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黑线姬鼠华北亚种与长江亚种几项生化指标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 Pallas)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大部分地区的主要农田害鼠,它传播多种疾病,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国内外学者对我国黑线姬鼠的分类、分布、数量变动、生活习性等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对黑线姬鼠许多生化指标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南朝鲜型出血热(KHF)病毒是1976年李镐旺等人在南朝鲜京几道洞斗川邑松内里采集的黑线姬鼠的肺组织里首次发现的。其抗原能与出血热恢复期病人的血清发生特异反应。1978年,李氏从KHF病人血液中分离出同样的抗原,并在黑线姬鼠体上传代培养成功。1981年,French等人首次将这种病毒在人的肺癌组织培养  相似文献   

3.
周晓芳 《蛇志》2005,17(2):129-129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传染源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农村发病率较高。我院自2000-2004年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79例,现将临床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在鼠间垂直传播的问题一直未被证实。1985~1986年我们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疫区现场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从感染的孕鼠子宫内剖取胎鼠,用免疫荧光法作抗原、抗体检查和病毒分离,结果从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捕获的4只黑线姬鼠孕鼠的胎鼠体内检出了特异性抗原和抗体(IgM和IgG)。从24只抗原阳性的褐家鼠孕鼠中检出抗原阳性胎鼠18只,垂直传播率达75%。从褐家鼠孕鼠和胎鼠中分离出病毒六株,经特异性试验和单克隆抗体鉴定确认为EHF病毒。上述事实证明,在自然条件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疫区鼠类中存在着经胎盘感染或垂直传播。这一证实对于阐明疫源地形成、延续和扩散,以及人类发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主要病原体之一,HV的主要宿主动物为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针对西安市HFRS的持续高发病率,2010年7月-9月对西安市HFRS 疫区捕获的110只黑线姬鼠(阳性62只)进行年龄、性别鉴定.通过病毒RNA提取分析,发现黑线姬鼠雌雄个体携带病毒无显著差异,但是不同年龄段黑线姬鼠携带汉坦病毒却具有显著差异,年龄结构与病毒携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从轻型出血热疫区的褐家鼠肺组织,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和E-6细胞同时分离到与EIIF相关的轻型出血热的病原因子,进一步证实褐家鼠为轻型出血热病原的一种重要宿主动物。并证明E-6细胞可用来直接从轻型出血热原始标本分离病毒,为该病病原学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个简便而又比较安全的试验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 前言 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广泛地分布于欧亚大陆、日本、美洲和非洲。斯堪的纳维亚、苏联、中国和朝鲜是人类HF-RS疾病的地方性流行疫区。朝鲜出血热(KHF)的病因汉坦(Hantaan)病毒76-118株是由Lee等人于1978年从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分离到。1975年以来,日本从一些HFRS病例联想到与实验室大鼠  相似文献   

8.
用从美国引进的 Vero E—6细胞株接种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病人的早期血清标本19份,全血4份,从中分离出21株与 HFRS 相关的病原体。分离阳性率达91.3%。用感染细胞制成的滴片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检查,在21份阳性的材料中有颗粒状(15份)及片状(6份)两种形态的特异性荧光,从这些分离出的病毒株中选2种不同形态的“H8205”及“H8278”病毒株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排除了呼肠、疱疹、新疆出血热、森林脑炎等病毒。证明这两种形态的荧光都是分离出 HFRS 病毒引起的特异性荧光。肾综合症出血热病原分离自1978年 Lee 等用黑线姬鼠分离传代成功以后,我国学者宋干、严玉辰等人最近也从黑线姬鼠、褐家鼠中分离到 HFRS 病原相关因子,并适应于 A549及 Vero E—6细胞中,但从目前的文献报告中尚未见到用 VeroE—6细胞从患者血清中直接分离出 HFRS 病毒的报告。本文介绍1982年4—12月我们用 Vero E—6细胞直接从病人血清中分离 HFRS 病毒及对所分离出的病毒株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肾综合症出血热在全世界每年约有15万病例,死亡率为3~10%,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近年来发现东南亚和非洲国家亦有此病发生。自1978年李镐汪首先分离到出血热病毒后各国各地从野鼠、家鼠、试验大鼠或其他动物及病人标本分离到许多病毒株。我国自1981~1982年先后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分离到出血热病毒后,全国各地亦从不同动物和人体分离到许多病毒株,并对这些病毒株进  相似文献   

10.
汉坦病毒空气传播感染的实验室和野外采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是通过动物实验和现场采样研究汉坦病毒气溶胶传播感染。用感染的黑线姬鼠排泄物自然形成的病毒气溶胶进行实验。黑线姬鼠感染后第5天放入离乳小鼠和乳小鼠,暴露10?d,检测不到抗体,感染后第7天,放入离乳小鼠和乳小鼠,暴露10?d,可以检测出抗体;黑线姬鼠在暴露15?d时,可以检测出抗体。可见黑线姬鼠感染后,第7天可能是它向体外排毒的一个时间标志,且形成的病毒气溶胶具有感染性。对现场采集的空气样品和收集的打谷者佩戴的口罩样品的研究发现,在稻田堆放的稻捆根部和鼠栖息的草窝的空气中每350L空气中和打谷场脱粒机附近每96L空气中,含有至少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汉坦病毒粒子。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以判定,汉坦病毒经空气传播吸入感染可能是秋冬季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长白县黑线姬鼠中汉坦病毒流行情况及病毒型别,采用巢式RT-PCR方法筛查鼠肺RNA,并对PCR阳性样本进行全S基因的扩增、克隆及测序;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共捕获黑线姬鼠58只,共检测出4份阳性标本,阳性率6.90%。经过序列测定及进化分析显示黑线姬鼠所携带的病毒与汉滩病毒第6基因亚型标准株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5.8%~96.3%,氨基酸同源性为98.6%~99.5%。同时发现,长白县黑线姬鼠携带的汉滩病毒的NP蛋白共有1个特异性氨基酸位点为S387。  相似文献   

12.
<正>来自朝鲜HFRS疫区啮齿动物中的HFRSV(H-aemorrhagic Fiver with Renal Syndrome Virus)已在自然宿主野鼠类——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群中适应成功,并能连续传代。在苏联欧洲HFRS疫区发现的几种啮齿动物中,已检测出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可是这种病毒主要是贮藏于保存宿主的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glareolus)野鼠中。本文试图介绍以实验室纯系化的棕背(鼠平)、西伯利亚旅鼠——草原兔尾鼠(Lagurs Laurs)、欧洲大鼠——纹背毛(足庶)鼠(Phodopus Sungorus)黑线姬鼠、Wistar大白鼠以及无胸腺的小鼠对HFRS苏联欧洲地区株适应的结果。实验室纯系化的棕背(鼠平)系从1968年以来,尚未发现有HFRSV自发感  相似文献   

13.
本项研究是通过动物实验和现场采样研究汉坦病毒气溶胶传播感染。用感染的黑线姬鼠排泄物自然形成的病毒气溶胶进行实验。黑红姬鼠感染后第5天放入离乳小鼠和乳小鼠,暴露10d,检测不到抗体,感染后第7天,放 乳小鼠和乳小鼠,暴露10d,可以检测出抗体;黑线姬鼠在暴露15d时,可以检测出抗体,可见黑线姬鼠感染后,第4天可能是它向体外排毒的一个时间标志,且形成的病毒气溶胶具有感染性。对现场采集的空气样品和收集的打谷者佩戴的口罩样品的研究发现,在稻田堆放的稻捆根部和鼠栖息的草窝的空气中每350L空气中和打谷场脱粒机附近每96L空气中,含有至少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汉坦病毒粒子,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以判定,汉坦病毒经空气传播吸入感染可能是秋冬季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EHF)由啮齿动物传播,已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但其传播途径问题至今尚未定论。国内外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认为虫媒传播的可能性最大,例如早在1942年,日本人北野政次氏,就用人体试验方法,从寄生在疫区黑线姬鼠身上的革螨(耶氏励螨)中分离过EHF病原体。但是由于当时缺乏特异性的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手段,影响了这一  相似文献   

15.
黑线姬鼠的人工繁殖与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黑线姬鼠是一种良好的EHF病毒动物模型。国内外未见有人工饲养繁殖和驯化方面的报道。我们从1983年起,对野外捕获的6只黑线姬鼠(雌雄各半),在常规饲养室条件下进行人工饲养繁殖和驯化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建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疾病动物模型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理、药物筛选、疫苗制备、临床治疗的迫切需要。最早用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分离和实验研究的动物是非疫区黑线姬鼠,以后相继发现实验饲养的一些动物对HFRSV亦很敏感。目前有二种动物模型:一种为感染动物模型,供分离和培养病毒及感染试验用;另一种为致病模型,主要用于发病机理,疫苗制备及实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成功之后,大大简化了病毒的培养和扩增,然而体外细胞感染不可能代替完整的动物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反应性。因此建立一个  相似文献   

17.
将来源于黑线姬鼠肺,褐家鼠肺和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液的三株 EHF 病毒,在长爪沙鼠肺、肾细胞中传代培养。接种后第一代就能很好增殖,滴度可达10~(6·0-6·5)TCID50/ml。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病毒增殖速度加快,第三代在接种后2天即可检出感染细胞,4—8天有50%左右的细胞感染。经传九代未见明显的细胞病变。病毒增殖的高峰在接种后9天左右。维持液中有牛血清,冻融和超声波处理能提高病毒滴度。不同温度(33℃和37℃)和 pH(含5%和3%CO_2)培养对病毒增殖无明显影响。经传代的感染细胞仍能与 EHFV 单克隆抗体起反应,并排除ⅠⅡⅢ面型呼肠孤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ELISA法比较了几株中国和日本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抗原性,IFA法不能区分大鼠属和姬鼠属来源的病毒,ELISA竞争试验表明,大鼠型病毒(R22、SR-11和TR-352株)与姬鼠型病毒(A 9株)存在弱单向交叉反应,交叉ELISA证实,A 9株与R22株、SR-11株和TR-352株均有较显著的抗原性差异,但R22,SR-11和TR-352株彼此间抗原性相近,本文讨论了有关EHFV抗原性比较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在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田发现的首例筑于水稻植株上的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巢穴,描述了该巢穴的位置、形状、大小、构造以及筑巢特点。该发现丰富了黑线姬鼠巢穴的资料,有助于全面了解黑线姬鼠的栖息地环境及生活习性等生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20.
鲁西、南平原农作区小型兽类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作者于1992年3月至1993年3月在鲁西和鲁南平原农作区对小型兽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其群落组成以啮齿动物为主,可划为6类群落:河滩高他的黑线仓鼠群落,河滩高地人房附近的黑线仓鼠+小家鼠群落,缓平坡地的黑线仓鼠+黑线姬鼠群落,浅平洼地的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大仓鼠群落,洼地农作区的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大仓鼠群落和洼地蔬菜种植区的黑线姬鼠+黑线仓鼠群落。群落的季节变化明显,11月至次年2月以黑线仓鼠为优势种,其它月份则黑线姬鼠或大仓鼠较多;人房附近农作区小家鼠也有季节性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