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苗     
一.我国采购和搬运鱼苗的特点 1.采购鱼苗我国养殖的鱼类却和其他国家有逈然不同的特点,即主要养殖鱼类如青鱼、草鱼、花鲢、白鲢等的鱼苗,都是从大江中捕捞而来,并且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有文献可以参考者:如宋周密癸辛杂识载:“江州等处产鱼苗……,其鱼细若针芒,戢戢然莫知其数”。1639年的农圃四书载:“今俗惟购鱼秧,其秧也,渔人汎大江、乘潮布網而取之者。初也如针锋然,饲以鷄、鸭之卵黄,或大麦之麸屑,或炒大豆之末,稍大则(?)池养之家。”李调元的  相似文献   

2.
<正>孟子的仁者无敌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  相似文献   

3.
桂与月桂     
我国古时称科举考试及第为“攀桂”、“蟾宫折桂”,中秋佳节所在的农历八月有“桂月”之称,可见桂字在人们心目中有吉祥美好之意,这无疑与一种植物有关,那就是桂花,亦称桂树。在神化故事中说桂树长在月宫中,因此它也像月亮一样象征长生,十分高贵,而在现实生活中它的花芳香宜人,叶四季常绿,倍受人们赞誉。屈原在《九歌》中咏道:“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赞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唐代诗人宋之问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但是,你知道吗,西方国家也有一种相应的高贵植物,就是Lauru…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5.
徐钦琦 《化石》2003,(3):21-24
据地质学家研究 ,地球演变的历史是井然有序的 ,不是杂然无章的 ;据古生物学家研究 ,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井然有序的 ,也不是杂然无章的。它们究竟依什么为序 ?《周易》说 ,“与四时合其序”。这是与事实相符的。当代的物理学家对时间的本质缺乏认识。在本系列讲座之(17) ,我曾引了爱因斯坦的话 ,“对我们这些坚信物理学的人来说 ,过去 ,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 ,尽管老缠着我们 ,不过是一个幻觉而已。”因此 ,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物理学家对时间的本质尚无认识。我们认为 ,时间的本质是四时 :春夏秋冬。 1997年 7月 15日我在以“生物进化论为主…  相似文献   

6.
磁疗保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价最高的是五加参:“五加参又名刺五加、五佳,五叶者最佳。”“以金买草,不言其贵。”“五加参亦可为散以代茶。”李时珍又介绍说:“张子声、杨建始、王叔才、于世彦等,房事不绝,得寿三百。”主治“男子阳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背痛,两脚痛痹风弱,补中益精,坚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耐老。”“饵之者真仙,服之者返婴。”现代医学实验证明五加参具有抗衰老功效:《中药药理》报导:刺五加喂饲22月龄大鼠24g/kg/日,2个月后,红细胞质过氧化物降低17.75%,Na+、K+、ATP酶…  相似文献   

7.
食花琐记     
古语云:“草木之精华者日英,兽之拔群者曰雄”,此为 “英雄”之来由。“英”者,花也。古人认为花朵是草木的精华,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在农村中常常可以看到有的野草或者庄稼因为出土时错过了季节,但是在开花时节也会挣扎着将自己尚未成熟的花朵倔强地开放,实际上就是为了  相似文献   

8.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着力激发学习兴趣李南中(江苏省华罗庚中学213200)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多年来,我在教学中,以学生心理特点为基础,精心设计各个...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掀起对胃十二指肠病认识的革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些年来有关幽门螺杆菌的科研活动和出版物大量涌现,形成爆炸之势。现已公认,幽门螺杆菌是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罪魁祸首。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一些胃癌,是由此菌引起的。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医学界的古老信条:“无酸则无溃疡”,或将由“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无溃疡”所代替。根治胃十二指肠病的诱人前景,即将成为事实。因此可以说,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是对胃十二指肠疾病认识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0.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中国古代有“贵五谷而贱金玉”的说法;管仲提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强调粮食是民众的命根子,并认为“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把粮食问题看作统治者治国之要务;贾谊则提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强调了粮食对于民生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中国古代有“贵五谷而贱金玉”的说法;管仲提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强调粮食是民众的命根子,并认为“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把粮食问题看作统治者治国之要务;贾谊则提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强调了粮食对于民生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梵净山”这个称谓是明代以后的事,名字本身就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梵,佛教之用语;净,乃“静界”,干净而无污浊之气。梵净山作为佛教朝拜名山,庙宇林立,多为明清两朝营建。天庆寺、朝天寺、承恩寺和护国寺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使梵净山成为“天下众名岳之宗”。佛教活动前后延续数百年,在鼎盛时期,“进者男妇,时往时末,若城市然……”。历史上,梵净山各寺院屡建屡废,特别是到了20世纪前叶,佛教活动迭经战乱,加之匪患猖獗,香客不保平安,朝山之  相似文献   

13.
鸡毛信琐谈     
把鸡毛粘在信上,表示这信必须急速送到,十万火急,非同小可,这就是旧时使用的一种鸡毛信。说到鸡毛信,人们往往会想起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传说。《鸡毛信》的电影,至今还映现在人们的脑海里。关于鸡毛信的来历,却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史书上的所谓“羽书”、“羽檄”,实际上就是当时的“鸡毛信”。《汉书》载:“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  相似文献   

14.
李亚军 《生命世界》2009,(11):93-94
新课标中提出“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一种活动,也是一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就能起效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贤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同学们动起来,“好之”、“乐之”是每位教师都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学者早已认识到,菌类不同于一般植物,而是一个独立的生物类群。《礼记·内则》庚蔚注云:“无华而生者曰芝栭”;宋、苏颂《图经本草》中说:“(茯苓)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宋、罗愿《尔雅翼》也说:“芝,瑞草,一岁三华,无根而生”。都说明菌  相似文献   

16.
苦瓜探源苦瓜由于味苦而得名,因其瓜皮上有小疙瘩突起,形似荔枝的皮,故又名“锦荔枝”。此外,还有癞瓜、癞葡萄之名,皆象形而来。苦瓜的原产地并非我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苦瓜原出南番,今闽广皆种之”,当时的南番,即为现在的印度半岛。近人杨荫深编著的《事物掌故丛谈》中说“此瓜(苦瓜)古未闻”,而明朝费信在《星槎胜览·苏门答腊国》中云“其有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时,其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可能说的就是苦瓜。对于苦瓜的“瓤味甘”,李时珍也记载“……熟则黄自裂,内在红  相似文献   

17.
说龟     
在我国古代民间传说的“四灵”中,龙凤、麒麟,都是想象的神兽,唯独龟倒是实实在在的动物,丝毫也不是虚构的存在。龟何以能够堂而皇之地跻身于“四灵”之列?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问题。早在原始社会,龟已作为鲧氏族部落的图腾被加以崇拜。《大戴礼》云:“甲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雒书》亦云:“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能见存亡,明于吉凶,王者不偏党,尊耆老则出”。古人们还认为青龙是东方之神(兼吉祥之神),白虎是西方之神(兼凶神),朱雀是南方之神,玄武是北方之神,四神合称“四方之神”。所谓“玄武”,就是龟。可见龟在那时的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美好及威武崇高的。也许正是慑于龟这种知天之道的神  相似文献   

18.
关于优生学     
吴吴 《遗传》1980,2(3):40-42
自从上世纪中叶(1859年)达尔文提出“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学说后,人们很快就 意识到,人类本身作为生物之一,同样是受大自 然的选择而进化的。  相似文献   

19.
严莹 《生命世界》2008,(11):22-25
在生物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大自然赋予了众生各种神奇的力量,其中最为神秘的,蕴藏在基因最深处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母爱。每种生物诞生于世,无不靠伟大的母亲给予生命。美国诗人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20.
徐钦琦 《化石》2001,(4):24-25
在第8讲 ,我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揭示了生物进化之道”。具体地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究竟哪些论述揭示了生物的进化之道呢?我愿在此重申一遍 :它们是周易中的“与四时合其序”。黄帝内经中的“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始终也 ,死生之本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庄子中的关于“大年”的概念。难道这么简单的几段论述真的可以阐明生物史上的奥秘?难道西方那么多优秀的科学家无法解决的大难题 ,就靠这么几句话就可以获得成功?事实胜于雄辩 ,请看与宏年的四时变化相耦合的 ,生物界的三次大绝灭和三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