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类在利用湿地鱼的过程中,从认知鱼,到熟悉鱼,人工养殖鱼,再到能够控制鱼的繁殖,形成了丰富的鱼利用文化;鱼是人类最早的食物之一,从生食到熟食,形成了多种鱼食用文化;鉴于鱼的生活自由状态以及鱼与"余"同音的语言特点,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生物文化;形态各异的鱼成为人类文化艺术的源泉,形成了鱼相关的鱼艺  相似文献   

2.
温度,盐度,碱度对池沼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勃 《生态学杂志》1992,11(2):18-21
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 Pallas)是亚冷水小型经济鱼类,栖居于淡水、河口咸淡水中。近年来国内池沼公鱼移植广泛展开,为探讨池沼公鱼对不同生态条件的生存适应能力和  相似文献   

3.
鱼类的色彩     
鱼类色彩多姿多样,从不同生境的鱼颜色、鱼颜色的种类和作用、鱼颜色的形成及鱼颜色与人类4方面介绍鱼类色彩知识。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独特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战略、性质、规模,要运用生态学观点,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可能,使规划要素与生态条件相协调;处理好人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生产与生活、各部门不同层次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城市规划与生态学观点都有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人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清洁、美丽的城市生态环境,促其健康发展的共同目的。因此,探讨城市规划同  相似文献   

5.
正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都不能回避自然环境的影响,任何一个种群为了自身的延续,都要努力适应生存地的生态环境,进而完成一系列进化。我国的棋盘式地理格局,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生态条件和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人类演化进程中的500多万年间,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阶段,之后出现聚落、农耕、制陶和磨制技术的新石器时代,直至文字出现的文明时代,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进程,  相似文献   

6.
作为对温度等相关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的温水性鱼类,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栖息水域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自然资源的分布产生影响。研究基于黄颡鱼物种分布信息、WorldClim气候数据(BCC-CSM1-1、CCSM4和MRI-CGCM3气候变化模型以及RCP2.6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与集成学习算法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对黄颡鱼当前、2050s和2070s潜在栖息地进行预测。所研究结果表明: (1)预测模型的Area Under the Curve (AUC)高达0.971, 指示模型的泛化能力较好, 结果可靠性较高; (2)结点纯度(Node purity)评判表明平均温度日较差和最暖季度降水量是预测黄颡鱼潜在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 (3)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 黄颡鱼的栖息地中心逐渐脱离我国的东部和中部等地并北移, 且其高适生区面积逐渐减少。就黄颡鱼潜在栖息地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生态条件进行相关研究, 对于黄颡鱼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划分、渔业管理和潜在的生物入侵防控具有现实意义, 并可为东亚地区其他淡水鱼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花(鱼骨)的繁殖生物学及其金鸡湖苗种放流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目的与结果 花(鱼骨)(Hemibarbus maccelatus Bleeker)俗称“季郎鱼”、“季骨郎”,隶属于鲤科、(鱼句)亚科,是太湖流域湖泊、河流中习见的一种中小型野生经济鱼类。肉嫩、味美、刺少、规格适中,深受群众欢迎。其渔获量视不同水域生态环境或增养殖状况而异。金鸡湖为人工养殖湖泊,五、六十年代水质清新、水草茂盛,具有花(鱼骨)等鱼类繁殖、生长适宜的生态条件,年产量可达6,000—10,000千克,约占野生经济鱼类总渔获量的  相似文献   

8.
有明银鱼耳石显微结构和微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从鸭绿江捕取有明银鱼成鱼 ,生物学测量后剖出耳石。每尾鱼 1对矢耳石中的 1个用于制片 ,显微镜下观察其显微结构 ,另 1个制片镀碳膜后 ,用扫描电子微探针测定Sr和Ca的浓度比率。Sr和Ca分析的标准样用SrSO4 和CaSO4 。 31尾鱼 (体长 116~ 15 7mm)耳石长半径 (Y)与鱼体长 (X)成线性关系 ,其方程式为Y =2 72 16X +9 2 2 92 ,r =0 9178,P <0 0 1。耳石中心和耳石原基的平均直径分别为 2 2 5 5± 2 88μm和6 95± 1 30 μm。 13尾鱼耳石上的日轮数为 30 5~ 35 4,大约在 45~ 70日轮处出现过渡轮。日轮间距 0 94~ 1 14μm ,最大间距在 190~ 2 2 0日轮处 ,最小间距出现在 2 80日轮之后。耳石中Sr、Ca浓度比例在第 5至第 7测点出现第 1个高峰 ,这与稚鱼为了越冬洄游到海中时间相吻合。第 2个高峰出现在 2 8~ 32测点 ,这与鱼产卵上溯洄游时间相符。个体发育过程中生理和生态条件的变化 ,可引起耳石中Sr、Ca比率的改变 ,但栖息水域盐度的突然改变是导致Sr、Ca比率显著增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两种小型海水鱼, 常被作为水产动物饵料, 也可被人类食用。研究检测了这两种鱼在30℃下贮存48h 每隔6h 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9 种生物胺(尸胺、腐胺、组胺、酪胺、5-羟色胺、亚精胺、精胺、多巴胺、章鱼胺)的含量变化, 并对这两种鱼的T-VBN 和生物胺含量与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为水产品类饵料安全投喂和人类食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 两种鱼在相同贮存条件中T-VBN 和生物胺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T-VBN 含量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棘头梅童鱼T-VBN 含量从0h 的8.19 mg/100 g 增加到48h 的568.05 mg/100 g,龙头鱼从0h 的13.16 mg/100 g 增加到48h 的361.34 mg/100 g, 棘头梅童鱼增长值显著高于龙头鱼(PPPP>0.05);多巴胺在两种鱼体内均未检测到。这两种鱼体内T-VBN、腐胺、尸胺、组胺、酪胺含量与时间的相关性均极其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化石骨舌鱼类及骨舌鱼类现生主要类群的比较研究,用 PAUP 软件对31个分类单元的65个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了16个最简约的分支图(步长为206,一致性指数为 0.4320,保留指数为0.7194)。严格合意树显示,中国早白垩世的骨舌鱼类(酒泉鱼、狼鳍鱼、固阳鱼、吉南鱼、同心鱼、西夏鱼、昆都仑鱼和华夏鱼)主要为骨舌鱼超目中不同等级的干群;与一般的观点不同,始舌齿鱼与蛟河鱼组成了姊妹群关系;骨舌鱼目由 Thaumaturus、弓背鱼亚目和骨舌鱼亚目组成;弓背鱼类与象鼻鱼类关系更近;Ostariostoma 为弓背鱼科的姊妹群;副狼鳍鱼与[骨舌鱼亚科+犁齿鱼亚科]组成了姊妹群,该姊妹群关系的建立,将骨舌鱼科的历史延伸到了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1.
赫冬梅  段舜山 《生态科学》2011,30(4):454-458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人类活动已经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赤潮的发生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具体体现。文章讨论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以及对近海海域赤潮发生的推波助澜作用;主要综述了影响赤潮发生和消亡的生态条件及环境影响因子。最后,强调了学科交叉研究在管理和防范赤潮的发生,维护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服务功能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绿色植物默默地净化着空气,美化和保护着环境,给人类和动物造成赖以生存的生态条件。据科学家推算,人类每年大约要吐出10.8亿吨二氧化碳,工厂、火车和轮船的燃料燃烧的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约15.6亿吨。由于人口和工业的增长,氧气的需要量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将越来越大。有的物理学家计算过,  相似文献   

13.
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是中国土著珍稀鱼类。近年来, 由于江河水利工程、环境污染及人类生产活动已经对江河的渔业资源造成了难以逆转的破坏, 长吻(鱼危)的渔业资源已逐渐枯竭。目前, 长吻(鱼危)在四川、广东等地实现适度规模养殖。以四川眉山、湖北石首和安徽淮南3个人工养殖长吻(鱼危)群体及4个长江野生长吻(鱼危)群体(重庆段、武汉段、安庆段和南京段)为实验材料, 利用线粒体DNA (mtDNA)控制区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135个个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790 bp 的同源序列中, 长吻(鱼危) 3个养殖种群共检测到变异位点27个, 占全部序列的3.42%, 66个个体共检测到18种单倍型; 在野生群体中, 69个个体共检测到35个变异位点和36个单倍型, 长吻(鱼危)野生群体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Hd=0.9736±0.0070, Pi=0.0087±0.0015)高于长吻(鱼危)养殖群体(Hd=0.8867±0.0013, Pi=0.0056±0.0013);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Fst值为0.0014—0.1125)。采用邻接法(NJ法)和统计简约原理对所有单倍型进行系统发育树和统计简约网状图的构建, 结果表明: 各群体内的个体均不能分别构成独立的分支, 而是相互交叉聚在一起。分析结果表明, 长吻(鱼危)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充分, 未出现遗传分化, 但相对长吻(鱼危)野生群体, 长吻(鱼危)养殖种群多态性偏低。  相似文献   

14.
正1.本刊内容本刊是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及有关问题研究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下述内容:1)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2)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3)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简报);4)与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生命世界》2007,(5):109-109
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动物都是用耳朵来听声音,可是,有些鱼却是用它们的鳔听声音,鼓鱼就是其中之一。鼓鱼属于鲈形目金钱鱼科,多产于非洲东部,包括马达加斯加岛,生活于淡水域和海水域,属杂食性和底食性鱼,爱吃水草和活饵,喜欢活动在水层的中底层.是非常美丽的鱼种。  相似文献   

16.
<正> 鱼类是人类食物蛋白质来源之一,测定分析鱼类肌肉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无疑能确定某种鱼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我们实验室对黄鳝(Monopterus aibus)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sis)进行了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初步测定,企图为科学地评价鱼的营养价值和人工配合鱼饵料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化石》2017,(4)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宁夏青铜峡发现了一种3.7亿前的古鱼——周氏鸿鱼,该鱼体长达到1.5米,兼具根齿鱼类、希望螈类和四足动物的特征,揭示了鱼类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曾多次出现,鱼类登陆进程远比过去所认识的要复杂得多。《自然》子刊《自然—生态学与进化》9月4日在线发表了该项新进展。所有陆地脊椎动物(四足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登陆的鱼类。一百多年来的化石发现和  相似文献   

18.
主要研究植物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生理代谢过程的表现及其变化规律,目的在于根据这些变化来确定生态条件的调控途径(包括筛选最适于植物生长发育或获取最高生产效益的生态条件)或者对这些生理变化加以利用等,如不同生态条件(如光、温、水、气、肥、热等)下农作物和某些经济作物生长发育、化学组成变化和产  相似文献   

19.
《古生物学报》2017,(2):250-264
<正>进展一:志留纪古鱼揭秘脊椎动物颌演化之路主要完成者:朱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其他完成者:Per E.Ahlberg,潘照晖,朱佑安,乔妥,赵文金,贾连涛,卢静进展简介:人类的面孔、四肢等构造是如何演化而来的?这是《科学》杂志2005年公布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面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上下颌,在摄食、呼吸以及在人类社会的识别和审美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因此,颌的起源与演化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关注。  相似文献   

20.
亚洲飞蝗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福来  王元信 《生态学报》1995,15(2):134-141
从亚洲飞蝗在新疆发生基地的生境特点;形成和消退过程,分析亚洲飞蝗灾害发生消退的原因。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们经济活动常改变亚洲飞蝗发生基地的生态条件及环境,并诱发或抑制飞蝗灾害的发生。文章指出根治亚洲飞蝗灾害的有效途径是贯彻“改治并举、根除蝗”的方针;加强蝗情监测;适时防治以及通过水利建设和农田开垦,改变飞蝗发生基地和生态条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