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棘托竹荪菌盖的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棘托竹荪菌盖挥发油,得率为0.088%;用石油醚冷浸提菌盖,得率为0.374%。应用GC-MS对棘托竹荪菌盖挥发油和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经HP-5MS柱分离,质谱解析分别鉴定出41种和30种成分,其中有15种成分是首次从竹荪属中检测到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芳香烃、醇、脂肪酸、酮、倍半萜、酯、醛等,石油醚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脂肪酸、醇、酯、芳香烃、酮等。菌盖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挥发油>石油醚提取物。挥发油对受试的霉菌、酵母菌、细菌都有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竹荪提取物对食源性细菌的抑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种方法获得棘托竹荪和长裙竹荪的提取物,以5种食源性致病细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菌、大肠埃希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为供试菌,比较其MIC(最低抑菌浓度)和MBC(最低杀菌浓度)。超声波辅助破碎竹荪干粉,制取水、乙醇和石油醚为提取介质的浸提物以及竹荪挥发油,利用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对5种供试菌进行抑菌实验。所有提取物对供试菌都具有抑菌活性;长裙竹荪提取物的综合抑菌能力高于棘托竹荪提取物;水提物和挥发油的抑菌效果最好;2种竹荪提取物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抑菌作用存在互补效应。竹荪提取物对5种食源性细菌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应用2种竹荪的提取物复配,开发天然食品防腐剂。  相似文献   

3.
以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菌托为研究对象,提纯菌托提取物有效抑菌天然产物,分析其抑菌活性组成。选择最佳提取溶剂及指示菌,采用色谱层析法分离纯化,GC-MS检测分析活性组分。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标准摩根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以金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对温度、紫外线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对提取物进行分离,获得2个有抑菌活性组分DEVⅠ、DEVⅡ,采用GC-MS分析DEVⅠ、DEVⅡ中的化学组分,DEVⅠ中相对含量1%以上的成分有20个;DEVⅡ中相对含量在1%以上成分6个,其中具有抑菌活性的成分为2-呋喃甲酸和肉桂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5.6%和54.2%,推测可能为棘托竹荪菌托抑菌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4.
以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菌托为研究对象,提纯菌托提取物有效抑菌天然产物,分析其抑菌活性组成。选择最佳提取溶剂及指示菌,采用色谱层析法分离纯化,GC-MS检测分析活性组分。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标准摩根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以金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对温度、紫外线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对提取物进行分离,获得2个有抑菌活性组分DEVⅠ、DEVⅡ,采用GC-MS分析DEVⅠ、DEVⅡ中的化学组分,DEVⅠ中相对含量1%以上的成分有20个;DEVⅡ中相对含量在1%以上成分6个,其中具有抑菌活性的成分为2-呋喃甲酸和肉桂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5.6%和54.2%,推测可能为棘托竹荪菌托抑菌物质的主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5.
棘托竹荪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乙酸乙酯对棘托竹荪进行常温和80℃高温提取,得率为2.11%,3.79%,应用GC-MS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用FFAP柱分离,质谱法鉴定出58种成分,其主要成分为:有机酸、酮、酯、倍半萜、杂环化合物,醛,酚,胺等。  相似文献   

6.
红托竹荪菌托经热水提取、酒精沉淀、脱蛋白后的粗多糖,其得率远大于其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其他部位及香菇子实体。菌托粗多糖进一步用DEAE纤维素柱和Sephadex G-75分离纯化,得到两个组分DRVP1与DRVP2,对分离得到的主要多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红外光谱(IR)等进行结构分析。DRVP1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1.47×104,红外光谱数据显示为β-型甘露糖苷。体外试验表明,红托竹荪菌托多糖的组分DRVP1对小鼠S180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红托竹荪菌托多糖的提取及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凯  王飞娟  潘薛波  朱诚 《菌物学报》2008,27(2):289-296
红托竹荪菌托经热水提取、酒精沉淀、脱蛋白后的粗多糖,其得率远大于其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其他部位及香菇子实体.菌托粗多糖进一步用DEAE纤维素柱和Sephadex G-75分离纯化,得到两个组分DRVP1与DRVP2,对分离得到的主要多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红外光谱(IR)等进行结构分析.DRVP1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1.47×104,红外光谱数据显示为β-型甘露糖苷.体外试验表明,红托竹荪菌托多糖的组分DRVP1对小鼠S180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凯  王飞娟  潘薛波  朱诚 《菌物系统》2008,27(2):289-296
红托竹荪菌托经热水提取、酒精沉淀、脱蛋白后的粗多糖,其得率远大于其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其他部位及香菇子实体。菌托粗多糖进一步用DEAE纤维素柱和Sephadex G-75分离纯化,得到两个组分DRVP1与DRVP2,对分离得到的主要多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红外光谱(IR)等进行结构分析。DRVP1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1.47x10^4,红外光谱数据显示为β-型甘露糖苷。体外试验表明,红托竹荪菌托多糖的组分DRVP1对小鼠S180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首次以棘托竹荪菌盖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菌盖蛋白最佳提取工艺;用SDS-PAGE测定所提取蛋白的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和pH是影响竹荪菌盖蛋白提取的主要因数,最佳提取条件为pH8.0,提取时间2.5 h,提取温度55℃,提取率达64.07%,提取的竹荪菌盖主要蛋白分子量为16 kDa和38 kDa。棘托竹荪菌盖作为蛋白提取原料是可行的,以其为原料开发蛋白相关产品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0.
棘托竹荪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棘托竹荪的挥发油,得油率为0.45%。.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首次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FFAP柱分离出36个峰,用质谱法鉴定出28个成分,其主要成分为13-甲基-环氧十四烷-2-酮 (23.53%)、亚油酸(17.56%)、芹子烯(12.37%)、棕榈酸(8.20%)、9-十六碳烯酸(7.84%)、(-)-Lepidozenal(7.82%)等, 占总挥发油的97.76%。对挥发油进行抑菌试验,其结果为:桔黄青霉、啤酒酵母最敏感, 黑根霉、黑曲霉次之,白色假丝酵母、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稍差。  相似文献   

11.
棘托竹荪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檀东飞  梁鸣等 《菌物系统》2002,21(2):228-233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棘托竹荪的挥发油,得油率为0.45%。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首次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FFAP柱分离出36个峰,用质谱法鉴定出28个成分,其主要成分为13-甲基-环氧十四烷-2-酮(23.53%)、亚油酸(17.56%)、芹子烯(12.37%)、棕榈酸(8.20%)、9-十六碳烯酸(7.84%)、(-)-Lepidozenal(7.82%)等,占总挥发油的97.76%,对挥发油进行抑菌试验,其结果为:桔黄青霉、啤酒酵母最敏感,黑根霉、黑曲霉次之,白色假丝酵母、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稍差。  相似文献   

12.
为利用红托竹荪菌托,采用酶解法提取菌托多糖,优化多糖提取工艺,并测定多糖分子量、单糖组成、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法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2.5%、果胶酶0.4%、木瓜蛋白酶1.5%,50 ℃酶解1 h,料液比1:60、提取温度80 ℃、时间3 h,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15.37%,比热水浸提法提高39.60%。酶解法多糖分子量为3 344 Da (Mn)、522 208 Da (Mw)、2 929 Da (Mp),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和岩藻糖等组成,葡萄糖占最高,达48.82%。菌托多糖为2.0 mg/mL时,DPPH·清除率为93.83%,Fe3+还原能力为0.140 7,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为54.62%、α-淀粉酶活性抑制率为56.45%,与热水浸提法相比差异极显著或显著。酶解法提取红托竹荪菌托多糖,提取率较高,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降血糖活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法的不同提取条件对棘托竹荪中活性物质的抑菌效果影响。通过L16(43)正交实验,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与萃取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以活性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抑菌率作为提取效果指标,设计棘托竹荪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由不同提取条件对两种菌抑菌效果的影响程度与显著性分析得出: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棘托竹荪活性物质提取的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为20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120 min,所得活性物质对单增李斯特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的MIC均为15.0 mg/m L。当抑菌活性物质浓度为MIC时,处理24 h后其对单增李斯特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的最佳抑制率分别为85.7%与98.2%。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广西那坡县种植的姜黄为原料,分别以沸点为30-60℃,60-90℃的石油醚以及石油醚与乙醚的混合物作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分析法研究了这几种姜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比较了不同的加工办法对挥发油的加工得率、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的广西姜黄挥发油其得率在7%以上,主要成分为:α-姜黄烯、(-)-姜烯、β-倍半水芹烯、芳姜黄酮、β-姜黄酮、α-姜黄酮、β-没药烯。  相似文献   

15.
《菌物学报》2017,(12):1674-1685
比较玉木耳、银耳、毛木耳及黑木耳等药用胶质菌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将4种菌类分别由石油醚、乙酸乙酯提取后,采用GC-MS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种菌类共同含有的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十六烷酸。石油醚提取物中玉木耳的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含量最高,为29.018%;毛木耳、银耳和黑木耳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最高,分别为95.995%、76.982%、55.70%;在4种菌类中只有玉木耳中发现了肉豆蔻醛成分。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毛木耳和银耳含有亚油酸含量最多,为28.237%和52.498%;黑木耳a中检测到柏木脑成分,另外一个黑木耳b样品中检测到大量的苯甲酸。银耳独有的化学成分Anthiaergosta-5,7,9,14-tetraene。用GC-MS方法检测分析发现4种胶质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组成上既有共性成分,也有各自特有的成分,本文采用气质联机分析方法为胶质菌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正己烷为溶剂,对长裙竹荪子实体进行索氏提取,提取率为1.36%。应用GC-MS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Rxi-1ms柱分离,质谱解析鉴定出55种成分,其中23种成分是首次从竹荪属中检测出来,其主要成分为:羧酸、醇、酮、倍半萜、芳香烃、酯等。提取物对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皂角发酵物对贵州当地特色产业红托竹荪的病害防治及促生长作用,本研究在室内分离病原菌并进行平板对峙实验,田间试验设计4个处理:不施用药剂的常规处理、解淀粉芽孢杆菌HN11菌液、皂角粉末、皂角发酵物,调查防治效果,测量菌蛋大小及个数,检测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从发病组织中分离出一株病原菌,鉴定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皂角发酵物对竹荪病害田间防治效果达77.86%,生长面积提高61.22%。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和真菌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处理组,皂角发酵物处理组中竹荪相对丰度占比最大,达25.83%。皂角发酵物能有效防治红托竹荪病害,促进红托竹荪菌蛋生长,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促进生态循环,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提升皂角和竹荪产业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不同温度竹荪品种挥发性成分及风味特性。[方法]选生长温度、子实体形态有明显差异的两个代表性竹荪品种:红托竹荪、棘托竹荪,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结果]两种竹荪挥发性成分涵盖醛、醇、酯、酮、烃、杂环等类,两个品种所含化合物种类、含量有差异。中温品种挥发性成分72种,含量95. 279%,气味表现成分36种,含量27. 713%,占其挥发性成分的29. 086%。中高温品种挥发性成分55种,含量94. 392%,气味表现成分29种,含量15. 916%,占其挥发性成分的16. 862%。[结论]不同温度竹荪品种,其所含挥发性成分不同,气味表现物质不同,其风味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与槟榔芋间作的棘托竹荪栽培配方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棘托竹荪D89为供试菌株,研究栽培料发酵时间及不同比例杂木屑和谷壳培养料对棘托竹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棘托竹荪栽培料发酵60 d时,产量最高,为2.18 kg/m~2;供试范围内,随着谷壳用量的增加,菌丝长势之间无明显差异,但菌丝长满畦床时间逐渐缩短,棘托竹荪鲜质量呈降低趋势,槟榔芋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其中配方A(89.5%杂木屑,10%谷壳,0.5%尿素)用于槟榔芋间作棘托竹荪时,原基形成时间为70 d,棘托竹荪产量1.73 kg/m~2,槟榔芋产量达4.80 kg/m~2。  相似文献   

20.
采用微波辅助石油醚/乙醇双液相萃取技术提取樟芝发酵液中的挥发油,并考察了其对7种皮肤癣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优化的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浓度56%,石油醚体积浓度30%,固液比1∶50,微波功率380 W,微波时间90 s。此时,挥发油的提取率为0.69%,真菌MIC为5-20 m L/L。微波辅助双液相萃取挥发油耗时短,提取率高,且获得的挥发油抗皮肤癣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