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与5个四倍体小麦种——硬粒小麦、波斯小麦、波兰小麦、埃及小麦、东方小麦为父本,进行杂交和回交。杂种F_1育性分离比例是:不育株与可育株为1:1,染色体构型为14Ⅱ+7Ⅰ。不育株的回交后代是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加,分离出的不育株数逐次减少,可育株数逐次增多,极显著偏离1:1;BC_3不育株绝大多数染色体构型为14 Ⅱ+1 Ⅰ,带有一个单价体,BC_3可育株染色体构型为14Ⅱ。杂种F_1的可育株,其回交后代全是可育株,没有分离出1株不育株。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与3个六倍体小麦种—印度矮生小麦、瓦维洛夫小麦、密穗小麦为父本,进行杂交和回交,其后代育性分离比始终为1:1。测定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显性不育基因是在D组染色体的某个染色体上。因而这个基因不能直接导入不含有D组染色体的小麦种中去,如硬粒小麦。 相似文献
2.
太谷核不育小麦可育花药内游离脯氨酸的来源、利用及与不育花药败育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太谷核不育小麦营养体内的游离脯氨酸能迅速地运入并积累于花药中,花药有将谷氨酸转化成脯氨酸的能力。脯氨酸向花药内以主动运输为主,能被DNP所抑制,与旗叶的功能密切相关。在发育阶段Ⅰ(小孢子释放前后),脯氨酸已不能由营养体运入不育花药,运输的障碍在花丝或花药中,不育花药缺乏游离脯氨酸可能是主要原因。发育阶段Ⅰ的可育花药内,脯氨酸是合成蛋白质或其他大分子物质的原料。因而,脯氨酸的缺乏可能是加速不育花药小孢子败育和小孢子释放后急剧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小麦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萌动胚及幼芽可溶性蛋白等电聚焦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等电聚焦电泳分析的方法,测定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3 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A 型、E型、T型)及其相应同核保持系萌动胚及幼芽可溶性蛋白. 发现雄性可育系等电点(pI)为4.90 的蛋白质合成数量高于相应的不育系;pI为6.85 的蛋白质可能是T 型细胞质基因表达的结果;pI为7.6 的蛋白质可能为津丰A 不育系特有的区带.表明细胞质来源不同的不育类型,其萌动胚及幼芽可溶性蛋白等电聚焦电泳图谱差异明显,有可能作为鉴别它们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RAPD)技术,对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及其保持系(B)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genome)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共使用引物41个,其中20个引物得到了扩增产物,部分引物扩增结果表现多态性。说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序列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了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e,CMS)与mtDNA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无机营养对春小麦一些抗旱适应性的影响,主要包括:渗透调节的大小和变化过程、可溶性糖的积累、脯氨酸的积累、叶片导度的变化、离体叶片的失水速率、叶面积和耗水量的变化、根系生长和根/植冠值,并且分析了各个处理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的变异。认为,在干旱条件下,无机营养对于春小麦不同器官、不同生理功能,并不都具有一致的作用。有的利于提高植株的抗旱性,有的可以改变一些适应性产生的时间和发展过程,有的则不利于植株的抗旱性。通过综合分析,提出旱地施肥使作物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营养元素满足了作物生长所需,促进了根系发育,利于吸收水分、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理功能,但对作物自身的耐旱性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小麦叶片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的诱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麦幼苗基部外植体在补加2,4-D的MS、N6、BA1(3)培养基上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2,4-D的最适浓度为2.0mg/L;愈伤组织的增殖速度与切段部位及基本培养基有关,其中在以MS补加2.0mg/L2,4-D的培养基上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增长速度最快;最后讨论了小麦愈伤组织幼苗诱导率低的原因及可能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9.
多种捕食性天敌控制麦蚜当量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饲养,明确了麦蚜主要天敌食蚜蝇类、瓢虫娄、草蛉类、蜘蛛类之中8种幼虫和6种成虫(蛛)的取食量。经校正当量系数模式等统计.建立了上述天敌控制麦蚜的当量系统。实例表明,该系统能准确测定复合天敌的控蚜效果,为促进麦蚜综合治理进展提供了一条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