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沙棘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ubsp. sinensis Rousi)属胡颓子科,产我国西北部和西南部,是一种优良的固砂植物。沙棘的果实含多种维生素,是颇具开发价值的保健饮料资源。沙棘属(Hippophae)全世界共4种,细胞学资料仅限  相似文献   

2.
中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ubsp. sinensis Rousi)属胡颓子科,产我国西北部和西南部,是一种优良的固砂植物。沙棘的果实含多种维生素,是颇具开发价值的保健饮料资源。沙棘属(Hippophae)全世界共4种,细胞学资料仅限于沙棘原亚种(H.Thamnoides ssp.Thamnoides)[2,4-8,8-9]。本文首次纸道了中华沙棘的染色体数目,并进行了核型分析,旨在为开发利用我国沙棘资源,探讨沙棘属的起源与进化,提供必要的细胞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中国沙棘属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沙棘属植物有7种11亚种,中国产7种7亚种,其中2种2亚种是近年发现的新分类群。因而,我国是沙棘属植物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沙棘资源蕴藏量最大的地区。沙棘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西北、华北等地的森林——草原(草甸)过渡地带;从垂直分布角度看,无皮组的种类主要分布于海拔3000m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区,有皮组的种类则集中分布于3000m以上的中高海拔地区。根据光照、温度、植被类型等因素其生境类型可分为温性乔木林型、温性灌丛型、寒温性灌丛型和高寒灌丛型4种类型。理塘沙棘、棱果沙棘和卧龙沙棘种群数量少,分布区域狭窄,资源十分有限,应加强驯化研究和迁地保护,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沙棘属种质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应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沙棘属(Hippophae Linn.)6种6亚种植物种子形态、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沙棘属植物种子形态、种皮微形态等性状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同时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种及种下类群的分类、鉴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种皮微形态可分为4种类型:拟脑纹状纹饰、线纹-穴状纹饰、近平滑-细疣状纹饰、浅穴-疣状纹饰.从内果皮和种皮结合程度及种皮表面光泽一致性等方面可明显地将沙棘属植物划分为二者紧密结合与分离两种情况,基本支持将沙棘属植物划分为有皮组和无皮组两大类群的观点,但观察结果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Rousi)自由授粉的种子进行父本分析,研究其子代的父本来源和花粉散布模式。结果显示:在80%的置信水平上,193个子代中有104个个体可以确定花粉来源;在20个确定的父本中,16个为中国沙棘,4个为肋果沙棘(H.neurocarpa S.W.Liu et T.N.He)。传粉格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沙棘有效花粉散布范围为3~71 m,平均距离为20.4 m,2株母本分别有87.23%和78.95%的有效花粉来自距其30 m的范围之内,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棘自然种群以近距离传粉为主。此外,在黑河上游沙棘杂交带中,中国沙棘子代中的肋果沙棘花粉平均贡献率达到14.84%,表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存在较高的种间当代花粉流。  相似文献   

6.
对分布于青海境内的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和西藏沙棘的ITS区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并以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沙枣为外类群,对胡颓子科沙棘属15种植物的ITS序列进行聚类分析, 探讨沙棘属各植物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3种沙棘属植物的ITS区长度为600~605 bp,其中,ITS-1区为201~203 bp,5.8S为166~167 bp,ITS-2区为232~236 bp.核苷酸分析显示,3种沙棘属植物的ITS区存在丰富的变异位点.聚类分析表明,棱果沙棘种的2个亚种——棱果沙棘和理塘沙棘为2个不同种,江孜沙棘与柳叶沙棘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中国沙棘亲缘关系较远;沙棘种下9个亚种间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在拱北湾和八宝河滩分别有12个和7个单倍型,两地区的棱果沙棘都与其亲本共享单倍型,其中拱北湾棱果沙棘共36个个体中有28个与中国沙棘共享3个单倍型(H2,H4,H5),有2个个体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11),八宝河滩的棱果沙棘共10个个体中有7个与中国沙棘共享一个单倍型(H4),3个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7)。应用最大简约法(MP)分别对两地区的棱果沙棘及其亲本trnS-G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棱果沙棘的大部分个体都与中国沙棘聚在一起,另外,棱果沙棘4种特有单倍型(H3、H7、H8、H9)的6个个体在系统树上也与中国沙棘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二倍体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为双向杂交起源,但其主要母本来源应为中国沙棘。  相似文献   

8.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在拱北湾和八宝河滩分别有12个和7个单倍型,两地区的棱果沙棘都与其亲本共享单倍型,其中拱北湾棱果沙棘共36个个体中有28个与中国沙棘共享3个单倍型(H2,H4,H5),有2个个体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11),八宝河滩的棱果沙棘共10个个体中有7个与中国沙棘共享一个单倍型(H4),3个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7)。应用最大简约法(MP)分别对两地区的棱果沙棘及其亲本trnS-G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棱果沙棘的大部分个体都与中国沙棘聚在一起,另外,棱果沙棘4种特有单倍型(H3、H7、H8、H9)的6个个体在系统树上也与中国沙棘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二倍体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为双向杂交起源,但其主要母本来源应为中国沙棘。  相似文献   

9.
中国沙棘属植物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我国沙棘属植物4种5亚种的核型,对各种之间进行了比较,它们的染色体数目都是2n=24,全由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所有种类,只有Hippophae thibetana第8对染色体有随体,H.rhamnoidea ssp.sinensis和H.rhamnoides ssp. mongolica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比例为0,为2A型,其余各种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沙棘资源蕴藏量大,野生资源丰富.沙棘属植物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极好生态效应的野生浆果,其研究和开发利用倍受国内外重视,本文对我国沙棘属植物的资源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重点介绍了沙棘在医药、食品、饮料、化妆品、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Rousi)自由授粉的种子进行父本分析,研究其子代的父本来源和花粉散布模式。结果显示:在80%的置信水平上,193个子代中有104个个体可以确定花粉来源;在20个确定的父本中,16个为中国沙棘,4个为肋果沙棘(H. neurocarpa S. W. Liu et T.N. He)。传粉格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沙棘有效花粉散布范围为3~71 m,平均距离为20.4 m,2株母本分别有87.23%和78.95%的有效花粉来自距其30 m的范围之内,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棘自然种群以近距离传粉为主。此外,在黑河上游沙棘杂交带中,中国沙棘子代中的肋果沙棘花粉平均贡献率达到14.84%,表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存在较高的种间当代花粉流。  相似文献   

12.
沙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棘刘振山(河北省张家口市教委教研室075031)史文彬(河北省张家口市教育学院075000)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又叫醋柳、酸刺、黑刺。是胡颓子科沙棘属的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5~8m,雌雄异株,叶互生或近对生,披...  相似文献   

13.
江孜沙棘和云南沙棘之间谱系分化和亲缘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具有邻近分布的近缘类群的遗传分化和谱系筛选对于进一步揭示物种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沙棘属(Hippophae)临域分布的两个类群, 江孜沙棘(H. gyantsensis)和云南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yunnanensis)为研究对象, 进行群体水平上的母系分化研究。前一个种分布于西藏的中西部, 而后者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部。两个类群在叶和果实性状存在明显区别。叶绿体在沙棘属植物中为母系遗传。共研究了两个类群14种群109个沙棘个体的叶绿体trnL-F、trnS-G序列; 序列排序后共发现11种单倍型, 江孜沙棘和云南沙棘分别有7种和6种, 两种单倍型为两个类群共享。分支分析和嵌套进化分析进一步表明, 两个类群之间的单倍型相互交错, 单倍型分化与形态上划分的两个类群不一致, 表明它们之间具有十分复杂的谱系筛选过程。这些发现明显不支持以前提出的有关江孜沙棘系统位置的假设。但是, 目前所获得的证据不能区分该物种究竟是通过异域分化还是同倍性杂交起源的。不同种群固定特有单倍型表明, 两个类群都在最后一次冰期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  相似文献   

14.
沙棘属(Hippophae)植物属胡颓子科,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高山区。沙棘资源在中国分布于东经75°32'至121°45',北纬27°44'至48°35'之间。中国沙棘(H.rhamnoidessub-sp.sinensis)又名醋柳、黑刺、酸刺,是黄土高原地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树种之一,自然分布于丘陵沟壑区的阴坡、半阴坡、河谷两侧以及河漫滩等地带,呈大面积、团块状分布,常常成为以上生境的优势树种。沙棘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单从外部形态结构看,它便具备了典型的旱生植物特点…  相似文献   

15.
沙棘果皮多糖清除氧自由基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张海容 《植物学通报》2005,22(6):703-707
沙棘(Hippophae rhamnosides)果皮经80℃恒温水浴提取,乙醇沉淀得粗多糖.Sevag法去蛋白,经50%和70%乙醇分级,得3种级分沙棘多糖H1、H2和H3;以Fenton反应,即H2O2/Fe2 /水杨酸为·OH产生和检测体系;以邻苯三酚/EDTA/Tris-HCl为O2-.产生体系,对沙棘多糖H1、H2和H3进行抗氧自由基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多糖对·OH和O2-.有较显著的清除能力.不同级分多糖H1、H2和H3浓度达200μg·mL-1时,对·OH的清除率分别为44.9%、49.0%和26.4%,抗O2-.活性分别为36.9%,15.4%和23.1%.多糖质量浓度增大时,两种自由基清除率增加,且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6.
沙棘果皮多糖清除氧自由基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容 《植物学报》2005,22(6):703-707
沙棘(Hippophae rhamnosides)果皮经80℃恒温水浴提取, 乙醇沉淀得粗多糖。Sevag法去蛋白,经50%和70%乙醇分级, 得3种级分沙棘多糖H1、H2和H3; 以Fenton 反应, 即H2O2/Fe2+/水杨酸为.OH产生和检测体系; 以邻苯三酚/EDTA/Tris-HCl为O2 -. 产生体系, 对沙棘多糖H1、H2和H3进行抗氧自由基活 性研究。结果表明, 沙棘多糖对.OH和O2 -. 有较显著的清除能力。不同级分多糖H1、H2和H3浓度达200mg.mL-1时, 对.OH的清除率分别为44.9%、49.0%和26.4%, 抗O2-. 活性分别为36.9%,15.4%和23.1%。多糖质量浓度增大时,两种自由基清除率增加, 且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叶表皮毛、角质层和气孔器可作为沙棘属各分类单位分类依据之一。柳叶沙棘全为星状毛,西藏沙棘全为盾状毛,为两个独立的种。肋果沙棘叶表皮毛虽与其他沙棘种(亚种)相似,但其气孔器较大,呈盘状而有区别。从叶表皮毛和气孔器上,中国沙棘、云南沙棘、中亚沙棘、蒙古沙棘和江孜沙棘相似。但江孜沙棘星状毛毛臂具螺旋状细条纹饰与柳叶沙棘相近。  相似文献   

18.
应用原核生物16S rDNA特异性引物rD1和fD1,通过ARDRA(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analysis)法直接扩增自中国云南、东北地区赤杨属3种植物和沙棘属1种植物根瘤内Frankia DNA,得到一长约1500bp的扩增产物.选用两种内切酶HaeⅢ、AfaⅠ联合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得到稳定的酶切图谱.将所测8个感染赤杨的Frankia样本区分为3个不同的组,所测3个感染沙棘的Frankia样本区分为3个不同的组.显示根瘤内Frankia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ISSR标记,对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13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96个位点,其中95个位点具有多态性.(2)中国沙棘雌、雄株的多态位点分别为57和56,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9.38%和58.33%;俄罗斯沙棘雌、雄株的多态位点均为72,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5%.(3)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估计的遗传多样性表现为俄罗斯沙棘雄株最高,其次为俄罗斯沙棘雌株,然后是中国沙棘雌株,最小的是中国沙棘雄株.表明俄罗斯沙棘因其为蒙古沙棘和中亚沙棘的杂交后代,在遗传上更具有多样性,而中国沙棘由于种群单一,其遗传多样性低;从种间遗传关系来看,中国沙棘的雌株与雄株及俄罗斯沙棘的雌株与雄株的遗传距离近,而中国沙棘与俄罗斯沙棘的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20.
江孜沙棘[Hippophea gyantsensis(Rousi)Lian]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广生态幅的小乔木,在拉萨河谷地区的海拔3500~4200 m范围内均有分布.前人工作多集中在江孜沙棘果实的开发利用方面,对其基础生态学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江孜沙棘沿海拔梯度的群落组成和表型变异的规律.为此,在拉萨河谷上段沿海拔梯度由东向西设置了4个样带:3850 m、3950 m、4050 m和4200 m,每个样带设置2至3个10 m×10 m的样方进行研究.首先,详细记录了每个样方内林下维管植物的物种组成、样方内的沙棘盖度、海拔、样方与河岸的实际距离,并用DCA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去势对应分析)] 排序方法对群落及其组成物种进行排序分析.随机抽取了每个样方内的20个江孜沙棘植株个体,测定其胸径、基径、株高和叶片长度,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这些变量和海拔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孜沙棘在拉萨河谷内的主要生境分为4种类型,即:河边砾石滩地、河阶草滩、河边草甸和河边林缘, 样方排序结果主要受海拔的影响;同时,江孜沙棘植株的基径、胸径和高度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减小,而叶片长度与海拔之间无显著相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对江孜沙棘而言,海拔所代表的综合环境因子对其分布和表型有显著的影响,而局部光照可能也是影响其表型特征的重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