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利用颗粒体病毒防治菜粉蝶(Pieris rapae以下称菜青虫)幼虫的工作,在我国已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梁东瑞等,1979;河北省菜青虫颗粒体病毒研究协作组,1981)。病毒杀虫剂与化学杀虫剂的显著区别之一,是前者具有选择性,不直接杀伤天敌昆虫。为了明确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对寄生蜂种群的影响,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毒治虫在保持生态平衡上的意义,我们对颗粒体病毒、微红绒茧蜂(Apanteles rubecula)、菜青虫的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实验室研究,现报道初步结果如后。  相似文献   

2.
OB增效剂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OB作为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NPV)的增效剂,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在0.25%-1.00%的浓度范围内,随着OB增效剂浓度的提高,其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也随着提高,最高增效倍数达85.1倍;在2~4龄幼虫范围内,随着虫龄的增大,OB增效剂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也增加;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无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应用光学组织切片和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菜粉蝶新的野田村病毒感染菜青虫幼虫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病理 学变化以及菜青虫颗粒体病毒混合感染后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只在菜青虫中肠细胞质内 增殖。病毒侵染时,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均发生显著病变。该病毒与前人报告的能侵染菜青虫的其它病毒均 有所不同。本文还讨论了野田村病毒的装配。  相似文献   

4.
菜粉蝶野田村病毒感染宿主的病理学变化及病毒的装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组织切片和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对菜粉蝶新的野田村病毒感染菜青虫幼虫的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病理学变化以及菜青虫颗粒体病毒混合感染后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只在菜青虫中肠细胞质内增殖.病毒侵染时,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均发生显著病变.该病毒与前人报告的能侵染菜青虫的其它病毒均有所不同.本文还讨论了野田村病毒的装配.  相似文献   

5.
颗粒体病毒在小菜蛾种群中的垂直传播方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利华  何余容 《昆虫知识》2004,41(6):559-562
在室内观察了小菜蛾颗粒体病毒PlutellaxylostellaGranulosisVirus(RxGV)在小菜蛾种群水平上可能的垂直传播途径。结果表明 :(1 )上代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L .)幼虫期饲毒不能将小菜蛾颗粒体病垂直传递到下代 ;(2 )取食病毒的雌蛾产的卵所孵化的幼虫中 ,没病毒感染出现 ,说明病毒不能经小菜蛾成虫体内传播到下一代。 (3 )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处理卵卡时 ,其初孵幼虫有少量被病毒感染死亡 ,浓度高时感染率也较高 ,但感染率均在 1 0 %以下 ,说明小菜蛾颗粒体病毒能经卵表垂直传递给下代 ,但传递效率不高。但当用病毒处理叶片上的卵时 ,初孵幼虫死亡率高达 77 73 % ,而且孵化出的幼虫大多数染病且死于 3龄以前 ,因此田间病毒的施用时间可提早到卵高峰期。  相似文献   

6.
丁翠  蔡秀玉 《昆虫学报》1981,(2):160-165
本文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等技术测定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血淋巴蛋白浓度和蛋白类型的变化。5龄初期感病幼虫血淋巴蛋白总浓度在感染后1—3天缓慢上升,到第4天下降;同期的健康幼虫血淋巴蛋白浓度却持续上升。血淋巴蛋白类型的变化是:(1)普通蛋白在健康幼虫中至少有13条宽窄不同的带,而感病幼虫在感染后前3天与健康幼虫无大区别,但感病后第4天蛋白带主带减少;(2)糖蛋白的带数在健康幼虫中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每条带的浓度也随之增加;感病幼虫糖蛋白的带比健康幼虫的少,蛋白浓度也相应低。(3)感病幼虫脂蛋白的变化几乎和健康幼虫无区别。健康与感病幼虫血淋巴萤光物质的变化趋势亦不同。但二个毒株感病幼虫血淋巴蛋白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为了寻找对草地贪夜蛾有致病性的昆虫病原真菌,本实验采用浸虫法研究了玫烟色虫草Cordyceps(=Isaria)fumosorosea SCAU-IFCF01对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的致病力,通过体视镜观察了幼虫感菌后侵染症状和体表病变过程。结果表明:菌株IFCF01可侵染草地贪夜蛾6个龄期的幼虫。4龄幼虫接种后48 h,虫体出现缩短、强直等形态变化;接种后72 h,幼虫死亡且体外形成菌丝层;接种后120 h,虫体被浅玫烟色的分生孢子覆盖。随孢子浓度的升高,幼虫的感病死亡率增加,当浓度达到1×109孢子/mL时,1~3龄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均为100%,4龄幼虫和5龄幼虫也达到了98.9%和50%,6龄幼虫仅21.1%。5 d后1~5龄幼虫的LC 50值分别为3.74×104、1.17×105、1.86×105、8.09×105和3.03×108孢子/mL。幼虫LT 50值随孢子浓度增加而递减,在浓度为1.0×105~1.0×109孢子/mL的范围内,1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LT 50值分别为3.62~1.37 d和4.51~1.65 d;在1.0×106~1.0×109孢子/mL时,对3龄幼虫的LT 50为4.03~1.82 d;浓度为1.0×107~1.0×109孢子/mL时,对4龄幼虫的LT 50为3.47~2.52 d。浓度为1.0×109孢子/mL时,5龄幼虫的LT 50为4.74 d。本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虫草菌株IFCF01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为今后草地贪夜蛾微生物防治提供重要的有效真菌。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在调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田间消长规律的过程中,发现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病是影响田间种群密度的生态因素之一。从小菜蛾感病幼虫尸体分离到的颗粒体病毒,经室內及大田初步试验表明,其毒力较强,稀释浓度低,对各龄幼虫均可感染致死,杀虫效果比较稳定,持效期较长。为了探索此病毒在  相似文献   

9.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病的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结果。 多角体形状不规则,直径平均1.9微米。病毒粒子杆状,单个或成束存在。单个粒子大小为335×90毫微米,病毒束的直径140毫微米。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幼虫死亡率依多角体浓度和虫龄而变化,在25℃条件下,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为1×105.3多角体/毫升。龄期相同时,幼虫死亡速度依多角体浓度和环境温度而变化。多角体喷洒到植物叶面后,数日内可以损失大部分感染力,损失的速度与阳光照射的时间长短以及多角体浓度有关。感染力的损失主要是由于紫外光的灭菌作用。病毒与苏云金杆菌同时感染没有增效作用。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小地老虎、黄地老虎、粘虫和家蚕无感染力。田间初步试验表明,应用病毒防治斜纹夜蛾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Smith)是我国于2019年新发现的一种迁飞性重大害虫。为了寻找对草地贪夜蛾有高致病性的昆虫病原真菌,本实验对采自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湿地的感菌稻黑蝽Scotinophara lurida若虫僵虫进行了室内分离培养,结合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采用浸虫法研究了该菌对草地贪夜蛾各龄幼虫的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真菌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编号为GZSL-1菌株。菌株GZSL-1可侵染草地贪夜蛾6个龄期的幼虫,随孢子浓度的升高,草地贪夜蛾幼虫感病死亡率增加,当浓度达到1×10~8孢子/mL时,1~3龄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皆为100%,4龄和5龄幼虫也达到57.47%和55.06%,6龄仅25.28%。接菌6 d后1~5龄幼虫的LC_(50)值分别为1.32×10~3、3.42×10~3、1.01×10~4、1.61×10~5和1.23×10~7孢子/mL。幼虫LT_(50)值随孢子悬浮液浓度增加而递减,在孢子浓度为1.0×10~4~1.0×10~8孢子/mL范围内,1龄、2龄和3龄幼虫的LT_(50)值分别为3.58~1.69 d、4.30~1.78 d和5.70~3.12 d;浓度为1.0×10~5~1.0×10~8孢子/mL时,对4龄幼虫的LT_(50)为5.45~4.85 d;浓度为1.0×10~7~1.0×10~8孢子/mL时,对5龄幼虫的LT_(50)为5.04~5.02 d。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鉴定的球孢白僵菌菌株GZSL-1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强致病性,可为草地贪夜蛾微生物防治提供候选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在ELISA间接法中,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感染云杉卷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Choristoneura fumiferan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CfNPV)的云杉卷叶蛾幼虫体内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三龄幼虫喂饲表层涂有CfNPV的人工饲料(2×10~5PIB/cm~2)后6小时,即可在幼虫抽提液中检出多角体蛋白抗原(每条幼虫含0.14μg)和病毒粒子抗原(每条幼虫含0.32μg),随后此两种抗原量逐渐增加,直至第5天。而用染色涂片镜检法,则在添食病毒后3天才可观察到有少量多角体,病虫的病症需5~6天后才出现。因此,本法是一种快速、特异和敏感的检测杆状病毒的方法,其敏感度为1ml含10ng提纯的病毒粒子或多角体蛋白都能被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12.
吕仲贤  胡萃 《昆虫学报》1997,40(2):151-157
本文以不同含氮和含糖量的系列人工饲料为材料,研究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 nacalis(Guen6e)幼虫对氮和糖的吸收和利用。结果表明:幼虫对饲料中氮的吸收能力随虫龄增加而下降,对糖的吸收能力则随之而增强;5龄幼虫对糖的吸收能力随所食饲料中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而对氮的吸收则与饲料糖含量关系不大,5龄幼虫对氮和糖的消耗速率均随饲料含糖量增加而加快,但幼虫的氮利用率和虫体含氮量则随之下降;幼虫的氮消耗速率随饲料含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氮利用率则下降,5龄幼虫的氮利用率比3龄幼虫的氮利用率低,导致虫体含氮量的迅速下降。这些结果说明饲料中氮含量影响幼虫对糖的吸收,高龄幼虫对糖的需要量增加而对氮的需要则较稳定,饲料中糖比氮更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丽绿刺蛾是许多农林作物的重要害虫。在广东广州,一年2—3代,以老熟幼虫于茧内越冬。卵成块产于叶背,5—7天孵化。幼虫一般6—8龄,历期30—48天。幼虫早期群聚,末期分散。蛹期16—97天。成虫羽化后次日交配,第3日开始产卵。成虫寿命4-8天。 幼虫感染颗粒体病毒,常造成流行病,是控制此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对幼虫喷敌百虫、敌敌畏、马拉松、杀螟松、除虫菊脂或颗粒体病毒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粘虫幼虫密度对幼虫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罗礼智  徐海忠 《昆虫学报》1995,38(4):428-435
本文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不同幼虫密度下(1头/瓶、15头/瓶、30头/瓶)5龄至预蛹和6龄至预蛹的幼虫食物取食量、粪便排泄量、近似消化率、体重增长和粗生长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的食物取食量、粪便排泄量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加大,表明群居或幼虫密度的增加可使幼虫的取食量增加从而使为害加重。但是,幼虫的体重增长则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这是因为近似消化率和粗生长效率也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的缘故。由此认为,食物利用率下降是高密度条件下粘虫个体较小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些效应均随幼虫密度影响的消失而消失。  相似文献   

15.
三种主要环境因子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温度、紫外线和茶园露水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毒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8—26℃下,适于病毒感染各龄幼虫,幼虫病死率达100%;但在30、34℃下,除1龄初饲毒外,病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明显下降或上升,3龄初或其以后饲毒,74%以上幼虫能化蛹,89%以上蛹能羽化。离体病毒经45℃处理2天,毒力开始明显减退。紫外线照射2—8分钟,离体病毒毒力减退不明显;照射16分钟,毒力开始明显减退。紫外线对离体病毒的影响与温度及病毒浓度有关。茶园露水对离体病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室内研究了转cry1Ab杀虫蛋白基因的Bt抗虫玉米MON81 0和Bt1 1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取食选择性和存活率的影响。在48h的非选择性试验中玉米螟初孵幼虫在MON81 0和Bt1 1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在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上升,两者间差异极显著。初孵幼虫接虫到MON81 0和Bt1 1玉米叶片48h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7 .5 %和47 .5 % ,而在对照玉米上死亡率均为0. 3龄幼虫在Bt和非Bt玉米穗轴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第48h时在Bt和非Bt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达到77 5 %和1 0 0 % ,差异极显著。选择性试验中,第4~48h内,初孵幼虫在Bt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呈下降趋势,第48h时MON81 0和Bt1 1与各自非Bt对照的组合中初孵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2 5 .0 %和1 7. 5 % ,二者差异不显著。3龄幼虫在Bt玉米和非Bt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在非Bt玉米的幼虫取食率增加速度快,与Bt玉米差异极显著。Bt玉米对玉米螟幼虫取食有抑制和忌避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侵染3、4龄菜青虫Pieris rapae后,其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体内保护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感病的3、4龄菜青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同期未感染的幼虫;感病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力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对3龄菜青虫体内酶活力的影响比4龄幼虫大。此外被侵染的3、4龄菜青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在感病前期显著高于同期未感染的菜青虫,而在感病后期明显低于同期未感染的菜青虫。  相似文献   

18.
粘虫幼虫密度对成虫能源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李克斌  罗礼智 《昆虫学报》1998,41(3):250-257
通过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密度(1头/瓶、20头/瓶、40头/瓶)对成虫水分、甘油酯和糖原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同幼虫密度处理的初羽化成虫水分含量无明显差异,但1~5日龄40头/瓶的雄蛾及1~3日龄雌蛾高于单头处理的;20、40头/瓶的初羽化成虫甘油酯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均显著地高于单头饲养的;20头/瓶羽化的雌、雄成虫l~5日龄甘油酯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到5日龄达到最大值后才开始下降,40头/瓶的在3日龄达到最大值后即开始下降,而单头饲养羽化的在1日龄达到较高值,2日龄降至最低后再缓慢回升。幼虫密度对初羽化成虫及1~7日龄雄蛾的糖原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但20、40头/瓶条件下羽化的1~7日龄雌蛾糖原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而单头饲养的则随日龄的 增加而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幼虫密度不仅影响到初羽化成虫能源物质的含量,而且也可能影响到成虫能源物质特别是甘油酯的代谢。  相似文献   

19.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拒食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Bt基因抗虫棉对 3 ,4,5龄棉铃虫幼虫的抗性表现形式为拒食作用 ,且随幼虫龄期的增加拒食作用明显降低 ,其中对 5龄幼虫的拒食作用很低。取食Bt棉后 ,3 ,4,5龄棉铃虫幼虫中肠消化酶比活力均较对照有所减退 ,且随幼虫龄期的增加减退率明显降低 ,其中对 5龄幼虫减退率最低。由此 ,解释了Bt棉对 3龄及 3龄以上棉铃虫幼虫抗性表现形式、抗性随不同幼虫龄期的差异性 ,及其抗性差异性的消化机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deopolyhedroviurs,HcNPV)的最佳增殖方法和最适保存条件,为HcNPV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活体增殖法,探究不同饲毒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持续饲毒时间、幼虫饲毒温度和密度对Hc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HcNPV活体增殖方法;并利用生物活性测定法,研究不同病毒保存处理方式、保存时间、保存温度和保存剂对HcNPV活性的影响,明确最佳的保存条件。采用喂食法处理美国白蛾幼虫,利用血球计数板统计HcNPV增殖数量,以半数致死时间(LT50)为指标评价病毒的杀虫活性。【结果】当饲毒浓度为1×106 OB·mL﹣1、虫龄为5龄时病毒的增殖量为1.16×1010 OB/头,显著高于其他供试浓度和龄期;以3龄幼虫作为供试虫龄,饲毒浓度为1×106 OB·mL﹣1时,研究发现最佳饲毒温度为20℃,病毒增殖量达5.06×109 OB/头;随着持续饲毒时间的延长,病毒增殖量显著降低,从3.42×109 OB/头降低至0.97×109 OB/头;幼虫饲毒密度为100头/箱(0.05头/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