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白介素-1β(IL-1β)致胰岛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与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HO-1/CO)系统的关系。方法:应用离体培养乳鼠的胰岛细胞,分别检测IL-1β、FDP作用后细胞形态、细胞活性、细胞凋亡率、细胞HO-1的活性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的基础和高糖刺激分泌量以及CO的含量的变化,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正常胰岛细胞HO-1活性较低,CO含量少,凋亡细胞率为4.71±0.62。IL-1β作用20h后,与正常组比较胰岛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基础和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细胞HO-1活性有所增加,上清液中CO生成增多(P〈0.05),损伤后与FDP共同孵育细胞活性显著升高,胰岛素基础和高糖分泌量增多,胰岛凋亡率明显降低,HO-1活性和CO生成显著提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DP能降低IL-1β诱导胰岛细胞的凋亡,改善细胞活性,促进细胞的分泌功能,机制可能与FDP增加HO-1活性,从而CO生成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高血糖影响小鼠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功能及形态学变化特点。方法给C57/BL 6J小鼠完成颈静脉插管后输注20%高糖溶液4 h,建立急性糖毒性小鼠模型,行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及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评价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分泌功能。HE染色及电镜观察胰岛形态变化及细胞内胰岛素分泌颗粒亚细胞结构变化。结果 IPGTT实验中急性糖毒性组15 min血糖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10.3±0.33)mmol/L vs(19.3±1.66)mmol/L],上升87%(P0.05),OGTT实验中30 min血糖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9.8±0.31)mmol/L vs(18.16±1.01)mmol/L],升高85%(P0.05),且早期胰岛素分泌高峰受损且分泌延迟。GSIS实验中急性糖毒性组在基础状态时(葡萄糖浓度2.8 mmol/L)和高糖(16.7 mmol/L)刺激后,胰岛素分泌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481±0.003)ng/m L vs(0.702±0.121)ng/m L,(2.43±0.03)ng/m L vs(4.07±0.34)ng/m L],分别下降46%和67%(P0.05);胰岛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急性糖毒性组比对照组降低[(97.01±2.05)ng/m L vs(65.12±0.42)ng/m L,(121.40±0.58)ng/m L vs(62.7±0.48)ng/m L],下降49%和94%(P0.05)。HE染色显示急性糖毒性胰岛边界不规则、内部细胞排列不整;透射电镜可见细胞内胰岛素分泌颗粒空泡,线粒体嵴断裂。结论急性葡萄糖毒性使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储备减少,导致第一时相分泌胰岛素峰值降低及延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雷诺嗪对高糖高脂诱导的NIT-1胰岛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雷诺嗪保护胰岛β细胞的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的雷诺嗪对体外培养及高糖高脂诱导的NIT-1胰岛β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IT-1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因子Caspase-3活化片段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的雷诺嗪对NIT-1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低浓度雷诺嗪对细胞凋亡无明显保护作用,随浓度升高保护作用明显.在培养基中加入高脂高糖及高浓度的雷诺嗪(5μmol/L)共同培养24h,雷诺嗪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高脂高糖单独作用组(P<0.01),同时相对于高糖高脂组,激活型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雷诺嗪能抑制高糖高脂诱导的NIT-1胰岛β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雷诺嗪对Caspase-3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低T_3综合征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胰岛β细胞功能及体脂的影响。方法将渭南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62例2型糖尿病合并低T_3综合征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保持初始二甲双胍口服降糖方案,实验组给予利拉鲁肽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分别于基线及治疗后第4、12、20、26周检测患者HbA_(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甲状腺功能(TT_3、TT_4、TSH)体重指数(BMI)及体脂率(BF﹪)。结果实验组治疗前(T0)、治疗后4周(T1)、12周(T2)、20周(T_3)、26周(T4)HbA_(1c)分别为(8.45±1.12)﹪、(7.84±0.97)﹪、(6.84±0.76)﹪、(6.90±0.80)﹪、(6.75±0.74)﹪,对照组分别为(8.51±1.04)﹪、(7.92±1.18)﹪、(7.35±0.95)﹪、(7.45±1.21)﹪、(7.24±0.12)﹪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F=22.15,P0.001)及对照组患者(F=7.52,P0.001)HbA_(1c)显著降低,治疗后12周(T2)、20周(T_3)、26周(T4)实验组患者HbA_(1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33,2.11,3.63,P均小于0.05);实验组患者T0、T1、T2、T_3、T4 HOMA-β分别为85.3±42.1、100.6±43.7、124.6±67.5、130.4±53.1、124.4±43.1,对照组则为87.4±51.3、89.5±43.3、94.6±54.2、87.5±41.1、90.4±43.2,实验组显著升高(F=45.50,P0.01),对照组无显著变化(F=0.12,P=0.9746);实验组患者T0、T1、T2、T_3、T4 TT_3分别为0.22±0.06、0.33±0.12、0.33±0.12、0.38±0.13、(0.44±0.21)ng/ml,对照组则为0.24±0.07、0.25±0.04、0.23±0.02、0.25±0.11、(0.28±0.11)ng/ml,实验组患者TT_3水平显著升高(F=11.71,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F=1.74,P=0.14),两组患者TT_4(实验组F=1.86,P=0.11;对照组F=1.19,P=0.31)及TSH(实验组F=0.92,P=0.45;对照组F=1.71,P=0.15)均无明显变化。实验组患者BMI及BF﹪均显著降低(F=16.52,P0.01;F=36.80,P0.01),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29,P=0.04)。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低T_3综合征患者,使用利拉鲁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升高血清TT_3水平,降低体脂率,改善胰岛素抵抗,并能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拉鲁肽(liraglutide, Lira)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类似物,在糖尿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利拉鲁肽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实现治疗糖尿病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采用高糖(33 mmol/L)诱导胰岛MIN6细胞48 h建立高糖损伤模型,CCK-8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MIN6细胞活力下降(P<0.05),利拉鲁肽作用高糖组细胞活力升高(P<0.05);小鼠胰岛素和ATP含量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胰岛素分泌降低(P<0.01),ATP含量减少(P<0.001),利拉鲁肽作用高糖组胰岛素释放量增加(P<0.05)和细胞内ATP含量增加(P<0.001);采用活体细胞线粒体膜通道孔(MPTP)荧光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绿色荧光强度降低(P<0.001),利拉鲁肽作用高糖组绿色荧光强度增加(P<0.001);DCFH-DA探针联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簇(ROS)含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ROS水平升高(P<0.001),利拉鲁肽作用高糖组ROS水平降低(P<0.01);细胞内丙二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转染TSP-1 shRNA(shTSP-1),沉默TSP-1基因,探讨下调TSP1对高糖条件下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依次分为:对照组(以5.6 mmol/L葡萄糖培养)、高糖组(以30 mmol/L葡萄糖培养)、NC+高糖组(对照慢病毒转染,以30 mmol/L葡萄糖培养)、干扰+高糖组(TSP1 shRNA慢病毒转染以30mmol/L葡萄糖培养)。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高糖对细胞中TSP1表达影响,同时检测TSP1 shRNA干扰效果。DCFH-DA法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培养液中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活化的Caspase-3(c-caspase-3)蛋白水平。两组均数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高糖组细胞中TSP1mRNA和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干扰+高糖组细胞中TSP1 mRNA和蛋白水平低于高糖组(P 0.05)。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中ROS水平升高,培养液中MDA、TNF-α、IL-8含量升高[(2.36±0.21)nmol/ml、(45.91±2.87)ng/ml、(25.42±3.26) ng/ml:(1.05±0.13)nmol/ml、(20.14±1.36)ng/ml、(12.98±1.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95,F=43.825,F=21.155,P 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 0.05),细胞中c-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P 0.05)。与高糖组和NC+高糖组比较,干扰+高糖组细胞中ROS水平降低,培养液中MDA、TNF-α、IL-8含量降低[(1.63±0.10)nmol/ml、(34.20±2.06)ng/ml、(18.75±1.62)ng/ml:(2.36±0.21) nmol/ml、(45.91±2.87)ng/ml、(25.42±3.26)ng/ml和(2.30±0.42)nmol/ml、(46.32±5.24) ng/ml、(26.91±2.74)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595,F=43.825,F=21.155,P 0.05);细胞凋亡率降低,细胞中c-caspase-3蛋白水平降低(P 0.05)。结论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中TSP1表达,下调其表达可以减少细胞分泌炎症因子,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棕榈酸损伤的胰岛βTC3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筛查出小檗碱起保护作用的有效浓度及合适的作用时间。方法:以胰岛βTC3细胞为研究对象,用棕榈酸构建脂毒性模型,MTT法筛选小檗碱起保护作用的有效浓度及时间;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胰岛βTC3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0.001-1μmol/L小檗碱作用βTC3细胞24、48、72 h,对细胞增殖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低浓度小檗碱对βTC3细胞的保护作用增加,而1μmol/L浓度保护作用下降,10μmol/L及以上浓度出现细胞毒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2棕榈酸(0.2-1.0 mmol/L)对βTC3细胞的损伤作用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P0.05)。3棕榈酸处理βTC3细胞不同时间后,小檗碱治疗组较模型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小檗碱对脂毒性损伤的胰岛βTC3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脂毒性作用时间越短,小檗碱的保护作用越好,随着脂毒性作用时间的延长,小檗碱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因此,建议临床上在脂代谢紊乱早期给予小檗碱干预以减轻甚至逆转游离脂肪酸导致的胰岛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与糖尿病胰腺包括两类组织:一是分泌消化液,由管道通入十二指肠腔,属外分泌腺.二是胰腺中有许多内分泌细胞,聚集成细胞群,形成小岛,叫做胰岛,总数1—2百万个,总重量约1克,占胰重的1—2%.胰岛集中在胰头部分,包括四种不同的细胞:α细胞占20%,分泌胰高血糖素(glucagon);β细胞较α细胞小,占75%,分泌胰岛素(insulin);δ细胞占5%,可能分泌胃泌素(gastrin),生理作用尚不明;γ细胞,人、猴、兔的胰岛有之.α、β两种细胞相互靠近,只隔一狭小的空隙,α细胞所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迅速作用于β细胞而促使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素是一种可溶性蛋白质激素,分子量5,743,等电点5.35. 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当血糖浓度升高时,直接使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因为胰岛邻近有丰富的血管,每个胰岛细胞几乎都和毛细血管直接接触;胰岛及其邻近血管均富于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纤维进入胰岛后直接终止于胰岛细胞.此外,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迷走神经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鼠胰岛β细胞系NIT 1细胞,对不同时间、不同浓度IL 1β作用下细胞的生长和胰岛素的分泌进行观察,以研究IL 1β对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探讨细胞因子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在IL 1β作用下,各组NIT 1细胞分泌胰岛素呈不同程度降低,表明IL 1β对NIT 1β细胞系胰岛素的分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的H_2O_2氧化损伤模型,探讨重组人MG53蛋白(rh MG53)对h UC-MS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使用组织块培养法从健康人脐带沃顿胶组织中分离培养h UC-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CCK-8法检测h UC-MSCs的增殖和H_2O_2损伤程度。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rh MG53组、H_2O_2组和H_2O_2+rh MG53组。分别采用CCK-8法、Transwell小室、流式细胞术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rh MG53蛋白对h UC-MSCs增殖、迁移、周期凋亡和衰老的影响。各组、各个时间点的吸光值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h UC-MSCs贴壁呈梭型生长,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志CD44、CD133、HLA-ABC,低表达CD34、CD45;H_2O_2对h UC-MSCs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损伤作用,确定200μmol/L的H_2O_2处理16 h为h UC-MSCs氧化损伤的最适条件。与NC组相比,H_2O_2组细胞增殖(0.994±0.011 vs 1.331±0.014)、迁移率(8.15﹪±2.47﹪vs 33.34﹪±3.62﹪)和S期细胞比例(29.67﹪±3.69﹪vs 34.33﹪±4.25﹪)显著降低,细胞衰老(44.07﹪±5.26﹪vs 5.7﹪±1.42﹪)和凋亡比例(52.63﹪±5.76﹪vs 4.65﹪±1.23﹪)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h MG53组细胞增殖(1.509±0.086 vs 1.331±0.014)和迁移率(52.13﹪±5.46﹪vs 33.34﹪±3.62﹪)显著提高,S期比例(35.27﹪±4.79﹪vs 34.33﹪±4.25﹪)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衰老(3.92﹪±1.31﹪vs 5.7﹪±1.42﹪)和凋亡比例(3.96﹪±1.06﹪vs 4.65﹪±1.23﹪)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_2O_2组相比,H_2O_2+rhMG53组细胞增殖(1.252±0.056 vs 0.994±0.011)、迁移率(18.93﹪±3.12﹪vs8.15﹪±2.47﹪)和S期比例(34.84﹪±3.45﹪vs 29.67﹪±3.69﹪)显著提高,细胞衰老(17.89﹪±2.64﹪vs 44.07﹪±5.26﹪)和凋亡比例(4.65﹪±1.23﹪vs 17.63﹪±2.56﹪)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hMG53对H_2O_2造成的h UC-MSCs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竹节参皂苷Ⅳa(CHS)对高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建立胰岛β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CHS给药低、中和高剂量组(25、50和100μM)。MTT法检测CHS对胰岛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CHS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试剂盒检测Caspase 3和细胞色素c的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Bax、Bcl-2、Akt、m TORC1、S6K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糖使INS-1细胞存活率降低,胰岛素释放减少,同时Caspase-3,细胞色素c,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CHS可以明显逆转这一趋势(P 0.05)。此外,CHS可剂量依赖性的促进Akt,m TORC1和S6K磷酸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CHS保护胰岛INS-1细胞的作用及对m TORC1和S6K磷酸化的作用被si Akt抵消。结论:CHS可以对抗胰岛β细胞的糖毒性,降低胰岛INS-1细胞凋亡,增加胰岛素释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波动性高胰岛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波动性高浓度胰岛素与恒定性高浓度胰岛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的影响,从而探究波动性高浓度胰岛素血症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对象,研究波动性高胰岛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的影响.实验分为4组,即对照组(不含胰岛素)、正常浓度胰岛素组(含胰岛素1 nmol/L)、恒定性高胰岛素组(含胰岛素100nmol/L)与波动性高胰岛素组(含胰岛素1 nmol/L及含胰岛素100 nmol/L两种条件培养液,每8小时轮换一次),每间隔8小时更换新鲜条件培养液一次,一共作用72小时.应用AO-EB染色法与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凋亡.结果:1、胰岛素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1.1经不同浓度的胰岛素作用72小时后,AO-EB检测结果显示:正常浓度胰岛素组的内皮细胞凋亡细胞数明显下降,为对照组的81%(p<0.001),而恒定性高胰岛素组与波动性高胰岛素组的内皮细胞凋亡细胞数明显上升,分别为对照组的1.53倍(p<0.001)与1.75倍(p<0.001),正常浓度胰岛素组的1.88倍(p<0.001)与2.15倍(p<0.001);且波动性高胰岛素组内皮细胞凋亡细胞数显著高于恒定性高胰岛素组(p<0.001).1.2经不同浓度的胰岛素作用72小时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正常浓度胰岛素组的内皮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为对照组的81%(p<0.001),而恒定性高胰岛素组与波动性高胰岛素组的内皮细胞凋亡率出现明显上升,分别为对照组的1.11倍(p<0.01)与1.39倍(p<0.001),正常浓度胰岛素组的1.37倍(p<0.001)与1.72倍(p<0.001);且波动性高胰岛素组内皮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恒定性高胰岛素组(p<0.001).结论:1、波动性高胰岛素相对于恒定性高胰岛素更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通过体外共培养胰岛和血管内皮细胞能否改善胰岛的功能.方法 SD 大鼠分离纯化出胰岛细胞,分为两组:A 组胰岛单纯培养组,B 组胰岛和内皮细胞共培养组.从大鼠的胸主动脉分离纯化出血管内皮细胞,胰岛分离纯化后通过AO/PI 染色和胰岛素释放实验来判断两组胰岛的活性.结果 共培养组胰岛在7 d 内维持正常的形态,90﹪的胰岛通过AO/PI 染色显示良好的活性;胰岛素释放实验显示第7 天(2.21 ± 0.21)和第14 天(2.53 ± 0.21)共培养组和单纯培养组(1.94 ± 0.15,1.71 ± 0.19)刺激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和胰岛共培养能够改善胰岛的存活及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4.
周淑艳  张毅  齐晖  李富荣 《生命科学》2012,(10):1207-1210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高血糖症性代谢疾病。自Edmonton临床试验取得成功后,胰岛移植成为一种新型治愈糖尿病的方法。但胰岛β细胞在体外分离过程中极易发生凋亡或死亡,且长期的体外培养或冷冻储存也容易令其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丧失。因此,有效维持或改善β细胞的成活率及功能对胰岛移植的成功至关重要。对胰岛β细胞的体外保护方法进行阐述,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柯萨奇B4病毒在体外对小鼠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萨奇B4病毒(CB4V)感染被认为和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发病有关。我们对体外培养的小巴胰岛和胰岛细胞经CB4V感染后,检测其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显示,病毒感染组的胰岛包膜的消失较对照组早;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但CB4V并不引起胰岛细胞的溶解。这表明:(1)CB4V可在体外感染小鼠胰岛和胰岛细胞。(2)CB4V可损害胰岛β-细胞合成胰岛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檗碱保护棕榈酸诱导的胰岛βTC3细胞的可能机制,观察PTEN是否参与该过程,以及小檗碱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用1.0 mmol/L棕榈酸制作胰岛βTC3细胞脂毒性损伤模型,给予小檗碱干预;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分泌,West-ern blot法进行PTEN、p-AKT、AKT、Bcl-2、Bax、活性Caspase3蛋白的检测。实验分3大组(对照组、棕榈酸组、棕榈酸+小檗碱治疗组),棕榈酸分别作用3个时间段(24、48、72 h)。结果:(1)放射免疫法胰岛素分泌测定结果显示:β细胞暴露于棕榈酸24 h后,5.6、16.7 mmol/L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添加小檗碱干预后胰岛素分泌较棕榈酸组回升,但较对照组减少(P均0.01)。(2)在棕榈酸处理的3个时间段内,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组的PTEN、Bax、Active-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AKT、Bcl-2蛋白水平下降;小檗碱干预后PTEN、Bax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AKT、Bcl-2蛋白水平提高(P均0.01)。结论:小檗碱可改善棕榈酸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抑制脂毒性诱导的PTEN表达增加,减少促凋亡基因Bax、Active-Caspase3表达,并增加抑凋亡基因Bcl-2基因表达及AKT的活化,从而拮抗棕榈酸诱导的β细胞凋亡,保护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对NIT-1胰岛β细胞增殖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体外培养NIT-1胰岛β细胞,用不同浓度的环孢霉素A处理48h和72h,MIT法检测NIT-1胰岛β细胞的增殖情况,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胰岛素释放。实验结果显示环孢霉素A处理48h和72h可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胰岛素的释放,可见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对NIT-1胰岛β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硫酸吲哚酚(IS)刺激永生化人腹膜间皮细胞株(HMrSV5)后,研究细胞是否发生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MT),同时探索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能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MrSV5,传代后,随机将人腹膜间皮细胞株分成以3组:对照组:加入4.25﹪腹膜透析液与培养液共培养;IS处理组:分别用含250μmol/LIS、500μmol/LIS、1 000μmol/LIS浓度的培养液与4.25﹪腹膜透析液共培养;TGF-β1受体抑制剂组:用含2μmol/L LY364947+IS的培养液与4.25﹪腹膜透析液共培养。分别在培养0、4、12、24、48和72 h时间下,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研究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规律,48 h时用ELISA法测定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5)两种基质蛋白的分泌情况。结果 (1)免疫荧光法显示:与正常细胞比较,IS处理组细胞由典型的铺路样鹅卵石状,逐渐变细变长,呈梭形改变;而TGF-β1受体抑制剂组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不如IS处理组;(2)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IS处理组α-SM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48 h时1 000μmol/LIS表达最明显(39.929±2.610 vs 0.996±0.00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IS处理组比较,TGF-β1受体抑制剂组的表达则明显减少,其中48 h时抑制明显(7.418±3.075 vs 39.929±2.6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ELISA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IS处理组基质蛋白FN(1.368±0.040 vs 1.094±0.036,P0.01)、LN5(1.031±0.085vs 0.860±0.063,P0.01)的表达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IS处理组比较,TGF-β1受体抑制剂组FN(0.925±0.15 vs 1.368±0.040,P0.01)、LN5(0.795±0.426 vs 1.031±0.085,P0.01)分泌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S可诱导腹膜间皮细胞发生EMT,TGF-β1的参与可能起重要作用,这为治疗腹膜纤维化可能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NLRP3炎症小体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是介导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因子。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嘌呤受体P2X7、活性氧敏感的硫氧还原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与NLRP3炎症小体激活密切相关。肥胖时胰岛素作用的靶组织中NLRP3、IL-1β表达均增高,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凋亡以及胰岛素抵抗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NLRP3炎症小体被多种途径激活,从而上调胰岛和脂肪组织中IL-1β的表达,促进胰岛β细胞凋亡及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导致糖尿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春双歧杆菌对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给予1型糖尿病小鼠口服青春双歧杆菌,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体重的变化及糖尿病发病率.ELISA法测定血清、脾细胞上清IL-4和IFN-γ浓度,电镜观察胰岛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15周龄时实验组体重(23.41±1.64)g, 而对照组为(22.31±1.32)g(P<0.05);实验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脾细胞上清IL-4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FN-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残存胰岛的β细胞数目稀少,有核膜和内浆网扩张、核糖体脱颗粒和分泌颗粒空泡样变等超微结构异常,而实验组胰岛β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且无上述超微异常.结论 青春双歧杆菌通过上调IL-4水平,降低IFN-γ水平,促使免疫平衡向Th2方向偏移,且有保护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和延缓NOD鼠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