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童第周(T.C.Tung)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小学课本中就有一则关于他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他由于家庭贫困直到17岁才进入中学,以及他如何依靠毅力和勤奋而最终成为一位成功的生物学家。但是在科学界,他之所以被人们铭记和尊敬,则是由于他在  相似文献   

2.
在各种反芻兽的消化道中,生活着很多原生动物,其中种类景繁、数目最多、最引起生物学家的注意和兴趣的是它們胃內的纖毛虫。这些纖毛虫分別属于纖毛虫纲的全毛目(Holotrichida)和旋毛目(Spirotrichida),而以旋毛目的头毛科(Ophryoscolecidae)为最普遍。多介尔和費德罗娃(1929)及孟高尔德(Mangold 1929,1933)等人估計,在  相似文献   

3.
威尔逊(Edward O.Wilson,1929-2021)是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有许多头衔,如昆虫学家、演化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家、思想家等。我特别关注他的博物学家(naturalist,也可译作"博物者")头衔(Nichols,1991;MacGregor,2018),他本人也特别在意这个称号,并把它用作自传《博物学家》的书名(Wilson, 1994)。  相似文献   

4.
七年前几个实验室同时发现真核生物的许多基因被一些称为内含子(iutron)的非编码区所打断。于是生物学家就试图弄清内含子是怎样精确地从mRNA前体切除的,但进展甚少。障碍主要在于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能重复的体外拼接体系,而此种体系对分析拼接过程所涉及的组份和中间物是必不可少的。去年(1983)这个障碍被克服了。1984年与麻省理工学院Philips Sharp等在《细胞》上报道说:在他们的拼接体系中,被切除的插入序列的构型象一个套索。1984年冷泉港有关“RNA加工”的讨论会上,Michael Green与哈佛大学Tom,Mani-  相似文献   

5.
张维 《化石》2009,(4):57-59
1882年达尔文去世前,至少让他感到满意的是,进化论被自然科学界所接受了。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生物学家都相继接受了这个事实,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对于这一重要思想,当时的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都心存疑虑,所以,适者生存是进化机制的思想,只吸引了少数追随者。  相似文献   

6.
1900年春天,欧洲发生了一个轰动生物学界的重大事件:有三位科学家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重新发现了被埋没35年之久的孟德尔定律,从而揭开了现代遗传学崭新的一页。那么,孟德尔定律是怎样被重新发现的呢?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一分析与探讨,并以此纪念孟德尔定律再发现90周年。 (一) 第一个宣布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的是荷兰植物生理学家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他早年就读于莱顿大学,后到阿姆斯特丹大学执教植物生理学。主要致力于细胞的呼吸作用和渗透作用的研究,成果卓著。1890年,他转向研究植物的遗传与变  相似文献   

7.
一、染色体遺传理論的建立經过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試驗的时候,还完全不知道染色体的存在。他死于1882年,那时人們关于染色体的基本知識已經知道很多,但孟德尔未能看到他所发現的遺传規律与染色体之間有什么联系。另一方面,那时在染色体的研究上有重大貢献的学者全都忽视了孟德尔的著作。在1900年之前,遺传学研究与染色体研究始終联系不起来。到1900年,孟德尔著作被“重新发現”之后不久,苏頓(Sutton)在1902年首先看出孟德尔式的遺传与染色体行为之間的关系。他认为孟德尔所研究的遺传因  相似文献   

8.
提起婆罗洲,不得不说英国的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1913)。华莱士是19世纪进化论思想的发现者和拥护者之一,他是当代著名博物学家、探险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他提出的自然选择导致物种进化的理论,促成达尔文出版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而华莱士生平所采集的样本及对森林的研究,有一部分来自婆罗洲雨林。  相似文献   

9.
说起蘑菇,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是长在田边地头上的田头菇,生于房前屋后的狗尿苔(鬼伞),雨后出现在草地上的马粪包(马勃),或者是菜市场上看到的平菇、香菇、猴头…… 250年前,瑞典一位生物学家把地球上的生物划分为两大类,即动物和植物。今天连幼儿园的小孩也能回答这个问题:生物分几大类?——动物和植物。然而,在18世纪这却成了惊人的成就,那位生物学家便是大名鼎鼎的分类学大师林奈,他所提出的是生物的“两界系统”,即生物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分界的依据大致是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动者为动物,静者为植物。他在巨著《植物种志》(1753)中依据花部的形态及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德国生物学家施旺(Theodor Ambrose Hubert shwann 1810—1882)不仅是细胞学之父,细胞学说的奠基人之一,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生理学家。他对生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29年施旺进波恩大学学医,1831年得到学士学位。其间,他选听了生理学家米勒的生理学讲座,并在他的实验室帮助工作  相似文献   

11.
陆谟克堂     
陆谟克,即拉马克(Lamarck Jean Baptiste,1744—1829),是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法国生物学家。陆谟克堂则是按他的名字命名的一所建筑,在现在的北京动物园内。  相似文献   

12.
1866年,Paul Broca 从他妻子家系的略图中,领悟到癌症的遗传因素。这一洞察所见,在他那时代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实际上,他的想法直至当代仍被 carl Segen 所忽视)。不过一个世纪以来,生物学家们都开始对肿瘤发生寻找遗传方面的解释。目前这个问题所获得的成果是:关于长期设想的“癌基因”已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癌基因的发现首先是由于逆转病毒有转导细胞基因的偏好——正是在正常细胞 DNA 中寻找逆转病毒的癌基因使它实体化了。由此两个进一步的设想又增添到活跃的想象中去:一是逆转病毒DNA 的整合能够触动细胞基因,后者的激活明显地有引起肿瘤发生的作用;二是从各种肿瘤取得的 DNA 能够使啮盘类细胞发生瘤性生长,这种 DNA 似乎含有活  相似文献   

13.
摩尔根与染色体遗传学说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高翼之 《遗传》2002,24(4):459-462
1866年至1900年间,即孟德尔论文完全被人们所忽视之时,细胞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受精作用中的行为已经基本上搞清了。 1900年孟德尔论文被重新发现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萨顿(Sutton)就在1902年12月和1903年1月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指出: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性状的行为完全平行。萨顿以很有说服力的分析表明,只要假定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就可以十分圆满地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但是,当时国际遗传学的“主帅”贝特森却坚决反对把遗传因子与任何物质实体联系起来。1909年创造“基因”一词的约翰逊也只是把基因作为“一种计算或统计单位”,反对“基因是物质的、具有形态特征的结构”。萨顿的假设还遭到当时还是实验胚胎学家的摩尔根(Morgan)的反对,宣称他绝不接受“没有实验基础的结论”。实际情况是,虽然萨顿提出的各种细胞学现象都是实验观察的结果,但是把这些细胞学现象与孟德尔遗传理论联系起来,确实没有任何实验证据。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通过实验彻底转变思想而成为国际遗传学第二代“主帅”的摩尔根。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被授予了美英双国籍的神经生物学家John O’Keefe以及挪威的神经生物学家May-Britt Moser和Edvard Moser夫妇,以表彰他们在place cell(位置细胞)和grid cell(格点细胞)上的神经生理学工作.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位于大脑海马及内嗅皮层中的一些对空间位置有特异性的特殊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构成了一个精巧的定位系统,使人们能够认知自己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并帮助人们进行导航.  相似文献   

15.
正乔治·孟德尔(Gregor Mendel)的生活轨迹与豌豆的交集,催生了多个现代科学学科,诞生了经典遗传学,从而全面改观了生命科学。孟德尔,1822年出生于被称为"多瑙河之花"的奥地利海森道夫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他自小就喜欢园艺,等待一朵花的开放、欣赏树叶的慢慢变黄,常常就是这个男孩寂寞时光中快乐的源泉。因为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贫寒的家庭  相似文献   

16.
Nelso.  G  宋大祥 《动物学杂志》1990,25(5):50-53
一、引言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的地理分布。探险家冯·洪堡(Von Humboldt, A, 1769—1859)是最早使用生物地理学(biogeography)一词的学者之一。他根据环境的温度、海拔和纬度等物理因子解释动、植物的分布。生物地理学以前只是描述和解释自然界和生物界之间的关系,在地理学和生物学之间占据一个不明确的领域。对生物地理学感兴趣的主要是生物学家,生物学家有时用地球物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动植物为什么生活在某个地方。  相似文献   

17.
P.Chambon教授在法国东部边境的一个美丽的古城——Strasbourg市致力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26年了。1979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把国家最高的科学奖——金质奖章颁发给了这位杰出的生物学家。回顾一下他的真核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室近年来所从事的工作,我们就会明了他取得这样的荣誉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8.
“醋虫生活周期的各个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是贝时璋先生上世纪20年代在德国土滨根大学动物研究所读书时的博士论文,发表在1928年出版的德国《动物科学学报》第131卷,是贝时璋先生科学生涯中的第二篇学术论文,也是当时国际上关于动物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研究领域的一篇重要论文。论文系统地研究了醋虫(线虫的一种)的生活周期。他通过实验形态学方法,确定了生活周期不同阶段上体细胞群和体细胞自身的潜力。在这篇论文中,贝时璋先生提出了一个当时在生物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论点:稳定动物在任何生长阶段都不具备再生能力,只在进展期有细胞质的修复;细胞常数只适用于稳定期,进入细胞常数后,细胞便丧失了修复能力。贝时璋先生的这篇论文虽然撰写于75年前,今天读起来仍会被其中体现的严谨治学和创新精神所感染。贝时璋先生75年前用线虫作为他的研究材料。50年后,英国生物学家J. Sulston、H. R. Horvitz和美国生物学家S. Brenner用线虫(Caenorhaditiselegans)作为研究材料,发现了细胞凋亡(或称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并因此荣获2002年度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现已证明:线虫是研究细胞分裂和器官发育,以及将不同的基因突变与其对器官发育的特异性影响联系起来的一种极好的模式系统。75年前,贝时璋先生就选择了这  相似文献   

19.
郭建崴 《化石》2020,(2):20-23
正就在魏斯曼等科学家探索生物遗传规律的时候,孟德尔早已发现了这种规律。但是他的发现竟然被埋没了30多年。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1884年1月)出生在当时由奥地利帝国统治、现在属于捷克的摩拉维亚地区,父亲是农民、母亲则是一位园艺工人的女儿。这样的家庭使孟德尔从小就受到园艺和农业知识的熏陶。1840年,他以全部课程为"优良"的成绩中学毕业后,考入奥尔米茨大学哲学学院,主攻古  相似文献   

20.
镇痛药物的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性的研究不但具有实际意义,并有理论的价值,它历来为药理学家和临床学家们所注意的问题。几种常用的镇痛药如吗啡、利多尔(lydolum或 demerol)、非那酮(phenadonum)等的耐药性曾被详细的研究并为 Isbell 等人加以总述。新近发现的普罗梅多尔(promedolum)的耐药性也有了报告,到目前为止在文献中仍未发现一种无耐药性的理想镇痛药。因此,研究不产生耐药性的镇痛药确是目前药物研究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