变异从发育可塑性和环境可塑性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 I.表型的可塑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表型可塑性是生物变异中由环境引起的一种变异,是植物适应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沙参属这样一个形态上复杂多变,分类上很难处理的类群,研究其表型可塑性不仅为探讨性状变异、判断其系统学意义及选择可靠的分类性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而且有助于揭示沙参属植物变异、适应和进化的机制。本文从泡沙参复合体中选择了6个居群,利用播种和移栽试验,通过对不同个体和居群在一致条件下的表现及野外和移栽后的对比,对根、茎、叶,花和果等形态性状的表型可塑性进行了初步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一些叶片、花部和果实性状具有较大的发育可塑性,尤其是叶形、花萼裂片不仅发育变化大,而且随发育过程定向变化。环境可塑性较大的性状主要是根、茎、花序分枝等性状,而叶片、花部、果实和种子性状的环境饰变能力都较小。最后,对泡沙参复合体形态性状的变异从发育可塑性和环境可塑性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利用叶绿体DNA trnL-F序列初步探讨菊科风毛菊属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风毛菊属Saussurea DC.是菊科物种分化十分剧烈和分类处理十分困难的一个属。该属的单系起源性质、属下分类系统以及一些独特形态物种的系统位置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测定了代表该属5个亚属37种植物43个样品和川木香属Dolomiaea DC.的1种样品的叶绿体DNA trnL-F序列,并调取菜蓟族Cardueae Cass.与风毛菊属具有一定亲缘关系的13属的该序列,一起进行了分支分析,重点验证该属的属下形态分类系统以及形态特殊、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雪兔子亚属subgen. Eriocoryne  相似文献   

7.
衣藻属的系统发育分析——基于形态形状和nrDNA ITS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分析莱茵衣藻 (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1个种和互连网获得衣藻属 1 5个种及丝藻属 1个种 ( Ulothrix zonata) ,共 1 7个种的 nr DNA ITS序列 ,并以 U.zonata为外类群 ,采用计算机分析软件包对其进行分析及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图。同时以 1 2个传统分类性状 ,对此 1 6种衣藻构建数据矩阵 ;以 U.zonata动孢子的相应性状为外类群原始性状 ,用Wagner法在计算机上对其进行分枝分析 ;然后比较并分析分子系统树和表征性状分支分析树的异同。初步尝试以 ITS分子序列系统发育分析作为传统性状分析的补充来研究衣藻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叠层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学者对晚前寒武纪的叠层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描述了类型众多的叠层石属种,并把叠层石组合应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近年来,为了揭示叠层石的形态发生,中国学者正在探讨硅质叠层石的生物组构模式和叠层石微层理的成因,以及叠层石中微生物生长、运动和造席过程。  相似文献   

9.
五味子属(五味子科)分类系统的初步修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林祁  杨志荣 《植物研究》2007,27(1):6-15
通过对前人提出的五味子属(五味子科)分类系统的点评,根据五味子属植物的33个形态性状及其性状分析,经过分支分析,提出一个新的五味子属分类系统:将五味子属分为五味子亚属和团蕊五味子亚属;将五味子亚属分为多蕊五味子组、少蕊五味子组、中华五味子组和五味子组。编排了分亚属、组和种的检索表,对每个种上分类等级均列出其模式、异名和代表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从天敌病原生物方面探索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的生物防治,对新发现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进行病原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病害症状识别、病原显微形态记录与比较、病原菌及其近似种ITS序列结构比较、LSU序列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南美蟛蜞菊霜霉病病原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南美蟛蜞菊霜霉病在广州零星发生,但该病害在华南农业大学校园内发生较严重,发病率达50%~70%,病情指数为30~35。经鉴定,其病原菌为南美蟛蜞菊单轴霉,是国内一新记录种。基于病原菌LSU序列和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侵染菊科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种聚在一个分枝,亲缘关系密切,与侵染其他不同科寄主植物的单轴霉亲缘关系较远。ITS序列结构比较显示,寄生于菊科向日葵族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种的ITS2区包含多个重复序列,不同菌种间的ITS2区重复序列相似度不同,说明侵染菊科向日葵簇植物的单轴霉属菌物可细分成多个种,而不是只有向日葵单轴霉。[结论]广州发生的南美蟛蜞菊霜霉病是该寄主上首次正式报道的病害,鉴定的病原菌也是国内一新记录种;寄生在菊科植物上的单轴霉属种类不尽相同,但亲缘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11.
刘建全 《木本植物研究》2001,21(1):11-17,T001,T002,T003,T009
所研究的东亚款冬亚族及其相关类群的花部微观性状主要包括:花药顶端不育组织、花药药室内壁、花药基部、花药领、花柱分枝顶端、花柱毛被、花柱分枝内表面构型和果柄细胞列数等。此外,根据所获证据,讲座了款冬亚族花部微观性状的演化趋势。花部微观性状研究表明,毛冠菊属似乎应作为紫菀族中的一个孤立属、狗舌草亚族与千里光亚族和款冬亚族相比,似乎是一过渡类群;东亚款冬亚族13个属似可划分为6个自然属群。  相似文献   

12.
刘建全 《植物研究》2001,21(1):11-17
所研究的东亚款冬亚族及其相关类群的花部微观性状主要包括:花药顶端不育组织、花药药室内壁、花药基部、花药领、花柱分枝顶端、花柱毛被、花柱分枝内表面构型和果柄细胞列数等。此外, 根据所获证据, 讨论了款冬亚族花部微观性状的演化趋势。花部微观性状研究表明:毛冠菊属似乎应作为紫菀族中的一个孤立属;狗舌草亚族与千里光亚族和款冬亚族相比, 似乎是一过渡类群;东亚款冬亚族13 个属似可划分为6 个自然属群。  相似文献   

13.
葡孢霉属的模式种已无从查找,连一张好的绘图也不曾留下。因而,由模式种所代表的属的含意无法考察清楚。但是多年来已形成了一个关于此属的明确概念,且已被真菌学家们所广泛接受。在这种概念下已描述了四个种。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承认现状。赞成以绚丽葡孢霉(Botryosporium pulchrum Corda)为本属的补选模式种。考虑到其中两个种在文献中常被混淆,本文首次将关于全部已确认的四个种的描绘放在一起。四个种的简明检索表如下:1)分生孢子梗作双叉式分枝……………………绚丽葡孢霉(Botryosporium pulchrum)1)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或偶有分枝,但绝不作双又状……………………22)侧分枝下垂,产孢膨大体简单…………………马德葡孢霉(B. madrasense) 2)侧分枝不作下垂状,每一产孢膨大体裂作数瓣………………………33) 每侧枝端部泡囊生4—6个产孢膨大体,泡囊呈双锥状…………………………长枝葡孢霉(B.Longibrachiatum)3)每侧枝端部通常生2个(极少3个)产孢膨大体,泡囊球状……………………休斯葡孢霉(B.Hughesli)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代表豆科云实亚科紫荆族全部五个属.即紫荆属、腺叶紫荆属、格里芬豆属、拟羊蹄甲属和羊蹄甲属的几乎全部系或亚组的134个种或种下分类单元的叶脉序进行了研究,并描述了本族20个基本脉序类型.在紫荆族中,腺叶紫荆属和拟羊蹄甲属的脉序式样非常相似;紫荆属的种类的脉式样以全绿叶,一级脉不及绿等特征组合有别于本族其它属;格里芬豆属的脉序高度特化,有别于紫荆亚族的所有类群;羊蹄甲属是叶脉序式样最多样化的类群.在羊蹄甲属中,羊蹄甲亚属和显托亚属的脉序式样非常多样化.Elayuna亚属的两个组和Barklya亚属的脉序式样非常相似.Barklya亚属的仅有种了香叶羊蹄甲的脉序仅以其叶全缘区别于Elayuna亚属.脉序性状支持把Cansenia系、白花羊蹄甲系、羊蹄甲系、绿花羊蹄甲亚组、总状花羊蹄甲亚组、Elayuna亚属、伞房系、Chloroxanthae系、棒花系、掌叶组和萼管组等作为自然类群的观点.在本族植物的脉序类型中,一级脉及缘、全缘叶、发育完好的脉岛等性状常相关出现;另一方面,一级脉不及缘,具二小叶或叶深裂,脉岛发育不完善及盲脉多分枝等性状常相关出现.如同形态和花粉性状,脉序性状能为紫荆族的分类提供另一方面的佐  相似文献   

15.
固沙草属是禾本科中一个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高山特有属,共记载6个物种,它们均具有较强的抗逆特性,是农业良种繁育、畜牧业牧草改良利用的重要资源;并且,固沙草属物种形态差异不显著,种间界限较模糊。本研究通过广义形态性状的观测、统计和分析,同时结合核基因组ITS片段的研究,系统探讨了长颖固沙草、固沙草和鸡爪草3个近缘物种的主要形态性状和分子序列的差异,旨在评判长颖固沙草的系统分类归属。研究表明,在广义形态性状上长颖固沙草与固沙草差异甚小,难以进行区分,但与鸡爪草差异明显,是典型的种间关系;从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看,3个物种中只形成两个比较明显的遗传分支,一个分支是由长颖固沙草和与固沙草所测个体构成,另一分支仅由鸡爪草所测个体组成,并且分支的靴带支持率高达100%。故本研究认为,长颖固沙草与固沙草应是同一个物种,长颖固沙草应作为固沙草的异名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五加科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我国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21个属、34种、2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 每一个属均选择1至2个代表种进行电镜扫描。从花粉学方面进一步探讨了各属间的亲缘关系, 分类位置、以及分属的界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L.LIU 《古生物学报》1964,(2):321-325
本文所讨论的材料是笔者之一(韩乃仁)于1961年夏在江西玉山李家棚附近的下奥陶统宁国页岩组中采得的(野外号码:F61001),代表一个新属新种,兹取名为“分离玉山笔石”(Yushanograptus separatus gen.et sp.nov.)。玉山笔石的特点是两个原始枝(横索)很长,分枝方式属于稜笔石式(穆恩之,1953,1956)。其尚未分枝的幼年时期,和一些纤细的对笔石,如Didymograptus gracilis T(?)rn-quist,D.congnatus Harris et Thomas 等,非常相似,每一原始枝在生长了11—12个胞管之后才开始正分枝,连续到六级以上。这种原始枝特长的特征,与联笔石(Zygograptus)相似,但分枝的形式不同。联笔石的分枝为枝笔石式,而我们的新属的分枝则为左右相间  相似文献   

18.
亚洲蝮亚科蛇属间系统发生支序分析 (蛇亚目:蝰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鹏  张服基 《生命科学研究》2000,4(3):262-266,280
在大量比较形态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5个特征方面28个性状,以支序分析方法探讨了分布于亚洲蝮亚科蛇5属14种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该亚科蛇类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类群,第一个类群包括尖吻蝮属、瘤鼻蝮属、红口腹属,它们具有较多的祖征,代表了该科中原始一类,基中红口蝮可能是最原始的一属;亚洲蝮属单独形成一个类群;第三个类群为原广义的烙铁头蛇属,包括竹叶青蛇属、原矛蝮属、烙铁头蛇属、黑绿烙铁头蛇属、莽山  相似文献   

19.
榕树作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类群,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的榕树专类园区的10种榕属树种(5种半附生,5种非附生)为对象,采用根序法对其细根直径、根长、比根长、比表面积、分枝密度、组织密度、氮含量、碳含量和碳氮比等9个细根功能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半附生榕树和非附生榕树的细根性状差异;同时结合其原始分布生境,从植物的细根形态功能性状角度阐释其生存策略。结果表明:半附生榕的细根根长、细根直径显著高于非附生榕树(P!0.01),而其比根长和分枝密度显著低于非附生榕树,其余性状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10种榕树的细根形态特征与养分特征呈微弱或无相关关系,细根的直径与分枝密度、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研究认为,不同生活型榕树的根系结构和性状特征差异是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分布于山脊干旱环境的半附生榕树细根具有直径较粗、根系长、分枝密度和比根长低的特性,使其具有较好的水分吸收能力,并可能与菌根真菌有更紧密的互利共生关系,从而能适应相对干旱的山脊环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除对中国铁青树科植物作一订正与补充报导外,还对该科起源、分类、区系等若干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作者根据该科具多类型的特征,如形态、解剖等既有原始性状,又有略进化的特点,特别是少数种木质部导管有梯状穿孔以及古植物孢粉和化石分别出现于晚白垩纪或早第三纪等资料,认为该科可能起源于白垩纪,起源中心可能接近于古地中海西部的南美洲东北部热带古陆地区,而亚洲南部热带古陆地区是分化中心之一,同时怍者在研究该目各科及邻近目、科的分类、解剖及孢粉形态后提出:另立铁青树目的主张是合理的,该目可能起源于从木兰目中已灭绝的原始类群向蔷薇目进化过程中派生的一个分枝上衍生出的一个目,在这分枝的早期还先后分化出山龙眼目、卫矛目、鼠李目等,这几个目均具多类型、即既具有原始性状、又具有稍进化的过渡性的特征,另外在这分枝的中、后期,还衍生出进化类型的檀香目及蛇菰目,此外作者研究了赤苍藤属分类及花粉特征后,认为该属仍是铁青树科的范畴,不应另立为赤苍藤科,但该属又与铁青树科已知的三亚科性状有明显区别,因此建议在该科下另立一新亚科——赤苍藤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