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镰刀菌属一新种──链状镰刀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法军 《菌物学报》2000,19(4):459-462
本文描述了镰刀菌属的一个新种——链状镰刀菌,其主要特征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基部平,链状生长。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从多口芽梗长出。文中还讨论了新种与其它镰刀菌的关系。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镰刀菌属的一个新种——链状镰刀菌,其主要特征: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基部平,链状生长。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从多口芽梗长出。文中还讨论了新种与其它镰刀菌的关系。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北京医学院孙鹤龄、王端礼和周祖德大夫自耳真菌病息者所分离得的一种镰刀菌。根据该菌的小型分4:孢予和大型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别是大量小型分生孢子聚集成粘分生孢子座状,和以往记载的各种镰刀菌种不同,可供作研究镰刀菌分类的一个新材料,作者还未见到国外臂经报导有和耳厘菌病有联系的镰刀菌,因此命名该菌为镰刀菌的一个新种,Fusarim otomycosis sp. Nov。  相似文献   

4.
海带配子体克隆中一株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带配子体克隆中分离出一株真菌(菌株编号:059601016C),对其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ITS基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059601016C真菌在PDA培养基上呈棉絮状生长,菌落背面颜色由白色变为深紫色。气生菌丝发达,高度可达5mm-7mm。小型分生孢子以链状或假头状着生于瓶状产孢细胞上,(5.0-10.5)μm×(1.2-2.5)μ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略有弯曲,顶胞渐尖,2-5个隔膜,多3-4个隔膜。通过ITS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该菌株与层出镰刀菌的相似性为100%。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也表明该菌株与层出镰刀菌的亲缘关系最接近,因此将菌株059601016C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Nirenberg)。在GenBank中申请的基因序列号为GU951805。  相似文献   

5.
胶孢镰刀菌产生串珠镰刀菌素的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红  吴江 《真菌学报》1995,14(2):116-122
从陕北克山病病区分离到的两株串珠镰刀菌素产生菌株-胶孢镰刀菌陕-6号和2-17号进行单孢分离,分别得到23和19个单孢分离株。这些单孢菌株可为两种培养型:一种形态上与原始菌株相似,产生串珠镰刀菌素,产色素,具有大、小分生孢子,转管八次产毒量有下降,另一种则不产串珠镰刀菌素和孢子,无色素,后者在二株菌的单孢分离菌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0.9%和15.8%。由此可见,胶孢镰刀菌产毒稳定性受异核体和该菌单  相似文献   

6.
月腺大戟根总黄酮对尖孢镰刀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月腺大戟根总黄酮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显微观察总黄酮处理尖孢镰刀菌后菌丝体形态结构的变化,并测定菌丝体相对电导率,菌丝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月腺大戟根总黄酮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随总黄酮浓度增加而增高,20 mg/L时抑制率达100%。总黄酮处理后的尖孢镰刀菌菌丝较细,分支减少,透明度差,液泡数量增多且形成较大的液泡;菌丝体细胞膜透性增加,SOD、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上实验结果可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及开发植物源农药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技术。  相似文献   

7.
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苏麦3号、繁9能转化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成产物X,而感病小麦品种宁麦6号、徐州21无转化能力。产物X对小麦黄化芽鞘的伸长生长无抑制作用,而对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明显抑制。说明抗性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毒素的脱毒是小麦重要的抗赤霉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抗病小麦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脱毒及产物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苏麦3号、繁9能转化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成产物X,而感病小麦品种宁麦6号、徐州21无转化能力。产物X对小麦黄花芽鞘的伸长生长无抑制作用,而对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明显抑制。说明抗性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毒素的脱毒是小麦重要的抗赤霉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除了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外,其病原菌还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危害人畜健康。蛋白激酶在禾谷镰刀菌生长发育、植物侵染和胁迫应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禾谷镰刀菌主要蛋白激酶在生物学功能和分子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禾谷镰刀菌蛋白激酶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禾谷镰刀菌蛋白激酶的研究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临床常见镰刀菌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寻找一种快速准确鉴定临床常见镰刀菌的方法。方法将受试镰刀菌接种于PDA培养基,观察其菌落及镜下形态,在此基础上PCR扩增受试镰刀菌的rDNA ITS并测其序列,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及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Dra Ⅱ和Cfr13 Ⅰ进行RFLP。设计了茄病镰刀菌的种特异性引物Sol1、Sol2,初步验证其特异性。结果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茄病镰刀菌所占比例最高,除2株串珠镰刀菌外,其余镰刀菌ITS序列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茄病、层生和串珠镰刀菌的Dra Ⅱ、Cfr13 I酶切带形互不相同。用Sol1、Sol2扩增受试菌的rDNA ITS,只有茄病镰刀菌为阳性。结论rDNA ITS序列测定及其PCR-RFLP可用于初步鉴别几种临床常见镰刀菌,合适的种特异性引物可以初步快速鉴定茄病镰刀菌。  相似文献   

11.
镰刀菌毒素     
黄秀琴  吴晶琼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3):176-179
镰刀菌毒素黄秀琴,吴晶琼(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上海200062)镰孢霉(Fusarium)也称镰刀菌,它所产生的镰刀菌毒素,不仅能使植物致病,而且还会污染食品和饲料,引起人及动物的中毒甚至死亡,但也有使有害昆虫致死,在生物防治上显示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2.
镰刀菌对鱼类致病性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人工感染方式,对模式鱼种金鱼实施镰刀菌(Fusarium spp.)FF08人工感染,以期探讨镰刀菌在不同感染方式下对鱼体的致病强度,同时通过石蜡切片和HE染色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鱼体组织病理性损伤机制。结果表明:腹腔、肌肉和创伤感染均对金鱼有很强的致死性,15d内死亡率分别达到100%、93%和100%,鱼体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发病症状。病理分析表明镰刀菌FF08感染可引起鱼体肌肉组织、肝、肾、肠道均出现较严重的损坏。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细胞变性、坏死、溶解,大量炎细胞浸润,并有菌丝侵入肌肉组织;肝细胞水肿、充血、出血、血管发生血栓,并且镰刀菌分生孢子侵入组织,有强烈的细胞炎性反应;肾脏充血、出血、部分组织坏死崩解;肠道堵塞、肠系膜脱落等病理症状。研究将为鱼类镰刀菌病的侵染机制及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Booth对镰刀菌(Fusarium)的分类作出了最显赫的贡献,指出了分生孢子的形态是鉴定Fusaritan“种”的重要特征,但产孢细胞更为重要。在Booth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作者在研究菜豆枯萎病病原的过程中,以其病原尖孢镰刀菌菜豆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ium f.sp.phaseoli)为材料,详细观察了该菌产孢细胞形态发育及其孢子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4.
镰刀菌是玉米、小麦等粮食常见的污染菌。实验证明,某些镰刀菌的培养物有致癌性,如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培养物可致大鼠淋巴肉瘤和膀胱乳头瘤,是否能引起人类肿瘤尚在研究中.我们对半裸镰刀菌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现介绍如下: 材料和方法取材将土豆培养基上培养的半裸镰刀菌,用小刀切成5×5mm的小块(连同培养基一起切下),放入1.5%KMnO_4水溶液中固定2小时,再用1%O_sO_4后固定2小时,用系列乙醇  相似文献   

15.
16.
培养基的pH值能影响李瑟组镰刀菌的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色泽、产孢量及大孢子形状等。pH3-4菌落偏向红色,pH6-7菌落为紫色,pH10则有些菌株变为淡蓝色、灰色。但菌株能改变基物的pH值。李瑟组镰刀菌的6个菌株最适生长发育的pH值为6-7。  相似文献   

17.
培养基的pH值能影响李瑟组镰刀菌的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色泽,产孢量及大孢子形状等。pH3-4菌落偏向红色,pH6-7菌落为紫色,pH10则有此菌株变为淡蓝色,灰色。但菌株能改变基物的pH值。李瑟组镰刀菌的6个菌株最适生长发育pH值为6-7。  相似文献   

18.
串珠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侵染的接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壤接种的方法测定了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3个菌株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9个菌株对玉蜀黍幼苗的侵染力。结果表明在试验菌株中存在强、中等、不稳定、弱至无四种致病力类型。串珠镰刀菌中的NF2109(分离白玉蜀黍杆腐病株)和哈医143(分离自玉蜀黍种粒),尖孢镰刀菌中的NF1800(分离自香蕉果柄)和NF109(分离自松林土壤)属于强致病力类型。尖孢镰刀菌中的NF033(分离自玉蜀黍种粒)、NF245(分离自苹果烂根)、哈医142(分离自玉蜀黍种粒)属于中等强度类型。其余5个试验菌株有2个不稳定,3个呈弱或无致病力类世。叙述了这些菌引起的玉米苗枯的症状,并认为对玉蜀黍苗期的侵染,串珠镰刀菌的危在较之尖孢镰刀菌为大,并就试验菌林的致病力讨论了有关尖孢镰刀菌号化型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敲除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Fg PDE1基因,确定其缺失突变体表型,从而分析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应用Split-marker技术构建含有潮霉素基因敲除盒,通过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PCR筛查抗潮霉素转化子以获得缺失突变体ΔFg PDE1,根据突变体表型变化及致病性的检测对Fg PDE1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结果:采用Split-marker技术,成功构建了Fg PDE1基因敲除盒;PEG介导转化禾谷镰刀菌原生质体后成功获得转化子。经PCR筛查,得到3个PCR确认的敲除突变体;表型观察发现,ΔFg PDE1菌落的外型及菌落生长速度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孢子侵染西红柿果实实验证明:以西红柿为侵染宿主,相对于野生型,突变体致病性没有明显减弱;但突变体分生孢子产量显著下降。结论:Fg PDE1基因可能与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多隔镰刀菌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隔镰刀菌(Fusarium decemcellulare Brick)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的拟穗霉组(Spicarioides),以往的镰刀菌分类文献都将它作为单个种组成这一组,由于Wollen-weber & Reinking系统及其后镰刀菌诸分类系统中一直没有改变它作为镰刀菌属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