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航天搭载,太空(空间)诱变 航天搭载,空间诱变可以简称为航天诱变育种,亦称太空育种.它是将农作物种子或供试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宇宙飞船,送到距地球200~400km的太空,利用空间宇宙射线的强辐射在高真空、微重力和交变磁场等特殊环境中进行诱变处理,使供试的农作物种子和材料产生变异,返回地面后筛选、培育出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太空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把航天技术用于育种中。从1987年到1994年,我国先后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7次51种作物300多个品种的种子搭载试验。经过八年地面育种试验,经太空处理的种子产生了有益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3.
航天搭载对小桐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航天搭载对两个种源地小桐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航天搭载降低了种子的活力;在幼苗生长方面,航天搭载对小桐子幼苗的成苗率没有显著影响,航天搭载扩大了版纳种源当代幼苗株高及地径的变异范围,对元阳种当代幼苗的株高及地径影响不明显.这说兑叫不同种源地的植物对太空环境的反应有所不同.本研究为航天技术有效的运用于小桐子诱变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1什么是太空诱变育种 自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飞船搭载了各种植物种子、微生物菌种、动物等生物材料进行太空生命科学的研究。太空诱变育种是利用返回式卫星等所能到达的空间环境对生物体诱变作用产生的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一种新型的诱变育种方法,称为航天诱变育种或空间诱变育种也称太空诱变育种。  相似文献   

5.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及其机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首创利用返地式卫星搭载植物干种子进行地面育种的工作 ,并通过近 10年的选育获得了一批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种。对水稻航天育种工作的特点 ,育种成果 ,尤其是对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机理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并对水稻航天育种工作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太空育种现状及推广前景展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作物太空育种的概念、国内外发展状况、育种程序、生物安全性和产业化推广进行综述。比较太空育种、物理诱变育种与转基因育种的生物安全性,分析太空种子研究和产业化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太空搭载决明属牧草种子对其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空搭载决明属牧草6个品种种子,通过盆栽试验观测其SP1和SP2代搭载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航天搭载能提高部分决明品种种子出苗率、能改良部分决明品种的农艺性状,对决明品种的生殖生长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空间诱变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将作物种子带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使生物体产生变化,引起生物体DNA序列结构变化和染色体畸变,进而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诱变育种新技术。它具有诱变效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无环境污染等特点,在当今作物育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空间诱变育种开辟了玉米育种的新途径,丰富了玉米育种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太空动物实验研究是人类航天科技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二十世纪以来,前苏联和俄罗斯在人类航天事业取得诸多重大成就,离不开太空动物实验的巨大贡献。太空动物实验可以评估地球生物深入探索太空的可能性,加速人类太空探索时代的来临。一批批“动物宇航员”被航天飞行器送上太空,成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驱者”以及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为载人航天和空间站建设事业奠基。因此,本文就二十世纪以来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太空动物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第1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8号”9月9日升空。“实践8号”育种卫星搭载九大类180组2000余份种子材料,拟对农业产品进行较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了明确大豆航天搭载早期世代农艺性状选择的依据,提高航天搭载育种早期世代选择效果。对6个大豆品种经过航天搭载后的SP2代变异率和SP4代选择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力高的SP2代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2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率与SP4代入选单株数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SP2代遗传力较高底荚高度和节间长度的变异率与SP4代入选单株相关达到显著水平,SP2代遗传力不高的植株高度和主茎节数变异率与SP4代入选单株相关不显著;SP2代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底荚高度、节间长度进行选择有效,而对植株高度和主茎节数选择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太空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阿拉巴马州政府于1982年共同创立,是美国政府出资建立的最大的航天科普培训基地。营地为全世界青少年提供航天尖端科技培训和体验,是美国社会公认最成功的学生课外教育营地之一。开启太空探索之旅近距离接触航天尖端科技沉浸式纯英语环境培养孩子开阔的国际视野太空营亮点活动经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学术认可NASA宇航员训练时使用的专业设备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太空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阿拉巴马州政府于1982年共同创立,是美国政府出资建立的最大的航天科普培训基地。营地为全世界青少年提供航天尖端科技培训和体验,是美国社会公认最成功的学生课外教育营地之一。开启太空探索之旅近距离接触航天尖端科技沉浸式纯英语坏境培养孩子开阔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4.
奇云 《生命世界》2012,(4):34-41
航天工程给力航天育种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在圆满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无人交会对接任务后,"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顺利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人们在欢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又一个重大突破的同时,注意到"神舟八号"飞船又一次进行了植物种子的空间搭载试验。  相似文献   

15.
研究航天搭载、~(60)Co-γ射线及其复合处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干种子M_1代的发芽率、幼苗生长、植株生长发育及其农艺性状变化.结果表明,对M_1代的生物学效应(抑制或刺激),因不同性状和不同的处理方式而不同;两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在当代对三种不同诱变处理的辐射敏感性表现一致,而两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各自对三种不同诱变处理的敏感性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许操 《植物学报》2021,56(5):516-519
现代栽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同源四倍体, 基因组高度杂合, 遗传组成复杂, 存在严重的自交衰退, 优异性状难以聚合, 使得育种周期漫长, 造成基于种子传代的马铃薯杂交育种难以突破。与此同时, 块茎无性繁殖导致马铃薯繁殖系数低、储运成本高和易携带病虫害等痼疾, 且种薯脱毒成本高, 限制其产业化发展。近期,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运用基因组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培育杂交马铃薯, 用二倍体育种替代四倍体育种, 实现了用杂交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 创制了第1代高纯度的二倍体自交系和杂种优势明显的杂交马铃薯品系。该研究是马铃薯育种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 开启了基于基因组设计和种子迭代的马铃薯生物育种新纪元。  相似文献   

17.
太空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一批的实验动物作为“先驱者”被送上了太空。本文综述了二十世纪以来欧盟、日本的空间动物实验研究现状,对动物实验的装置、结果等内容进行概述,以期为航天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黑松海防林种群种子生产动态,以胸径作为年龄和个体大小的度量,对烟台黑松海防林种群胸径与种实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结实黑松的胸径大小及分布比例,将黑松海防林种群分为5个径级(3.5~6.5、6.5~9.5、9.5~12.5、12.5~15.5、15.5~19 cm), 并分别以5、8、11、14和17 cm作为代表值,对各径级黑松种实性状进行多重比较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径大小对黑松种子生产有显著影响,随胸径增大,其生育力逐渐升高,达到17 cm径级时开始略有下降;种子大小和百粒质量随胸径增大有下降趋势,种翅大小则有所上升,这是黑松种子生产中的一种权衡,种子减小的同时传播能力增强;各径级黑松均以可育种鳞数为预测球果产生种子数量和质量的最有效指标,但可育种鳞数并不能由球果的其他性状(如球果长、宽、干质量以及总鳞片数等)进行很好的预测,说明黑松种子生产为多因素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9.
Ar^+,远红外激光,γ射线单一及复合处理水稻的诱变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r~+、远红外两种激光和~(60)Co—r射线单一或复合处理两个籼稻品种的干种子,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处理对水稻的当代生物学效应及处理二代的变异频率。结果表明,两种激光对当代的几个性状均表现为刺激效应,并有减轻,射线辐射损伤的作用,复合处理二代的变异频率和变异类型数明显高于相应的单一处理。说明复合处理是提高激光育种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以马尾松三个不同改良水平的良种生产群体子代为材料,用天然群体作为对照,采用16对SSR引物对试验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探究遗传改良对马尾松林分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群体、母树林子代、1代种子园子代及1.5代种子园子代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53、0.53、0.53、0.46;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6、0.36、0.39、0.35;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2、0.32、0.33、0.27。在这三项主要遗传多样性指标上,马尾松母树林、1代种子园及1.5代种子园的子代之间无显著差异。由此说明,在广西马尾松的遗传改良进程中,遗传多样性并未因改良选择而受到明显的影响。良种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较,马尾松良种人工林在三项主要指标上无明显下降,说明广西三类主要的良种群体都具有较好的群体缓冲能力和个体缓冲能力。该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制定马尾松育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为马尾松高世代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