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叶面固氮菌剂的土法生产叶面固氮菌具有一定的固氮作用,并能产生吲(口朶)乙酸及类激动素等生长调节剂和抗生素类物质。为了适应农  相似文献   

2.
七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玉米、棉花、水稻、甘薯、高梁、甘蔗上分离到叶面圃氮菌,此后同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协作,对棉花、玉米叶面固氮菌的增产效果和作用机制等作了进一步研究。但至今国内尚未见到有关小麦叶面固氮菌的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分离筛选和应用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甘蔗固氮内生菌——重氮营养醋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巴西,许多地区甘蔗的栽培已有几十甚至几百年的历史,尽管氮素供应明显不足,但甘蔗的产量和土壤中的氮素储备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认为甘蔗可能得益于生物联合固氮。通过氮平衡和15N技术已证明生物的联合固氮作用对牧草和甘蔗等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农学意义。认为甘蔗所吸收的氮素中有80%可能来自生物固氮作用,只有少数来自施放到土壤中的化合态氮[1]。迄今已从甘蔗根际中分离到11个属的固氮细菌,但是这些存在于甘蔗根际固氮菌的数量都不足以解释发生于甘蔗中的高效固氮作用.对甘蔗与固氮菌的联合共生固氮作用的深…  相似文献   

4.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联合固氮菌,特别是它们的耐铵工程菌含氮量大都产生良好的效果,应用(?)N稀释法在田间试验证明,所接种的联合固氮菌确具有固氮作用,但较微弱,而耐铵工程菌株效果较好,其固氮率为13-20%左右,应用不固氮(nif)菌株为对照,也确证了联合固氮菌除产生激素的作用效果外。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固氮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接种后水稻增产率为5-8%。  相似文献   

5.
自Dbereiner等报道多年生牧草雀稗与雀稗固氮菌以来,国内也有玉米、水稻根系固氮菌存在的研究报道。从1972—78年,我们筛选出具有较高固氮酶活力、生长繁殖快、对水稻有增产作用的2号固氮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生物固氮作用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氮素来源,参与固氮作用的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与共生固氮微生物相比,非共生固氮微生物地域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对全球生态系统中氮素循环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非共生固氮菌的分类及系统发育,非共生固氮菌的群落构建过程和机制;归纳了不同生态系统(如草原、森林、海洋、农田等)、植物不同部位(如林冠、叶际、根际、根内、凋落物等)和土壤中非共生固氮菌的群落组成及固氮潜力的差异,以及影响非共生固氮菌群落组成和固氮潜力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因素、土壤理化性质、人为措施等);并整理了常用的研究非共生固氮菌及其固氮潜力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联合固氮细菌在生态系氮素循环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提出了联合固氮作用的概念,由于它给人们以农田生态系中应用生物固氮作用的新希望,因此掀起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热潮。本文首先对联合固氮微生物的种类以及分类作简单介绍,然后着重以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为代表来探讨联合固氮菌在生态系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典型草原的生物量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义凤 《生命世界》1993,20(4):10-11
氮素是植物生长和作物高产的限制因素。氮素来源主要是生物固氮和化学固氮。生物固氮是地球表面氮素的主要来源。在生物固氮中,目前最有效的还是豆科根瘤菌固氮。但近年来,禾本科植物根系与固氮菌的联合固氮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联合固氮是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体系的中间类型,固氮细菌与相应联合植物之间具有较密切的相互影响,但又不象形成根瘤那样具有共生结构。这种联合固氮作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各种作物,热带和亚热带牧草的根际和根表均有联合固氮菌存在,它们能提供土壤氮素。经测定水稻根际每个生长季非藻类的生物固氮量达25—30  相似文献   

9.
【背景】我国甘蔗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严重,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充分发挥甘蔗与内生固氮菌的联合固氮作用,减少氮肥施用量,对促进我国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筛选优势甘蔗内生固氮菌,对其基本特性、联合固氮效率及促生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从甘蔗根系分离到一株内生固氮菌GXS16,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酶活性,通过PCR扩增nifH基因确定菌株为固氮菌;通过形态观察、Biolog检测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对菌株进行分类;通过接种盆栽甘蔗检测菌株的促生长作用,采用15N同位素稀释法检测菌株相对固氮效率。【结果】菌株GXS16固氮酶活性为2.42μmol-C2H4/(h·mL),根据菌株培养性状和菌体形态观察、Biolog检测、16S rRNA、nifH、acd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菌株GXS16属于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菌株GXS16还具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Deaminase,ACC)活性及合成生长素吲哚乙酸...  相似文献   

10.
从水稻稻根分离到稻黄杆菌(Flavobacterium oryzae sp. Nov.)菌株M—Sm一1612, 此菌株带有抗链霉素标记。将M-Sm一1612回接稻苗,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菌体进入水稻根组织内,在皮层细胞里生长繁殖。证实这是一株水稻根内固氮菌。用乙炔还原法测定,表明M-Sm-1612菌株具有与水稻的联合共生固氮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叶面固氮菌首先由荷兰学者Ruinen在印度尼西亚的热带潮湿地区的植物叶面上发现。此后,Ruinen和其他一些科学工作者经过调查指出。不仅在许多热带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叶面上和叶鞘中普遍存在固氮微生物,在所有潮湿条件下,如潮湿草原、荫蔽森林及湿生植物叶际也都存在着固氮微生物。迄今已进行过叶面微生物调查的地区。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新西兰、苏里南、印度、象牙海岸、尼  相似文献   

12.
硅是地壳中重要的元素,且在水稻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叶面喷施硅肥对水稻增产和抗病虫的影响研究甚少.为探讨叶面硅肥的作用,本文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硅肥对水稻的农艺性状、抗病和抗虫性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硅肥的水稻植株颜色更绿、茎秆更粗壮且抗倒伏,分蘖数、穗数、每穗的实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提高...  相似文献   

13.
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增产菌剂,经全国各地广泛试验与示范,已表现出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为证实其在我市春季生产上的增产效应,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0年引进该菌剂并开展了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增产效应的研究,同时,对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东北天然林内赤杨根瘤的固氮作用与生态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累积的速度及数量对各生物组分的发生、繁育、演替以及生物生产量都起着重要作用。生物固氮是大气中氮素向森林生态系统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包括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固氮以及某些森林植物与特定的根瘤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共生固氮作用。据统计,生物固氮的数量占整个生态系统输入量的6/7。长白山的森林是北温带地域内植被较为复杂,垂直分布带非常明显的针、阔叶天然林。从海拔500米的针阔混交林带到2,000米的亚高山岳桦带,经初步调查,高等植物中就有12个种具有结瘤固氮能力。其中分布较广、结瘤较多的是东北赤杨[Alnus mandshurica(Call.)  相似文献   

15.
以~(14)C-氯代乙酸钠制备~(14)C-增产灵;以 Na~(125)I制备~(125)I-增产灵。在孕穗期或湖浆初期,采取叶面涂布、喷施或淋浇根部方法,将标记物分别引进水稻体内。 涂布~(125)I-增产灵(1000 ppm,0.1毫升)于剑叶面3小时后,标记物在叶片中已达附着量的75.2%;一部分标记物并从叶片传递至叶鞘、茎、穗及其它叶片,其中以叶鞘的积累量较多。 叶面喷施~(125)I-增产灵(100 ppm),l小时内渗入量为附着量的26.5%,随时间延长,吸收量增加。标记物在叶片积累量最多,叶鞘次之,运入茎与穗很少,加入0.1%肥皂液可增加叶面药液附着最及渗入量,但不会使叶鞘、茎、穗中的积累量增多。 通过根系吸收的~(125)I-增产灵大部分留在根内,少部分向上运转,以叶鞘积累量较多,茎部次之,叶片及穗部运入量很少。 在水稻生育后期喷施增产灵,糙米中的标记物残留量在2ppm以下。 在显微放射自显影中,~(14)C-增产灵的轨迹首先在茎的维管束及其周围细胞中密集出现,其后分散在茎叶的薄壁组织中。标记物较多地积聚于叶、茎中,推论增产灵有调节韧皮部的运输和动员贮藏物向代谢中心运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氮素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植物内生固氮菌不仅能够在植物体内产生氮素以供植物利用,而且在自然界氮素循环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植物内生固氮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由植物内生固氮菌的发现、作物共生、侵入途径、固氮机理、促生作用机制等方面系统地综述了植物内生固氮菌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植物内生固氮菌新的研究思路以及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期为植物内生固氮菌及生物固氮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龙健  黄昌勇  滕应  姚槐应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925-1928
通过对浙江哩浦铜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及生化作用强度研究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矿区土壤微生物总数下降68.43%~80.32%,细菌、放线菌数量减少,但真菌变化不明显,各主要生理类群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下降;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减弱;土壤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固氮作用和纤维素分解强度降低,抑制了矿区土壤C、N的周转速率和能量循环,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是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选取东祁连山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其植物种类、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等植物指标以及土壤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在此基础上,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扩增nifH基因,测定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中固氮菌相对于土壤总细菌的量,以探讨草地退化过程中植被及土壤固氮菌群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草地植物种类逐渐减少,并且优势植物发生变化,毒杂草逐渐增多,植被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都逐渐降低。对土壤固氮菌的研究则表明,土壤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嫌气性自生固氮菌的数量在不同退化草地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而减少,在同一退化程度草地土壤则是随土层深度加深而下降。对土壤固氮菌nifH基因扩增的结果也表明随着退化加剧,土壤固氮菌相对于土壤总细菌的比例在降低,进一步说明草地退化过程中土壤固氮菌不仅是数量上的下降,更是群落结构层面的变化。对植被特性和土壤固氮菌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植被特性和土壤中固氮菌含量呈显著相关。研究从土壤固氮菌群的角度研究了草地退化的过程,说明了二者具有协同性,研究和治理草地退化必须重视土壤功能菌群尤其是固氮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麦,玉米接种耐氨固氮菌试验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1992年,在广东省部分县市进行了小麦、王米施用耐氨固氮菌大田对比试验,小麦接种耐氨固氮菌后,接菌区小麦的穗氏、有效穗、每穗粒数均比不接菌区明显增加,株高、成穗率、千粒重比对照略有增加,平均每亩比对照增产16.7kg干麦,平均增产率为8.1%。玉米接种耐氨固氮菌后,接菌区玉米的茎粗、收获时的青叶片数、单苞重均比对照区明显增加,秃顶度比对照区明显减小,晒干率:出米率略有增加,平均每亩比对照增产52.8kg玉米,平均增产率为11.89%。  相似文献   

20.
不施氮肥花生固氮力为106~146公斤N/顷。施用高量氮肥对花生结瘤不利,用量10、20、40、60公斤NH_4NO_3/亩时,花生固氮率分别降低24、47、67、82%,花生约增产10%,在施低量氮肥(5公斤NH_4NO_3/亩)时不影响花生结瘤,且对花生有增产作用。有机肥对花生结瘤的抑制作用比无机氮肥轻,在2与4吨/亩(0.6%N)用量时,花生固氮作用降低7与23%,花生约增产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