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和骨髓源内皮祖细胞(Bone Marrow Endothelialprogenitor cells,BM/EPC)移植促进血流重建的效果,为进一步优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获取Lewis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培养分化为MSC和EPC。采用Lewis大鼠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在模型建立后3天,将0.8mlD-Hanks液注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对照组(n=6);将8×106个骨髓MSC植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MSC组(n=6);将体外培养的8×106个EPC植入大鼠缺血侧后肢,为EPC组(n=6)。细胞移植后3周行缺血大鼠后肢动脉造影,检测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获取缺血侧后肢腓肠肌,分别行CD31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MSC组与EPC组侧支血管数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高于对照组;EPC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MSC组,二者均高于对照组;MSC组与EPC组小动脉密度无显著性差异,二者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内皮祖细胞移植均能够明显促进血流重建,而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优势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环境对移植骨髓基质细胞(MSC)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近交系Wistar大鼠,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塞模型.术后1周,将来自同种供体、经体外扩增和DAPI标记的MSC分别植入梗塞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移植后1、2、4周取材、连续冰冻切片,观察两种环境中MSC的分布、迁移及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TnT)的表达.结果植入梗塞区中的MSC扩散较快、增殖似更明显.两种环境中都可见移植细胞表达TnT,且有少数细胞呈现心肌样横纹,但梗塞区移植细胞TnT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缺血区.结论急性心肌梗塞环境有利于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的不同干预时间对兔局部短期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8-06/2010-06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6组(n=6);假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IR组)、缺血后适应组(Post1-4组).除S组外,其余5组均接受左冠脉前降支15min阻断和30min再灌注,Post1-4组在15min缺血后分别接受连续3次缺血/再灌注10s、15s、30s及45s的后适应.TUNEL分析检测兔短期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后适应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量Post1-4组高于IR组[(6.83±1.17),(7.33±1.37),(8.50±1.05),(6.83±1.47),(3.67±1.37),P<0.05];Bax基因的蛋白表达量Post1-4组低于IR组[(7.33±1.21),(6.50±1.05),(4.33±0.82),(6.50±1.05),(8.83±1.17),P<0.05].缺血后适应Post3组与Post1、Post2、Post4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ost1、Post2、Post4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暂缺血/复灌的持续时间10s、15s、30s及45s均可减少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而30s是最佳的短暂缺血/复灌的干预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常规血运重建失败的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14例卢瑟福4~5级肢体缺血患者,术前均曾接受常规血运重建治疗,包括人工血管旁路术、动脉支架植入术等,中位年龄(48±15)岁,术后缺血无显著改善,或短期内复发。接受GCSF动员5 d后,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获得移植物后,肌肉注射于缺血肢体。接受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共计11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共计3例。术后12个月保肢率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无痛步行时间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4例均获随访,平均(42±25)个月(12~74个月),1例死亡,2例截肢,死亡及截肢患者均为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2年总体生存率92.86﹪(13/14),无截肢生存率78.57﹪(11/14)。术前平均无痛步行时间(3±2)min,术后6个月(12±8)min,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F=14.95)。术前平均Wong-Baker疼痛评分为7±1,平均静息痛缓解起始时间为术后(3±1)周,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为1±1,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F=18.00)。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常规血运重建失败的重度肢体缺血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衰大鼠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大鼠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在病损心肌体内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情况。将96只Wistar大鼠,用阿霉素成功诱导了54只心衰模型,随机分成3组,移植组为左室前壁注射MSC,对照组注射培养基,心衰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由彩色超声心动图(TTE)监测左室心功能参数。8周检测完成后取出心脏标本,做冰冻切片脏染色观察病损心肌结构的变化及免疫荧光检查植入MSC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及心肌特有的连接蛋白(Cx43)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植入的MSC存活并表达了MHC及Cx43,其周围宿主心肌细胞肿胀明显减轻。在移植MSC2周后,心功能开始改善,至8周时,心功改善能更明显。由此得出结论:MSC在病损心肌体内不仅能存活、分化为心肌细胞,使病损心肌组织病变减轻。而且可显著改善心衰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邬颖  陈庚新  徐学峥 《生理学报》1985,37(3):209-215
本实验以心室颤动阈(VFT)作为心室易颤性的指标,观察胆碱类物质氨甲酰胆碱对大鼠缺血心室 VFT 的影响及其与心肌 cAMP 和 cGMP 水平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氨甲酰胆碱可提高正常心脏和急性局部缺血心脏的 VFT,提高缺血和未缺血心肌的 cGMP 水平,但明显降低缺血心肌 cAMP 水平,使缺血和未缺血心肌的 cAMP/cGMP 比值显著降低,其作用与肾上腺素正好相反。实验结果还表明,急性局部缺血心脏的 VFT 与缺血心肌 cAMP/cGMP 比值之间有密切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r=-0.905(n=22,P<0.001)。上述结果提示缺血心肌 cAMP/cGMP 比值的提高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大鼠脊髓匀浆培养液对骨髓基质细胞(bone n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存活、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予以传代。正常脊髓匀浆培养液组(Normal组):将BMSCs置于正常大鼠脊髓匀浆培养液中培养;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匀浆培养液组(IR组):将BMSCs置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脊髓匀浆培养液中培养;缺血预处理脊髓匀浆培养液组(IPC组):将BMSCs置于缺血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匀浆培养液中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BMSCs凋亡率,MTT法检测BMSCs增殖,Transwell小室检测BMSCs迁移能力。结果与Normal组比较,IR组的BMSCs凋亡率增高,增殖能力下降,迁移能力下降;与IR组比较,IPC组的BMSCs凋亡率降低,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增强。结论缺血预处理大鼠脊髓匀浆培养液增强骨髓基质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异丙基肾上腺素(ISO)致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TNF-琢、 IL-1茁和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大鼠的MSCs;雄性Wistar 大鼠45 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15)、模型组(n=30)。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模型组采用170 mg/kg的剂量皮下注射ISO,连续4 天给药;各组动 物末次皮下注射4 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模型组LVEF<70 %的大鼠(n=20)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10)和培养液组(n=10), 后大鼠开胸,细胞移植组将150 滋L(3× 106MSCs)用微注射器分4 点注射到左心室前壁,培养液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与心肌内注射 等量细胞培养液。移植后4 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的心功能,并取心脏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后4 周,与正常对照组 比较,细胞移植组和培养液组LVDs明显增加,EF 和FS明显下降(P<0.01);而和培养液组相比,细胞移植组LVDs 明显下降、EF 和FS 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培养液组比较,细胞移植组TNF-琢、IL-1茁和IL-6 阳性表达细胞明显降低 (P<0.05,P<0.01,P<0.01)。结论:MSCs 移植可以改善心衰大鼠的心脏功能,同时下调心衰大鼠心脏炎性细胞因子TNF-琢、IL-1茁和 IL-6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同胞全相合移植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SAA患儿(56例),分为治疗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5例),对照组(同胞全相合移植,21例)。其中患儿年龄、诊断距离移植时间、总单个核细胞数、总CD34+细胞数、中位随访时间、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及等级资料[供受体血型相合程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分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分级、出血性膀胱炎分级、渗漏综合征分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性别、疾病种类、供体与受体性别、预处理方案、CD20单抗的使用、HLA配型、供体来源、移植物来源、植入综合征、巨细胞病毒(CMV)血症、EB病毒(EBV)血症、死亡人数、植入失败人数和骨髓增殖不良人数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生存曲线以及累积发生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并使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19+B细胞的重建延迟,而CD16+CD56+NK细胞数量移植后6个月开始增加,逐渐达到对照组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GVHD、cGVHD、植入综合征和骨髓增殖不良累积发生率(14.29﹪±7.64﹪比57.14﹪±8.36﹪,11.67﹪±7.75﹪比61.59﹪±9.65﹪,9.53﹪±6.41﹪比74.86﹪±7.43﹪,0.0﹪比14.29﹪±5.91﹪)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MV与EBV感染,5年总体生存率(OS)、无失败生存率(FFS)、无GVHD失败存活率(GFFS)、Ⅲ-Ⅳ度aGVHD及广泛性cGVHD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单倍体移植是治疗儿童SAA的有效治疗方案,但与同胞全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其GVHD发生率较高,植入综合征和骨髓增殖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优化单倍体移植方案有望降低并发症,提高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芪丹通脉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缺血心肌趋化迁移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移植组,益气组,活血组。芪丹通脉片组,各组大鼠灌服中药14天后,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经尾静脉注入DIO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天后取缺血部位的心肌,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计算出每克心肌所含有的DIO阳性细胞数;行冰冻切片,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DIO阳性细胞;4周后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峰压(LVP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变化速率(+LVdp/dtmax)和最大下降速率(-LVdp/dtmax)。结果:芪丹通脉片组较益气组、活血组、单纯移植组,每克心肌所含有的DIO阳性细胞数增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冰冻切片镜下观察,芪丹通脉片组阳性细胞数较益气组、活血组、单纯移植组增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功能检测示:芪丹通脉片组MAP、LVPSP、+LVdp/dtmax、-LVdp/dtmax较益气组、活血组、单纯移植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芪丹通脉片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缺血心肌趋化迁移的作用,益气与活血中药配伍应用优于单纯益气药或活血药。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miR-92a与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的相关性,以及miR-92a表达改变对抗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将21只大鼠分为7组,每组3只,分别为A:假手术(Sham)组;B:缺血(Model)组(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3只:6 h,12 h,24 h);C:缺血再灌注(IR)组(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3只:6 h,12 h,24 h)。缺氧模型建立,分为Control组和IR组。缺氧/复氧模型建立,分为Control组、Mimic组、Inhibitor组。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miR-92a、MAP2K4 (MKK4)和MAPK8(JNK1)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active Caspase-3、pJNK1的表达。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IR处理后大鼠肝组织损伤增加,缺血12 h时损伤最重,同时Bcl-2、active Caspase-3、pJNK1和MKK4表达增加,缺血引起细胞凋亡;IR处理后,大鼠肝组织miR-92a表达水平上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过表达miR-92a能降低active Caspase-3、IL-1β和IL-18的表达。抑制miR-92a表达,Bcl-2、active Caspase-3、pJNK1、IL-1β和IL-18表达会显著上升,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大鼠肝脏miR-92a的表达能抵抗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损伤和凋亡,与miR-92a调控抗凋亡蛋白、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及促进细胞增生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后适应缺血时间窗的选择对小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适应对小鼠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不同缺血时间窗的后适应心脏保护作用的差异 .方法 96只成年C57/BL小鼠随机分为缺血时间30、45 min和60 min的三组,每组又分为后适应和缺血再灌注两种处理.通过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在完全再灌注早期给予反复短暂再通/闭塞的缺血后适应.采用Evans blue和TTC染色的方法确定缺血心肌和梗死心肌面积,并测定血清的心肌酶含量、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与丙二醛 (MDA) 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缺血30 min后适应组、缺血45 min后适应组心肌梗死面积分别比相同缺血时间的再灌注对照组减少53.1%和3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后适应可明显降低血清心肌酶、提高心肌SOD的活性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恶化;缺血60 min后适应组梗死心肌面积无明显降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心肌处于轻中度水平的缺血损伤,在恢复冠脉血流的早期施行缺血后适应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肌再灌注损伤,但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心肌保护作用就明显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异丙基肾上腺素(ISO)致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大鼠的MSCs;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模型组(n=30)。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模型组采用170mg/kg的剂量皮下注射ISO,连续4天给药;各组动物末次皮下注射4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模型组LVEF〈70%的大鼠(n=20)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10)和培养液组(n=10),后大鼠开胸,细胞移植组将150μL(3×10^6MSCs)用微注射器分4点注射到左心室前壁,培养液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与心肌内注射等量细胞培养液。移植后4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的心功能,并取心脏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移植后4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和培养液组LVDs明显增加,EF和FS明显下降(P〈0.01);而和培养液组相比,细胞移植组LVDs明显下降、EF和FS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培养液组比较,细胞移植组TNF—α、IL-1β和IL-6阳性表达细胞明显降低(P〈0.05,P〈0.01,P〈0.01)。结论:MSCs移植可以改善心衰大鼠的心脏功能,同时下调心衰大鼠心脏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心肌病心力衰竭SD大鼠模型,存活33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BMSCs组和BMSCs+bFGF组,每组11只。另设正常对照组(n=8)。取体外培养的第三代SD大鼠BMSCs,质粒-bFGF转染BMSCs,BrdU标记后,分别将BMSCs(3×10~6个)、bFGF转染的BMSCs(3×10~6个)或等体积培养基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进行移植。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检测大鼠心功能,大鼠心脏切片行免疫组化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室组织bFGF的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精确概率法。结果 BMSCs移植4周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心功能指标LVSP(121.13±12.28)mmHg,LVDEP(3.86±1.25)mmHg,LV+d P/dt(3671.25±172.50)mmHg/s和LV-d P/dt(3221.63±259.57)mmHg/s;模型组心功能指标LVSP(81.29±12.39)mmHg,LVDEP(16.43±4.12)mmHg,LV+d P/dt(2344.29±98.63)mmHg/s和LV-d P/dt(2244.29±103.10)mmHg/s;BMSCs组心功能指标LVSP(97.00±6.39)mmHg,LVDEP(12.00±2.73)mmHg,LV+d P/dt(2876.25±118.31)mmHg/s和LV-d P/dt(2726.25±303.23)mmHg/s;BMSCs+bFGF组心功能指标LVSP(109.38±12.78)mmHg,LVDEP(9.25±1.67)mmHg,LV+d P/dt(3037.50±161.22)mmHg/s和LV-d P/dt(3000.13±149.77)mmHg/s,移植组各指标均有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9、36.61、111.11、26.54,P均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心室组织切片上可见Brd U阳性细胞存在。模型组大鼠心室心肌组织bFGF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1.28±0.06 vs 1.00±0.00,t=10.46,P0.01),BMSCs组高于模型组(1.37±0.05 vs 1.28±0.06,t=3.39,P0.01),而BMSCs+bFGF组高于BMSCs组(1.44±0.03 vs 1.37±0.05,t=2.86,P=0.01)。Western Blotting示,正常对照组大鼠心室组织bFGF蛋白表达最低,模型组高于正常对照组(1.31±0.09 vs 1.00±0.00,t=5.48,P=0.01),BMSCs组高于模型组(1.46±0.05 vs 1.31±0.09,t=2.68,P=0.03),而BMSCs+bFGF组高于BMSCs组(1.84±0.09 vs 1.46±0.05,t=6.79,P0.01)。结论转染bFGF基因的BMSCs移植可提高阿霉素所致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心脏的bFGF水平,改善大鼠心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BMSCs移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七皂苷R1对大鼠缺血心肌VEGF、bFGF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39只,建立心肌梗死(AMI)模型,术后24h存活大鼠随机分为药物组(n=13)、对照组(n=13),另设假手术组(n=8)。药物组给予三七皂苷R1水溶液(2.5 mg·kg-1·d-1)腹腔注射、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用药4周。于实验终点处死大鼠,心肌组织取材,Ⅷ因子染色计数微血管数(MVC)及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血心肌VEGF、bFGF蛋白的表达。结果:药物组及对照组MVC、MVD均高于假手术组,且药物组高于对照组(P0.05);大鼠缺血心肌药物组及对照组VEGF、bFGF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药物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七皂苷R1促进大鼠缺血心肌血管再生同时可上调缺血心肌VEGF、bFGF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缺血状态的改善程度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4 年7 月至2010 年11 月期间187 例252 髋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分别采集 187 例患者骨髓200 -360 ml,采用 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单个核细胞总数为(2.4 ~ 7.8)× 108 个,流式细胞仪检测 CD34+ 细胞和 CD133+ 细胞在所分离出的干细胞悬液中的含量分别为2.47﹪± 0.58﹪和1.29﹪± 0.35﹪,然后将单个核细胞用生理盐水制备成细胞悬液 20 - 30 ml,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行超选择性股骨头供血动脉内干细胞移植术.按世界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对骨坏死分期,设自身前后对照观察疗效.移植术后第 3、6、12、24、36 和48 个月,根据髋关节 Harris 评分评价疗效,移植术后6 个月通过复查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 DSA,观察其新生血管形成情况,以后每隔 6 个月采用影像学方法观察股骨头形态学变化.结果 (1)临床疗效:对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187 例患者随访 3 ~ 48(24.2 ± 4.5)个月,其中髋关节疼痛缓解者 158 例(占患者总数的 84.5﹪),髋关节功能改善者 146 例(占患者总数的 78.1﹪),行走间距延长者 149 例(占患者总数的 79.7﹪);(2)影像学检查:干细胞移植术后 6 个月187 例患者中54 例行股骨头供血动脉 DSA 检查,48 例显示供血动脉较移植术前明显增多、增粗,血流速度增快,12 ~ 24个月后 72 例患者股骨头区骨质病变获得改善.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内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对因缺血导致坏死的股骨头无再次损伤,能够有效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17.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后肺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肢体缺血/再灌注组(LI/R),缺血预适应组(IPC)和L-NAME组。各组大鼠均于肢体缺血4h再灌注4h处死,分别测定其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浆及肺组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计算血浆NO/ET比值;以及肺湿干比(W/D)、肺系数(LI),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大鼠LI/R后4h,PaO2明显降低;W/D、LI、血浆及肺组织的MDA、NO、ET和肺组织MPO活性均明显增加,而血浆NO/ET比值明显减小。与LI/R组比较,IPC组各项损伤指标明显减轻,NO水平升高,血浆NO/ET比值明显增大。与对照组和IPC组比较,L-NAME处理组,各项损伤指标数值明显增加,NO水平降低;血浆NO/ET比值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各组大鼠PaCO2的变化无显著性。结论: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内源性NO合成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一种用于研究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复制L-6TG大鼠肌母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模型.方法:将培养的L-6TG大鼠肌母细胞随机分为2组:①正常对照组(C组),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观测了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Ca2 含量的变化;采用MTT法检测线粒体的功能;在光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6TG大鼠肌母细胞IR 4h后培养上清中LDH、细胞内XOD、Ca2 含量明显增加,细胞内SOD及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降低,细胞严重受损,明显圆缩,并有脱落现象.结论:应用模拟缺血液和再灌液可成功复制L-6TG大鼠肌母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9.
大鼠肢体预缺血减小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梗塞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g JH  Liu YX  Ji ES  He RR 《生理学报》2004,56(1):41-46
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大鼠上观察肢体预缺血(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LIP)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心肌的影响,旨在探讨LIP对IR心肌有无保护效应,并明确腺苷和神经通路是否参与此效应。所得结果如下:(1)在心脏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过程中,梗塞心肌占缺血心肌的51.48±0.82%。(2)LIP时心肌梗塞范围为35.14±0.88%,较单纯心肌缺血-再灌注时显著减小(P<0.01),表明LIP对心肌有保护作用。(3)事先切断股神经可取消LIP的保护效应。(4)股动脉内局部给予腺苷(10nmol/kg),可模拟LIP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心肌梗塞范围是37.28±1.68%,而股静脉内注射同等剂量腺苷则无保护作用。(5)股动脉内预先应用腺苷A.受体拈抗剂8-环戊-1,3-二丙基嘌呤(DPCPX)(32 nmol/kg)可部分阻断LIP诱发的心肌保护效应。以上结果表明,肢体短暂预缺血可减小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梗塞范围,而局部释放的腺苷和由此所激活的相关的神经通路在LIP的心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3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后适应(IP)组。利用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应用Westernblot检测大鼠局灶性脑I/R损伤后p38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细胞数量和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而IP组凋亡细胞数量和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IR组(P〈0.01)。结论:缺血后适应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发生,此作用可能与下调p38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