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世华  刘阳 《菌物学报》2020,39(3):471-476
真菌作为世界上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生物类群与人类有着长久而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化学水平。人们意识到真菌是有害和有益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起因于两个事件:一是20世纪60年代黄曲霉毒素导致的火鸡中毒事件,二是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神奇药物的青霉素作为第一种广谱抗生素被发现(Nesbittetal.1962;Quinn2013)。这些生物活性分子叫做次级代谢产物,又叫做天然产物。在天然产物学科100多年的研究史中,大量的有益和有害的天然产物被发现,例如: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洛伐他汀、棘白霉素和紫衫醇等药物,真菌大环内酯类抗线虫thermolide类化合物,具有除草活性的aspterric acid,伏马毒素、赭曲霉素A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等真菌毒素(Hoffmeister&Keller 2008;Chen et al. 2013;Yan et al. 2018;Gil-Serna et al. 2020;Zhang et al. 2020)。  相似文献   

2.
质谱分子网络(molecular networking)常用于新颖天然产物发现及鉴定、药物代谢及药物研发等研究。目前,分子网络能够将具有相似二级质谱的化合物连接成簇,在天然产物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综述将简单介绍分子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构建分子网络的步骤,以及从化合物的鉴定及发现;鉴定天然产物的代谢产物;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定性及定量;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筛选、分离与制备;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五个方面对分子网络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PTOX)是来源于中药八角莲、山荷叶和桃儿七等鬼臼属植物的芳基四氢萘类木脂素.其化学半合成衍生物依托泊苷和替尼泊苷被用于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作为天然产物来源新药创制的典型代表,鬼臼毒素目前依赖天然提取,供求矛盾日渐突出.生物合成具有不受资源限制、反应条件友好等优势,是鬼臼毒素及...  相似文献   

4.
单纯疱疹病毒(HSV)是一种发病率极高,在全世界分布广泛的疱疹病毒,易引起多种人类皮肤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常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进行治疗,但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缺点,如:生物利用度低,溶解度小,临床多见不良反应且容易导致病毒耐药等。与核苷抗病毒药物相比,天然产物具有作用时间长、低毒、病毒不易产生耐药性等显著优点。随着对天然产物研究的深入,大量研究和实验证明:从植物或动物中提取的天然产物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有着广阔的前景,天然产物成了寻找新型抗疱疹病毒药物的重要来源。将对近年来天然产物抗HSV研究状况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为将来天然产物抗HSV感染研究提供参考和对比。  相似文献   

5.
浅谈天然产物的组合生物合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产物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产生的一些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通常具有相对复杂的化学结构,很多还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肿瘤和杀虫活性等。自从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以来.天然产物作为药物的开发和使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07年的数据统计表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一半以上是来源于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对于天然产物的研究,在如今生物学、化学和药学等领域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流行病之一,目前全球约有 4 亿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现有临床药物仍不能很好地治愈 病毒性肝炎。作为药物发现的重要来源,天然产物提供了许多能强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抑制剂。综述近 10 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抗 HBV 和 HCV 的活性中药成分和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一 紫杉醇的发现和应用 紫杉烷(Taxanes) 是一类具有三环二萜基本结构的天然代谢产物, 在植物和微生物中, 已经发现300 多种紫杉烷分子,丰度较高的组分有十余种,大多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是开发新药的良好药源,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其中发现最早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的是众所周知的一线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商品名Taxol).  相似文献   

8.
高级糖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AGE)参与了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其导致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因此探索以AGEs为靶点的DN治疗手段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关于AGE参与DN的发病机制,靶向AGE的DN治疗策略,以及天然中药基于AGE为靶点干预DN的研究进展,初步探讨了靶向AGE的DN天然药物的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9.
药物基因组学对癌症化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个体差异的遗传基础,并利用这些遗传信息来预测药物的疗效、毒性和安全性。绝大多数的癌症化疗药物在治疗效果及正常组织毒性上的个体差异一直广为关注。不仅诸多临床因素(如年龄、性别、饮食、药物相互作用等)与药物反应和治疗效果有关,而且药物分布(转运和代谢)和药物靶标的遗传变异同样可导致癌症治疗上的差异。本篇综述主要讨论当前和将来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癌症治疗和抗癌药物研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抗生素等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在临床治疗病原菌感染等重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抗生素滥用等原因导致临床上出现的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等为代表的耐药病菌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对人类生存造成了重大威胁。结合现代生物技术进展,加大放线菌来源新抗生素的开发力度刻不容缓。本文对新时期放线菌来源抗生素的发现现状、基于生理操作和基因操作的放线菌来源天然产物挖掘的技术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对放线菌来源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双硫仑作为一种治疗慢性酒精中毒的药物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近几十年研究发现它除了戒酒作用还在治疗癌症中具有巨大潜力,针对它在体外和体内模型的研究结论已有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得到证实。双硫仑通过其代谢产物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导致体内乙醛含量积累,增加细胞毒性从而抑制肿瘤干细胞增殖分化;提高细胞内活性氧的浓度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蛋白酶体活性,积累大量废弃蛋白质诱导细胞凋亡;通过抑制NF-κB下调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等。此外双硫仑与抗癌药物联合使用可提升抗癌药物药效。由于具有低毒、低成本且对肿瘤组织有趋向性等特点,双硫仑重新应用于临床作为抗癌药物具有广阔前景。简要回顾了双硫仑最新研究中阐明的双硫仑抗癌作用分子机制,展望了未来双硫仑用作新临床抗癌药物的前景,以期为双硫仑在抗癌药物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SCF(Skp1-Cullin1-F-box)复合体是一类泛素E3连接酶,F-box蛋白是构成SCF复合体的亚基之一,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中介导SCF复合体特异性的识别底物。SCF复合体通过降解特定底物在多种细胞进程中发挥关键调节作用,如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进程、转录和细胞凋亡等。F-box蛋白参与的蛋白降解过程的失调会导致肿瘤的发生,所以可针对F-box蛋白进行癌症药物的设计。该文主要对F-box蛋白家族的结构特征和它们在肿瘤发生中的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其将来作为药物靶点应用于癌症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癌症,是现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目前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是予以大剂量的化疗药物进行治疗。但大多数抗癌药物因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细胞毒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无选择性的杀伤了正常人体细胞,使得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承受了较大的痛苦,降低了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因而在药剂学研究中,须以提高药效、增强靶向性及降低毒副作用等为目标,合理地选择和开发抗癌药物给药系统。自脂质体作为新型药物传递技术引入癌症治疗以来,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递药机理,高效低毒地递送抗癌药物至病灶,因而成为现今抗癌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和最新报道,综述了脂质体抗癌药物的递药优势、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了产业化现状的基础上,对这一新型给药系统在抗癌药物递送领域中的发展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14.
实现抗癌药物的口服给药,对于癌症的化疗及患者的生活会有很大的方便性。但大多数抗癌药物直接口服给药时,由于受到胃肠道的屏蔽作用导致生物利用度降低,所以寻找一种有效的药物载体,对于实现抗癌药物的口服给药是至关重要的。纳米技术的出现,带动了纳米药物载体的发展,使得抗癌药物的口服给药有了很大的突破。对不同材料,主要包括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口服抗癌药物载体的特点以及体内体外的研究结果进行回顾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嘧啶核苷磷酸化酶(PyNPase)是嘧啶核苷补救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广泛分布于微生物及动物组织细胞中。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对PyNPase在抗癌药物合成和癌症治疗方面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综述了PyNPase与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抗癌药物评价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电穿孔结合化学药物进行肿瘤治疗的电化学疗法。电穿孔由于能使细胞膜出现瞬时微孔,从而能大大提高癌细胞对药物的吸收率、促进了药物等大分子进入细胞。这里利用电穿孔现象结合抗癌药物治疗昆明小鼠身上的S-180肉瘤,从实验数据可看出,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癌症治疗新技术具有易于控制、便于操作等优点,特别适用浅表肿瘤的治疗,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于涛  韩英伦  肖蓉  刘欣  李庆伟 《遗传》2013,35(1):55-61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在癌症以及自身免疫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取得了重大进展。当今应用于临床的单克隆抗体是在免疫球蛋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研发而得。然而近期发现的无颌类脊椎动物的特异性抗原受体-可变淋巴细胞受体(Variable lymphocyte receptor, VLR), 为抗体类试剂或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 Ig)相比, VLR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亲和力及稳定性都优于Ig类抗体, 并且抗原特异性单克隆VLR的制备技术日趋成熟。因此, VLR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并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抗体药物。文章就VLR的基本特征、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为实现VLR在临床诊断与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柯为 《生物工程学报》2004,20(3):402-402
曾报道紫杉(红豆杉)产生的紫杉醇抗癌药,用于癌症治疗具有广谱性和特效性(本刊2002,18(1):5;18(2):177)。优质的紫杉醇每千克18美元。探究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生产紫杉醇仍然是今后的目标,关键是提高紫杉醇的产率。别的植物同样蕴藏着潜在的抗癌物质资源,有待积极开发。法国一组研究发现红酒中含有一种潜在的抗癌物质叫acutissimin  相似文献   

19.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技术已发展成为新化合物结构鉴定和天然产物药物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因其具有非破坏性和无侵入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药物领域,从合成产物的表征到生物系统分子结构和构象的测定以及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等研究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核磁共振能提供丰富且精确的结构信息,如拉莫尔频率、化学位移、自旋-自旋偶合、偶极偶合和弛豫时间等参数,成为结构解析的“金标准”。本文总结了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发现、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组学以及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在固态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0.
Taxol是一种经过临床试验证明,可以有效地治疗晚期乳房癌和卵巢癌的药物。此药过去是从短叶紫杉(Taxus brevifolia Nutt.)的树皮和针叶中提取的。但短叶紫杉不仅树源稀少,而且其有效成分含量很低。据统计,从6株约100年株龄的短叶紫杉提取物制取的Taxol,只能供一位癌症患者一年治疗之用。最近,美国ESCA遗传公司已经采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方法,对短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