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葡萄瘿蚊Cecidomyia sp.属双翅目、瘿蚊科。以幼虫在葡萄果实内食害,致使果粒不能正常生长而造成损失。1962年以来山西省太原、太谷、长治、运城等地均有发现。 一、形态 成虫(图1:1) 体长3毫米左右,翅展7毫米左右。头小、复眼黑色,触角丝状14节。雌虫触角端部三节与雄虫不同(图2:4、5)。口器吻状,下颚须一对、3节。中胸发达,翅膜质  相似文献   

2.
董景芳  江兴培 《昆虫知识》1994,31(2):99-101
日本柳枝瘿蚊Lygococisyanagi(Shinji)属双翅目、瘿蚊科、瘿蚊亚科。它是旱柳、垂柳、龙爪柳等树种的主要害虫之一。作者近10年来在前文[4]的基础上,对该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生态学和防治措施等研究方面有突破。同时根据此虫分类特征,鉴定为日本柳枝瘿蚊。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形态特征成虫:下颚须4节。推虫触角20(2+18)节(图1:G),雌虫触角19(2+17)节,鞭节颈短(图1:A)。复眼占头的大部分。眼桥中部5~6个小眼宽。足细长,深褐色,被毛2附爪简单,不具齿。前翅被微毛和黑色鳞片,R。脉和C脉在翅端相接。雄虫外…  相似文献   

3.
食蚜瘿蚊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杨茂发 《动物学研究》2008,29(1):108-112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食蚜瘿蚊角角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雌雄触角都为14节,其中雄性约为2000μm,雌性约为1 050μm.电镜下可观察到食蚜瘿蚊触角有6种类型的感受器,即: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柱形感受器和环丝.刺形感受器较长,约67.5μm,基部有膜状的窝.毛形感受器长约61μm,末端弯曲.锥形感受器呈钉状着生在表皮上,长约4.7μm.腔形感受器呈凹陷状,腔的直径约为1.2μm.柱形感受器着生在雄虫鞭节的第二亚节,长约21μm,直径约为1.5μm.环丝,是瘿蚊类昆虫触角中特殊的结构,它通过着生在一系列腔中的的短梗,连结成环状附着在触角各亚节的表面.刺形和锥形感受器在数量上,雌雄之间差别不大;柱形感受器只在雄虫中发现;雄虫触角上的腔形感受器在数量上要比雌虫多.  相似文献   

4.
苹果蠹蛾头部感器的电镜扫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并描述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成虫及幼虫触角上及口器上的感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蠹蛾成虫触角背面密布鳞片,感器很少,腹面和侧面鳞片稀疏,具大量感器;2)触角上的感器大部分分布于鞭节各节,少部分分布于柄节和梗节;3)雄虫触角上着生10种感器,雌虫触角上着生9种感器,与雄虫相比,雌虫缺少鳞形感器;4)雄虫口器具鳞形感器和刺形感器,雌虫口器仅具刺形感器;5)幼虫触角3节,基节无感器,第2节具2刺形感器且其分布位置存在个体差异,端节端部具呈三角状排列的3个栓锥感器;6)幼虫口器具一定数量和不同形态的感器。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采自浙江的端突瘿蚊属Epidiplosis 1新种,即长叉端突瘿蚊Epidiplosis furcata sp. nov..正模♂,浙江省西天目山,2000-07-19,墨铁路、刘涛灯诱.该新种与拟丝端突瘿蚊Epidiplosis simulifilifera Mo比较近似,与后者主要区别如下:1)抱器基节各具1叉状端瓣,阳具基侧突骨化,呈"T"形;2)下颚须第3节长约为宽的3.4倍;3)触角末鞭节的端结长为宽的2.5倍;4)体长1.16 mm.  相似文献   

6.
张洁  杨茂发 《动物学研究》2008,29(1):108-112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食蚜瘿蚊的触角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雌雄触角都为14节,其中雄性约为2 000 μm,雌性约为1 050 μm。电镜下可观察到食蚜瘿蚊触角有6种类型的感受器,即: 刺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柱形感受器和环丝。刺形感受器较长,约67.5 μm,基部有膜状的窝。毛形感受器长约61 μm,末端弯曲。锥形感受器呈钉状着生在表皮上,长约4.7 μm。腔形感受器呈凹陷状,腔的直径约为1.2 μm。柱形感受器着生在雄虫鞭节的第二亚节,长约21 μm,直径约为1.5 μm。环丝,是瘿蚊类昆虫触角中特殊的结构,它通过着生在一系列腔中的的短梗,连结成环状附着在触角各亚节的表面。刺形和锥形感受器在数量上,雌雄之间差别不大;柱形感受器只在雄虫中发现;雄虫触角上的腔形感受器在数量上要比雌虫多。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福建厦门危害芒果叶片的瘿蚊科--中国新纪录属和一新种:普瘿蚊属Procontarinia Kieffer & Cecconi,1906;壮铗普瘿蚊Procontarinia robusta sp.nov..正模♂,福建厦门杏林,2001-09-12,张清源饲养自叶瘿.副模16♂♂,23♀♀,同正模,2001-09-12~16.新种触角鞭节基颈很短,被毛;第1、2鞭节不愈合;抱器基节和端节都不细长;肛下板端部凹陷很浅;虫瘿外面无刺,不呈海胆状等区别于P.echinogalliperda(Mani,1947).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袁轲  朱慧  曲业宽  任炳忠  尤杨 《昆虫学报》2020,63(4):439-449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访花昆虫红腹毛蚊Bibio rufiventris触角感器的类型和分布。【方法】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观察红腹毛蚊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形态,比较雌雄个体间的差异。【结果】红腹毛蚊雌、雄成虫触角均包含3部分,分别为柄节、梗节和鞭节,其中鞭节由8个亚节组成。雌成虫触角平均总长度为862.556±78.662μm,雄成虫触角平均总长度为880.361±83.253μm,雌、雄成虫触角各亚节的长度几乎相似,只有鞭节第8亚节长度有显著差异。红腹毛蚊的触角感器共有4大类,即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雌性红腹毛蚊触角感器共有6种亚型,即刺形感器、毛形感器2型、锥形感器(1, 2和4型)和B?hm氏鬃毛;雄性红腹毛蚊触角感器共有5种亚型,即刺形感器、毛形感器1型、锥形感器(2和3型)和B?hm氏鬃毛。【结论】红腹毛蚊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在种类、数量以及形态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红腹毛蚊触角感器的生理功能及其行为活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比栉大蚊属Pselliophora隶属于双翅目长角亚目大蚊科(Tipulidae),Osten Sacken(1886)建立,模式种:P.laeta(Fabricius)。属征:体中型,黄色或绒黑色;头部前伸成“喙”状,复眼一对,很发达,无单眼,触角雌雄异形,雄蚊栉状,第一鞭节无侧支、端部具一钝突,第2至10鞭节基部和端部各具一对侧支,上下侧支大致等长,此乃属的重要识别特征,雌蚊类似念珠状;胸部很发达、较隆起,中胸背板具明显  相似文献   

10.
记述采自我国山东东营的小角瘿蚊属 1新种。模式标本存山东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长尾小角瘿蚊 Micromya longicauda Mo,新种 (图 1~ 9)正模♂ ,山东东营 [3 8°5′N,1 1 8°7′E] ,1 993 - -7,墨铁路采自水稻田 ;副模 1♀ 1♂ ,同正模。鉴别特征 :该新种与短节小角瘿蚊 Micromya brevisegmenta Mo较近似 ,与后者主要区别如下 :1 )下颚须第 3节长约为中部宽度的 5.3倍 ;2 )触角 1~ 3鞭节各有 1枚大、斜而弯曲的感觉刺 ;3 )雄虫生殖器节上的尾须宽瓣状 ,瓣近三角形 ,肛下板明显长于尾须。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扫描电镜对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结构、分布及数量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锈色粒肩天牛成虫触角鞭节状,由柄节,梗节和9节鞭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分布着4类8种感器,分别是2种毛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3种锥形感器和1种芽形感器。而发锥形感器和短刺形感器只分布于雄虫的触角上,不同类型感器在雌、雄个体上的长度及分布数量不同。  相似文献   

12.
树瘿蚊亚科中国新纪录种:双翅目:瘿蚊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约氏短角瘿蚊 Anarete johnsoni(Felt 1908) 中国新纪录。 采集地点:甘肃(文县),四川(理县,汶川)。 国外分布:亚洲(日本),欧洲,北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甘草胭脂蚧Porphyrophora sophorae Arch.是一种典型的土栖性蚧虫。本研究旨在了解该虫触角的结构及其对土栖环境的适应性。【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甘草胭脂蚧雌成虫触角以及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结果】甘草胭脂蚧雌成虫触角由9节组成,各触角节粗而短,各节间连接紧密,使触角形态呈现出较为粗壮的特点。在触角上分布着4种感受器29~48个,包括2~5个B9hm氏鬃毛,5~12个无孔毛形感受器,10~15个腔锥形感受器和11~22个多孔钉形感受器。根据各感受器的结构特点,判断它们分别具有自体感受、触觉感受、温湿度感受和嗅觉感受的功能。触角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的3个节上,分别是:柄节,具2~4个B9hm氏鬃毛;第3鞭节,分布有6~10个腔锥形感受器;第7鞭节(即顶节),大多数的感受器都分布在这一节的端部,包括3~8个腔锥形感受器,4~11个无孔毛形感受器和11~22个多孔钉形感受器。而在触角的其他节上几乎没有感受器分布。【结论】甘草胭脂蚧雌成虫触角有着许多不同于其他蚧虫触角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与其土栖性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4.
悬铃木方翅网蝽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佳伟  苏鹏  常虹  郝德君 《昆虫知识》2012,49(6):1643-1647
利用扫描电镜对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雌、雄成虫触角背面和腹面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触角为棒状,共4节,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触角上共有4种感器,分别为刺型感器、锥形感器、毛型感器和芽型感器;这些感器不存在性二型现象。其中,刺型感器分为大刺型感器和小刺型感器2种类型;芽型感器首次在异翅亚目昆虫触角上发现。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明显多于雌成虫,不同类型的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研究嗜虫书虱触角的超微结构及其在交配行为中的作用,对于其生物学和行为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Quanta 250型扫描电镜对嗜虫书虱触角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在Lei CAEZ4HD型解剖镜下用WPI500374型显微剪刀分别剪去雌、雄虫触角及触角不同部位后,利用Smartzoom 5型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其交配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嗜虫书虱雌、雄虫触角形态类似,均属于线状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分13个亚节,成虫触角感受器主要有微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SC1、SC2)、锥形感受器(SB1、SB2)和B9hm氏鬃毛4类感受器6种形态,绝大部分触角感受器分布在雌雄触角的背面、腹面和外侧面,两性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但数量差异明显(雌、雄虫感受器的数量分别约为8280和7240)。嗜虫书虱触角在交配行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雌虫触角的梗节在交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次是柄节,再次是鞭节;雄虫触角的鞭节部位起着主要的作用,其次是柄节和梗节。结合其交配行为并参考其他昆虫触角感受器的研究结果,推测雌虫触角柄节和梗节上分布的B9hm氏鬃毛和雄虫触角鞭节上分布的微毛形感受器在两性识别中起着主要作用,雌、雄虫触角上分布的两种刺形感受器(SC1、SC2)和两种锥形感受器(SB1、SB2)在交配过程中有机械感受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嗜虫书虱的行为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命科学研究》2016,(3):230-234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齿缘刺猎蝽(Sclomina erinacea Stal)成虫触角及前足跗节上的感受器,结果表明:齿缘刺猎蝽触角5节,由柄节、梗节和3个鞭节构成,梗节最短;雌、雄虫前足跗节均为3节。触角上共有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各有两种类型,刺形感器有3种类型。雌、雄个体间触角感器类型及分布未见明显差异。前足跗节上仅存在刺形感器,该感器在雄虫前足跗节上的分布较雌虫密集。  相似文献   

17.
豆野螟触角感器的电镜超微结构及嗅觉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霞  徐静  刘凤英  陈海滨  吴降星  杜永均 《昆虫学报》2008,51(12):1225-1234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触角电位仪(EAG)对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触角感器的结构其及嗅觉功能进行了研究。豆野螟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结构扫描的结果表明,豆野螟雌成虫触角上存在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5种,雄成虫触角除上述5种感器外,还分布有柱形感器。以基部(触角的1/3)、中部(触角的1/3)和端部(触角的1/3)为单位,对雌、雄成虫触角节的各种类型感器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毛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在雌和雄虫触角上的分布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测定了豆野螟雄虫触角对性信息素化合物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醛和反,反-10,12-十六碳二烯-1-醇以及雌虫触角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顺-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的EAG反应感应部位,结果表明EAG反应强弱与感器数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对性信息素和植物挥发物有反应的触角感器在触角上的分布存在差异,对信息素反应的感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的顶端24小节内(约占触角的1/3),而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反应的感器则分布于触角鞭节顶端48小节内(约占触角的2/3)。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中国新纪录属,锥瘿蚊属Pseudoperomyia Jaschhof et Hippa一新种:鹦铗锥瘿蚊Pseudoperomyia psittacephala Li et Bu,sp.nov.,(正模产地:福建武夷山桐木),及1中国新纪录种:小锥瘿蚊P.humilis Jaschhof et Hippa.(云南云龙)。新种与分布于马来西亚的Pseudoperomyia platystyla Jaschhof et Hippa相近,主要区别为新种生殖基节内突的根部很长;生殖端节形似鹦鹉头的外形;阳茎基钟罩形,中部不缢缩;生殖杆更长。模式标本4均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昆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我国蚊类两种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单环伊蚊Aedes(Finlaya)unicinctus Edwards,1922雌蚊头顶大部平覆暗色宽鳞,仅中央近后头有部分淡色鳞。触角、触须和喙暗色。前胸前背片和后背片平覆银白宽鳞;中胸盾片平覆致密的黑色窄鳞,在前端缘、侧缘、中侧区及翅基前区有淡黄窄鳞饰;小盾片具窄鳞,中叶的暗色,侧叶的淡黄色。后足股节淡色,具一亚基窄黑环和一亚端宽黑环;各足跗节暗色,仅中足和后足跗节1有基白环。腹节暗色,腹节I—Ⅷ背板具基侧白斑;Ⅲ一Ⅶ节腹板具基白带。雄蚊中胸盾片平覆淡色窄鳞,仅肩窝有暗色鳞;小盾片3叶都具淡黄色窄鳞。腹节Ⅲ—V背板具狭窄的淡色基带。尾器…  相似文献   

20.
阿蚊一新种的记述(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整理1957年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采获的蚊虫标本中,发现新阿蚊一种,记述如下。毛抱阿蚊Armigeres(Armigeres)seticoxitus,新种 雌蚊 中型深褐色蚊虫。头 头顶平覆铜褐色宽鳞,后部中央有一宽白斑,伸达后头;有眶白鳞线;头侧平覆宽白鳞。触角梗节内面有白鳞,鞭节Ⅰ有少数白鳞。唇基光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