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了掌握我国圈养麝内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圈养麝内寄生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抽样采集圈养麝新鲜粪样,采用循序沉淀法、离心漂浮法和贝尔曼法进行粪样中寄生虫虫卵(或卵囊)和幼虫的检查。从四川、陕西、甘肃和湖北等地24个养麝场中抽样采集了1049只麝的新鲜粪样,共查到9种(类)寄生虫虫卵(或卵囊)和幼虫,总阳性率为71.21%。其中,球虫Eimeria sp.卵囊阳性率达44.61%,卵囊密度(OPG)为800~54 400;线虫卵(未定科属)阳性率次之,为11.73%,虫卵密度(EPG)为300~18 700;而肺线虫(网尾属Dictyocaulus sp.)幼虫、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卵、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oides sp.卵、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mum sp.卵、绦虫Anoplocephalidae sp.卵、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p.卵和毛首线虫(鞭虫Trichuris sp.)卵的阳性率分别为6.01%、2.00%、1.81%、1.53%、0.95%、1.24%和1.33%。调查表明我国圈养麝感染的内寄生虫种(类)多,感染率较高,其中以球虫和线虫感染情况最严重。  相似文献   

2.
武汉动物园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寄生虫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武汉市动物园7种36只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寄生虫及其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获得被检动物肠道寄生虫17种,即努氏内阿米巴、皮氏内阿米巴,恰氏内阿米巴、哈门氏內阿米巴、库氏嗜碘阿米巴、希氏内蜒阿米巴、艾美尔球虫、肠毛滴虫、唇鞭毛虫、猴食道口线虫、钩口线虫、粪类圆线虫、毛 首线虫、住肠线虫、普鲁氏线虫和同杆线虫等。其中,6种为人兽共患寄生虫;有些为国內外宿主新记录;阳性检出率为100%(36/36)。  相似文献   

3.
目的:肿瘤移植裸鼠粪类圆虫病诊断。方法肿瘤移植裸鼠的尸体解剖显微镜检查发现类圆线虫作形态学鉴定并采用二重PCR进行分子诊断。结果尸检发现肿瘤移植裸鼠样本中出现大量粪类圆线虫,初步确诊粪类圆线虫病,二重PCR检出样本中粪类圆线虫特定DNA进一步确诊。结论防止这种严重后果是早期诊断。肿瘤移植受体和供体应进行寄生虫感染包括类圆线虫病筛查。本研究第一个广泛报道了肿瘤移植裸鼠粪类圆虫病诊断。  相似文献   

4.
福建几种驼形线虫及其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驼形类线虫(Camallanata Chitwood,1936)多数是鱼类的寄生虫,目前已知有三百多种。我国鱼类资源丰富,受这一类线虫害生的鱼亦属不少。早在1933年徐锡藩等曾进行过此类线虫的研究,近年来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北省进行鱼病病原调查时。也作过这类线虫的调查。作者于1962—1965年在福州检查了一些鱼类和爬行类动物,检得驼形  相似文献   

5.
线虫和蚯蚓对土壤微量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天相  李辉信  王同  胡锋 《生态学报》2008,28(3):993-999
线虫和蚯蚓是农业中广泛存在的土壤动物,由于它们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对土壤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和养分转化的影响,可能影响土壤微量气体代谢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在不同土壤线虫密度下接种蚯蚓的15d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对土壤微量气体(CO2和N2O)代谢有显著促进作用.与灭线土相比,高密度线虫土壤处理与高密度线虫土壤加蚯蚓的处理导致CO2排放量分别增加了4.3倍和5.2倍,相应的N2O排放量增加了1.8倍和2.7倍.与低密度线虫土壤处理比较时,高密度线虫土壤处理导致CO2和N2O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9%和21%.接种蚯蚓在高密度线虫土中较接种在低密度线虫土壤中的CO2和N2O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2%和27%.5个处理中,除了低密度线虫加蚯蚓的处理和高密度线虫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两种气体的排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414).高密度线虫土壤较低密度线虫土壤显著提高了土壤的DOC含量,不同线虫密度土壤中DOC显著性的差异与CO2和N2O排放密切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我国蛇类常见寄生虫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和分析国内外蛇类寄生虫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资料。结果我国常见危害人类健康的蛇源寄生虫有6种,即舌形虫、曼氏迭宫绦虫、隐孢子虫、颚口线虫、广州管圆线虫、线中殖孔绦虫,均为人兽共患性寄生虫,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结论通过加强科普宣传,加强科研工作,加强执法监管,规范蛇类养殖产业,可有效防控蛇类常见寄生虫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海南尖峰岭热带林土壤动物群落——群落的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廖崇惠  李健雄  杨悦屏  张振才 《生态学报》2002,22(11):1866-1872
以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山地雨林为标准样地,研究热带土壤动物在原始生境中的群落结构。样地设5个固定取样点,每月固定时间用3种方法,对原生动物、线虫和其它大、中型土壤动物分别取样。调查结果显示:(1)以风干土培养法获得的原生动物共有18目72种,种类以纤毛虫类为主,数量则以肉足虫类为主。本调查点与以北各地带相比,其分布的种类较少,这与热带林枯枝落叶层薄有关。(2)以湿漏斗法获得的线虫有7目76种,为国内各地带之首。其中矛线目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占多数。(3)以手拣和大、小于漏斗法获得的土壤动物共有32个类群(以目为主),其多样性指数(H′)高于本区以北各地带调查点。类群的重要性,按平均数量及其稳定性来排序,排在最前的几个类群有蚂蚁、鞘翅目、蚯蚓、及等翅目等。比西双版纳热带沟谷雨林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更具热带性。  相似文献   

8.
野生太行猕猴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野生太行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卢戈碘液染色法对194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查,结果共检查出阿米巴原虫(Amoebasp.)、等孢球虫(Isospora sp.)、鞭虫(Trichuris sp.)、圆线虫(Strongylid sp.)、泡翼线虫(Physaloptera sp.)、蛲虫(Enterobius叩.)、蛔虫(Ascarid sp.)7种寄生虫.寄生虫总感染率为97.4%,线虫感染率为93.8%.其中,鞭虫感染率最高,为91.2%;阿米巴原虫和圆线虫次之,分别为67.5%和60.8%.寄生虫混合感染率为87.1%;鞭虫、泡翼线虫、圆线虫3种线虫混合感染率为71%,同时感染其中2种的占42%,同时感染3种的占29%.对鞭虫卵、圆线虫卵和泡翼线虫卵进行感染强度测定,92%以上阳性样品线虫卵的EPG值在2 000以下.等孢球虫为非人灵长类国内新发现种;所检出寄生虫中,阿米巴原虫、鞭虫、泡翼线虫、蛲虫、蛔虫均可感染人,因此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柞蚕寄生复索线虫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有关昆虫寄生线虫的生活史知识和研究资料还是非常贫乏的。线虫是柞蚕主要寄生虫,在辽宁、吉林、山东、河南、贵州等省危害柞蚕非常严重,使柞蚕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如何有效地防治线虫的危害,保证柞蚕生产,已成为多年来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1973年以来,我们对柞蚕寄生线虫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初步鉴定有索科线虫(Mermithidae)  相似文献   

10.
对安徽省实验猕猴中心的安徽恒河猴进行了微生物(包括病毒和病原菌)和寄生虫检测。对恒河猴的病毒检测结果发现,猕猴疱疹病毒1型(BV)和猴痘病毒(SP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0.7%(6/29)和10.0%(2/20),20只恒河猴中没有发现猴反转录D型病毒(SRV)、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和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Ⅰ型(STLV—1)的抗体。5只受检的人工繁育的安徽恒河猴没有感染沙门菌、皮肤病原真菌、志贺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这四种病原菌。肉眼检测恒河猴体表,未发现体外寄生虫。39份人工繁殖的恒河猴粪便样品的总寄生虫感染率为38.5%,检测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和5种蠕虫(粪类圆线虫、猴结节线虫、绦虫、钩虫、蛔虫),感染率最高的是粪类圆线虫和猴结节线虫。本次调查表明,安徽恒河猴无特殊疾病,健康状况基本良好,可以建立普通级的实验恒河猴,实现安徽恒河猴的实验动物化。  相似文献   

11.
在重庆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观察李拭库蠓血液消化和卵巢发育间的关系及寄生虫感染和卵巢发育间的关系。李拭库蠓雌虫并不滞育,冬季也不发生脂肪的积聚;除了1—2月间较短时期外经常吸血和产卵。在繁殖期内生殖营养环具有二次以上的重复现象。生殖营养协调、失调和生殖营养分解率,各占全年总剖检数的98.063%;1.23%和0.70%。生殖营养失调和分解现象几乎全年均能查见。 李拭库蠓有三种寄生虫感染;它们是体外寄生性螨类,体内寄生的原生动物——小袋纤毛虫和嗜虫性线虫——铁线虫。铁线虫感染,可在雌虫的不同年龄和生理龄期中发生。铁线虫是一种病原体,使雌虫卵巢退化和萎缩,引起昆虫宿主的不育。不育现象不受铁线虫数量、发育期(成虫、幼虫)和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在四川省马边县采集的旋尾类线虫一新种,定名为马边假杆咽线虫,新种Pseudorhabdochona mabianensis sp.nov.寄生于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 Chang和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Tchang)的肠道中。该寄生虫的发现证明假杆咽属Pseudorhabdochona Liu etWu,1941不应该合并到杆咽属Anabdochona Rajlliet,(1916).    相似文献   

13.
极端的环境造就了南极独特的生物群体, 其中鱼类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最具多样性的脊椎动物, 也是许多寄生虫的中间或终末宿主。南极鱼类寄生虫种类丰富, 是南大洋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南极鱼类及其寄生虫的营养关系可为阐释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变动提供重要的生态数据。虽然关于南极鱼类寄生虫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寄生虫的种类鉴定、区系调查和组织病理等方面。由于南极鱼类寄生虫研究跨度时间长、地域范围广, 相关研究较为零散。文章综述了南极鱼类寄生线虫、绦虫以及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宿主范围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 并对今后开展南极鱼类寄生虫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土壤动物,顾名思义,是指那些生活在土壤或落叶下的各种小动物的总称,包括蚯蚓、蚂蚁、线虫、蜘蛛、跳虫、螨类等很多种类。土壤动物通常能够促进枯枝落叶等自然界"垃圾"的分解,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对维系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土壤螨类是土壤动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螨类是红松洼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松洼草原重要的分解者,更是守卫  相似文献   

15.
1.猪后圆线虫在蚯蚓体中的发育时间长短,随温度高低不同。自感染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在月平均室温10.6和13.8下不能发育;在14—21℃(平均室温17.5℃)下需1个月;在24—30℃仅需8天。 2.幼虫在蚯蚓体中的第一期幼虫需时较长,第二期幼虫时间甚短,经常检得第一次蜕皮的外鞘尚未脱去,又进入第二次蜕皮,形成感染期幼虫。 3.通过闽侯、晋江、闽北三专区19个养猪场的调查,有14种蚯蚓充为猪后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其主要的是湖北环毛蚓,这种蚯蚓生活在猪场中,感染率和感染度均甚高,为传播猪后圆线虫的主要种类。 4.幼虫在蚯蚓体中寄生的部位,随各种类不同,参环毛蚓主要寄生在胃壁中,湖北环毛蚓则寄生在胃壁和肠管前段肠壁中,暗灰异唇蚓主要在食道壁,少数在胃壁中。 5.第一期幼虫在外界潮湿的环境中可生存半年,感染期幼虫在水中可生存2—4个月。在环毛蚓体中可生存一年半以上。 6.幼虫侵入猪体后,于1—5天内在盲肠壁,大肠前段肠壁和肠淋巴结中行第三、四次蜕皮,然后穿过肠壁经淋巴系统移行到肺。雌虫发育较快,于第4天便移行到肺、雄虫经6天才在肺中检得。经23天发育成熟排出虫卵。从耳静脉注射入幼虫发育与口吞食感染相同。 7.猪后圆线虫在小白鼠、猕猴、山羊、幼狗和豚鼠体中,仅能短时间的发育生存,不能发育为成熟成  相似文献   

16.
北京发现尖膀胱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尖膀胱螺(Physa acuta)为世界性广布淡水螺类,系多种重要寄生虫如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is cantonensis)和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的中间宿主.在20世纪70年代淡水贝类调查中,北京地区未曾发现该螺的分布.2007年笔者在北京地区开展主要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在朝阳公园、玉渊潭、圆明园及奥运村附近河流中相继发现该螺,此螺入侵北京地区并大量孳生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人工落叶松林土壤动物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对不同林龄人工落叶松林的土壤动物生物量的研究表明,在不同林型中,大型土壤动物占总生物量的41.6~64.0%,中小型土壤动物为24.4~39.0%,湿生动物为8.9~25%.在土壤动物各类群中,蚯蚓生物量最大,线虫类次之,线蚓最小.土壤动物生物量与凋落物量、植被总盖度、土壤pH、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工繁育是当前我国保护野生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资源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林麝种群复壮的过程中,消化道寄生虫病始终威胁着林麝的健康。为探究林麝消化道寄生虫群落对不同扰动策略的响应,本研究分别使用复合药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和单一成分药阿维菌素粉去除林麝体内线虫和绦虫,监测林麝其他寄生虫和群落动态变化。选取60只雄性林麝,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用药组(20只)、阿维菌素用药组(20只)和未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20只),并连续采集8周用药组和对照组林麝的新鲜粪便。基于改良的Wisconsin粪便虫卵漂浮计数法检测粪便中的虫卵和卵囊,对实验结果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Wilcoxon秩检验、Mann Whitney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用药组林麝的寄生虫感染均为混合感染,球虫为优势物种,其负载量显著高于线虫和绦虫(P < 0.05),阿维菌素用药组林麝仅感染球虫。药物扰动后,两组用药组的林麝球虫的流行率、平均感染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但线虫流行率均低于对照组(27.15%,42.15%)。此外,用药后,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用药组林麝先于阿维菌素用药组再次感染线虫和绦虫。通过比较用药组和对照组林麝寄生虫的群落动态变化,表明林麝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现象较为普遍,多重感染中球虫和蠕虫存在竞争关系,复合药物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对林麝寄生虫群落的扰动程度更大,林麝寄生虫群落恢复能力与扰动程度成正比。建议林麝人工繁育基地加强科学性和计划性驱虫,并持续性开展林麝寄生虫感染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9.
应用豫南罗索线虫防制峨眉稻田内三带喙库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群力  彭玉芳 《四川动物》1994,13(2):79-79,82
应用豫南罗索线虫防制峨眉稻田内三带喙库蚊的研究薛群力,宋锦章,彭玉芳,唐登明,王绪勇成都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成都610061华西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豫南罗索线虫(Romanomermisyunanensis)已被证实对多种库蚊、伊蚊、脉毛蚊和少数按蚊...  相似文献   

20.
假杆咽属线虫一新种及该属分类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四川省马边县采集的旋尾类线虫一新种,定名为马边假杆咽线虫,新种Pseudorhabodochona mabianensis sp.nov.寄生于西昌华吸鳅Sinogastromyzpon sichangensis Chang和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的肠道中,该寄生虫的发现证明假杆咽属Pseudorhabdochona Liu et Wu,1941年不应该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