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结肠功能的作用及机理。方法:104只Wistar大鼠分A、B、C三组:A组24只分为正常组(NG)、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组(SCI)和骶神经电刺激组(SNS),每组8只测量结肠电生理。B组24只分为NG、SCI和SNS(n=8),测量结肠动力。C组56只大鼠分为NG(n=8)、SCI(n=24)和SNS(n=24),SCI和SNS组按照处理后24、48、72 h再分为3亚组(n=8)。观察肠道形态改变及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改变。结果:SCI组结肠电生理活动减少、动力降低、肠黏膜不同程度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及细胞间连接破坏、SP和VIP含量均降低。SNS组电生理开始活跃,结肠动力提升,肠黏膜得到改善,SP和VIP含量均明显提高。结论:骶神经电刺激可通过提高结肠生物电及神经递质来促进结肠蠕动、恢复动力、保护肠黏膜上皮细胞及紧密连接的机械屏障,重建结肠功能。  相似文献   

2.
孔滨  张蓓  徐晟伟 《生物磁学》2009,(15):2841-2843,F0002,F0003
目的:探讨肠神经系统中肠神经肽在应激状态下缺血性肠炎性反应中的变化。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只。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小时后松夹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制成肠缺血后再灌流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结肠壁肠神经组织中ENK(脑啡肽)、NT(神经降压素)、VIP(血管活性肠肽)、NPY(神经肽Y)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ENK、NT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5.542、3.404P〈0.01),而实验组VIP、NPY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应激状态下缺血性肠炎中,肠神经组织ENK、NT的表达明显升高,而VIP、NPY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而ENK、NT为兴奋性神经递质,V1P、NPY为抑制性神经递质,所以在缺血性肠炎性反应中,肠神经系统以兴奋性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3.
以改良Alen氏法造成Wistar大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采用神经学功能评分法评定大鼠运动功能,应用定量酶细胞化学方法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变化。结果显示:1.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障碍,随后逐渐恢复。2.前角运动神经元内AChE活性减弱、AcP活性增强;随后酶活性呈逐渐恢复,四周时AChE活性基本恢复正常。结果说明:大鼠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运动功能变化与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前角运动神经元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是严重的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损伤后产生的水肿、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等并发症是致使脊髓损伤继发性加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肠道菌群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炎症反应及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和脑-肠轴的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关系非常紧密。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影响脊髓损伤后并发症发生以及加重。本文主要就肠道菌群对脊髓损伤后并发症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研究和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钳夹损伤兔右坐骨神经,于损伤处注射蛇毒NGF400Bu/kg/日,损伤术后1,3,7天和2,3,4,6,8周动态观察脊髓腰段伤侧第Ⅸ板层外侧群的大型运动神经元的AChE活性改变。结果表明术后1,3天实验组(指损伤给药组)和对照组(指损伤对照组)AChE活性均下降(P>005);术后1,2,3周对照组AChE活性明显下降,而实验组AChE活性逐渐趋于恢复(P<001);术后6周实验组AChE活性恢复至正常水平(P<001)。本研究显示蛇毒NGF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AChE活性恢复有促进作用,从而对运动神经元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和促进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HRP追踪法与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了大鼠直肠内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三种肽能神经的支配与来源。结果显示:(1)直肠GCRP和VIP肽能神经起源于盆丛副交感神经节(PSG)。(2)直肠感觉神经纤维来自骶2-4节段双侧背根神经节(S2-4-DRG)SP能或CGRP能神经元。(3)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进入骶髓2-3节段后角并形成较粗大的外侧束,其中大部分传入纤维经后角外侧缘走行,终止于侧角区中间外侧核交感神经元胞体周围。其余部分传入纤维延伸到骶髓2-3节段灰质第Ⅱ、Ⅲ层和灰质后连合核(中央自主神经核),进入中间外侧核的传入纤维与后连合核也有联系。上述结果提示,支配直肠的VIP能神经元参与了直肠肌运动的调节;SP和CGRP能神经元可能与直肠的运动、感觉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在能量需求变化的情况下生理功能调节在消化道适应性变化中的地位,并探讨生理调节与消化道形态结构适应性变化的关系,采用NADPH-黄递酶(NDP)组织化学法、VIP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整装铺片技术对哺乳和非哺乳雌性棕色田鼠及雄性棕色田鼠胃肠道管壁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哺乳和非哺乳雌性棕色田鼠及雄性棕色田鼠NOs阳性神经元分布于肌间神经丛,VIP分布于黏膜下神经丛,未观察到共染现象。NOS和VIP阳性神经元在哺乳雌性棕色田鼠胃及小肠前段的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的分布显著高于非哺乳雌鼠和雄鼠,而在回肠、盲肠和结肠差异不显著。由此说明,不同繁殖状态下,能量需求的不同促使消化道发生适应性变化,首先是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变化。同时提示消化道适应策略与消化道各段生理功能及能量胁迫程度有关[动物学报51(5):830—839,2005]。  相似文献   

8.
电针频率对大鼠脊髓灌流液中SOM和CGR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Tian JB  Shen S  Han JS 《生理学报》1998,50(1):101-105
本研究采用放射测定法,分析不同频率电针刺激下大鼠脊髓流液中抑制素(SOM0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放免活性(ir)的变化。电针频率选择2,15和100Hz,分别收集电针前、中、后各30min脊髓灌流液进行测定,实验结果如下:(1)低频(2Hz)电针使脊髓脊流液中SOM-ir水平升高39%(P〈0.05),CGRP-ir降低47%(P〈0.05);(2)中频电针(15Hz)则相反,使SOM-i  相似文献   

9.
脊髓中P物质参与电针镇痛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发现,低频(2Hz)电针刺激时大鼠脊髓中P物质免疫活性(SP-ir)含量减少,中频(15Hz)、高频(100Hz)和变频(2/15Hz)刺激时SP-ir含量增多。脊髓蛛网膜下腔(i.t.)注射非肽类SP(NKI)受体拮抗剂CP96345和RP67580均能阻断中频、高频和变频的电针镇痛。i.t.注射阿片拮抗剂纳洛酮阻断低频和中频刺激时SP-ir含量的变化。结果提示,脊髓SP-ir在低频时释放  相似文献   

10.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sTNFRⅡ)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均有治疗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制备两者融合表达蛋白,可能具有更好的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用含有VIP全基因序列的上游引物和sTNFRⅡ的下游引物,用PCR扩增出由连接序列将VIP和sTNFRⅡ基因连接的片段,再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在大肠杆菌DH5α内诱导表达。表达的产物经离子交换、疏水层析纯化,并用体外中和试验检测其活性。结果显示:构建的pET32a-VIP-sTNFRⅡ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DH5α内包涵体表达,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的融合蛋白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为将来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是阻碍神经恢复的关键原因之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及促进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然而其对于胶质瘢痕的影响及其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采用血管动脉夹(30 g)夹闭雌性SD大鼠脊髓2 min造成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并予以每天皮下注射bFGF(80 μg/kg),探讨bFGF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作用是否涉及到胶质瘢痕调控和Nogo-A/NgR信号的相关机制。通过检测损伤后28 d,各组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发现bFGF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HE及尼氏染色显示,bFGF处理组相对于生理盐水处理组,其神经元明显增多,空洞面积减少。同时,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免疫荧光结果表明,bFGF减少胶质瘢痕形成,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同样,通过Western 印迹检测发现,bFGF处理后,胶质瘢痕相关蛋白(如GFAP, neurocan)以及神经突生长抑制蛋白(Nogo-A)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质表达量下降。上述结果表明,bFGF可能通过抑制Nogo-A信号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胶质瘢痕的形成,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此机制研究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和恢复提供全新的思路和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脊髓缺血损伤合并脓毒血症后大鼠脊髓的病理改变及脊髓组织中锌转运体1(zinc transporter1,ZnT1)的表达规律。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8)、腹主动脉阻断组(I/R组,n=8)、内毒素组(LPS组,n=8)和腹主动脉阻断+内毒素组(I/R+LPS组,n=8)。用HE染色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病理损害,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ZnTl的表达规律。结果:1.病理结果改变:除S组外,I/R组、LPS组、UR+LPS组三组大鼠HE染色切片中均可见脊髓组织损伤,各组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有以下规律:S组〈I/R组〈LPS组〈I/R+LPS组。2.免疫组化结果:脊髓损伤组ZnT1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均增加(P〈0.05)。结论:1.脊髓缺血损伤合并内毒素攻击可导致严重的脊髓损伤。2.腹主动脉阻断合并内毒素攻击所致脊髓损伤早期脊髓组织中ZnT1表达上调,可能通过调节脊髓损伤早期脊髓组织中锌稳态平衡进而在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病理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实验结果可为寻找早期脊髓损伤预防措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察血管活性肠肽和NF-κB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5周龄SD雄性大鼠为研究材料,通过改良Hulth法建立骨关节炎大鼠模型,然后向大鼠关节内注射血管活性肠肽质粒进行治疗。研究显示,骨关节炎大鼠软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弥漫性增加,出现大量细胞簇。在用血管活性肠肽质粒处理后,大鼠膝关节的病理改变显著改善,并且OARSI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管活性肠肽质粒处理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IL-2和TNF-α水平,并升高IL-4水平(p<0.05)。血管活性肠肽质粒处理可显著降低滑膜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血管活性肠肽质粒处理可显著上调滑膜细胞中的CollagenⅡ和Osteoprotegerin蛋白表达,并下调ADAMTS-5和MMP-13蛋白表达。血管活性肠肽质粒处理可显著下调p-p65表达,并上调p-IκBα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血管活性肠肽可通过抑制滑膜细胞增殖、炎症反应、软骨退变等作用来治疗骨关节炎,其作用机制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重组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根据大肠杆菌的密码偏好性,设计并人工合成编码28个氨基酸的VIP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TWIN,构建重组质粒PTWIN-VIP,转化宿主菌E. coli Strain ER2566,构建表达工程菌。实现由重组VIP,内含肽与纤维素结合域(cellulose binding domain, CBD)组成的融合蛋白表达。融合蛋白经几丁质亲和层析纯化,通过改变温度和缓冲液PH值切割融合蛋白,获得目的多肽。所得的多肽经质谱测定分子量结果与理论值相符。生物活性分析表明,重组VIP能显著降低急性炎症小鼠血清中抵抗素的水平,发挥抗炎作用。重组VIP的制备及其抗炎活性的鉴定为其深入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肺内调节肽对兔支气管上皮细胞分泌白介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Tan YR  Qin XQ  Guan CX  Zhang CQ  Xiang Y  Ren YH 《生理学报》2002,54(2):107-110
为探讨肺内调节肽对气管上皮细胞(brochial epithelial cells,BECs)分泌功能的影响,实验观察了兔BECs在未受应激与臭氧应激两种条件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s)的分泌。结果发现: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以未受应激BECs存在抑制作用,并使用臭氧应激BECs分泌ILs下降;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使未受应激BECs IL-1、IL-8分泌增加,使臭氧应激的BECs ILs分泌降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ti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可使未受应激的BECs分泌ILs增加,CGRP还可使臭氧应激的BECs ILs分泌增加。结果提示:肺内调节肽可调控BECs ILs的分泌,在调控气道炎症损伤信号传递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察大鼠后脚掌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后脊髓背角P物质免疫阳性反应(SPLI)变化的节段性分布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甲啡肽样免疫阳性反应(MELI)的变化。结果显示,注射福尔马林后,脊髓腰段(L1-2,L4-5)背角SPLI显著增强(P<.05),30min组与60min组相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胸脊髓(T8)无显著变化(P>0.05);颈脊髓背角SPLI有增强趋势(0.05<P<0.1);PAG中MELI减弱,腹外侧部30min组比60min组变化更大(P<0.05)。PAG中MELI与脊髓背角SPLI变化的时相关系提示福尔马林致痛引起的脊髓背角P物质的增多可能与PAG中甲啡肽及阿片受体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脊髓血流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放射性脊髓损伤(Radiation spinal cord injury,RSCI)是头颈部、胸部及上腹部肿瘤放射治疗和射线意外照射时的常见并发症,一般认为,白质坏死、脱髓鞘为其主要的病理学变化.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脊髓屏障破裂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血管损伤远早于白质坏死和脱髓鞘改变.所以本文阐明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脊髓血流量变化规律.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1组为对照,其余11组采用60Co放射治疗机行30 Gy大鼠颈髓C2-T2单次照射,剂量率为153 cGy/min,源皮距为80 cm,照射时长为1153 s,照射范围为2.0× 1.0 cm,对照组大鼠于麻醉后置于60Co放射治疗机下,佯照,照射前及照射后分别采用激光多普勒法测量脊髓血流量,11组大鼠于照射前以及照射后1、3、7、14、21、30、60、90、120、150、180天进行测量,以照射前测量值为基数,各时间点以基数的百分比表示该时间点脊髓血流量.结果: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在照射早期即有降低,照射后90天达到最低,随后脊髓血流量进入平台期.结论:阐明了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的变化规律.大鼠放射性脊髓损伤可影响脊髓血流量,导致脊髓长期处于持续低灌流、缺血缺氧状态,最终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伤.临床上放射性脊髓损伤的病人感到疲乏无力,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通常死于脑疝.本文为临床上疲乏无力,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死于脑疝放射性脊髓损伤的病人的早期防治提供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各发育期APUD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12种哺乳类、鱼类、昆虫激素为抗原制备的抗哺乳类血清,应用链要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中华绒螯蟹1-5期Sou状细民体、大眼幼体、幼蟹体内及成蟹消化系统的APUD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在1-5期Sou状幼体及大眼幼体、幼蟹体内未见到典型的免疫活性阳性细胞;在成蟹消化系统中见到神经丝蛋白(NFP)、胰岛素(Ins)、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Cal)、五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生长激素(GH)、钙调素(CaM及蜕皮激素(MH)等9种免疫活性在其除了后肠以外的不同部位有各自的阳性反应表现,而物质(SP)、胰高血糖素(Glu)、神经特异烯醇酶(NSE)等3种抗血清在中华绒螯蟹成蟹消化系统中却未见其免疫活性阳性反应痕迹。本文着重描述以上9种免疫活性阳性反应在成蟹消化系统中分布情况及其阳性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研究在脊髓急性损伤中,自组装短肽溶液对创伤后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创伤后早期神经组织细胞凋亡的时间分布规律.方法 实验使用了手术切断大鼠脊髓胸段T8至T10作为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使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检测实验后不同时间点的损伤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伤后2 h,损伤区及邻近段开始出现末端标记阳性细胞;伤后8 h,凋亡阳性细胞数达高峰;同时,自组装短肽实验组细胞凋亡较空白对照组少.结论 自组装短肽溶液对急性脊髓创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的实验曾指出血管活性肠肽(VIP)与乙酰胆碱(ACh)在自主神经中共存共释,并随之提出一系列新的受体理论。然而,因当时技术条件所限,上述实验并不准确。笔者去年首次证明.至少在脑血管中这两种神经递质在绝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纤维中不共存。但是,VIP和胆碱能纤维之间却关系密切,使之不但可以直接,而且可以间接地相互影响脑血管张力。 单个神经元只产生和释放单一种神经递质的概念曾被普遍接受并被视为神经科学之经典学说。上述概念还被称为Dale法则。随着神经研究技术手段的发展,不少实验资料显示,电刺激神经纤维时,常可同时检测到多种神经递质被释放出来,从而使这一法则受到严峻挑战。某些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实验结果更具体指出,一些肽类神经递质如血管活性肠肽(简称V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