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种微生物絮凝剂的裂解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带C-R3A数据处理机的岛津GC-9A气相色谱仪和PYR-2A型管式炉热裂解器对四种微生物产生的絮凝剂进行了裂解气相色谱鉴别。通过时指纹图的分析,较好地区分出生物大分子性质及结构上的差异,证明了裂解气用色谱分析法用于微生物絮凝剂等生物大分子性质及分子结构鉴别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裂解气相色谱法是将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在惰性环境中迅速加热,使构成细胞的大分子化学物质在瞬间被裂解成小分子碎片并气化。将这些气化了的裂解产物经过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从而得到每种微生物组分所特有的“指纹图”。由于裂解产物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与被测物质的结构有一定对应关系,因此可做为鉴别微生物种类的一种依据。用裂解气相色谱法鉴定微生物,是六十年代出现的一项不断发展着的微生物鉴定技术。由于这一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等特性使微生物鉴定技术向自动化、电子计算  相似文献   

3.
用GC-9A气相色谱仪和PYR-2A管式炉裂解器,对四种降解性质粒DNA进行了裂解气液色谱鉴别,通过对指纹图的分析,较好地区分了不同降解性质粒DNA问的差异。证明了裂解气液色谱法分析质粒的可行性。另外,对分析质粒IDNA的邑谱柱、进样量.裂解温度和时间等色谱条件也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4.
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是全球硫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载体物质。海洋浮游植物、大型藻类和临海被子植物是DMSP的主要生产者。每年DMSP的产量可以达到1×10~9吨。在北大西洋表面的某些区域,DMSP的产量可以达到碳固定总量的10%。微生物介导的DMSP的裂解是全球硫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步骤。目前,8种参与裂解DMSP的DMSP裂解酶已被报道。在已发现的8种DMSP裂解酶中,3种DMSP裂解酶的催化机制得到了研究和阐明。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对DMSP裂解过程的酶促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需要继续发现新的DMSP裂解酶,并进一步揭示海洋微生物裂解DMSP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茶毛虫、蓖麻蚕,棉铃虫、斜纹夜蛾、黑点银纹夜蛾以及美国白蛾等6种昆虫的11株核型多角体病毒裂解色谱图的绘制方法。通过指纹图的分析,可明显地鉴别(区分)相同亚群的不同毒株。11株核型多角体病毒既有峰群的特异性,亦有峰高比值的特异性。指纹图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是各不相同的毒株,证明了裂解气相色谱法分析鉴定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用数值分类法解析肠杆菌的裂解色谱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TRS80型计算机,根据数值分类原理,对5属、10种、15株肠杆菌的58张裂解气相色谱图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同一菌株连续多次(2—9次)分析所得裂解色谱图的符合系数为88—99%,根据符合系数可以区分不同菌株。例如,变形菌标准株和临床新分离株裂解色谱图的符合系数为.77—88%,说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用标准菌株作对照,有可能用此法对临床菌株进行鉴别。用符合系数对实验菌株的鉴别结果和传统分类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我们发现3株普通变形菌和2株奇异变形菌符合系数高达77—87%,表明二者在化学组分上极为相似,而这两种菌和摩氏、雷氏变形菌裂解色谱图的符合系数却均较低,这与Brennet根据[)NA杂交相关性的结果将变形菌重新分类的建议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褐藻胶是由β-D-甘露糖醛酸(M)以及α-L-古罗糖醛酸(G)2种单体组成的酸性多糖。褐藻胶裂解酶作为多糖裂解酶的一种,可以温和高效地将褐藻胶降解为褐藻寡糖,并用于食品、医药和农业领域。然而天然来源的褐藻胶裂解酶通常存在活性不高、催化效率低以及热稳定性差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潜力。近年来分子改造策略已经开始大量应用于褐藻胶裂解酶,使得褐藻胶裂解酶的应用性能得到极大提升。本文对已报道的褐藻胶裂解酶结构与催化机制进行总结,对改善热稳定性、提高催化效率、改变底物分布等性质的褐藻胶裂解酶分子改造策略如理性设计、定向进化、结构域截短与重组等进行系统分析与综述,并展望了未来褐藻胶裂解酶分子改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噬菌体裂解酶——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圆子  王琰  孙建和 《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2):1888-1893
噬菌体裂解酶是一种由DNA噬菌体基因编码的高特异性酶, 可高效消化细菌细胞壁。革兰氏阳性菌噬菌体裂解酶的结构域相似, 裂解效率高, 与抗生素具协同抗菌作用, 且不易产生耐受性菌株, 抗体等体液因子对裂解酶的裂解活性影响小, 裂解酶作为一种潜在抗感染药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已建立了多种病原菌裂解酶应用的动物模型, 在防控耐药性病原菌感染上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就噬菌体裂解酶的抗菌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噬菌体裂解酶的抗菌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琰  陆承平 《微生物学报》2009,49(10):1277-1281
摘要:噬菌体裂解酶是一类细胞壁水解酶,可水解肽聚糖,造成细菌的破裂。裂解酶一般具有两到三个结构域,参与对底物的催化和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杀菌制剂,裂解酶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病的治疗。与抗生素治疗相比,裂解酶不易使细菌产生抗性且作用相对专一,这可能是解决现在日趋严重的细菌耐药性的一种可行方法。另外,裂解酶还具有高效性,作用协同性,且自身抗体不削弱其作用等优势,使之成为未来预防、控制致病菌一种可能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绿色的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尽管高温分解生物质处于发展阶段,但在目前水平,高温裂解因其可以在氧存在下热分解将生物材料直接转化为固态,液态和气态能源产品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生物质的热裂解,包括慢速热裂解、快速热裂解、闪解、催化热裂解等过程,重点讨论了在各种生物质材料的热裂解过程中各种操作参数如温度和生物粒子大小等对生物燃料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ESI-QTOF/MS)对桂枝茯苓胶囊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别。运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使用ESI离子源,正离子与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根据Q-TOF/MS正、负离子质谱信息、通过元素组成分析、化合物同位素分布验证和对质谱裂解碎片解析并与相关文献对照,鉴别了桂枝茯苓胶囊中18个化合物。本法为桂枝茯苓胶囊中的化学成分分析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酶测定法作为现场测定浮游植物裂解速率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水体环境中。本论文对厦门市筼筜湖的浮游植物裂解速率的时空变化展开调查,探讨了浮游植物裂解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期间,测定了内湖与外湖的溶解性酯酶活性,颗粒态酯酶活性及浮游植物裂解速率,同时测定了水体的叶绿素浓度及其他环境参数。综合分析各种指标,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细胞裂解速率在空间上变化不大,时间上变化较大。在七月份由于水体中的病毒含量较高,浮游植物裂解速率较高。裂解速率在八月份与九月份降低,并且其数值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犬体200株布氏菌的判定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 《微生物学报》1992,32(5):370-375
先后收到我国一些地区从犬体分离的待检布氏菌200株,经细菌形态、生长特性和血清凝集等初步检查,其中176株疑似布氏菌(85.59%).用单相和粗糙血清检测、s和R群噬菌体裂解试验,证明均为犬种布氏菌。部分菌种作DNA同源性测定与电镜形态观察,发现其基因系列和电镜图像与国际参考菌一致。在R血清反应中,有4.75%菌株无凝集原性。在硫堇和复红染料抑菌试验中,典型株占72.49%;对两种染料均不被抑制者占22.75%。这部分菌和被R/C噬菌体裂解的粗糙羊种菌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14.
1.本文总秸了采用国产健康牌酵母制成的酵母多醣及测定裂解素用的各种生物制剂的过程,并介绍了测定裂解素的三种具体方法和体会。 2.根据酵母多醣吸附原则,我们就Pillemer氏原始方法(第一法)、分离PZ复合物的方法(第二法)及改良的分离Pz法(第三法)三者进行了比较。第一法测定糖果会受至Ⅱ血清标本中带入的补体和抑制因素的影响。第二法中的PZ结合程度则又可能因标本中缺乏血清辅助因素而受到限制。第三法剐已排除这些因素。根据测定牿果,人、家犬及豚鼠的血清不宜用第一法测定,冤血清标本剧不宜用第=法测定。 3.动物物种同的血清裂解素值虽有差刖,但同一物种的各个体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故不能单独用裂解素值的高低来解释不同种动物间天然抵抗力的差异。 4.正常人血清裂解素的平均值应用第一法的测定秸果为1.91单位/毫升。应用第二及第三法的结果则分别5.在用第一法测定时,有16.7%的正常人血清标本其裂解素值为0,应用第二法时仅有2%,我们孰为不能测出若干正常人血清的裂解素是由于方法中的缺陷,尚难因此而否定裂解素与机体抵抗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鉴于70%的成年人都不能消化牛奶中的乳糖,美国农业部的科学家已选育出了一种新型的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mophilus),利用这种链球菌产生的酶来裂解乳制品中的乳糖。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批  相似文献   

16.
【背景】副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parauberis)是重要的水产病原菌,该病原菌已逐渐出现新的血清型及多重耐药性状,因此亟须开发出一种新的抗菌药物用于该病害的防治。研究发现,前噬菌体编码的裂解酶能够有效地杀死其宿主,具有良好的抗菌应用前景。【目的】以副乳房链球菌前噬菌体裂解酶为对象,研究其杀菌宿主谱并优化其裂解活性的条件。【方法】利用PHASTER工具对副乳房链球菌菌株KRS02083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其前噬菌体包含一种裂解酶的基因Sply828;通过基因克隆、表达和纯化等技术得到裂解酶Sply828蛋白;通过浊度递减实验探究裂解酶Sply828对不同细菌的杀菌活性及其最适的裂解条件。【结果】裂解酶Sply828对鱼源副乳房链球菌具有最佳的杀菌活性,并发现该酶对处于指数生长期的细菌杀菌效果最好;其最适裂解温度为28°C,最适pH为6.2;Ca2+和Mg2+对该酶的杀菌活性有促进作用,但是Zn2+、Cu2+、Fe2+、Ni2+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7.
付生伟  金帆 《生物工程学报》2023,39(3):1142-1162
裂解作为合成生物学中的常见功能模块单元,在基因线路设计方面具有广泛的运用。裂解主要通过诱导表达噬菌体的裂解基因盒子实现,不过,尚未有关于裂解基因的详细表征。本研究首先利用阿拉伯糖和鼠李糖诱导系统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Top10表达了5种裂解基因盒子(S105, A52G, C51S S76C, LKD, LUZ),通过OD600值的测量,表征了在不同生长阶段、诱导剂浓度、质粒拷贝数等条件下,含有不同裂解基因盒子的大肠杆菌菌株Top10的裂解行为。结果表明,虽然5种裂解基因盒子在大肠杆菌内都可以有效引起宿主的裂解,但是裂解行为在不同条件下有较大差异。进一步地,由于诱导系统在不同宿主之间背景表达水平的差异,导致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O1中难以构建可诱导的裂解系统。经过筛选,通过基因组插入的方式,利用鼠李糖诱导系统对裂解基因盒子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引起的裂解行为进行表征。结果显示,LUZ和LKD具有较强的使铜绿假单胞菌裂解的能力,而S105、A52G、C51S S76C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裂解能力较差。最后,利用LUZ和光遗传学工...  相似文献   

18.
<正>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介绍了高分子裂解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汇总了163种具有代表性的合成及天然高分子的标准裂解色谱图和热分析图,并针对每种物质的特征裂解产物给出相应的质谱图,读者可通过与这些质谱图的直接对照,方便地确认特征裂解产物的结构,由此推断复杂聚合物体系(如共聚物、多组分共混物)的组成和结构。书中给出了33种缩聚高分子在标  相似文献   

19.
褐藻胶是由β-D-甘露糖醛酸及其C_5差向异构体α-L-古罗糖醛酸所组成的酸性多糖。褐藻胶裂解酶是多糖裂解酶的一种,可以将褐藻胶降解成寡糖或者单糖。近年来随着结构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褐藻胶裂解酶的结构及催化机制得到解析。本文中,笔者介绍了不同家族褐藻胶裂解酶结构以及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根据酶序列来分,褐藻胶裂解酶分属到多糖裂解酶的7个家族;从结构上来看,褐藻胶裂解酶通常采取3种结构:β果冻卷、(α/α)_n桶状结构和β螺旋结构。褐藻胶裂解酶通过β消除的方式来降解褐藻胶,根据催化过程中有无金属离子的辅助,褐藻胶裂解酶的催化机制又可进一步分为His(Tyr)/Tyr型β消除和金属离子辅助的β消除。本文可以为褐藻胶裂解酶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寻求新型抗菌制剂。噬菌体裂解酶是一种由ds DNA噬菌体编码的水解酶,能高效特异性地裂解细菌细胞壁且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由于天然裂解酶具有宿主谱窄,不能裂解革兰阴性菌等缺点,研究者对裂解酶进行了大量的设计改造。本研究主要对提高噬菌体裂解酶抗菌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