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对苏北新元古代九顶山组似锥叠层石标本的剖析,初步揭示构成似Conophyton叠层石的微生物席可以分为两类.这两类席被作者称为"开端微生物席(first microbial mat)”和"继承微生物席(succedent microbial mat)”.它们在整个叠层石发生和发育过程中起作不同作用.Conophyton叠层石的形态发生可能与开端微生物席的造型有着密切联系,这类微生物席在叠层石形成过程中起作生长"芽”或模具作用.继承微生物席仅仅起作叠层石的增高或增大的作用,它的发育经常受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苏北新元古代九顶山组似锥叠层石标本的分析,初步揭示构成似Conophyton叠层珠微生物席可以分为两类。这两类席被作者称为“开端微生物席(first microbial mat)”和“继承微生物席(succedent microbial mat)”。它们在整个叠层石发生和发育过程中起作不同作用。Conophyton叠层石的形态发生可能与开端微生物席的造型有着密切联系,这类微生物席在叠层石形态过程中起作生长“芽”或模具作用。继承微生物席仅仅起作叠层石的增高或增大的作用,它的发育经常受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3.
扬子区东南台缘下奥陶统特马道克阶仑山组上段多见厚层碳酸盐岩,其中的叠层石礁出露厚度23m,穹窿状叠层石密集生长序列厚度20m,往上部的3m叠层石变得稀少。微相特征显示叠层石的纹层多不清晰,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物理及化学营力的干扰现象,可识别数种成因。生物对藻席表面的啃食和内部的栖居钻孔可破坏纹层;高能水流时常带入的生屑、砂屑堆积能点断叠层石纹层的正常生长;部分叠层石中常见压溶缝合线和白云岩化。区域海退过程抑制了叠层石礁的连续生长。  相似文献   

4.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叠层石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其中由微生物生命活动形成的叠层石十分发育,构成了各种形态及规模的礁体,文内拟就该区地层序列中叠层石组合及其演变过程,讨论其环境的变迁及区域地层对比,根据徐淮地区叠层石组合的层位分布特点,可划分为3个亚组合,自上而下分别为:亚组合I,星散分布于贾园组,赵圩组及九里桥组,以Baicalia,Jurusania,Inzeria,Crassphloem,Grmnosolen及Stratifera为特征,形成小型点礁和生物丘,亚组合Ⅱ。广泛分布于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及四顶山组,包括Conophyton,Jacutophyton,Acaciella,Baicalia,Jurusania,Linella,Tungussia,Anabaria,Minjaria,Katavia,Gymnosolen,Colonnella及Stratifera等多种类型,建造起巨大而复杂的堡礁,堤礁,斑礁,环礁及生物丘/层,亚组合Ⅲ,仅见于金山寨组,以Boxonia,Xiehiella及Anabaria为主,构成中型的点礁及生物丘,这套叠层石组合面貌,造礁规模及多样化程度说明,它们显然形成于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前的叠层石繁盛期,其层位大致可与我国华北及东北青白口系上部,俄罗斯上里菲系及澳大利亚苦泉组的叠层石组合对比。  相似文献   

5.
分布于扬子区西北缘宁强-广元地区志留系宁强组以约三千米厚的浅水相泥页岩,海相红层夹灰岩为特征,部分灰岩层段中发育生物礁,通过对礁灰岩的微相分析表明,菌藻类可通过四种方式参与造礁过程;1)叠层石;2)凝块岩;3)核形石;4)钙藻碎屑堆积,其中以叠层石和凝块岩最为常见,它们对灰泥基质起显著的粘结作用。而核形石和钙藻相对较少,有的叠层石出现于礁顶相并作为后生动物骨架岩造礁衰减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苏、皖北部震旦纪叠层石及其沉积环境学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钱迈平 《古生物学报》1991,30(5):616-629
根据苏、皖北部震旦纪叠层石的外形、大小、颜色及纹层特征,结合其它沉积构造特征,探讨水体能量、光照及沉积作用等环境因素对叠层石生长的影响,以此找出叠层石上具有指相意义的某些生态学特征。目前发现,大型层状、层柱状叠层石往往与浅水低能沉积物共生;分叉不发育的大、中型柱状叠层石则与具周期性变化的浅水高能沉积物共生;分叉发育的柱状叠层石与变化不定的浅水高能沉积物共生;平行分叉的小型柱状叠层石则与中-次中等能量沉积物共生。值得注意的是,环境的变化使一些叠层石形态也随之变异,形成一系列过渡类型,引起分类上的混淆。叠层石纹层表面积与水深往往成反比梯变,这也许与藻席受光照的充足程度有关。叠层石及其围岩的原生色也可作为了解当时水体化学性质及生物对矿物的富集作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晚震旦世灯影组叠层石中微生物的排列方式和降解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丹徒县黄墟乡灯影组下部,分布黑色燧石质叠层石,经切片研究,发现叠层石纹层中保存大量隶属于Eomycetopsis sp,Siphonophycus sp.和?Animlkiea sp.等管状衣鞘类微化石,从逮些衣鞘化石排列规律中,可以看出组成叠层石原始藻丝的生长节律和趋光性的生长方式以及这些衣鞘类微化石从保存至降解过程中形态变化的序列。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组叠层石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言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组是良好的含油地层,其中产有介形类、瓣鳃类、腹足类、鱼、轮藻、大植物和叠层石等多种化石。该组多数门类化石已进行过较详细描述和研究,并发表过多篇论著。但至今尚未开展叠层石的专题研究中。叠层石是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之一。尽管显生宙后,叠层石在生物地层学上的价值是有限的,但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本文着重从生物学和沉积学角度讨论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叠层石的古生态和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9.
华北高于庄组硅化微体化石组合的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北中元古代高于庄组 ( 1 4- 1 5亿年 )的硅质叠层石中保存了完好的多种微生物化石。从这些叠层石的微细构造分析 ,成岩早期硅质矿物的交代作用为微体化石的原位保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除部分居住者和浮游的分子外 ,两种丝状蓝藻 ( Siphonophycus inornatum和Eoschizothric composita)和两种球状蓝藻 ( Coccostratusdispergens和 Eoentophysalisbelcherensis)是这些藻席的主要建造者。以球状蓝藻 Eoentophysalis为主的藻席可能发育于潮下高能环境中 ;而以多种丝状蓝藻为主的藻席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为中—高潮间带的局部静止小水体  相似文献   

10.
湖北绿球藻目新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自湖北省绿球藻目的5个新种,即粗角四棘藻、六锥四角藻、钝尖月形藻、湖北胸甲藻和三角空心藻。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云南东川矿区前寒武纪地层中叠层石的形态,按叠层石的总貌、主要分型特征和细微结构,提出了在野外较易分辨的类、型、体三级命名方案。通过分析东川地区前寒武纪叠层石形成环境、矿体特征、与"东川式"铜矿有关的岩相特征,以及在不同的沉积环境内,叠层石组合和相应的沉积相的变化规律,提出潮间环境及浅水泻湖环境是成矿重要的有利区域,叠层石组合和沉积相对于"东川式"铜矿空间分布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云南东川矿区前寒武纪地层中叠层石的形态,按叠层石的总貌、主要分型特征和细微结构,提出了在野外较易分辨的类、型、体三级命名方案。通过分析东川地区前寒武纪叠层石形成环境、矿体特征、与"东川式"铜矿有关的岩相特征,以及在不同的沉积环境内,叠层石组合和相应的沉积相的变化规律,提出潮间环境及浅水泻湖环境是成矿重要的有利区域,叠层石组合和沉积相对于"东川式"铜矿空间分布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叠锥石     
倪国平 《化石》2003,(2):22-22
叠锥石是藻类生物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的特殊构造体 ,为叠层石中之一种。其所具有的形态特征与真正的生物化石有区别 ,又和沉积岩的层纹状构造不同 ,为一特殊观赏石石种。该石的基本层相互叠合形成锥柱体 ,柱体的不同形态及石体的分叉情况是对叠层石的分类与鉴定的重要依据。该类石由于受成岩作用的破坏较大 ,完整的生物遗体难于保存。笔者获得的叠锥石 ,主要产于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顶部与侏罗纪相交的过度带的喷出岩碎屑层中。其底层叠层与柱体完好 ,层理形态清晰 ,集合体为黑黄色。该石具有美丽的造型 ,完好的生物遗迹 ,别具一格的锰铁与泥质…  相似文献   

14.
北京十三陵地区位于燕山的中段,是华北晚前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的地区之一。本区雾迷山组厚两千余米,主要分布在萃花山,小宫门东山及卧虎山一带。数年前,笔者在本区萃花山雾迷山组一段采集到一批微小的柱状叠层石与层纹状藻席相互共生的标本,其中一些标本是由黑色燧石组成的。通过切片方法研究,我们发现在一些由黑色燧石组成的叠层石和藻席中保存有多种形态的微化石。作者扼要记述了这些微化石的形态特征,并将这一微化石群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前寒武纪微生物组合进行比较,并探讨了这一微化石群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大亚湾澳头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周年数量动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1997年至1998年广东省大亚湾澳头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浮游植物65属198种;硅藻在种类组成和数量上都比甲藻占有优势,存在春季和秋季高峰,主要优势类群依次是角毛藻、骨条藻、拟菱形藻等;甲藻只存在春季高峰,代表种类有裸甲藻、原甲藻等。主要优势种类的生长与调查水域的盐度没有明显关系,但全年水温的季节性变化对优势种类的消长影响显著。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的年平均值分别是0.611、2.107、0.557,多样性指数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和水平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熊河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张婷  李林  宋立荣 《生态学报》2009,29(6):2971-2979
自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对湖北省枣阳市熊河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9属74种,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共40种,其次为蓝藻,有15种,硅藻11种,甲藻3种,金藻和裸藻各2种,隐藻仅1种.蓝藻存在夏季(7月)高峰,优势种为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硅藻、隐藻和甲藻均存在一个春季(3或4月)高峰,优势种分别为双头针杆藻(Synedra amphicephala)、羽纹脆杆藻(Fragilaria pinnat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和二角多甲藻(Peridinium bipes).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年平均值分别是0.60、2.20、0.76和1.15.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但无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曹瑞骥 《古生物学报》1997,36(3):295-309
黔中震旦纪陡山沱组磷质叠层石礁主要分布在温泉、沙南方土和马路坪3个矿区,其中的磷质叠层石多半是柱状的,可分为3种类型,即Gymnosolen sp.,Inzeria sp.和未定名形。这3类叠层石均含丰富的微化石,分别包含3个叠层石微群落。民礁期间黔中不同矿区似乎存在不同的微环境带,每个微环境带以某些独特的蓝藻菌微群落为特色,而微群落的变化又对叠层石的外形产生深奥的影响。叠层石形态学的变化可能是微  相似文献   

18.
中下扬子区海相三叠纪叠层石及其环境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迈平 《古生物学报》1995,34(6):731-741
中、下扬子区三叠纪叠层石大多产自中三叠统嘉陵江组白云岩中,仅少数产自下三叠统青龙组灰岩中。这些叠层石可根据各自所处环境分为下列2种类型:1)浅滩相叠层石生物丘;2)潮坪相叠层石生物层。这些叠层石及其围岩常含丰富的石膏晶痕或盐溶角砾,显示了一种干燥炎热气候中一低能水动力环境产物的特征。根据中、下扬子区三叠纪叠层石的形态及发育特点研究,结合有关沉积特征分析,发现该区由早三叠世的陆表海演变为中三叠世早期的潮坪复合体,其较深的部位转变为青盐湖,而较浅的部位则变为藻坪或萨布哈盐坪。这种转变暗示着此期间扬子地块已由主要受热带低气压控制下的赤道附近地区移至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或干燥信风控制的回归线附近地区。  相似文献   

19.
冀北早元古宙叠层石内的穿石蓝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河北省庞家堡长城系大红峪组下部的局部硅化的层状叠层石的基本层内原位保存着宽球藻目的一种真穿石蓝藻化石群体,化石的估计年龄为距今1700Ma。新发现的微化石被命名为Eohyella campbellii gen.et sp.nov.,与相邻的基本层中建造叠层石的球状蓝藻化石比较,穿石蓝藻细胞保存得极好,细胞结构只显出轻微的收缩变形。细胞群集沿着硅化的叠层石基本层的边缘分布以及群集基部向下伸出的假丝体表明新种具有穿石习性。它与向上生长的建造叠层石的Coniunctiophycus-Siphonophycus藻席化石群共生并互层,这表明两者是原地、同时的微生物化石群。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真穿石微生物的化石纪录。  相似文献   

20.
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叠层石成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中段灰岩中发育有形态多变的叠层石礁体,具有与显生宙生物礁相似的相分异特征,基底、礁核、盖层、礁前、礁后、礁翼等不同微相可以明确区分,定殖期、拓殖期、泛殖期和衰亡期等不同造礁阶段的叠层石柱体变化特征明显。该组叠层石礁体自下而上分别为分散分布的小型丘状礁体、连绵分布的大型丘状礁体和分散分布的小型丘状礁体或透镜状礁体,该变化趋势指示了九里桥组沉积时期海平面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合该组沉积期沉积环境变化特征可将该组叠层石礁体划分为风暴环境型礁体、海进环境型礁体和海退环境型礁体三种类型。对九里桥组沉积学、古生物学等研究表明,该组沉积时期造叠层石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存在较强的生存竞争关系,但更能适应风暴沉积环境,叠层石在该组沉积晚期的消失很可能与以海平面变化为特征的沉积构造环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