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子兰[Vanilla fragrans (Salisb.) Ames syn.V.planifolia Andr.]是一种热带名贵香料植物,成熟的果荚经加工后成为商品的香荚豆或香荚酊剂,广泛用于食品工业中的配香原料,也用于化妆品和医药制剂,被人们称誉为"食品香料之冠"。目前国际市场上需要量很大,经济价值甚高。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进行了少量引种栽培试验,以期尽快扭转原料进口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绿豆粉、长豇豆粉、酵母粉、多维葡萄糖、琼脂、山梨酸和甲醛为原料配制了6种人工饲料饲养豇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以改进其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结果表明:以绿豆粉和长豇豆粉为主要原料配制的配方5和配方6饲养效果较好。尤其是配方6,豇豆荚螟的幼虫存活率和历期、蛹重和化蛹率、成虫羽化率与天然饲料饲养的豇豆荚螟相比没有差异,表明该人工饲料可用于室内人工饲养豇豆荚螟。  相似文献   

3.
香荚兰为兰科(Orchidaceae)香荚兰属(Vanilla)肉质、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2n=32(x=16)。原产于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 香荚兰属有110个种,其中有经济价值、为人类所利用的只有三个,即真香荚兰(Vanilla fragrans)、西印度香荚兰或瓜德罗普香荚兰(Vanilla pompona) (又叫大花香荚兰)和塔希提香荚兰(V. tahitensis),而以真香荚兰栽培面积最大,在商业上所占位置最为重要。 全世界年产成品香荚兰果荚1000—1600吨,生产的国家或地区有: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印度尼西亚、留尼汪岛、墨西哥、波里尼西亚、瓜德罗普岛、塔希提、马来  相似文献   

4.
以廉价的合成香兰素掺入香荚兰提取物是香荚兰提取业中的严重问题。它涉及每年香荚兰提取物产品的几百万美元交易。香兰素是天然香荚兰豆经熟化后的产物,而合成香兰素通常是用造纸厂的亚硫酸盐废液中的木质素合成的。1唡合成香兰素的香味强度相当于1加仑单倍(Single-fold)香荚兰提取物;前者每唡价格为0.33美元,而后者1加仑价格达40美元,很明显,以合成香兰素进行掺假,在经济效益上十分诱人。 香荚兰豆提取物掺假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检视了3类不同生殖方式的7种蜚蠊雌虫标本,描记了卵生A型、卵生B型和卵胎生A型的雌性外生殖器和卵荚外部形态特征.研究发现蜚蠊不同生殖方式的雌性外生殖器结构和卵荚形态上差异明显,雌性外生殖器结构与卵荚形态和生殖方式均互呈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香荚兰[Vanilla fragrans(Salisb。)Ames(V. planifolia Andr.)],是以生香为目的的热带栽培植物,其特有的香气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只有经过一番特殊的加工处理,方具有实用和经济价值。果荚加工方法得当与否,对产品的质量关系很大,直接影响到商品价格。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颇为重视。今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其加工工艺的研究和最适条件的选择,在生产上和理论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不同绿豆突变体主要农艺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个绿豆突变体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份分析及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6.01%(单株荚数)~3.64%(荚宽).相关分析表明单株荚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显著的负相关;生育期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产量构成因子、单荚粒数因子、株型因子和荚宽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7.45%;聚类分析后把12个绿豆突变体分为5类,各类之间单株产量差异明显.在绿豆突变体的选择中只有把不同性状综合考虑进去,才能够真正选择出性状优良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标本和文献的比较研究,确认豆科香槐属(Cladrastis Raf.)中小叶香槐(C.parvifolia C.Y.Ma)、藤香槐(C.scandens C.Y.Ma)、秦氏香槐(C.chingii DuleyVincent)与本属分布最广的翅荚香槐[C.platycarpa(Maxim.)Makino]为同种植物。其中,小叶香槐被处理为翅荚香槐的一变种,即C.platycarpa var.parvifolia(C.Y.Ma)Z.Q.Song,D.X.XuS.J.Li,藤香槐与秦氏香槐被处理为翅荚香槐原变种的两个新异名。同时讨论了翅荚香槐的分类地位及其散布。  相似文献   

9.
于光镜和电镜下研究日本沼虾输精管内精荚的结构与形成。结果显示:粗荚呈索状,由精子群、精荚基质、粘液团和荚壁组成;精荚基质与粘液团内均含有交织的纤丝,其中散布着絮状泡和同心圆形泡,精荚壁呈“C”型,单层,由致密纤丝、絮状泡和沟形的网状结构组成,包裹精子群和粘液团;前、中、后输精管的上皮细胞均具合成、分泌精荚形成物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香荚兰作为食品香料植物在热带地区普遍种植以来,许多产区发生炭疽病。该病是香荚兰最严重的病害,而且分布十分广泛[4,7]。它侵染香荚兰叶片、茎蔓、根以及果荚,严重时造成死株和落果,影响香荚兰生产。本所地处厦门地区,于1960年前后,从国外引种香荚兰,种植后不久,就发生炭疽病,当时曾初步报道该病是Colletotrichumsp.所致。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该病原菌种的鉴定及有效杀菌剂的筛选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报道这方面研究所获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荚皮同化物代谢及糖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叶面喷施的方式,比较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荚皮同化物及糖分的影响,研究了大豆荚皮中同化物代谢和糖分积累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喷药后40 d内,氯化胆碱(Cc)显著降低了荚皮中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模拟物(SODM)明显提高了荚皮中游离氨基酸的上升幅度,并与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共同提高了荚皮硝态氮含量.其中在喷药后10~30 d, SODM增加了淀粉的输出量,且可溶糖和蔗糖的积累量明显高于对照,DTA-6次之.综合分析表明,叶面喷施SODM和DTA-6改善了荚皮内同化物代谢水平,增加了荚皮内碳水化合物的积累量,有效地调控了荚皮中淀粉含量的输出和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地区含羞草科合欢属滇合欢Albizia simeonis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滇合欢正常种荚和被昆虫寄生种荚内种子数、种子败育数和种子大小的基础上,研究昆虫寄生对滇合欢种荚内种子数量、大小以及败育的影响,分析了种荚内种子大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完好种荚与受害种荚内种子总数差异并不显著,但完好种荚内正常种子数量显著高于受害种荚,而败育种子数则显著低于受害种荚。昆虫寄生并没有对滇合欢种荚内正常种子大小产生显著影响,但被寄生的种子体积显著大于正常种子。种荚内败育种子数与被寄生种子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昆虫寄生对滇合欢种荚内种子败育产生了影响。滇合欢种荚内种子数量与种子大小呈负相关关系,但完好种荚内种子数量与大小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而有昆虫寄生的种荚内种子数量与种子大小则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即昆虫寄生加剧了滇合欢种荚内种子大小与数量的权衡。  相似文献   

13.
长蛸生殖系统的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蛸雌雄异体并异形,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长蛸雌性生殖系统由一个卵巢、成对的输卵管及输卵管腺组成.卵巢壁上发出一条线状具分支的生殖索,米粒状的滤泡以卵柄连接至生殖索上.每个滤泡是由单层滤泡细胞围绕着一个卵母细胞构成.输卵管形成丰富的纵行褶皱,黏膜上皮具有纤毛.输卵管腺含有两种类型腺细胞.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前段、储精囊、摄护腺、盲囊、输精管后段和精荚囊.精巢内部被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精小叶,精原细胞由小叶壁中的生殖上皮产生,并向小叶腔中逐步分化成精子.输精管前段、盲囊和摄护腺所分泌的黏液物质共同参与精荚的形成.储精囊和输精管后段形成较多的纵行褶皱,输精管后段上皮游离面的纤毛可运输生殖细胞.精荚囊的作用则是贮存精荚,囊壁中的平滑肌利于长蛸交配时精荚的排出.  相似文献   

14.
对野生大豆种子雨的时空动态及其与外界天气情况关系的初步研究表明,在野生大豆整个种子雨的历程中,出现3个较为明显的炸荚和种子散落的高峰,并且峰的出现与天气晴朗(相对湿度)相关,而与气温相关性不大.野生大豆种子雨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是野生大豆种子炸荚的自身习性(炸荚弹力)和荚本身在植株上的空间分布有关,而与风向(风力≤7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绿豆是我国传统的杂粮作物,遗传研究基础薄弱,优异基因发掘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本研究在前期SNP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基础上,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株高、主茎分枝、荚长、荚宽、单荚粒数、种皮色、种皮光泽、籽粒分布密度、初花期、叶绿素含量、百粒重等11个表型性状的数据调查分析及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绿豆种皮色为简单单基因控...  相似文献   

16.
长豇豆荚色、籽粒色及生长习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性状多样的长豇豆为材料,对其荚色、籽粒色和生长习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籽粒色的相对性状间均表现1对等位基因差异的遗传,黑籽对红籽为显性,黑籽对白籽、红籽对白籽均为显性,花斑籽对红籽为显性。生长习性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蔓生对矮生为显性上位性。荚角因材料不同有的表现为质量性状,且紫荚对浅绿荚为显性、浅绿荚对绿荚为显性、白荚对浅绿荚为显性;有的表现为数量性状,即由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森林土壤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本研究采用静态箱/色谱分析技术,对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内厚荚相思林土壤CO2、CH4和N2O通量进行原位测定,研究剔除林下灌草和添加翅荚决明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厚荚相思林土壤CO2通量在湿季维持较高水平,在旱季则明显降低.CH4和N2O在9-11月波动幅度较大,峰值出现在10月.在不同处理下,厚荚相思林土壤可能是CH4的源也可能是CH4的汇,而于CO2和N2O则是源.林下剔除灌草能显著增大土壤CO2排放(P<0.05),而添加翅荚决明能加快土壤CH4的排放(P<0.05).林下剔除灌草及添加翅荚决明两种处理都能够加大N2O的排放通量.表层土壤温度、湿度、NO3--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都是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黄芪复合体(豆科)核型资料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刚荣 《植物研究》2003,23(2):220-223
在平均欧氏距离系数基础上,运用UPGMA法,对黄芪复合体5个类群11个居群的核型资料进行了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和A. penduliflorus的不同居群在核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以及它们与民和黄芪、淡紫花黄芪的居群之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蒙古黄芪在核型上与其它类群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存在明显的间断。因此,本文作者认为:A. penduliflorus应视为膜荚黄芪的异名,黄芪复合体应包括2种: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Fisch)Bunge)和蒙古黄芪(A. monghulicus Bunge)、2亚种: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 spp. membranaceus)、民和黄芪(A. membranaceus spp. minhensis)和1变种:淡紫花黄芪(A. membranaceus var. purpurinus Y.C.Ho)。黄芪复合体核型的进化趋势是从对称向不对称发展,与Stebbins的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19.
豇豆品种资源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来自国内外的120个豇豆品种16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形成了豇豆品种的系统分类。豇豆可分为4个品种群和8个品种亚群,I.早期长荚丰产品种群(内含3个品种亚群,33个品种);II.晚熟短荚低产品种类(含内3个品种亚群,26个品种);Ⅲ.小叶早熟中产品种群(内含2个品种);Ⅳ大叶中晚熟中产品种群(内含2个品种亚群,59个品种)。  相似文献   

20.
以4个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inn.)品种‘鄂豇豆6号’、‘鄂豇豆2号’、‘鄂豇豆7号’和‘美国地豆’为材料,在现蕾期叶面喷施植物细胞分裂素(CTK),于喷施后第7、14、28、42 d测定脱落花荚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活性,并统计花荚脱落率和豇豆产量,研究CTK在豇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花荚脱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喷施CTK后,豇豆各品种的花荚脱落率均小于对照,豇豆产量均高于对照,且差异极显著(P0.01);喷施CTK后第14、28、42 d豇豆各品种脱落花荚的PG活性显著降低(P0.05);喷施CTK后第7 d各处理组脱落花荚的PG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喷施CTK后第7 d和第42 d豇豆各品种脱落花荚的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喷施CTK后第14 d和第28 d各处理组脱落花荚的纤维素酶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研究结果表明喷施CTK可调节脱落花荚的PG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从而降低花荚脱落率,实现对豇豆产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