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研究基于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无法达到临床缓解,以及具有免疫调节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可以治疗免疫功能紊乱疾病的研究背景,评价人脐带MSC移植治疗R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共纳入50例对常规药物反应较差的活动性RA患者,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SC transplantation,MSCT)。结果显示,在MSCT后12个月,根据EULAR反应标准评价治疗效果,发现具有良好或中度反应的患者(n=30)表现为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的百分比增加,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比例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降低,IL-10水平增加,而无反应的患者(n=20)没有观察到上述现象。移植治疗没有任何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该研究结果提示,对于部分常规治疗反应差的活动性RA患者,同种异体MSCT可以改善疾病活动度与血清学指标,并恢复机体免疫稳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病,探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7 d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即正常组、手术组、细胞移植组;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利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捐献者的外周血进行动员,采用血细胞分离仪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进行鉴定及荧光标记;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将标记细胞植入经免疫抑制剂处理的大鼠体内,利用HE染色法观察模型建立后大鼠大脑的损伤情况,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在宿主体内的存活、迁移及分化情况,利用斜板实验明确细胞移植对宿主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的影响。结果:移植细胞可在宿主脑内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缺血缺氧引发的大脑功能损伤;细胞移植后,动物未现不良反应。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中枢系统损伤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有望成为一种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可有效地提高移植后细胞存活率,使细胞有效聚集于损伤部位。通过不断优化干细胞和载体选择,有效导入特定基因到MSC内,表达特定蛋白,可用于治疗获得性和遗传性疾病。我们就相关进展及问题做简要阐述,以期为基因修饰的MSC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是目前困扰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胰岛移植作为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早已得到公认,但是胰岛供体的缺乏和移植排斥反应的存在限制了胰岛移植的临床应用[1]。胰岛素替代疗法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有许多缺陷。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均质性细胞,具有供源丰富、易于获得、有自由供体、避免免疫排斥等优点,因而是较为理想的胰岛B细胞来源[2]。近年来,众多实验研究表明了通过诱导MSC分化为胰岛B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糖尿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方法试治疗大鼠糖尿病。方法 贴壁生长的MSC与大鼠胰腺的细胞共培养以检测其向胰岛细胞分化的潜能。并将体外培养扩增的MSC移植入糖尿病大鼠体内,观测其能否改善糖尿病病情及其在大鼠体内微环境中的分化情况。结果 共培养法可使MSC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对大鼠的MSC移植能明显缓解糖尿病病情。结论 MSC移植的方法对大鼠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脏手术中普遍发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可导致肝脏功能损害,目前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肝脏IRI的机制复杂,炎症反应失衡主导的损伤继发于肝脏理化损害之后,并具有全身性的特点。间充质干细胞(MSC)所具备的免疫调节功能与肝脏IRI中免疫失衡这一重要病理生理过程相契合,凭借其易获取、低免疫源性的特点,故可尝试用于IRI的治疗。目前多项试验初步验证了其有效性,但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可见,MSC用于肝脏IRI的治疗拓展了细胞治疗的应用范围,并为肝脏IRI提供了可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具有向内、中、外3个胚层包括肌腱、韧带、肝细胞、心肌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等分化、发育的潜能。有研究表明,MSC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它可以通过与免疫细胞直接接触和分泌细胞因子等机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从而成为移植免疫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MSC的生物学特性、免疫抑制作用及在移植免疫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细胞总数为(2~6)× 107个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和腰穿鞘内注射途径移植到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1例HSP患者体内.术后随访1年余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双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不需借助拐杖或他人帮助可独立行走,并且步态平稳,移植后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明显的不良反应.随访1年余该患者的症状持续缓解无复发.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HSP近期疗效明显,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环境对移植骨髓基质细胞(MSC)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近交系Wistar大鼠,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塞模型.术后1周,将来自同种供体、经体外扩增和DAPI标记的MSC分别植入梗塞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移植后1、2、4周取材、连续冰冻切片,观察两种环境中MSC的分布、迁移及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TnT)的表达.结果植入梗塞区中的MSC扩散较快、增殖似更明显.两种环境中都可见移植细胞表达TnT,且有少数细胞呈现心肌样横纹,但梗塞区移植细胞TnT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缺血区.结论急性心肌梗塞环境有利于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UCBSC)外周静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人UCBSC外周静脉移植治疗,治疗后定期观察患者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UCBSC移植治疗后2周,各项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周,除ALT和AST有所改善外(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善;治疗后8周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12周有显著性改善(P<0.01).治疗后4周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腹水减少和双下肢浮肿减轻15例(75.0%)、乏力好转16例(80%)、食欲改善13例(65%).UCBSC移植后12周患者总体生存率为90%,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UCBSC静脉移植后4周和8周因为肝性昏迷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而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细胞移植相关的副作用.结论:UCBSC外周静脉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内可以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间充质干细胞(MSC)与鞘氨醇-1-磷酸(S1P)联用对急性肺损伤发生过程中S1P代谢相关酶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构建脂多糖(LPS)刺激的急性损伤的肺内皮细胞模型,与MSC及S1P非接触共培养后,利用细胞实时无标记系统,考察MSC与S1P联用对损伤细胞微电子阻抗的增强保护作用,利用RT-PCR考察两者对损伤细胞中S1P代谢相关酶的表达调控作用。结果:MSC与S1P联用与单独使用时相比,作用靶点和效果有显著差别,MSC单独使用时仅下调鞘氨醇激酶1(Sph K1)、S1P裂解酶(S1PL)和鞘磷脂合成酶1(SMS1)的表达,但当将MSC和S1P联合使用时,其对S1PL的下调作用丧失,而鞘氨醇激酶2(Sph K2)和鞘磷脂合成酶2(SMS2)的表达明显下调。结论:MSC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手段,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S1P代谢相关基因,而且其与S1P的联用对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并不是简单的作用叠加,而是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治疗结果。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MSC与S1P联用,通过改善内皮屏障的生物学功能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协同机理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去氧乙烯基环己烯(VCD)所致卵巢早衰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VCD(160mg kg-1,day-1)连续腹腔注射来诱导小鼠卵巢早衰。每侧卵巢注射转染了绿色荧光基因小鼠骨髓来源的MSCs,于移植后14、28天及45天,取各组血液标本及卵巢组织,同时观察小鼠动情周期的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FSH、LH水平,显微镜下观察MSC在卵巢的分布。结果:MSCs移植后各组均可见绿色荧光,并且主要分布于卵巢间质区,卵巢泡膜细胞区也可见绿色荧光细胞。MSCs组动情周期较实验对照组缩短,FSH与LH水平较实验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卵巢早衰小鼠的卵巢内分泌功能,并且长时间存在于卵巢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成为卵巢早衰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和骨髓源内皮祖细胞(Bone Marrow Endothelialprogenitor cells,BM/EPC)移植促进血流重建的效果,为进一步优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获取Lewis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分化为MSC和EPC。采用Lewis大鼠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在模型建立后3天,将0.8mlD-Hanks液注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对照组(n=6);将8×106个骨髓MSC植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MSC组(n=6);将体外培养的8×106个EPC植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EPC组(n=6)。细胞移植后3周行缺血大鼠后肢动脉造影,检测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获取缺血侧后肢腓肠肌,分别行CD31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MSC组与EPC组侧支血管数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高于对照组;EPC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MSC组,二者均高于对照组;MSC组与EPC组小动脉密度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内皮祖细胞移植均能够明显促进血流重建,而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优势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中脑腹侧的多巴胺能(dopaminergic,DA)神经元缺失造成。这类疾病可通过移植由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 ESC)或其他途径获得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实现治疗。然而,在应用于临床之前,需要对这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合适的动物模型中进行充分、全面的评价。为评价由临床级人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是否安全、有效,根据先导专项部署,我们建立了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猴模型,并将由人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植入受损猴脑区。结果表明,在所有接受细胞移植的猴中,未发生移植细胞形成的肿瘤和继发肿瘤。移植细胞可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并使局部多巴胺水平提高,带来不同程度的行为学改善。这些发现提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安全、有效,可进一步应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衰大鼠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大鼠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在病损心肌体内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情况。将96只Wistar大鼠,用阿霉素成功诱导了54只心衰模型,随机分成3组,移植组为左室前壁注射MSC,对照组注射培养基,心衰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由彩色超声心动图(TTE)监测左室心功能参数。8周检测完成后取出心脏标本,做冰冻切片脏染色观察病损心肌结构的变化及免疫荧光检查植入MSC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及心肌特有的连接蛋白(Cx43)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植入的MSC存活并表达了MHC及Cx43,其周围宿主心肌细胞肿胀明显减轻。在移植MSC2周后,心功能开始改善,至8周时,心功改善能更明显。由此得出结论:MSC在病损心肌体内不仅能存活、分化为心肌细胞,使病损心肌组织病变减轻。而且可显著改善心衰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粪菌移植在体外循环术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兰大一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行粪菌移植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20例,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降钙素原、肠道菌群失调程度、Hart腹泻计分的变化,统计痊愈率并随访1个月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粪菌移植治疗后所有患者降钙素原明显下降[(2.79±2.93)vs (0.83±0.86)ng/mL],Hart腹泻计分明显减少[(20.40±2.62)vs (4.15±2.7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明显改善(P0.05)。患者痊愈率达95%。治疗期间及随访1个月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粪菌移植可以明显改善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炎症反应,且无不良事件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例糖皮质激素耐药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在原有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4次为1个疗程,每次间隔1周。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移植相关死亡、输注相关不良事件和复发率。结果:5例患者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后2例获得完全缓解(CR)、2例获得部分缓解(PR),1例患者死亡。2例CR患者分别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368、452d后停用免疫抑制剂,随访1~1.5年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复发;2例PR患者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84、96d后开始进入免疫抑制剂减量阶段,目前病情仍稳定并存活。1例患者死于原发病无复发性肺部严重感染。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未观察到与治疗有关的副作用。新鲜制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活力(92%~95%)高于液氮冻存37℃水浴复苏细胞活力(72%~76%)。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治疗可以改善糖皮质激素耐药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症状且不增加恶性血液病复发率,新鲜制备间充质干细胞活性高于液氮冻存复苏细胞。  相似文献   

18.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目前其治疗只停留在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阶段。由于神经细胞是难以再生的一种细胞类型,寻找替代神经细胞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移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表明,MSC(mesenchymal stem cell)、ESC(embryonic stem cell)或i PSC(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能在体外分化为神经细胞,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但目前受到神经分化效率低、免疫排斥等因素的限制。研究显示,micro RNA具有参与神经发育和分化等作用,且具有重编程神经干细胞并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能力。因此,该文就micro RNA参与体细胞的重编程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机制与作用等作一简要综述,探讨micro RNA对体细胞重编程调控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治疗中TGF-β与IL-6介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双向调节作用与机制。方法:分离纯化BMSCs,并与EAE大鼠动物模型淋巴细胞共培养,应用抗TGF-β和IL-6单克隆抗体封闭TGF-β或IL-6通路,ELISA检测不同比例MSC与淋巴细胞共培养中对细胞因子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对Th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过继免疫临床评分检测BMSC治疗中的关键通路。结果:1:10比例BMSCs共培养组与对照组相比,IL-17分泌量下降(P0.05),Treg细胞显著增高(P0.05)而Th17细胞显著降低(P0.05),共培养后的淋巴细胞进行过继免疫回输后,1:10干细胞共培养组临床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1:100比例共培养组与上述结果相反,中和TGF-β和IL-6抗体可以调节此免疫作用。结论:BMSCs通过TGF-β和IL-6通路调节免疫系统调节性T细胞(Treg)和Th17的细胞平衡,此过程与BMSCs剂量密切相关,本研究可为干细胞更好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治疗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细胞总数为(5~7)×107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途径移植到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2例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4次为1个疗程,每次间隔1周。治疗后随访1年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生化和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治疗后1月余,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由3.6和4.0分别降低为2.2和2.6,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和类风湿因子抗体滴度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随访1年余未观察到与治疗有关的副作用,并且症状持续缓解无复发。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治疗可缓解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且未观察到与治疗有关的副作用,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