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1 毫秒
1.
李敏敏  王重力 《动物学报》1998,44(2):126-130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滇蛙多盘吸虫的精子发生。它属于典型的寄生扁形动物Cercomeridea类型。本吸虫的特点是精子形成的早期,两根鞭毛轴丝相互生趣成90℃,中央间体由三根带条带组成,不等长,中央带长于侧带;线粒体在融合前未观察到围核现象。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锯腿树蛙多盘吸虫Polystoma carvirostris sp.nov.。新种宿主为锯腿树蛙Rhacophorus carvirostris Guenther,1868,采自云南屏边县。新种中央大钩基部截形,国外近似种大钩基部分叉状。新种虫体全长平均5·07mm,体型小于屏边多盘吸虫Polystoma pingbianensis和斑腿树蛙多盘吸虫P.leucomystax。新种肠管内侧盲肠分支多数过腹中线,且于中后部交叉联合成网状;屏边多盘吸虫P.pingbianensis肠管内侧盲肠分支多数过中线,仅1个肠联合;斑腿树蛙多盘吸虫P.leucomystax肠管内侧盲肠分支均过中线,肠联合与分支肠管交错排列。  相似文献   

3.
侧肠锡叶吸虫的精子发生和中期染色体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透射电镜详细研究寄生在牛瘤胃中的同盘科侧肠锡叶吸虫的精子发生、精子形成及精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分裂中期染色体的超微结构。发现侧肠锡叶吸虫精子发生,形成过程和形态与过去研究过的多数吸虫种类相同,不同处仅在中央间体最外侧一对条带是由颗粒组成。该吸虫染色体为染色质纤维反复折叠形成的多级螺旋围中央轴区缠绕而成。染色质纤维直径为107 ̄179A,其组成的环长0.43 ̄0.50μm,染色体的整体形态,基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寄生于蛙类膀胱的4种多盘虫科Polystomatidae吸虫:石林双睾吸虫Diplorchis shilinensis、锯腿树蛙多盘吸虫Polystoma carvirostris和分别寄生于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华西雨蛙Hyla a.annectans的2未定种的分类地位,并利用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结果表明:4种多盘科吸虫为多盘虫属Polystoma和双睾虫属Diplorchis的4个分类单元,其中2未定种为多盘虫属未记录种;肠管、生殖系统、后吸器、大钩和生殖棘等为多盘虫属属内种定种的可靠性状.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4种多盘科吸虫呈现以下进化关系:1)寄生于昭觉林蛙和华西雨蛙的多盘虫属2未定种进入欧非混合进化支;2)锯腿树蛙多盘吸虫位于多盘虫属进化支的最基部;3)石林双睾吸虫进入澳洲进化支.  相似文献   

5.
唐嘉玉  李敏敏 《动物学报》1996,42(3):225-230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中华双腔吸虫的精子发生,并与其它复殖吸虫进行比较,提出了复殖吸虫精子发生的一般过程,结果显示它与大多数复殖吸虫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相似,原始的精原细胞经过次有丝分裂,两次减数分裂成为精细胞,它经过分化,形态变化后成为成熟精子,精子形成共分为六个阶段。其中形成共分为六个阶段,其中有以下首次报道的特征,(1)中央胞持区的生长速度在开始时比鞭毛裂快;(2)在鞭毛与中央胞质区融合前,线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载我国寄生于海产鱼类的扇盘吸虫属 Rhipidocotyle Diesing 1858,共有4种,两种为已有记载的杖形扇盘吸虫R.baculum(Linton,1905)Eckmann,1932与侧杖扇盘吸虫 R.adbaculum Manter,1940, 这两种为我国的新纪录;另两个为新种:大黄鱼扇盘吸虫R.croceae,sp.nov.与棒囊扇盘吸虫 R.clavivesiculum,sp.nov. 。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研究了黑斑蛙双睾吸虫的生活史。实验证明这种单殖吸虫的生活史具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即直接外生周期和直接内生周期。前一种发育途径为一般多盘吸虫所共有,后一种发育途径仅在少数多盘吸虫中存在。这两种发育途径的交替存在与其两栖动物宿主生态学有关,并且可能反映了这类多盘吸虫的一种种群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8.
李敏敏  王重力  刘海虹  王溪云 《动物学报》2000,46(4):361-365,T001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多盘吸虫精子的形态和结构。它属于单殖类中Polyopisthocotylea类型。精子细线形,含两根融入精子内的9+1型轴丝,细长的细胞核,纤细的线粒体和微管。在第二根轴丝出现前的区段无微管的分布,具两根轴丝的主干段轴丝外无外侧管;细胞核消失后微管呈整圈排列;精子后部含糖原颗粒,背腹面中央向髓布内凹呈哑铃状并两侧向外突出形成波动膜;由精细胞则来的区段具外饰物。  相似文献   

9.
根据邬捷等(1980)资料,我国的巨盘吸虫共有三种。其中除个别发现于陕西外,大部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即1.扩展巨盘吸虫(广东、陕西);2.泰国巨盘吸虫(广东、云南);3.台湾巨盘吸虫(台湾、福建、浙江)。该资料进一步证实,云南水牛、黄牛的胆管内有扩展巨盘吸虫Gigantocotyle explanatun和泰国巨盘吸虫G.siamense混合感染。感染率水牛为41.4%,黄牛为40%。 近年来,云南金平县以及玉溪县个别公社的水牛发现一种慢性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夏、秋季。其主要症状为腹泻,病牛逐渐消瘦,衰弱,高度贫血。病至后期,部份病牛常卧地不起,终因衰竭而死亡。死后尸检,常于肝脏、胆管内发现成千上万的同盘类吸虫,有的进入十二指肠内。1976年9月作者将金平县所采得的虫体标本进行鉴定,认  相似文献   

10.
肝片吸虫精子发生中的合体群团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细胞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等方面研究肝片吸虫Fasciola sp.精子发生的合体群团方式。结果表明:精巢直接涂片,经细胞培养、染色体观察和定向切片电镜观察,均证实肝片吸虫精子发生从B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直到精子排出前的最后阶段等各期生殖细胞均以由细胞间桥连接的合体群团方式存在。有倍性群团和非倍性群团两种。未见到子细胞数目超过32的群团,非倍性群团应是部分精母细胞和精细胞退化的结果。无脊椎动物肝片吸虫合体群团超微结构与前人在哺乳类中的观察相似。表明精子发生中各子细胞间是否具有由细胞间桥连接而形成的合体群团,是动物生殖细胞发生与体细胞增殖的重要区别,似是有性生殖的一种功能适应。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Replacement of two to four guanines by adenines in the human telomere DNA repeat dG3(TTAG3)3 did not hinder the formation of quadruplexes if the substitutions took place in the terminal tetrad bridged by the diagonal loop of the intramolecular antiparallel three‐tetrad scaffold, as proved by CD and PAGE in both Na+ and K+ solutions. Thermodynamic data showed that, in Na+ solution, the dG3(TTAG3)3 quadruplex was destabilized, the least by the two G:A:G:A tetrads, the most by the G:G:A:A tetrad in which the adenosines replaced syn‐guanosines. In physiological K+ solution, the highest destabilization was caused by the 4A tetrad. In K+, only the unmodified dG3(TTAG3)3 quadruplex rearranged into a K+‐dependent quadruplex form, none of the multiple adenine‐modified structures did so. This may imply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nonrepaired A‐for‐G mutations. ©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Biopolymers 93: 880–886, 2010.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