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PCR定点突变方法,成功地构建了抗HBsAgdsFv抗体的轻、重链突变基因,NdeI和EcoRI酶切后分别插入pET20b表达质粒,经测序证明在重链第44位氨基酸和轻链第100位氨基酸已突变形成半胱氨酸(Cys)。VH和VL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到大肠肝菌BL21(DE3)中,IPTG诱导后,经SDSPAGE电泳表明在12kD处有包含体蛋白表达,表达蛋白含量分别为28%和35%。VH和VL包含体蛋白经GuHCl变性后,等量混合在复性折叠液中结合,形成了一个约24kD并有一定活性的dsFv蛋白。抗HBsAgdsFv抗体表达及复性的成功,为今后基因工程抗体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利用引物PCR和重叠延伸PCR法,将抗肝癌人源化抗体hscFv25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各定点突变出一个半胱氨酸,将hTNFα改造成高抗肿瘤活性的突变体,分别原核表达重链可变区突变体,轻链可变区突变体-突变体hhTNFα融合基因,然后将两种表达的产物混合进行复性,目的获得具有高稳定性和高抗肿瘤活性的抗肝癌靶向细胞因子。结果重链可变区突变体和轻链可变区突变体-突变体hTNFα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均获得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混合复合结果未获得活性产物。  相似文献   

4.
人源抗狂犬病毒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抗狂犬病毒scFv进行稳定性改构 ,纯化制备有活性的人源抗狂犬病毒二硫键稳定性Fv抗体片段 (dsFv) ,然后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研究。将dsFvVH 、VL 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pET22b(+) BL21(DE3)中表达 ,将其包涵体分别在变性缓冲液中溶解 ,稀释后加入折叠缓冲液使其折叠形成有活性的dsFv抗体片段 ,上Ni-NTA柱进行纯化。然后以其亲本scFv作为对照 ,对dsFv的亲和力、稳定性以及体外中和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与其母本抗体scFv相比 ,改构后的抗狂犬病毒dsFv保持了对狂犬病毒Vero疫苗的特异性识别能力 ,而且其亲和力明显提高 ;抗狂犬病毒dsFv在血清和BSA中的稳定性有明显的改进 ,而且其热稳定性和抵抗尿素化学变性的能力亦大大改进 ;蚀斑减少中和实验显示 ,抗狂犬病毒dsFv抗体片段能特异中和狂犬病毒 ,阻止狂犬病毒对Vero细胞的吸附 ,抑制狂犬病毒对靶细胞的感染 ,从而导致蚀斑减少甚至消失 ;scFv抗体片段仅可部分抑制蚀斑的形成 ,但不能全部抑制。这为进一步研究抗狂犬病毒dsFv基因工程抗体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其在临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抗鳗弧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 1E10是能够模拟鳗弧菌的保护性表位 ,可以作为疫苗使用的一种单克隆抗体 .利用基因工程抗体技术从抗鳗弧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1E10中克隆出抗体的重链及轻链可变区基因 (VH 和VL) .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将VH4 4和VL10 5突变为半胱氨酸并且连接到噬菌体表达载体pCANTAB5E中 ,突变后的VH 和VL 基因位于cpⅢ先导序列和cpⅢ基因之间 ,在LacZ启动子调控之下 ,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被导入细胞间隙 ,依靠链间二硫键组装成二硫键稳定型Fv抗体 (dsFv) .加入辅助噬菌体M13K0 7后 ,dsFv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在噬菌体表面 .ELISA测定显示 :dsFv噬菌体能够与抗原结合并且这种结合呈噬菌体浓度依赖 .结果表明 :成功构建出了抗鳗弧菌独特型单克隆抗体dsFv基因并使其在噬菌体表面获得了正确呈现 .该dsFv噬菌体有望成为新一代基因工程疫苗用于预防鱼类鳗弧菌感染  相似文献   

6.
以人源抗狂犬病毒糖蛋白母本单链抗体ScFv为模板,利用PCR点突变分别在重链FR可变区VH(44)和轻链FR可变区VL(100)分别引入一个半胱氨酸,成功构建了重组单链二硫键稳定抗体基因。连接pET22b( )载体,转化入E.coli BL21(DE3)得到工程菌,IPTG诱导表达。体外复性并经Ni-NTA亲和层析对目的蛋白ScdsFv进行纯化;利用荧光抗体实验和ELISA检测抗体活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重组ScdsFv蛋白实现了原核高效表达,通过体外复性和Ni-NTA柱纯化获得纯度大于90%的ScdsFv蛋白。荧光抗体实验和ELISA结果表明ScdsFv具有特异的抗原结合活性,与母本ScFv比较,稳定性有明显提高。这种具有特异抗原结合活性的稳定ScdsFv蛋白的获得为其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7.
李建东  王涛  李川  纪燕  梁米芳 《病毒学报》2003,19(2):118-122
汉坦病毒核蛋白在病毒各个基因组片段核糖核蛋白(RNP)复合物的形成,以及RNP复合物装配入病毒颗粒中发挥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表明,核蛋白与病毒RNA的特异性结合结构域位于第175—217个氨基酸残基,羧基端其它部分为非特异性结合结构域。为了在细胞内病毒复制的正常过程中研究核蛋白的功能,应用噬菌体表面呈现技术,分别从鼠杂交瘤细胞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天然抗体库中,筛选出两株不同抗原结合位点的抗汉坦病毒核蛋白抗体L13 F3和H34Fab抗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L13 F3 Fab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核蛋白氨基端25—65个氨基酸之间,H34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核蛋白的羧基端的一半。分别使重链可变区羧基端与轻链可变区氨基端通过9个氨基酸寡肽连接起来,构建成单链抗体,并在大肠杆菌内进行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I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检测,确定所构建单链抗体与母抗体的抗原结合特性无差别。单链抗体分子量小,易于操作并保留了全部的抗原结合活性,是在细胞内探索汉坦病毒核蛋白功能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8.
抗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筛选与可溶性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噬菌体表达展示技术,以从乙型肝炎病毒(HBV)表达抗原(HBsAg)阳性血汪有超速离心纯化的HBsAg为固相抗原,从噬菌体单链可变区半合成抗体库中经过5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过程,获得特异性较强的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克隆并提取质粒,经SfiⅠ/NotⅠ酶切鉴定后,亚克隆到pCANTAB5E表达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经IPTG诱导后,表达的可溶性HBsAg特异性ScFv以50%硫酸胺沉淀,经SDS-PAGE电泳表明,XL1-Blue中表达的HBsAg可溶性ScFv的分子量约28kD。免疫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单链抗体具有较强的抗原结合性和特异性。HBsAg人源单链抗体的筛选和表达成功,为今后HBsAg人源抗体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抗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筛选与可溶性抗体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以从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超速离心纯化的HBsAg为固相抗原,从噬菌体单链可变区半合成抗体库中经过5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过程,获得特异性较强的HBsAg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克隆并提取质粒,经SfiⅠ/NotⅠ酶切鉴定后,亚克隆到pCANTAB5E表达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经IPTG诱导后,表达的可溶性HBsAg特异性ScFv以50%硫酸胺沉淀,经SDS-PAGE电泳表明,XL1-Blue中表达的HBsAg可溶性ScFv的分子量约28?kD。免疫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单链抗体具有较强的抗原结合活性和特异性。HBsAg人源单链抗体的筛选和表达成功,为今后HBsAg人源抗体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克伦特罗(Clenbuterol, CBL)单链抗体(scFv)表达载体, 实现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以pCANTAB5E- CBL质粒为模板, 扩增CBL的scFv基因, 与pPICZaA载体重组, 然后以重组质粒pPICZaA-scFv为模板扩增scFv及其相连的6 个组氨酸(6×His)片段, 再与载体pBV220连接, 转化大肠杆菌DH5a, 阳性克隆质粒经酶切和PCR鉴定后进行目的片断的序列测定。重组菌经温度诱导表达重组单链抗体, 并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对其鉴定。采用竞争ELISA检测重组单链抗体的抗原结合活性。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BV220-scFv含有插入片段, 与原序列的同源性达99.8%。重组蛋白的分子量接近37 kD, 能够被抗His标签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且可被游离的CBL竞争性抑制, IC50值为4.55 ng/mL。这说明我们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BV220-scFv并实现了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为进一步进行CBL免疫法快速检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乙肝表面抗原主蛋白基因(SHBs)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花生(Arachishypogaea)并利用潮霉素筛选出抗性苗,经PCR和Southern杂交鉴定转基因植株;取植株的蛋白粗提液进行ELISA检测,结果表明,SHBs能在花生中表达,且具有免疫原性,其在新鲜叶片中的表达量约为2.41μg.g-1鲜重,占总可溶性蛋白的0.033%。  相似文献   

12.
乙肝表面抗原专一的单链嵌合抗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华  杨冠珍 《遗传学报》1999,26(1):87-91
利用重组PCR技术将乙肝表面抗原专一单抗的Vk与人源的C基因拼接成轻链嵌合抗体V-C,再通过编码柔性肽段(Gly4Ser)的Linker与V连接成单链嵌合抗体ScFV-C,并分别在大肠杆菌的热敏与分泌型表达系统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与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SCFv-C产两种系统中的表达产物均具有抗原结合活性,并已在分泌肽的指导下ScFv-Ck能被E.coli分泌出胞外。  相似文献   

13.
14.
将乙肝病毒融合表达抗原基因SA-28的单倍体酵母工程菌Y19/YFD158和与其不同接合型的单倍体酵母菌Y95接合,筛以二倍体酵母工程菌Y95xY19/YFD158。对两种工程菌的研究表明:三倍体工程菌发酵密度为单倍休工程菌的3倍;表达质粒在二倍体酵母中的稳定性明显高于单倍体工程菌;二倍体工程菌对融合抗原的表达量为单倍体的3倍以上,表达质粒在二倍体细菌中的平均拷贝数略低于单倍体工程菌。  相似文献   

15.
在提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酶联免疫诊断盒灵敏度的研究中对包被抗体、酶标记用抗体作了大量的筛选、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包被单克隆抗体配伍酶标记山羊或豚鼠多克隆抗体可使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灵敏度达到0.2ng,超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要求的1ng批批检合格标准,同时,特异性及变异系数均合乎要求,从而提高了试剂盒的质量。这一研究结果对提高其它以夹心法为原理的检测灵敏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病毒载体在烟草中瞬时表达融合HBsAg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马铃薯PVX病毒载体构建了外源人工融合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表达载体,在烟草中利用农杆菌介导进行瞬时表达,以快速鉴定外源基因瞬时表达的状况以及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利用PCR技术从含有人工融合HBsAg基因的表达载体中分别扩增出LP PreS1 PreS2 S、PreS1 PreS2 S、PreS2 S序列,将其分别与PVX病毒载体pgR106连接,构建成PVX-LP、PVX-S1和PVX-S2等3个转化载体,并将此载体导入农杆菌菌株GV3101中用于侵染烟草植株叶片。感染植株经RT-PCR、RNA Dot blotting和HBsAg蛋白的ELISA检测显示,3个人工融合的HBsAg基因均可在植物体内得到转录,翻译成具有活性的蛋白。结果表明,外源融合HB-sAg基因经过植物病毒载体瞬时表达系统可以在植物系统中正常转录和翻译。  相似文献   

17.
人源抗HBsAg单链抗体在巴氏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P.pastoris中分泌表达非融合抗HBsAg单链抗体(HBscFv)。设计引物从pGEMHBscFv上扩增目的基因,亚克隆至P.pastoris表达载体pPICZαA中,线性化后转化P. pastorisGS115;转化子经菌落PCR、高浓度Zeocin抗性筛选鉴定后,甲醇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重组HBscFv可以在α因子的引导下,分泌至培养基中,产量为80mg/L;分泌至培养基中的HBscFv具有结合HBsAg活性,活性总量在诱导培养72h后达最高峰,在诱导培养后期,HBscFv活性下降;PAS糖显色结果表明,酵母表达HBscFv是一种低糖基化蛋白或非糖基化蛋白。  相似文献   

18.
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发现,当培养基中添加1.5%DMSO(二甲基亚砜)会使CHO细胞的HBsAg(乙肝表面抗原)产量提高80%以上。与此同时,DMSO引起了HBsAg在细胞胞内的大量积累,其含量提高了8倍。同时,DMSO引起了CHO细胞中PDI(二硫键异构酶)含量降低。由此怀疑是由于PDI不足造成了HBsAg的胞内积累。根据NCBI上查阅到的中华仓鼠小肠中PDI基因序列,通过RT-PCR的方法,从CHO细胞中获得了PDI序列,并构建重组质粒pGFP-PDI。通过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技术,导入外源PDI,使各单克隆CHO细胞的PDI酶活提高30%~90%。但分析这些克隆在1.5%DMSO下HBsAg的胞内积累情况,发现没有改善,从而排除了PDI不足而引起外源蛋白积累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重组人瘦素的基因构建、表达及活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NCBI中公布的人瘦素c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6个89bp左右的DNA小片段,经重叠延伸PCR扩增获得464bp的rhLep的完整基因片段。构建pET22b( )/rhLep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50%以上。表达产物用Ni2 亲和层析柱纯化,SDS-PAGE结果表明,含6×His标签的目的蛋白的相对分子量约16kD。MTT比色法实验显示,当低剂量(10~30ng/mL)时,rhLep具有促进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在高剂量(50~225ng/mL)时,rhLep具有杀伤人内皮细胞的活性。其最大杀伤率达到98.8%。吖啶橙荧光染色观察到高剂量rhLep对人内皮细胞有明显的凋亡作用。以上工作为进一步了解瘦素的体内体外生物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