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通过对采收后的黄花蒿植株进行适当的处理及干燥温度和贮藏时间对比试验,采用HPLC法测定,探讨提高青蒿素含量的加工新方法。结果表明:整株立式阴晾一定时间后晒干的处理随着阴晾时间的增加青蒿素含量呈抛物线状变化,4~5d最高,达显著水平,之后逐渐下降;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青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40℃时叶片青蒿素含量较高;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青蒿素含量逐渐下降,贮藏100 d后下降明显。采收后整株立式阴晾4~5 d后再晒干方法能提高黄花蒿叶片的青蒿素含量。40℃的干燥温度能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损耗较少。黄花蒿叶片的保质贮藏时间约90 d。  相似文献   

2.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流行病,主要由疟原虫经蚊虫叮咬引起。目前,在临床上疟原虫对治疗疟疾的药物(如氯奎等)有较强的耐药性,并表现出明显的交叉耐药性。来自黄花蒿的青蒿素具有极其明显的抗疟活性,成为临床首选的药物,因此青蒿素的获取成为关键。本研究采用无载体固定化法培养黄花蒿生产青蒿素,初步研究了无载体固定化细胞的生长特性。检测发现,利用该方法生产的青蒿素是常规细胞培养法的9倍,因此该方法有望成为青蒿素生产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环境对黄花蒿生长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研究了施肥与不施肥条件下,4种土壤环境(沙土、旱地土、水稻土和棕色石灰土)对黄花蒿的生长、生物量分配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蒿对土壤养分的适应性较强,在沙土、旱地土、水稻土和石灰土上均能生长发育,养分水平低时,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根,根生物量分数和根/冠比增大;养分水平高时,分配更多的生物量到叶,叶生物量分数增加。黄花蒿的生长和青蒿素含量显著受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施肥时,石灰土和水稻土栽培黄花蒿的株高、地径、总生物量、叶生物量和青蒿素含量显著大于旱地土,而旱地土又显著大于沙土。但在施肥条件下,以上参数不同土壤间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不施肥。因此,只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黄花蒿在不同养分土壤栽培均能获得较高的青蒿素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来源于重庆、广西、湖南、广东、江苏、陕西等省区的72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产地与类型及采收方法对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为良种的选育和药材的采收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1)早熟型与中、晚熟型青蒿素含量的差异显著,其顺序为:中熟型>晚熟型>早熟型;(2)在同一管理条件下不同茎秆颜色的青蒿素含量之间差异显著,其顺序为:白杆型>黄绿秆型>紫秆型>绿秆型;(3)不同产地的黄花蒿青蒿素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一致,青蒿素含量最高时期为孕蕾期,是最佳采收期;(4)不同部位之间青蒿素含量差异显著,以叶片的青蒿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黄花蒿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issueCultureofArtemisiaannuaLUOGui-Fen;HUHong;DUANJin-Yu(KunmingInstituteofBotany,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kunming650204)1.植物名称黄花蒿(Artmisiaannua)。2材料类别种子、幼嫩顶芽及侧芽。3培养条件(1)种子:在低倍解剖镜下挑选饱满粒(种皮有光泽,呈黄灰色)。在75%酒精中过一下,置于1‰升汞中浸泡5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数次后播于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中。(2)幼芽:取幼嫩植株上的项芽及侧芽,经自来水冲洗后在75%酒精中消毒30S,再放入1%。升汞中10~15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数次后,接于MS+6-…  相似文献   

6.
黄花蒿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韦霄  李锋  许成琼  傅秀红  黄正福   《广西植物》1997,17(2):166-168
本文报道在广西桂北地区人工裁培的黄花蒿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物候期、生长特性、开花结果习性、抗逆性等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7.
湖北产黄花蒿精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湖北产黄花蒿鲜花香气强烈、独特。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气相色谱KOVATS保留指数以及标样叠加等方法从其精油中鉴定了47个化合物,占精油总量的99.08%,其中蒿酮、1,8-桉叶油素,樟脑,烯、β-蒎烯、丁香烯、后2甲-基-6-甲撑-3-辛二烯-2-醇、香桧烯、异龙脑为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8.
黄花蒿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成琼  韦霄  李锋  傅秀红   《广西植物》1998,18(3):271-274
本文报道黄花蒿繁殖试验研究结果。种子繁殖于3月上旬以火土+肥泥为播种基质可获得7100%~9338%的发芽率;扦插繁殖于7~8月份采用顶部枝条作插穗,以火土为基质进行扦插可获得8600%~9600%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从黄花蒿茎中分离得到了17株内生真菌,其中内生青霉菌(Penicilliumsp.Y2)能有效促进黄花蒿组培苗生长及青蒿素合成。内生青霉菌悬浮培养5d后,分别将培养液与菌丝匀浆后经过高压灭菌处理,或将培养液经过高压灭菌、过滤除菌处理获得3种内生菌诱导子(A、B和C)。结果表明,3种内生菌诱导子对植株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青蒿素合成都有促进作用,诱导子C青蒿素合成诱导效果最好,可促进黄花蒿组培苗的干重增长44.44%、可溶性糖含量提高38.24%,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从而提高青蒿素合成达58.86%,黄花蒿组培苗青蒿素含量达4.701mg.g-1(干重)。  相似文献   

10.
黄花蒿花序精油化学成分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系菊科蒿属植物,为常用中草药.黄花蒿花序精油具有独特香气,青香中略带花香,头香有甜、凉气息。为充分利用国内这一丰富野生植物资源,我们对其精油成分进行了 GC/MS/DS 分析和主成分的层析分离、鉴定。实验结果如下。实验部分1.精油的制取将采集于长春地区的新鲜黄花蒿花序进行水蒸汽蒸馏,接收采用二次冷凝系统。所  相似文献   

11.
采用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地区黄花蒿中的青蒿素含量,并对照测定野生与人工栽培样品,结果人工栽培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野生高。  相似文献   

12.
论世界蒿属植物区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5,15(1):1-37
本文从多学科, 包括形态、地理分布、孢粉、古植物、谱系分支分析及化学成分等学科的研究, 论述了世界蒿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及其种属地理、历史地理和区系地理.  相似文献   

13.
广西海岛红树林资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宁世江  邓泽龙  蒋运生   《广西植物》1995,15(2):139-145
广西海岛有红树林植物20种,分隶14科、19属;按生态外貌和优势种的原则,可划分为8个群系,11个群落.  相似文献   

14.
青蒿鞣质抗病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青蒿水提物中分离得到一种缩合鞣质(CTA),在体外进行了抗HSV-2和HBV活性研究。结果表明,CTA具有显著抗HSV-2活性,与阳性对照药物阿昔洛韦(ACV)比较,OC50分别为6.84mg/mL和3.69mg/mL,IG50分别为0.162mg/mL和0.138mg/mL,表明CTA的细胞毒性比ACV小,最低抗病毒活性浓度相当。用含CTA的培养基培养HepC2.2.1.5细胞,结果表明在浓度为2.5mg/mL时有轻微细胞毒性,在浓度为2.5~0.156mg/mL对HepG2.2.1.5细胞表达的HBeAg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0.625mg/mL浓度档培养第12d对HBeAg抑制率达到90.45%,提示CTA具有潜在的抗HBV活性。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171个中国蒿属植物样品的精油化学成分,鉴定出305个化合物。这些样品代表64个种,其中蒿亚属47种,龙蒿亚属17种。 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在两亚属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蒿亚属精油中主要含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而在龙蒿亚屑精油中主要含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这种分布与中国蒿属植物从较原始到进化划分为7个组的系统分类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蒿亚属:莳萝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组(单萜类化合物)→腺毛蒿组(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白苞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龙蒿亚属:龙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牡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17.
藜蒿提取物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采用榨汁、水提、醇提等 3种不同的方法 ,提取藜蒿中的抗菌有效成分。测定了各种提取物对 14种食品腐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 MIC) ,结果表明 :1.藜蒿汁的 MIC:痢疾杆菌为 2 5% ,大肠杆菌为 2 5% ,巨大芽孢杆菌为 50 % ,面包酵母为 5% ;2 .藜蒿水提物的 MIC:痢疾杆菌为 2 .5% ,大肠杆菌为 5% ,巨大芽孢杆菌为 5% ,面包酵母为 10 % ;3.黎蒿醇提物的 MIC:痢疾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均为 5% ,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面包酵母、黄曲霉均为 10 % ,产朊酵母、裂殖酵母、异常汉逊酵母、白地霉、桔青霉、镰刀霉均为 2 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