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Fluo -3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自由Ca2 浓度([Ca2 ]i),研究了大黄素升高豚鼠结肠带细胞[Ca2 ]i 的量—效关系和动态变化特征,及GDP和胞外Ca2 浓度对其的影响。较低浓度大黄素随药物浓度增加使[Ca2 ]i 显著升高 ,更高浓度大黄素有超最大抑制效应。GDP对大黄素升高细胞[Ca2 ]i 的抑制作用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强。GDP和胞外Ca2 浓度影响大黄素诱发的[Ca2 ]i 动态变化的结果表明 :GDP使[Ca2 ]i 峰消失 ,胞外无Ca2 导致[Ca2 ]i 随时间显著下降 ,大黄素升高[Ca2 ]i 作用趋向消失。  相似文献   

2.
3.
大黄素影响巨噬细胞升高[Ca~(2+)]_i和释放TNF-a的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黄素(emodin)对正常的和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M准)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琢(TNF-琢)和升高[Ca2+]i的影响,应用L929细胞系和MTT法检测TNF-琢量,同时用激光共焦扫描显微术检测单细胞[Ca2+]i变化动力学。结果显示大黄素能轻度促进正常PM准释放TNF-琢,并发现大黄素诱发PM准[Ca2+]i变化呈振荡波模式。大黄素显著抑制LPS刺激PM准过度释放TNF-琢和升高[Ca2+]i,10-5mol/L大黄素抑制了10mg/LLPS刺激的TNF-琢峰值的50%和[Ca2+]i峰值的68%。LPS诱发PM准[Ca2+]i变化呈现高幅值的“平台期”,大黄素使之转变为低幅值的波动变化。以上结果说明,大黄素对PM准释放TNF-琢和升高[Ca2+]i表现出的双向调节作用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黄素对LPS诱发的[Ca2+]i升高的调制,可能是抑制LPS刺激PM准释放TNF-琢的信号传导通路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平滑肌电活动测量和张力测量技术,利用已知的KATP通道特异性开放剂(cromakalim)和阻断剂(glybenclamide),研究KATP通道对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电和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cromakalim通过使膜静息电位超极化抑制平滑肌细胞电和收缩活动。2.glybenclamide可以拮抗cromakalim的作用。3.降低灌流液中葡萄糖浓度使平滑肌细胞电和收缩活动下降,glybenclmide对此有恢复作用。实验证明: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膜上存在KATP通道,KATP通道通过对膜去极化过程的影响对细胞电和收缩活动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黄素对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电和收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联合应用平滑肌肌力张力测量技术和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同步地现测豚鼠结肠带平滑肌自发的肌源性电活动和力学活动,研究了大黄素的药物作用。大黄素能缩短膜电位的波动周期,从而缩短峰电位集簇发放的周期;相应地,可使平滑肌的分节律收缩加快,幅值指数升高。大黄素又能促使细胞膜电位自发的周期性波动的出现,导致峰电位的集簇发放;相应地,可使强直收缩转化为分节律收缩,即促进收缩形式向有利于肠道推进功能的方向转化。以上结果表明,大黄素能有效地提高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的电兴奋性和收缩功能,并且对其电学和力学活动的影响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腺嘌呤核苷酸化合物对多型核白细胞内[Ca~(2+)]_i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腺嘌呤核苷酸化合物对多型核白细胞内[Ca2+]i的影响,本文采用ATP和ADP激活此类白细胞,并用Fura-2双波长荧光法测定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ATP和ADP能激活多型核白细胞,引起细胞内[Ca2+]i的明显升高。多型核白细胞对ATP和ADP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在较低的激活剂浓度(10μmol/L)下,此类白细胞对ADP更敏感;而在较高的激活剂浓度(100μmol/L)下,此类白细胞对ATP更敏感。另外,多型核白细胞被ADP激活后能再度被ATP所激活,而被ATP激活后不能再被ADP激活,表明ATP和ADP对此类白细胞的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和方法:本研究采用离子探针Fura2/AM 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并通过施加NO合酶抑制剂LNNA和NO的作用靶———鸟苷酸环化酶(GC)的抑制剂美兰(Methylene Blue;MB),观察经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的[Ca2+]i 在低氧作用后的变化以及与有关血管舒张因子NO和cGMP之间的关系。结果:低氧时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的Ca2+ 浓度有所下降,变化幅度的大小与低氧的程度及低氧作用的时间有关,且可以被LNNA和MB所抑制。结论:低氧时大脑微血管的舒张反应与NO的产生有关,NO通过细胞内的多种机制,最终使得胞内Ca2+ 下降而导致血管舒张  相似文献   

8.
大黄素影响巨噬细胞升高[Ca2+]i 和释放TNF-α的作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大黄素(emodin)对正常的和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Mφ)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升高[Ca^2 ]i的影响,应用L929细胞系和MTT法检测TNF-α量,同时用激光共焦扫描显微术检测单细胞[Ca^2 ]i变化动力学。结果显示大黄素能轻度促进正常PMφ释放TNF-α,并发现大黄素诱发PMφ[Ca^2 ]i变化呈振荡波模式。大黄紫显著抑制LPS刺激PMφ过度释放TNF-α和升高[Ca^2 ]i,10^-5mol/L大黄素抑制了10mg/L LPS刺激的TNF-α峰值的50%和[Ca^2 ]i峰值的68%。LPS诱发MPφ[Ca^2 ]i变化呈现高幅值的“平台期”,大黄素使之转变为低幅值的波动变化。以上结果说明,大黄素对PMφ释放TNF-α和升高[Ca^2 ]i表现出的双向调节作用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黄素对LPS诱发的[Ca^2 ]i升高的调制,可能是抑制LPS刺激PMφ释放TNF-α的信号传导通路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小鼠附睾头精子,其头部Ca~(2 )在顶体前区顶体外膜内侧结合最多,Ca~(2 )沉淀反应颗粒于该处呈连续层状。附睾头豚鼠精子其头部结合Ca~(2 )含量很少,且主要结合于顶体前区腹面顶体外膜内侧。小鼠附睾体和附睾尾精子Ca~(2 )的分布特征基本上和附睾头精子相同。但豚鼠附睾尾精子顶体外膜内侧无Ca~(2 )结合。和附睾头、附睾尾的附睾液相比,附睾体附睾液基质内具有大量Ca~(2 )存在。附睾体柱状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切面上也具有Ca~(2 )沉淀反应颗粒,微绒毛可能与附睾液Ca~(2 )含量的调节有关。精子尾部Ca~(2 )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在质膜内、外两侧和线粒体外膜外侧也结合有少量的Ca~(2 )。和小鼠精子相比,豚鼠精子尾部线粒体内具有大量的Ca~(2 )。  相似文献   

10.
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6,TRPC6)蛋白是受体操纵性Ca2+通道(ROCC)的分子基础。本文旨在研究TRPC6/ROCC在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发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的作用。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和MCT组,CON组正常饲养三周,而MCT组按60mg/kg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2%MCT,建立MCT诱导的慢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通过测定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右心室重量指数(RVMI)、HE染色观察肺动脉血管形态,分析肺动脉结构重建。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动脉TRPC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血管张力实验中用可特异性激活ROCC、可透膜的DAG拟似物1-oleoyl-2-acetyl-sn-glycerol(OAG)检测大鼠离体肺动脉环的收缩效应。用荧光探针Fluo3-AM测定OAG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胞浆游离Ca2+浓度([Ca2+]i)。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MCT组的RVSP、RVMI均明显增高(P0.01);形态学观察可见肺小动脉平滑肌层明显增厚,管腔减小;TRPC6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无明显变化。在CON组,OAG几乎不引起肺动脉环收缩,而在MCT组,肺动脉环的收缩反应显著增强,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相比较于CON组,MCT也可使OAG触发的PASMCs[Ca2+]i增量值显著升高(P0.05)。上述结果提示,MCT预处理对肺动脉TRPC6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无显著增强效应,但可促进TRPC6/ROCC介导的PASMCsCa2+内流和肺动脉张力升高,诱导大鼠产生肺动脉高压,并进一步诱发肺血管及右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1.
产毒性大肠杆菌毒素在豚鼠肠道定位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感染豚鼠小肠组织中ETEC肠毒素的定位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发病豚鼠从空肠到回肠明显充血,肿胀,但盲肠,结肠和直肠外观与对照组差别不明显,光镜下见到发病动物肠组织病变主要出现在空肠和回肠,以回肠最为严重。主要病理改变为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和充血,病变部位可以出现在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取回肠组织切片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TEC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可见回肠粘膜表层,粘膜肌层,肌层及浆膜层均呈LT和ST阳性反应,分布弥漫,空白对照和正常豚鼠回肠组织均呈阴性结果。本研究表明,ETEC主要作用于空肠和回肠,尤其是回肠;回肠组织各层都有病变,且与肠毒素的分布一致,证明毒素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肠粘膜细胞。  相似文献   

12.
采用立体学方法对豚鼠腹腔神经节内小强荧光(SIF)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此为基础,对这种细胞的形态与机能联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ABC免疫组化方法及电镜观察发现;豚鼠胆囊含有SP免疫反应的神经元,神经纤维及肥大细胞,这些神经纤维束是被神经膜细胞完全或不完全包裹的无髓神经纤维。其神经纤维内含有的突触小泡形态大小不一。电镜下分可为3种类型;(1)以小型无芯小泡为主以及少量大型有芯小泡。(2)以小型有芯小泡为主以及少量无芯小泡和大型有芯小泡。(3)以大型有芯小泡为主以及少量小型无芯小泡。用SP免疫电镜组化方法观察。豚鼠胆囊的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内散在分布的突触小泡多为第3种。但在血管,淋巴管周围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内的突触小泡多为小型有芯小泡,胆囊除了受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外,尚受SP等肽能神经的支配。本研究对豚鼠胆囊SP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特点及神经纤维内突触小泡的超微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通过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豚鼠卵巢囊及卵巢囊淋巴孔的结构,并探讨了卵巢囊及其淋巴孔的种属差异.实验结果首次报道豚鼠卵巢囊内、外层上皮均存在淋巴孔;豚鼠卵巢囊结构在输卵管走行、囊闭合程度及囊表面超微结构等方面与金仓鼠存在差异.结果提示豚鼠卵巢囊内、外层淋巴孔是沟通卵巢囊腔、卵巢囊淋巴系及腹膜腔的形态基础,可能是三者间物质转运的重要途径.卵巢囊淋巴孔可能影响物种的繁殖并参与囊腔内局部免疫反应.卵巢囊结构和发育程度与对应的输卵管伞端等结构及其他生殖特点相适应,研究结果丰富了生殖形态学和比较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实验利用焦锑酸钾法对豚鼠精子在发生及顶体反应过程中的Ca~(2+)定位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在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上都有Ca~(2+)分布,但睾丸中的精子上则无Ca~(2+)。成熟精子中Ca~(2+)主要定位于顶体帽的整个腹面及背面的两个特定区域。发生顶体反应的精子上Ca~(2+)则位于顶体外膜上或囊泡内,已发生顶体反应的精子中Ca~(2+)则位于顶体内膜上。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合酶在豚鼠听觉核团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thase,NOS)在听觉核团的分布特点,探讨一氧化氮(nitricoxede,NO)在听觉径路中的作用,本文采用NADPH硫辛酸胺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豚鼠听觉核团内NOS的分布。结果发现,在各级听觉传入核团,均有NOS阳性神经元,而上橄榄复合体NOS反应阴性。耳蜗核NOS阳性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耳蜗后腹核,为圆形或椭圆形双极神经元。下丘NOS阳性反应神经元位于下丘中央核团,胞体形状和大小不一。内侧膝状体背侧核NOS阳性神经元相对集中,多为双极神经元,部分神经元突起很长,散在阳性纤维,部分阳性纤维穿行于内侧膝状体背侧核与内侧膝状体之间。本研究提示,NO可能是听觉中枢的神经递质或调质,参与声信号传递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用氚标记苯环立啶([~3H]-pcp)与豚鼠心房匀浆蛋白作受体结合试验。结果表明豚鼠心房具有与[~3H]-PCP 相结合的部位,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和立体专一性。Scatchard 分析,豚鼠心房有两个不同亲和力的特异结合部位;高亲和力和低亲和力结合部位。两者的解离常数 K_(dl)和K_(d2)分别为12.15±0.414nmol/L 和561.23±121.36nmol/L,最大结合 B_maxl 为0.71±0.029 pmol/mg 蛋白,B_maxe 为1.047±0.099 pmol/mg 蛋白。竞争性抑制分析结果显示 PCP 受体和 sigma 受体的配基都可抑制[~3H]-PCP 的结合,PCP 受体的配基的抑制作用强于 sigma 配基,而广谱阿片激动剂埃托啡(etorphine)却无抑制作用。结果提示豚鼠心房存在 PCP 受体。豚鼠右心房的冰冻切片和[~3H]-PCP 进行体外受体结合放射自显影,结果显示,在心房肌层有与[~3H]-PCP 特异性结合部位,且呈比较均匀的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电镜金属盐法──三偏磷酸酶(TMPase)细胞化学方法探讨了豚鼠脊髓前角神经无线状溶酶体(NLY)的存在及其酶细胞化学特点。TMPase是港酶体的标志酶之一。本研究首次以偏磷酸钠代替三偏磷酸钠为TMPase的底物,很好地显示了NLY的结构。TMPase反应产物虽高电子密度的黑色铅盐沉淀,不仅分布于圆形溶酶体,也可见于NLY,同时,在高尔基复合体的部分板层也有酶活性分布,可能酶是经高尔基复合体加工后输送至溶酶体。NLY在神经元胞体,突起及突触中均有分布,并且从胞体到神经终末均有NLY和线粒体相贴现象,提示酶是由依赖于线粒体提供运动能量的NLY从胞体输送到神经终末,这可能和NLY参与神经递质的降解及神经元代谢物质的处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