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茶多酚影响乳腺癌组织C-Jun蛋白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茶多酚对移植性小鼠乳腺癌(EMT6)肿瘤组织中C-Jun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小鼠可移植性乳腺癌EMT6细胞系,经培养传代后,以纯系BALB/c小鼠为荷瘤动物进行肿瘤移植;采用茶多酚灌胃及局部注射两种干预措施,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乳腺癌组织C-Jun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茶多酚两种给药途径的肿瘤组织C-Jun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茶多酚可明显抑制原癌基因蛋白C-Jun表达,这一环节可能是参与抑制肿瘤新生血管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2.
三羟异黄酮(genistein)是大豆中的一种非营养成分,其结构与黄酮化合物类似,能竞争性地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故称之为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如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氧化、抗突变、抗高血压、抗增生等,其中genistein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肿瘤的血管生成是肿瘤进一步生长转移的基础,该过程受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生成相关因  相似文献   

3.
三羟异黄酮(genistein)是大豆中的一种非营养成分,其结构与黄酮化合物类似,能竞争性地与雌激素受体结合,故称之为植物雌激素(phytoestmgen)。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如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氧化、抗突变、抗高血压、抗增生等,其中genistein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联合吉非替尼抗肺腺癌血管生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茶多酚联合吉非替尼对人肺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验证茶多酚抗肿瘤血管生成效应.方法:建立人肺腺癌A549移植瘤模型.设立对照组、茶多酚组、吉非替尼组及两者联合组.观察对肺腺癌A549移植瘤的抑制率,检测移植瘤体的微血管密度;并观察EGFR-VEGF这一肿瘤血管生成重要通路的相关因子VEGF、AKT-2、HIF-1a和STAT-3表达水平.结果:茶多酚组、吉非替尼组对移植性人肺腺癌A549瘤体、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及VEGF的表达都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明显增强;茶多酚组、吉非替尼组能明显抑制AKT-2、HIF-1a和STAT-3表达水平,但两者联合组对AKT-2、HIF-1a作用并不明显,而能明显抑制STAT3表达.结论:茶多酚、吉非替尼对移植性人肺腺癌A549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两者联合使用有一定增效作用,并能够影响肿瘤血管生成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及癌前病变血管生成相关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异常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乳腺,30例普通性增生,30例非典型增生(AH),20例导管内癌,5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VEGF及受体Flk-1/KDR的表达变化。结果各组CD34、VEGF及Flk-1/KDR的表达程度不同,浸润性导管癌组最高。随病程演进,MVD增加(P〈0.05),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渐进增高(P〈0.05),但在病程初期各主要指标改变不明显,显著变化始于AH阶段。MVD在AH与导管内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VEGF及Flk-1/KDR的表达在AH与导管内癌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管生成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生成异常可能是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VEGF及其受体Flk-1/KDR的表达异常可能是乳腺普通性增生-AH-乳腺癌这一癌性转化过程中血管生成异常的主要始动因素,VEGF及其受体Flk-1/KDR可能成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组织血管形成中的意义及与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Flt-1)、TGF-β1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以CD34免疫组化染色来显示NSCLC组织中微血管生成情况和进行微血管密度判断。结果NSCLC组织中癌细胞不同程度地表达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因子、TGF-β1,而对照组肺组织基本不表达(P<0·05);VEGF、Flt-1、TGF-β1阳性表达的NSCLC组织内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VEGF、Flt-1、TGF-β1表达阴性的NSCLC组织(P<0·05);NSCLC组织中VEGF、Flt-1、TGF-β1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VEGF及其受体Flt-1的阳性表达率有所降低(P<0·05)。结论VEGF、Flt-1、TGF-β1的表达与NSCLC组织内肿瘤血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VEGF、Flt-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手术切除乳腺癌蜡块标本及其周围正常乳腺组织,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检测标本为乳腺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B组为实验组,检测标本为乳腺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形态计量检测TGF-β1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利用CD34相关抗原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intratumoral mier oveseulardensity,MVD),并分析其与TGF-β1和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65例乳腺癌组织中,TGF-β1的阳性表达率为69.23%(45/65),TGF-β1阳性表达者MVD值(25.31±4.05)显著高于TGF-β1阴性表达者(21.23±4.29);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78.46%(51/65),VEGF阳性表达者MVD值(26.62±3.41)亦明显显著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18.95±6.52)(均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组织中TGF-β1、VEGF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GF-β1、VEGF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且组织学分级越高、淋巴结转移越多,MVD值越大。结论:TGF-β1与VEGF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并与乳腺癌肿瘤血管的生成有关,二者有望作为乳腺癌恶性程度、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癌胚抗原(CE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本研究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30份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VEGF和CEA表达,并比较了人乳腺癌腺癌细胞系(MCF-7)和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的VEGF和CEA的表达。通过转染含有VEGF sh RNA (sh-VEGF)和CEA shRNA (sh-CEA)的慢病毒来敲低基因表达。将MCF-7和HUVEC的细胞共培养来模拟肿瘤微环境,并通过小管形成测定和细胞侵袭试验来评价VEGF和CEA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研究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VEGF和CEA在乳腺癌组织中明显上调(p0.05)。与MCF10A相比,MCF-7细胞中的VEGF和CEA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VEGF和CEA的异常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敲低VEGF和CEA均可显著抑制MCF-7细胞中Notch1、Dell4和Jagged1的表达(p0.05)。敲低VEGF和CEA均抑制了HUVEC细胞的小管形成能力和侵袭能力(p0.05)。总之,VEGF和CEA在乳腺癌中明显上调,并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敲低VEGF和CEA可通过抑制Notch1信号的激活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9.
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chick embryo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观察人骨肉瘤OS-732细胞系诱导血管生成过程及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本细胞系具有较强的促血管生成能力并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0,鸡胚绒毛尿囊膜OS-732细胞系接种瘤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均呈阳性表达,而且VEGF呈持续高表达,结果表明VEGF,bFGF、TGF-β1可能共同参与骨肉瘤OS-732细胞系诱导的血管生成,而VEGF可能起着主要作用,提示阻断VEGF的作用可能影响骨肉瘤OS-732细胞系诱导的血管生成,此研究为以VEGF为靶点进行抗血管生成实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AT1受体、VEGF和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该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对102例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切片中的AT1受体、VEGF和CD34进行检测。结果:AT1受体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48%,在乳腺癌中有腋淋巴结转移组为61.8%,无腋淋巴结转移组为31.9%,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乳腺癌中表达率为40.2%,有腋淋巴结转移组44.4%,无腋淋巴结转移组为23.5%,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T1R阴性表达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11.3%(6/53),AT1R阳性表达组的VEGF阳性表达为71.4%(35/49),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AT1R阴性表达组的MVD值为17.35±5.67,AT1R阳性表达组的MVD值为20.37±7.30,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VEGF阴性表达组的MVD表达率为17.14±5.78,VEGF阳性表达组的MVD表达为21.27±7.14,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AT1受体的阳性表达率为48%(49/102)AT1受体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ER、PR无相关性,而与腋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乳腺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40.2%(41/102),VEGF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ER、PR无相关性,而与腋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AT1受体表达与VEGF表达成正相关。在乳腺癌组织中MVD和AT1R和VEGF表达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几种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的调控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血管能够导致肿瘤疯狂生长,也是肿瘤细胞扩散和转移的秘密通道。因此对肿瘤血管的生成的研究就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VEGF、MMP、EGFR、bFGF等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血管生成、生长关系的临床证明、病理组织学研究、基因学研究以及以此为靶点的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尤其是中药治疗研究情况作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MMTV-erbB-2转基因小鼠,探讨食物中大豆异黄酮对MMTV-erbB-2转基因小鼠乳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雌性MMTV-erbB-2转基因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自鼠龄四周起喂养含有大豆异黄酮的豆饲料和对照组(喂养不含大豆异黄酮的普通饲料)。观察两组小鼠生长情况,观察各组小鼠乳腺肿瘤的发病率和潜伏期、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并通过HE染色观察其病理类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各组小鼠乳腺癌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MMP-2和TIMP-2的表达并分析其关系。结果:豆饲料干预组,普通饲料干预组小鼠乳腺肿瘤的发瘤率分别为36.7%,66.7%,豆饲料干预组小鼠乳腺肿瘤发瘤率与对照饲料干预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肿瘤多生长在第2-3对乳腺上,两组小鼠乳腺肿瘤最大平均直径及潜伏期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实验组小鼠乳腺肿瘤组织经HE染色后全部确定为乳腺癌组织。两实验组小鼠乳腺肿瘤组织中MMP-2和TIMP-2表达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和TIMP-2在乳腺肿瘤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无相关性。MMP-2在豆饲料干预组,普通饲料干预组小鼠乳腺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3%,73.9%,各实验组阳性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8);TIMP-2在豆饲料干预组,普通饲料干预组小鼠乳腺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3.3%,43.5%,各实验组阳性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豆异黄酮能抑制MMTV-erbB-2转基因小鼠乳腺肿瘤的发生,但其对小鼠乳腺肿瘤的作用与MMP-2及TIMP-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茶多酚对肺癌小鼠移植瘤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相应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探讨茶多酚抗新生血管生成的效应机制。方法:建立57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测定茶多酚低、高剂量组以及茶多酚联合沙利度胺组的肿瘤抑制率,并且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MMP-2、TIMP-2表达水平以及MMP-2/TIMP-2比值,以探讨其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结果:实验表明,茶多酚有如下作用:①沙利度胺组、茶多酚低剂量组、茶多酚高剂量组、茶多酚低剂量联合沙利度胺组、茶多酚高剂量联合沙利度胺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17.26%、16.94%、20.81%、21.94%和44.32%,茶多酚高剂量联合沙利度胺组与模型组瘤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茶多酚各组及联合用药各组能下调肿瘤组织MMP-2蛋白表达,茶多酚高剂量联合沙利度胺组能上调TIMP-2蛋白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用药各组MMP-2/TIMP-2比值均有所下降,茶多酚各组明显降低,茶多酚大剂量联合沙利度胺组比值下降最为显著。结论:茶多酚高剂量联合沙利度胺组对肺癌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表达、上调TIMP-2表达、调整MMP-2/TIMP-2比值失衡状态,从而抗肺癌新生血管生成相关。  相似文献   

14.
内皮细胞是血管组织工程的重要种子细胞,小肠粘膜下基质(SIS)的生物活性和力学特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在组织工程化血管构建中的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水平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综述:SIS中所含生长因子的含量、类型和分布;内皮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并着重对剪切力作用下内皮细胞分泌活性的变化进行综述,从而为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NAC-1在膀胱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为阐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8例膀胱癌和30例癌旁组织石蜡块中NAC-1的表达情况,用si-RNA干扰技术下调膀胱癌细胞系T-24中NAC-1的表达,然后通过q RT-PCR方法检测干扰组及对照组中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 FGF、EGFR)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AC-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54%和13.33%,膀胱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NAC-1表达与膀胱癌的肿瘤级别、肌肉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在高级别、肌肉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中呈现高表达,细胞实验发现NAC-1下调能够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 FGF、EGFR)的表达。结论:NAC-1作为肿瘤相关基因在膀胱癌中高表达,并与膀胱癌的临床病理密切相关,其能调节促血管生长因子,可能会在肿瘤的血管生成及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酮IIA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的抑制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IA高、低剂量组。各组动物于移植术后12d处死。分离肿瘤测量其体积,reahime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HMGB1、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丹参酮IIA能明显降低肿瘤体积,降低肿瘤组织中HMGBl、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丹参酮IIA能抑制大鼠移植性肝癌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1、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MMP - 9、VEGF、bFGF 在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MP-9、VEGF、bFGF在非何杰金淋巴瘤(NH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结果MMP-9、VEGF、bFGF在NHL中表达率分别为43.66%、33.80%、25.35%,均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m=0.0023,Pv=0.001,Pb=0.0049)。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MMP-9(-)组(P=0.008)。VEGF在T细胞型中表达率高于B细胞型(P=0.019),VEGF阳性组治疗缓解率低(P=0.045)。巨块型NHL中bFGF表达率较高(P=0.028),bFGF(+)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bFGF(-)组(P=0.041)。MMP-9、VEGF、bFGF之间无协同表达。结论:MMP-9、VEGF、bFGF在NHL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淋巴组织,可能与淋巴组织恶变有关。MMP-9、bFGF均与生存期呈负相关,是NHL预后差的指标,联合检测更有助于判断预后。VEGF阳性组治疗效果差,提示VEGF阳性NHL患者加用VEGF靶向治疗可能会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TGF-beta1(转化生长因子-beta1)、HIF-1alpha(低氧诱导因子-1alpha)、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 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160 例胃癌手术患者切除的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中的 TGF-beta 1、HIF-1alpha及VEGF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F-beta1、HIF-1alpha及VEGF 在胃 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beta1、HIF-1alpha及VEGF 的表达均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 浸润深度有关(P<0.05);VEGF的表达分别与TGF-beta1、HIF-1alpgha的表达呈相关关系(P<0.05)。结论:TGF-beta1、HIF-1alpha及VEGF在胃 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病理学特征有关,检测TGF-beta1、HIF-1alpha及VEGF的表达将有助于临床诊治胃癌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桑葚花色苷对乳腺癌裸鼠肿瘤组织中VEGF、p53 及Ki67 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60 只健康BALB/c 裸鼠,按随 机数字表分为5 组,即对照组、桑葚花色苷低剂量组(SL组)、桑葚花色苷中剂量组(SM组)、桑葚花色苷高剂量组(SH 组)以及阳性 药(氟尿嘧啶)组,每组12 只裸鼠。以注射乳腺癌MDA-MB-231细胞悬液到裸鼠右肩皮下的方法建立移植乳腺癌模型,分别检测 和比较各组裸鼠的癌瘤湿重、癌重系数以及肿瘤组织中VEGF与p53、Ki67 的表达。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的癌 瘤湿重水平及癌重系数均明显下降;与阳性药组相比,SM组及SH 组的癌瘤湿重以及癌重系数下降程度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的VEGF与p53、Ki67 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下降;且与阳性药组相比,SM组及 SH 组的VEGF与p53、Ki67 阳性率下降程度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桑葚花色苷能够明显抑制乳腺癌 的发展,这可能与其抑制P53、Ki67 在和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