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OI群霍乱弧菌根据耐热菌体抗原(或O抗原)可分成小川和稻叶两个主要血清型。虽然都具群菌体抗原A,但可被所属的型特异菌体表面抗原B(小川因子)和C(稻叶因子)分开。1962年,大阪检疫处从港湾海水中分离到一株海洋弧菌,此菌与OI霍乱弧菌抗血清及小川因子血清产生凝集;称之  相似文献   

2.
河弧菌(Vibrio Fluvialis)是近年来从急性腹泻及食物中毒病人粪便中被发现的一个新菌。目前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发现由此菌引起的腹泻病例。国内1983年以来,江苏徐州、福建、上海等地相继报告检出此菌。我们于1984年在肠道腹泻病原学调查中,从一名腹泻患儿粪便中分离到一株河孤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是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Davis等根据DNA相关度技术及生物学特性而定名的新弧菌。本菌生物学特性十分近似霍乱弧菌,但不发酵蔗糖,属Heiberg弧菌生化分解第Ⅳ群。本菌已有从腹泻患者、水、贝壳类检出报告。近年来加拿大、墨西哥、纽西兰、孟加拉、关岛等地也有该菌检出。1984年我们从福安县市售海产品中检出一株经鉴定为拟态弧菌,鉴于国内尚无这方面报道,故将鉴定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一、序言 在征询了其成员国之后,WHO发布了一个全球性的腹泻病控制(CDD)计划,初步目标是降低与腹泻病有关系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在本计划中,WHO正与其成员国协作以执行文件中的各国的CDD计划的初级卫生护理,并正在支持设计予防和治疗的较好的工具和方法的研究。 自1978年8月以来,本计划曾召集了许多科学家工作小组来规定在治疗、予防和控制腹泻病这一领域内的优先研究项目。在流行病学和病原学领域内,科学工作者小组曾集会以评价在大肠艾希氏菌腹泻,轮状病毒和其它病毒性腹泻及霍乱菌和其他弧菌有关的腹泻等方面的可以利用的知识以及建议优先研究的项目。 本小组的目的是考虑由弯曲菌属(C-ampylboacter),耶森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及志贺氏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中空肠弯曲菌及小肠结肠炎耶森氏菌只是在最近  相似文献   

5.
<正>霍乱病原菌、古典型和EI Tor生物型霍乱弧菌与一些其它弧菌即非O1群霍乱弧菌和模拟弧菌(最近才按蔗糖阴性分类为非O1群霍乱弧菌)密切相关。这些菌群的大多数菌种是非肠道致病性的或弱致病性的、或者引起不同于霍乱因子所致的腹泻,但有些菌种能产生一种与古典型霍乱弧菌的霍乱毒素密切相关的肠毒素。  相似文献   

6.
<正> 非OI群霍乱弧菌已逐渐被认识到是一种人类腹泻病的重要病因。1982年日本卫生保健部公布非IO群霍乱弧菌是8个新确认的食物中毒病原菌之一。由于该菌引起之流行应向卫生保健部报告,由非OI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胃肠炎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可以设想在非OI群霍乱弧菌发病机理中有多种致病因子参与。 有几种已知的非OI群霍乱弧菌毒素。它们是1)类似霍乱毒素的肠毒素(类CT毒素),2)难以与EI-Tor溶血素相区别的非OI溶血素。3)另一种溶血素(NAG-rT-DH),与副溶血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相近似。4)耐热肠毒素(NAG-ST),与大肠杆菌之耐热肠毒素相似但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作者等于1964—1966年和1978—1984年,应用水中弧菌的常规试验分离鉴定法,对非O-I群弧茵在芜湖地区自然水系中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看到,非O-I群弧菌在河流、湖泊和沟塘中广泛存在。同时发现在捕获得黑斑泥鳅231条中检出有9条胆囊里生存有大量非O-I群弧菌(自然阳性率为3.9%,可信限为1—6%),泥鳅胆囊里生存的非O-I群弧菌数平均为149,500(63,000—236,000)/毫升胆汁。 相继,作者等将非O-I群弧菌加入缸水中(每毫升缸水中含弧菌约100个)喂养泥鳅,进行了实验感染试验。在喂养的鱼种中有黑斑泥鳅和鲫鱼,在自然气温25.5—29℃下,饲养3—4周。然后,采用无菌术解剖鱼类摘取胆囊,收集胆汁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弧菌培养和鉴定计数。结果,在喂养试验的黑斑泥鳅91条中,检出有23条胆囊里生存有大量非O-I群弧菌(喂养试验阳性率为25.2%,可信限为16—34%),泥鳅胆囊里生存的弧菌数平均为146,000(73,000—219,000)/毫升胆汁。可看出,泥鳅胆囊里生存的弧茁数比喂养时加入缸水中的弧菌数约高700—2000倍。但鲫鱼胆囊里未检出弧菌。由此看来,非O—Ⅰ群弧菌的繁殖生态学与水生动物有关,黑斑泥鳅可能是其中之一。作者等倾向相信非O-I群弧菌侵入泥鳅体内进入胆囊栖居繁殖,黑斑泥鳅有成为弧菌属菌群贮菌寄主和弧菌性腹泻传染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非01群弧菌生态分布及其与腹泻关系的初步研究大连市卫生防疫站大连116021戚长泰,姚玉英,宋丽华大连市卫生检疫局王智岳为摸清本地区弧菌属中非01群弧菌的生态分布,作者从90年以来,先后对腹泻病人,海产品的非01群弧菌的存在与分布进行初步研究。1.材...  相似文献   

9.
<正> 非OI群霍乱弧菌和模拟弧菌可引起霍乱样腹泻和与海产品有关的肠胃炎。日本富山县,自1980年以来,对这两种菌的生态学研究已达6年之久。 调查在不同季节从河水、海水及海鱼中检出率的变化,并对某些样品作定量检查。讨论了分离菌株的生物学、血清学特性和肠道致病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鱼类致病菌的蛭弧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s)是一类有寄生性的细菌。Stolp及Stzold(1962年)曾首次报导,我国司稚东、秦生巨等(1982年)在国内亦首次报导了这类细菌的发现。本文介绍了以鲫鱼出血病病原菌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为宿主菌,经分离得到的噬菌蛭弧菌Bd3—2菌株的培养特征、细菌形态、细菌生理生化特征、感染宿主机制及在实验室条件下水体中对宿主菌净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说明噬菌蛭弧菌是精养鱼塘水体中某些致病菌的自然净化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并为利用蛭弧菌来减少或控制鱼塘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开展生物防治新技术提供了较好的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层平板法,以滤膜过滤的方法来收集噬菌蛭弧菌,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udrophil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t)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为宿主菌,进行噬菌蛭弧菌的分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接触酶检测和寄生性确认对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进行了初步的鉴定.结果表明未使用滤膜过滤,采用自来水琼脂双层平板法分离噬菌蛭弧菌的效果较好;并经过接触酶和寄生性检测初步鉴定此BD-SPOI菌株为噬菌蛭弧菌.  相似文献   

12.
河弧菌(Vibrio fluvialis)是由Furniss于1977年首先分离的,1978年Lee及Furniss等正式命名为Vibrio fluvialis。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这类菌叫做Group EF_6弧菌。英国Maidstone公共卫生实验室称为F群弧菌,并认为它可能是一个新属。日本从1982年起,已将河  相似文献   

13.
<正>产生霍乱毒素(CT)的01群霍乱弧菌引起人霍乱。某些非01群霍乱弧菌株能产生与霍乱毒素相似的肠毒素,而另一些来自临床腹泻病例的非01群菌却不产生这种毒素,这表明还有其它因素能引起腹泻反应。现已证明这些菌株能产生溶血素——一种可能的腹泻因素,尽管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Yamamoto等人证实了非01群菌株和周群E1 Tor型菌株所产生的溶血素在生物学、理化住质和免疫学方面是难区分的。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两者的基因基本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上海地区社区获得性腹泻儿童致病菌流行病学情况,对2007年度就诊于我院的2871例社区获得性腹泻患儿进行粪便弯曲菌、志贺菌、沙门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致腹泻大肠埃希菌、气单胞菌、耶尔森菌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及部分菌株的血清分型。结果发现,弯曲菌在腹泻患儿粪便中的分离率为11.1%(172/1556),4月份感染率最高(P<0.001),多见于1~4岁儿童(P<0.05);其次是志贺菌,分离率为3.2%(91/2871),其中福氏志贺菌占63.7%;第3位是致腹泻大肠埃希菌,分离率为1.0%(30/2871),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占70.0%,以O55/K59血清型为主。沙门菌、气单胞菌分离率不超过0.5%,未检测到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耶尔森菌。本次调查显示,弯曲菌、志贺菌、致腹泻大肠埃希菌是目前上海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腹泻的3种主要致病菌。弯曲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志贺菌及致腹泻大肠埃希菌,提示临床微生物室应将弯曲菌、致腹泻大肠埃希菌作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腹泻常规监测的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15.
<正>腹泻是发展中国家婴儿和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近十年来,对急性腹泻的病因的研究导致了广泛的认识,特别是对腹泻病原的大肠艾希氏菌的三个群。这三个群是:(1)肠毒原性大肠菌,它能产生肠毒素,是发展中国家婴儿、儿童以及到这些国家旅游的人的腹泻的重要病因;(2)肠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菌,它是世界许多地区婴幼儿腹泻流行的病因,并已知属于特异的血清型;(3)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菌,它具有侵袭力,与菌痢有相似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孙洁  李福田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3):160-161,136
国际上对于弧菌科弧菌属的细菌有两种分类。一种是分为Ol群霍乱弧菌、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非O1群霍乱弧菌和其他弧菌。另一种是按“伯杰氏细菌学分类手册”(第一版,1984)将弧菌属的细菌分为20个种或亚种。作者根据伯杰氏分类建立了用于弧菌科细菌鉴定的V-18生化系统。使用该系统和常规生化方法对从人粪便中分离到的14株弧菌进行了鉴  相似文献   

17.
新近的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第9版(1994年)中弧菌科包括5个属,新增的水生杆菌属由Staley等于1987年创立。气单胞菌属分3个群、8个种,目前临床上分离到温和气单胞菌实际上是维龙气单胞菌。临床微生物学手册第5版(1991年)提出,弧菌属中有12个种在临床标本中分离到,可引起人类肠内、外感染。用8项试验可将上述12个种初步分为6个群。Grimes等1984年报道的沙鱼弧菌是哈维弧菌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8.
<正>引言 引起腹泻、痢疾、伤寒的肠道细菌性感染是整个世界的主要的卫生问题,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的儿童来说,威协严重;这些感染对来自发达国家的参观不发达地区的旅游者也是潜在的危险。最主要的肠道致病菌有:(ⅰ)肠毒原性大肠艾希氏菌(ETEC),它引起旅游者和不发达国家中的婴儿腹泻;(ⅱ)O_1群霍乱弧菌,引起地方性或流行性霍乱;(ⅲ)肠弯曲菌,是幼儿腹泻及旅游者腹泻的一个主要原因;(ⅳ)痢疾杆菌,引起水泻及痢疾(具血性及粘液性便);(ⅴ)伤寒沙门氏菌,系伤寒的病原,为最常见的肠热病(一种网状内皮系统及肠淋巴组织的伴有持续性发热和菌血症的综合性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患溃烂症的眼斑拟石首鱼分离到优势菌株M-1,并进一步对该菌的系统发育学进行了分析。【方法】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rRNA和HSP60基因序列分析。【结果】16S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菌株M-1与灿烂弧菌(AJ874361、AY046955)聚为一群;HSP60基因(groES)序列分析表明M-1与弧菌(EU653883、AY837440)聚为一个分支。【结论】菌株M-1属于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  相似文献   

20.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多形性、运动性、有荚膜的嗜盐性细菌, 属于弧菌属第5群, 主要生长于海水中、鱼类及贝母类等体内1。根据寄主范围和生化反应类型的不同, 将创伤弧菌分为3 个生物型: 生物Ⅰ型(产吲哚)2、生物Ⅱ型(不产吲哚)3以及1999 年以色列的研究人员报道的创伤弧菌生物Ⅲ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