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晓丽  雷焕宗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12,32(17):5574-5580
体温是影响变温动物表现的最重要生理学变量。检测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的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幼体和蝌蚪这4个发育阶段的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虎纹蛙选择体温、耐受低温、耐受高温和温度耐受范围的组间差异均显著,幼体的选择体温(24.13℃)显著低于雌性亚成体(28.06℃)、雄性亚成体(29.27℃)和蝌蚪(28.23℃),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著;幼体的耐受低温(13.85℃)显著高于雌性亚成体(11.27℃)、雄性亚成体(10.84℃)和蝌蚪(10.74℃),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著;幼体具有显著低的耐受高温(35.48℃)、蝌蚪具有显著高的耐受高温(43.31℃),雌性亚成体(39.55℃)和雄性亚成体(39.02℃)的耐受高温差异不显著;幼体(21.62℃)具有显著小的温度耐受范围、蝌蚪(32.58℃)具有显著大的温度耐受范围,雌性亚成体(28.28℃)和雄性亚成体(28.18℃)的温度耐受范围差异不显著。虎纹蛙幼体和亚成体体温和水温之间在降温速度和升温速度的相关关系均显著。用回归剩余值去除水温变化速度对体温变化的影响,双因子方差分析(降温和升温速度为重复检验设置)表明,幼体的体温变化速度显著大于亚成体,两性亚成体间差异不显著;温度变化类型(降温和升温)和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体温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基本热生态位分离和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是形成上述现象的最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华大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脊椎骨化次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栖动物在幼体变态即由水栖到陆栖的环境转变中,骨骼系统会发生重塑。本文采用茜素红和阿利新蓝的双染色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变态过程中(Gosner 38~46)脊椎骨的发育进程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华大蟾蜍蝌蚪Gosner 39期,椎板中线处发生融合;荐前椎Ⅱ-Ⅷ和荐椎的椎体、椎弓起始骨化发生在Gosner 42期;其次荐前椎Ⅱ-Ⅷ和荐椎的横突、底索和荐后椎Ⅰ开始骨化;荐后椎Ⅱ骨化最晚;在Gosner 46期,尾杆骨最终形成。荐后椎愈合形成尾杆骨反映无尾类幼体由水栖环境转变为陆生环境中骨骼系统的机能适应。  相似文献   

3.
变态是动物学中一个较重要的专用名词,有关内容在中学课本也多处涉及到。现择要介绍一点动物变态的知识,供动物学教学参考。何谓动物的变态动物由于外在和内在的原因,个体形态发生变化,这叫变态。但动物学所讲的变态,是狭义地从发生学角度理解,即胚胎不直接转变为成体,而是在后期发育过程中,先形成形态、生理、生态方面特殊的幼体,行独立生活和生长,以后在某阶段发生急剧变化,转变为成体。青  相似文献   

4.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各綱中最少的类羣,分布上也下如其他各綱广泛,但是两栖动物是开始从水栖轉变为陆栖的脊惟动物,阻此从进化观点上来看,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两栖动物的特征和分类两栖动物的幼体完全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无四肢,但有較长的尾作为运动器官。由幼体发育成为成体要經过变态。成体能够在陆上生活,但需要較潮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蛙的热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汉屏  王立志 《四川动物》2008,27(3):478-480
本文对中国林蛙卵、胚胎、蝌蚪、幼体和成体等不同发育阶段的热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综述,温度对中国林蛙不同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的影响。11~13℃是卵孵化的最适温度,卵孵化率接近100%,胚胎在7~22℃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10~20℃是蝌蚪的最佳生长发育温度,成活率都在95%以上;5℃下蝌蚪不能完成变态,在15~30℃之间,温度越高雄性比例越大,15~25℃是成体生活的最适温度。这些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绪言大多数甲殻类动物的幼体,一经孵化,都能自由游泳。在幼体的发育过程中,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变,由简单而到复杂,由低级而到高级,最后才达到成体的形式。每经一次蜕皮,在形体上就有新的发展或新的转变,这就是所谓变态。  相似文献   

7.
蝌蚪的呼吸     
目前我国现行的许多版本的初中生物学教材都将两栖动物定义为: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陆生,少数成体水生,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可辅助呼吸……那么两栖动物的幼体是否只用鳃呼吸呢?早在1931欧洲的研究人员就发现蝌蚪用鳃、肺  相似文献   

8.
凹耳蛙的分类地位及蛙亚科一新属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李丕鹏  陆宇燕  吕顺清 《四川动物》2006,25(2):206-209,F0002
对凹耳蛙模式标本产地的蛙类及蝌蚪进行了调查,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和生长发育到完成变态的观察,结果发现一种没有腹吸盘的小型蝌蚪是凹耳蛙的蝌蚪.由此证明凹耳蛙不具有湍蛙型蝌蚪,应不属于湍蛙属蛙类.对凹耳蛙成体和蝌蚪特征的分析表明其与蛙亚科其他属及所辖种不同,建议另立新属.  相似文献   

9.
2017年末,我国的两栖动物已记录3目14科466种,其中,无尾目Anura 10科386种。蝌蚪是无尾两栖类物种的幼体,具有一系列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特征和一个特别的变态过程,是无尾目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蝌蚪的形态特征散见于各个物种的形态描述,而对蝌蚪科级分类的系统研究却阙如。本文基于蝌蚪的8个形态学分类性状,概述了我国除亚洲角蛙科Ceratobatrachidae外9个科(铃蟾科Bombinatoridae、角蟾科Megophryidae、蟾蜍科Bufonidae、雨蛙科Hylidae、蛙科Ranidae、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浮蛙科Occidozygidae、树蛙科Rhacophoridae、姬蛙科Microhylidae)的蝌蚪分类特征,系统阐述了蝌蚪科级分类特征的分类和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林蛙与中华蟾蜍蝌蚪颅骨形态的系统进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无尾两栖动物系统进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典的形态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无尾两栖动物蝌蚪的进化与成体的进化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所以无尾两栖类蝌蚪形态及发育特征也可以作为研究系统进化的重要指征。本文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及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变态前蝌蚪的软骨性颅骨及鳃部骨骼进行形态学描述,基于幼体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建树。建树结果支持Orton将无尾两栖类蝌蚪划分为4种类型,认为最原始的类群为Ⅲ型蝌蚪,与Tihen的观点一致。新蛙亚目的中国林蛙和中华蟾蜍蝌蚪属Ⅳ型,是最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1.
两栖动物幼体变态过程是受甲状腺激素所精密调控的。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变态前期、临近变态期、变态高峰期和变态完成期的蝌蚪进行了外部形态指标(全长、体长、尾长和后肢长等)的测定,采用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其甲状腺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并对蝌蚪外部形态指标与甲状腺形态机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林蛙蝌蚪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机能活性的峰值出现于变态高峰期的前肢伸出期。统计分析表明,蝌蚪外部形态指标全长和后肢长的发育信息也可以反映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机能活性。  相似文献   

12.
无尾目的生活史分为卵、蝌蚪和成体3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分别生活在迥异的环境中,形成了各自阶段的生态适应。本文综述了无尾目3个阶段的栖息环境,以繁殖模式描述卵的栖息环境,以发育序列和生态表型描述蝌蚪的栖息环境,以生活类型描述成体的栖息环境。无尾目的环境选择策略集中表现了进化的关键趋向:由水向陆的运动。利用生活史对水陆两种环境的适应优势,无尾目成功地分布到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  相似文献   

13.
对于嵘螈肢体的再生,神经系统特别是切割后的残肢裹的神经纤维,一向是被认为有决定性意义的。晚近利用成体或接近变态的幼体的研究证明了:在再生芽基形成之后,切断神经,已经形成的芽基仍然可以继续发育成正常的肢体;但在再生芽基形成之  相似文献   

14.
镉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栖动物幼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对环境变化和化学污染物都很敏感,为研究镉对两栖动物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将37—38期黑王证蛙(Rana.nigromaculata)蝌蚪暴露于含不同浓度镉的水中饲养,直至完全变态,观察幼体生长发育过程,记录蝌蚪完全变态所需时间,平均体重和平均长度增长率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Cd^2+浓度的升高,蝌蚪的啤均体重和平均长度的增长率降低,完全变态所需时间增长。说明Cd^2+污染可抑制黑斑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延缓变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鲵侧线器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黄世强 《动物学报》1995,41(3):235-242
本文以光镜和扫描是镜手段研究了中国大鲵幼体,亚成体及成体头部及躯干部表皮中的侧线器官,即电接受壶腹器官,机械接受的表面神经丘和陷器官的分布,形态和发展变化。壶腹器管仅存于幼体头部,变态结束后消失,后两种终生存在,但前者按一定路线和方向排列,后者仅存于头部,陷在表皮中,文章探讨了壶腹器官的原始性,其消失与生活习性以及由水登陆进化的关系;对三种器官的形态及其它有尾类的侧线器官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温条件下中华蟾蜍蝌蚪的表型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在不同水温下生长以及变态情况进行了观察,测量了不同发育时期的全长、尾长、体宽,记录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各时期出现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状态,发现高温可以明显加速生长,比对照组提前17天变态.方差分析得出高温下变态前的体长、尾长、体宽、尾高、前肢长都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高温虽然加速了生长,但也使得变态能量积累不够,体形偏小;21℃时,全长、尾长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其余变量差异显著,说明这个温度下,蝌蚪发育时间充足,积累能量多,趋向于形成较大的个体.这种在水温变化时所呈现出来的表型可塑性有利于适应异质性的环境,急速发育导致的提前变态可以使其避开干旱的危害.但是这种表型可塑性能力也有其局限,推测小个体的成体可能会在生长繁殖中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9日—5月19日,以厦门海域采集的野生个体和实验室繁育的日本文昌鱼成体为亲本,尝试性地建立了全同胞家系;采用温度和光照诱导的方法,对雌、雄亲本进行人工催产,获得了34对亲本的全同胞家系受精卵。在家系培育过程中发现致使胚胎和仔鱼死亡的几种主要原因,以及日本文昌鱼早期发育的两种模式。通过加强养护管理,提高仔鱼存活率,缩短幼体变态所需时间,最终建立了7个完成变态的全同胞家系。在这些家系中,从受精卵到完成变态后不久的亚成体存活率最高为32.4%,最低为1.67%,而变态最快历时24 d,最慢历时42 d。虽然在全同胞家系建立过程中,幼体死亡率高,家系间的胚胎和幼体生长发育状况差异大,但实验结果表明日本文昌鱼全同胞家系建立完全可行,为其优良品系选育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华须鳗叶状幼体变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鳗形目以其早期发育阶段——叶状幼体(leptocephalus)的变态,闻名于世。由于鳗类叶状幼体与成体形态差异悬殊,多年前曾将幼体建立为新目、科、种。因此,一直成为资源调查幼鱼研究工作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骨骼双染色法,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33~46期蝌蚪的肩带及前肢骨的发育和骨化次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大蟾蜍蝌蚪的肩带从36期开始出现,39期通过肌肉与荐前椎Ⅱ、Ⅲ连接,在45期胸骨出现,肩带各结构的出现和骨化起始于肩臼窝邻近的范围;前肢骨出现及骨化的方向是从近端到远端、从轴后到轴前的。肩带和前肢骨的出现有助于缓冲无尾两栖类登陆后运动产生的振动,反映了无尾类蝌蚪在变态过程中由水栖生活到陆栖生活的适应。  相似文献   

20.
2005-2006年对贵州省务川苗族仡佬族自治县4个洞和1条溪流进行了野外考察和标本收集,共获不同年龄蝌蚪134尾、幼体1只、成体3只。并在实验室对部分蝌蚪进行人工喂养、观察、测量。通过各项考察,结果表明红点齿蟾主要生活在水温14~16℃、pH7~8的微碱性水环境中。生活在洞穴的弱光带及黑暗带,小溪生境则躲藏在阴暗潮湿的石缝中。生态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