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玉真  王志泰  包玉  魏文飞  杨兴艺 《生态学报》2023,43(11):4632-4650
快速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内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研究植物群落特征对人为干扰的响应规律可为城市残余生境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植被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典型的喀斯特多山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区域,城市遗存山体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与群落生态学调查和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不同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对城市遗存山体植被特征、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度人为干扰强度下城市遗存山体植被覆盖度(FVC)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值最高;复垦干扰下FVC和NPP值相一致且为最高,中小型公园化利用山体FVC和NPP值完全不一致且NPP最低。(2)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和方式下城市遗存山体间的平均物种数和生活型构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整体上城市遗存山体的平均物种数在不同干扰强度下表现为轻度人为干扰 > 中度人为干扰 > 重度人为干扰;不同干扰方式下的平均物种数呈现为人为踩踏 > 构筑物 > 工程建设 > 公园化利用 > 复垦 > 工程开挖的趋势;重度干扰下城市遗存山体的落叶乔木、灌木占比最高,中度干扰下常绿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主。(3)不同干扰强度下城市遗存山体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偏低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乔木层、灌木层Shannon-Wiener (H'')、Simpson (D)、Margelf (R)指数在中度干扰强度最大,而在草本层均最小;均匀度Pielou (Jh)指数在乔木层和草本层中表现为轻度人为干扰 > 中度人为干扰 > 重度人为干扰,而在灌木层完全相反。(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干扰方式下的差异较大;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在人为踩踏和构筑物建设干扰方式下显著高于其它干扰方式,工程开挖为主的干扰方式下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各指数均偏低且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轻中度人为干扰对城市遗存山体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不突出,且中度干扰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重度干扰对城市遗存山体植物群落特征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杜鹃花作为城市园林绿化中的重要观赏树种,了解其种子萌发的特性对杜鹃花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庐山植物园9种杜鹃属植物为实验材料,在25℃恒温条件下对其萌发情况进行观测,分析不同种杜鹃的千粒重和萌发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杜鹃花植物种子较为细小,千粒重仅为0.134~0.268 g。室温贮存下不同杜鹃花属植物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指标的变化趋势相同,其中百合花杜鹃的四个萌发指标均处于9种杜鹃的首位。通过萌发特性分析比较,不同种杜鹃花萌发能力大小为百合花广福杜鹃猴头杜鹃云锦杜鹃短脉杜鹃腺绒杜鹃桃叶杜鹃红滩杜鹃井冈山杜鹃,为扩大杜鹃花的种子繁育及引种驯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冯骏  张继辉  疏义林  姚龙  唐鑫生  吴海龙 《生态学报》2015,35(17):5638-5647
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是一种小型山溪蛙类,由于叫声独特,种内具有超声通讯功能而引起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广泛关注。首次针对皖南凹耳臭蛙地理分布、生境选择以及人为干扰强度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9县1区32条不同的山溪,发现其中的16个有凹耳臭蛙分布,除黄山区的香溪和浮溪具文献记录外,其余14个分布点均为首次报道。基于现存凹耳臭蛙分布点的水系关系,推测该物种在皖南的分布呈现出以青弋江、新安江和水阳江三大水系为纽带、间断分布的格局。对其中10个分布点222只凹耳臭蛙生境选择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夜晚活动周期内,该物种对乔木、灌木丛、草本植物、岩石、沙滩和倒伏朽木等不同生境的选择具有显著差异(F5,54=25.75,P0.001),栖息在草本植物和灌丛中蛙的数量明显多于栖息在其它几种生境类型中的蛙类。暗示溪流沿岸的草本植物和灌丛对该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乔木对其非活动周期的隐蔽可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破坏程度,将人为干扰程度划分为强、中和弱3种不同强度,对不同干扰强度下种群相对密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等干扰强度下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强度下的种群密度(F2,13=8.155,P=0.005)。推测适度的人为干扰可能增加了栖息地内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对蛙类的生存和繁衍更为有利。但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强,对溪流沿岸植被的破坏更为剧烈,种群密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贾真真  李苇洁  田奥  王加国 《生态学报》2021,41(11):4641-4649
为揭示旅游干扰对于百里杜鹃风景区杜鹃群落特征影响,选取杜鹃纯林和杜鹃混交林两种杜鹃群落,分析干扰对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进行样地设置和调查,通过旅游影响系数分析样地旅游干扰等级,并分析对比了不同旅游干扰程度和干扰方式对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1)百里杜鹃景区共有植被67科102属130种,其中杜鹃纯林共有植被97种,以马缨杜鹃、箭竹和露珠杜鹃为优势物种,杜鹃混交林共有植被115种,以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和映山红为优势种;2)两种杜鹃群落均在中等干扰水平时具有最高的Berger-Parker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中度干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杜鹃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不同的是两种群落的Shannon指数变化趋势不同,在杜鹃纯林中表现为中度干扰>轻度干扰>重度干扰,而在杜鹃混交林中中度干扰>重度干扰>轻度干扰,相较于杜鹃纯林,杜鹃混交林物种更为丰富,在旅游干扰下生物多样性更为稳定,抗干扰能力更强,而杜鹃纯林受旅游干扰波动显著;3)垃圾指数、踩踏指数与杜鹃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生长结构无明显相关性,而垃圾指数与杜鹃纯林Shannon多样性指数、物种数以及草本均高呈显著负相关,踩踏指数与杜鹃纯林灌木层高度、盖度呈现极显著负相关,与草本均高呈显著正相关;4)各杜鹃群落对旅游干扰有不同响应,为保持杜鹃群落稳定性,应在花季适当分流,严格控制杜鹃纯林的重度干扰。  相似文献   

5.
野生杜鹃花迁地保护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半定量评价法 ,对四川都江堰中国杜鹃园内引种的来自各地的、分属杜鹃属 7亚属、 35组 (或亚组 )的 131种杜鹃花的适应能力和对各生态因子的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很适应的占 2 5 % ,适应的占 5 2 % ,欠适应的占 15 % ,不适应的占 8%。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的多数种类或主要分布于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中的杜鹃类群 ,很适应或适应中国杜鹃园的生境 ;而主要分布于高山灌丛、高山草甸上和低海拔松 -栎林中的杜鹃类群 ,表现为欠适应或不适应当地的生境条件。从上述证据中我们认为中国杜鹃园地址的选择基本上满足了杜鹃花的迁地保护需要。  相似文献   

6.
高黎贡山羚牛生境选择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羚牛指名亚种的生境调查研究,在调查点内对与羚牛生存有关的生境因子(植被型、郁闭度、坡向、坡位、水源、人为干扰、距主要公路距离、距农用地距离)进行了调查统计。在研究中,将这些生态因子分别分成了3个等级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羚牛在不同生境中出现概率的预测方程,通过分析后发现,影响高黎贡山羚牛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是人为干扰和隐蔽条件,其次是距农业用地距离、距主要公路距离和水源,坡度、坡向和植被型对羚牛生境选择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西藏杜鹃花属植物资源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西藏杜鹃花属植物共有180种(不包括种下分类等级),隶属于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毛枝杜鹃亚属和糙叶杜鹃亚属5个亚属,以常绿杜鹃亚属(58.89%)和杜鹃亚属(38.33%)为主.从生活型来看,西藏杜鹃花属植物可分为灌木型(123种...  相似文献   

8.
人为干扰对乌海市四合木小灌木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山  潮洛濛 《生态学报》2014,34(21):6346-6354
以乌海市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Quickbird高分辨率影像,结合四合木群落野外调查数据,对乌海市四合木分布区在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下的景观格局和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干扰越强烈,四合木生境破碎化程度越严重。在植株生理年龄相近,生境相同时,四合木的高度、冠幅以及重要值随人为干扰加剧,变化趋势明显。受人为干扰程度越强地区,其物种丰富度指数越小,生物多样性越低。干扰强度发生变化时,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在0.77—0.90间。  相似文献   

9.
以雅安市雨城区段青衣江河岸带的草本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选取沿岸受3种不同强度人为干扰的样地(轻度干扰的河滩地、中度干扰的割草地和重度干扰的弃耕地),探究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青衣江沿岸的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类型的样地中共观测到64个物种,隶属于26科53属,物种数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分析重要值发现,不同干扰强度下群落的主体均为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的种类,各物种重要值的差异不大,优势种不明显,种间竞争激烈;受不同干扰强度群落的生境存在差异,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群落的生态位重叠值在0.5以上的物种数比率分别为95.0%、85.4%、74.2%,受不同强度干扰群落之间的物种相似程度不同,轻度干扰与中度干扰、中度干扰与重度干扰、轻度干扰与重度干扰的群落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733、0.719、0.625;受不同强度人为干扰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的大小排序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但Simpson指数H'值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值在样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生境分化是群落物种缓解种间竞争压力,实现同域稳定共存的重要途径,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同域动物的生境分化是空间尺度依赖的生态过程,从不同空间尺度分层研究物种的生境分化,对于全面了解同域动物的共存模式和机制,以及实现多物种整合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1月至8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minckii)进行了野外调查,基于MaxEnt模型和样方法,从宏生境和微生境两个空间尺度对其生境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宏生境尺度,两种雉类的适宜宏生境重叠面积达44.59 km~2,分别占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适宜宏生境面积的58.73%和44.3%,表明二者在宏生境尺度上没有发生明显的种间分化;2)微生境尺度是两种雉类生境分化的关键尺度,海拔、坡位、最近水源距离和乔木层盖度4个特征上的显著差异,使二者的微生境发生显著的种间分化;3)虽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不同的分化程度和方式,但两种雉类在海拔适应性、人为干扰耐受性以及对水源的依赖性上的差异在两个尺度下表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此外,基于二者生境需求的异同,提出了控制人为干扰、加强宣传教育、维持自然植被多样性和镶嵌格局等针对该区域雉类物种共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and Aims

Rhododendron (Ericaceae) is a large woody genus in which hybridization is thought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volution and specia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Sino-Himalaya region where many interfertile species often occur sympatrically. Rhododendron agastum, a putative hybrid species, occurs in China,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in mixed populations with R. irroratum and R. delavayi.

Methods

Material of these taxa from two sites 400 km apart (ZhuJianYuan, ZJY and HuaDianBa, HDB) was examined using cpDNA a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sequences, and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loci, to test the possibility that R. agastum was in fact a hybrid between two of the other species. Chloroplast trnL-F and trnS-trnG sequences together distinguished R. irroratum, R. delavayi and some material of R. decorum, which is also considered a putative parent of R. agastum.

Key Results

All 14 R. agastum plants from the HDB site had the delavayi cpDNA haplotype, whereas at the ZJY site 17 R. agastum plants had this haplotype and four had the R. irroratum haplotype. R. irroratum and R. delavayi are distinguished by five unequivocal point mutations in their ITS sequences; every R. agastum accession had an additive pattern (double peaks) at each of these sites. Data from AFLP loci were acquired for between ten and 21 plants of each taxon from each site, and were analysed using a Bayesian approach implemented by the program NewHybrids. The program confirmed the identity of all accessions of R. delavayi, and all R. irroratum except one, which was probably a backcross. All R. agastum from HDB and 19 of 21 from ZJY were classified as F1 hybrids; the other two could not be assigned a class.

Conclusions

Rhododendron agastum represents populations of hybrids between R. irroratum and R. delavayi, which comprise mostly or only F1s, at the two sites examined. The sites differ in that at HDB there was no detected variation in cpDNA type or hybrid class, whereas at ZJY there was variation in both.  相似文献   

12.
32种杜鹃花属植物亚属间杂交的可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平 《广西植物》2018,38(12):1566-1580
为探索杜鹃花属植物亚属间杂交的可育性规律,该文对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杜鹃亚属(subgen. Rhododendron)及马银花亚属(subgen. Azaleastrum)、映山红亚属(subgen. Tsutsusi)和羊踯躅亚属(subgen. Pentanthera)的亚属间杂交进行了研究,共涉及杜鹃花属植物5亚属15亚组32种,杂交组合118个。结果表明:(1)杜鹃花属植物的亚属间杂交存在明显的生殖障碍,其可育性水平与亚属及其类群组合有关,高、中、低与不育比例为2∶16∶8∶92,可育比例仅20.0%,杜鹃亚属与马银花亚属等4个亚属级组合杂交未显现可育性。(2)亲本杂交组合方式对亚属间杂交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类群组合有明显的向性。以杜鹃亚属做母本与常绿杜鹃亚属的云锦杜鹃亚组杂交的可育组合比高于反交,且在有关大王杜鹃、粘毛杜鹃、露珠杜鹃和马缨花的杂交中也是如此,但与银叶杜鹃亚组杂交正好相反;另外,12对单向可育组合,分布于常绿杜鹃亚属与杜鹃亚属等4类亚属级杂交组合中。(3)杜鹃花属的亚属间杂交不亲和与败育现象明显,不可育组合百分率占80%,不能坐果是败育的主要表征,所有可育组合的绿苗率比值和单位种子数比值无一例达到相应母本的自然授粉水平。(4)双亲系统分类上的关系对亚属间可交配性具有重要影响并与可育程度一致,染色体倍性也有一定的作用。(5)有关研究为探索和认识杜鹃花属植物亚属间进化遗传联系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考,银叶杜鹃亚组可能是解释常绿杜鹃亚属与杜鹃亚属进化遗传联系的重要类群,杜鹃亚属的多鳞杜鹃可能与常绿杜鹃亚属具有广泛的血亲关系,其中多鳞杜鹃与岷江杜鹃彼此为生态相邻种并有可能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有遗传渗透,百合花杜鹃和毛肋杜鹃分别与映山红亚属、腺果杜鹃与马银花亚属,越峰杜鹃和繁花杜鹃分别与映山红亚属,大白杜鹃与羊踯躅亚属间的联系均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Natural hybridizations occur among Rhododendron delavayi, R. decorum and R. irroratum, however, there was little study that had addressed the interbreeding behaviors when the three species grew in the same geographic areas. In this study, 37 accessions, containing the three species and the putative hybrids, were obtained from Baili Rhododendron Nature Reserve, Guizhou, China. Examinations of hybridization patterns with AFLP markers have led to a total of 107 diagnostic DNA fragments, which were analyzed with Principal Co-ordinate, Structure and NewHybirds analyses. The data confirm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hybrids originated from the interbreeding between R. delavayi and R. irroratum in Baili Rhododendron Nature Reserve. R. decorum did not appear to be involved in the hybridization. Furthermore, most hybrids detected were a result of backcrossing, indicating that this hybrid differed from F1 dominant hybrids between R. delavayi and R. irroratum found in previous studies.  相似文献   

14.
刘舒  马正兵  于晓丽  何易 《广西植物》2023,43(10):1932-1940
为解析桃金娘表型性状多样性及其种源间关系,该文以20个不同来源的桃金娘为研究对象,在同质园栽培条件下,对其营养器官和花器官表型性状进行观测,采用方差分析、变异分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种源桃金娘表型性状多样性。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桃金娘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在1.35以上,表型性状多样性丰富。(2)种源内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在10.81%~63.75%之间,种源间的变异系数均值在13.08%~74.04%之间,种源间变异(23.33%)高于种源内变异(19.79%),营养器官变异(29.52%)高于花器官变异(14.06%)。(3)部分性状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株高与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等却呈显著正相关。(4)在欧式距离10处,20个种源桃金娘可分为A、B、C三类,A类包含8个种源,该类种源表现为植株高大、分枝少、叶大和花大等特征;B类包含11个种源,该类种源表现为株高中等、叶较大和花中等等特征;C类仅包含1个种源,表现为植株低矮、分枝多、叶小和...  相似文献   

15.
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和陇蜀杜鹃(R. przewalskii)是极具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和药用植物。为探讨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基因组的遗传结构及进化特征,该研究利用 Illumina HiSeq 4000 平台对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经组装和注释后,结合 7 个已发表的杜鹃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全基因组呈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构,均由一个大单拷贝区(105 990、109 191 bp)、一个小单拷贝区(2 617、2 606 bp)和一对反向重复区(45 825、47 516 bp)构成,全长分别为200 257、206 829 bp。(2)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基因组中共鉴定出 263 个SSR位点,大部分 SSR 偏好使用 A/T 碱基,密码子偏好使用 A/U 结尾。(3)杜鹃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中普遍存在基因丢失以及基因组重排等结构变异现象。该研究丰富了杜鹃属植物的基因组资源,为头花杜鹃、陇蜀杜鹃的资源开发、遗传进化、育种及系统发育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武绍龙  唐明  张习敏  唐婧 《广西植物》2022,42(7):1170-1180
为分析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花开花至凋谢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差异及其通路,该文采用LC-MS/MS技术对其花苞期、开裂期、传粉期、盛开期、衰老期和凋谢期的化学成分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共鉴定到973种代谢物,主要包含黄酮类、有机酸、酚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类、生物碱等。(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样本间代谢物存在差异,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t检验的P值和单变量分析的差异倍数(fold-change)筛选差异代谢物(VIP>1,P<0.05,Fc>2或Fc<0.5),涉及591种,在马缨杜鹃花期进入衰老期和凋谢期后差异代谢物数量和表达量显著上升,其中花苞期至开裂期差异代谢物的表达主要呈现下调,而进入衰老期和凋谢期后差异代谢物的表达主要呈现上调。(3)KEGG注释到68条代谢通路,其中差异代谢物极显著富集(P < 0.01)通路3条,包括苯丙素类生物合成、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物合成。(4)结合苯丙素类、黄酮类等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通路共筛选到10种代谢物包括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反式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查耳酮(chalcone)、柚皮素(naringenin)、对香豆酰基莽草酸(p-coumaroyl shikim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松柏醇(coniferyl alcohol)、芥子酸(sinapic acid)、紫丁香苷(syringin)、槲皮素(quercetin)。此外,有效成分的差异代谢物表明苯丙素类生物合成代谢活动随马缨杜鹃花的发育逐渐增强,而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逐渐减弱,这些关键差异代谢物可能对马缨杜鹃花的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该研究为马缨杜鹃花开花至凋谢进程中的有效成分代谢途径活性物质的研究提供了代谢组学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马缨杜鹃花花期调控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晚花杜鹃(late flower Rhododendron)是一类花期较晚的杜鹃品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庭院种植和园林绿化。随着旅游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和利用晚花杜鹃资源显得非常迫切。自然条件下晚花杜鹃萌发率相对较低,因此为提高晚花杜鹃萌发率,探究不同浓度赤霉素(GA_3)处理对五种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该文以五种晚花杜鹃(小白杜鹃、大白杜鹃、桃叶杜鹃、长蕊杜鹃和九龙山杜鹃)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0、300、400、500、600、700 mg·L~(-1))的GA_3对五种晚花杜鹃种子进行24 h浸种处理,测定其发芽指数、发芽势、发芽率以及成苗率等指标,分别确定五种杜鹃种子萌发的最适GA_3浓度,并对相同处理下五种杜鹃种子的萌发率和成苗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 GA_3浸种对五种晚花杜鹃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在适当GA_3浓度下五种杜鹃种子的发芽指数、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萌发时滞、萌发高峰期和持续萌发时间均较对照组浓度相对缩短。(2)大白杜鹃、桃叶杜鹃和九龙山杜鹃种子在GA_3浓度为600 mg·L~(-1)处理时各项萌发指标相对较好;长蕊杜鹃以GA_3浓度为700 mg·L~(-1)浸种处理萌发效果相对较好;小白杜鹃以GA_3浓度为400和700 mg·L~(-1)处理最好。因此,在杜鹃的栽培中,可以采用赤霉素GA_3处理法提高种子发芽率,缩短萌发时间。  相似文献   

18.
遮阴对高山杜鹃叶片解剖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高山杜鹃对光能的需求和适应性,该研究以盆栽3 a生高山杜鹃品种cv. Furnivall's Daughter为材料,探讨了遮阴对高山杜鹃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高山杜鹃品种cv. Furnivall's Daughter叶片的气孔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其气孔密度范围在299.70~327.22个·mm~(-2)之间,但光照对气孔开度和单个气孔器的面积影响显著,100%全光照和30%全光照处理植株分别具有最小和最大的叶片气孔开度。在处理的光强范围内,随着光强减弱,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以及上、下表皮厚度逐渐降低,有利于提高叶片的光能利用效率。100%全光照处理下,高山杜鹃叶片的光饱和点(LSP)、净光合速率(P_n)、饱和光合速率(P_(max))、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较低,遮阴处理有效提高了Pn、P_(max)、G_s、T_r和光能利用效率(LUE),且30%全光照处理植株的叶片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最低,而LSP、P_n、P_(max)、G_s、T_r和LUE最高。这表明高山杜鹃在云南昆明地区的最适光照条件是30%左右的全光照,在高山杜鹃的栽培及应用中,应采取适当的遮阴措施以满足其生长的最佳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9.
四川黄龙沟森林和钙化滩流地两种生境中分布着大量的少花鹤顶兰,而且生长在这两种生境中的少花鹤顶兰有性繁殖成功存在着差异,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差异是否是由生境差异所致,及其影响有性繁殖成功的机制。通过对黄龙沟少花鹤顶兰两种生境主要环境因子的调查和两种生境中的花部特征和传粉情况的测量,结果表明森林生境中林木盖度、土壤厚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以及空气相对湿度比钙化滩流地中的高,而灌木盖度、草本盖度、苔藓盖度、空气温度、相对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全钙以及pH则是钙化滩流地中更高。而两种生境中少花鹤顶兰的形态特征和有性繁殖成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森林生境中的个体与钙化滩流地中的个体相比,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更大,花朵数更多,距长也更长,单花和花序寿命更长。但花粉移走率和结实率却是钙化滩流地中的更高。两种生境中温度和光照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两种生境中少花鹤顶兰花粉移走率和结实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蒋天翼  陈志钊  陈曌  郑永利  陈昕  邓云飞 《广西植物》2023,43(10):1814-1827
为澄清映山红亚属(Rhododendron subg. Tsutsusi)内的系统关系问题,该研究选择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37种植物作为对象,其中29种为首次报道,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表皮显微特征。结果表明:(1)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且均在远轴面。(2)根据叶片微形态特征将映山红亚属的种类分为杜鹃型(R. simisii-type)、岭南杜鹃型(R. mariae-type)、皋月杜鹃型(R. indicum-type)、崖壁杜鹃型(R. saxatile-type)及丁香杜鹃型(R. farrerae-type)5种类型。(3)杜鹃型植物的气孔器周边无或具间断的条形突起。(4)岭南杜鹃型植物的气孔器周围有多层条形突起环绕,保卫细胞两极不具T型加厚。(5)皋月杜鹃型植物的叶表皮保卫细胞两极具有T型加厚,与叶状苞亚属(Subg. Therorhodion)叶状苞杜鹃(R. redowskianum)的气孔器特征相似,推测其与叶状苞亚属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6)崖壁杜鹃型植物的叶表皮毛单一,多呈卷曲状,与其他类型有所不同且未见腺体。(7)丁香杜鹃型植物的叶表皮仅有腺体。(8)依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如倾向于将背绒杜鹃(R. hypoblematosum)和千针叶杜鹃(R. polyraphidoideum)处理为独立的种,支持保留紫薇春(R. naamkwanense var. cryptonerve)作为南昆杜鹃(R. naamkwanense)的变种地位,不支持将腺花杜鹃(R. adenanthum)并入细瘦杜鹃(R. tenue)作异名处理等。该研究结果表明叶表皮显微特征在映山红亚属内物种划分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